大約在我10歲時,學校裡舉行了一場十分特別的講座。和之前的那些講座不同,這一次非常新奇有趣,讓人着迷。學校請來了一位空手道大師與我們分享生活的奧秘。這位大師有許多驚人的技藝,像擊穿木板、打碎磚頭石塊及巨大的冰塊,還能同時以一敵十而不落下風。
他給我們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我至今記憶猶新。主角是一箇中國的小男孩,和我差不多年紀。他當時正在學習某種武術。他所在的武校會定期舉辦活動,讓學員們的家人和朋友來觀看他們的練習成果。學員們基本上都早早開始準備自己的展示項目了。師父告訴這個小男孩,在活動上他的展示項目是打碎一定數量的某種磚塊。這個任務佈置得似乎有些反常,因爲這個小男孩從沒作過相應的練習,而且事先也不能實際操練!是的,他可以像其他人一樣練習,但只能練技術動作,不能拿真的磚塊去練。小男孩很遲疑,他和師父原原本本地說出了自己的擔心,沒想到師父只是微微一笑,說道:“你沒問題。你已經具備擊碎磚塊的所有條件。”
活動如期舉行,學員們表現出色,獲得了觀衆們的熱烈掌聲和一致讚歎。終於,活動到了尾聲,小男孩走出場來,向衆人鞠躬,向師父鞠躬,然後就像之前練習的那樣去擊打真正的磚塊。讓所有人嘖嘖稱奇的是,磚塊在男孩的掌下很輕易地碎掉了。此時師父上前一步,示意衆人安靜,向大家解釋說,這個小男孩做到的事情是史無前例的。不但他自己沒做到,世界上其他的大師也都沒做到過。師父說,這個男孩儘管很有天賦,但是他能完成這看似不可能的表演,並不是因爲天賦,而只是因爲他堅信自己能完成這個表演,心中沒有絲毫疑惑。打碎磚塊,只是男孩內心堅定信念的外在物理表現罷了。
那麼,你人生中的磚塊是什麼呢?無論是什麼,它們的存在可能都是因爲一個信念問題。我向你保證,如果你能相信真正的事實,那阻礙你前行的磚塊就會頃刻間土崩瓦解。
這個許多年前發生在一箇中國小男孩身上的故事完美地展現了信念的力量,這個力量足夠強大,幾乎無所不能。
信念—意識與真實
我和妻子特蕾西(如今叫“霍普”)的第一次約會在1985年。我去接她,兩個人去了附近的一所公園,在草地上鋪了一塊毯子,聊了整整4個小時。我們聊各自相信的事情,聊生活,聊孩子,聊家庭,聊上帝,聊宗教,聊能想到的所有話題。我記得那天晚上我說了很多次“我認爲”和“我相信”,我也記得特蕾西會迴應說“嗯,我相信是這樣……”,我們談論的每個話題都會如此。
在我們約會和訂婚的那段時間,這樣的對話句式經常出現。事實上,我很確信我們的婚姻不會像我知道的許多婚姻那樣,最後以吵鬧、分居、離婚收場。我很確信特蕾西和我的結合是因爲我們有共同的信念和目標。我想讓彼此都清楚這場婚姻中的潛在隱患,併爲此作好準備。換句話說,我們本可以有一段很幸福的婚姻,因爲我們彼此相愛,生活中也有很多共同點,而且也作好了最充分的準備。
我和特蕾西結婚那天,實話實說,我們已經徹徹底底準備好了。不僅僅是因爲我們有過許多次像第一次約會時那樣的交流,我們還作過婚前諮詢,作過性格評估比對,寫下我們在生活中什麼想要什麼不想要,還有對於一些具體問題怎麼處理,等等。天,不可能比這準備得更充分了吧?
所以,我們結婚了。可還不到一年,我們兩個就要離婚。到底怎麼回事?我現在知道了,當年我和特蕾西說的“我相信”,代表的只是我們意識裡的相信,是我們對某些事實進行理性思考後得出的結論。問題就出在這兒—我們90%的信念都是無意識的。我們意識中的那個理性的信念體系只是建立在秘密5中提到的“刺激—反應式的保護性信念體系”之上,而這個系統卻基本都處於無意識中。就算那些保護性的信念鎖在我們的無意識中,在相似情況出現、會給我們帶來潛在傷害時才被觸發,但這個過程發生與否我們還是毫不知情。所以當我們說“我相信”時,我們其實是在說“我意識裡相信”。
我們結婚後發生了一些狀況,觸發了我們的疼痛記憶,繞過了我和特蕾西此前在意識裡達成的共識。換句話說,我們意識裡的信念基本上被架空了,我們的生活實際已經建立在刺激—反應式的信念上,而我們對此一無所知。我們把這些想法、感受、行爲都歸罪於當時的現狀,我責怪特蕾西,她也責怪我。我們會情緒低落,會擺臭臉,我們一直以爲問題出在當時生活中的一些狀況上。但其實,從始至終都是我們的刺激—反應式信念體系導致了所有的問題。
習慣與我們真正相信的事
我再給你一個更新的例子作說明,是關於我們稱之爲“習慣”的東西。
這些年來,我和特蕾西之間有一件很讓人惱火的事,就是整理牀鋪。也不知怎麼回事,這一直是我的分內事,只是(你現在也許已猜到了)我從小到大就沒怎麼做過這種事。所以我們婚後這些年中,如果我沒整理牀鋪,特蕾西就會對我非常生氣和失望,而這也會讓我感到愧疚的同時也很氣憤。我發現自己常常會無意識地做一些事情來控制特蕾西,迫使她自己整理牀鋪。比如我會早上特意晚起一會兒,這樣我就能說:“對不起親愛的,我上班要遲到了,沒法整理牀鋪了。”我知道這樣我走後特蕾西就會自己整理。你也許已經注意到了,我所說的“控制”不過是一種謊言。大多數人經常撒謊,但從不承認,甚至常常都沒注意到自己撒了謊,因爲他們已習慣成自然。回到我們身上,這個整理牀鋪的事情對我們彼此來說已經成爲一種痛苦之源,很長時間都是如此。而隨着“治療密碼”的出現,我們淨化了許多有害記憶,一個有趣的事情也發生了:我不再介意整理牀鋪了。你猜怎樣?特蕾西也不介意了!沒有愧疚,沒有氣憤,沒有沮喪,也沒有再計較誰比誰做的次數多。
爲什麼講這個故事呢?因爲這些習慣的背後正是某些有害記憶。要治癒它們,不讓它們帶來更多壓力,你不能去“掩蓋”,而是要治療這些習慣的根源,也就是那些有害記憶。這麼做之後,問題就自動解決了,而且大多不費吹灰之力。
有意思的是,習慣矯正領域的專家們大多隻關注意識層面的思考和行爲。這就像是朝着山頂推石頭,或者說緣木求魚,結果只能是惡性循環—耗費你數十年光陰的努力,換來的卻只有短暫的效果。在酒癮患者中,那種戒酒一段時間後又重拾舊習的例子比比皆是。所有習慣都是這個路數,除了那些與化學品相關的習慣(吸毒或藥物上癮),它們更難對付一些。
上癮及其根源
曾經機緣巧合下,我的患者中有過幾個職業摔跤手。因爲治好了一個後,聲名就傳開了,其他人也找上門來。我還記得其中有一位特地飛到納什維爾來找我,給我講他目前的困境。他說世界摔跤協會(WWF)主席文斯·麥克馬洪最近打電話到他辦公室,說已經接到兩封關於他濫用藥物的舉報信。如果再接到一封就開除他。這個大塊頭的男人—順帶說一句,他是我見過的最友善的人—告訴我他現在的選擇是要麼當一名職業摔跤手,拿六到七位數的年薪,自己的人偶模型還能擺上沃爾瑪的貨架,要麼就是在沃爾瑪打零工。他爲此去過門診、住過病房、看過所有相關書籍、參加康復項目、進行藥物治療……用盡了各種方法。他爲自己的生活和家人努力抗爭着。接下來的兩天,他開始集中精力做“治療密碼”。他並沒有針對自己的藥癮,而是將重心放在那些阻止他的藥癮得到治療的有害細胞記憶上。等他飛回家時,藥癮已經沒了。4年後我在佛羅里達再次見到他時,他工作順利,健康幸福,當然,藥癮依然沒發作過。
在精神健康領域數年來有一個常識,就是患有厭食症的女人看待自己的方式和事實有很大出入。實際上,其他人都知道這是錯的。最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窈窕美女們看鏡子中的自己時,她們那些錯誤的看法非常強大,以至於她們在鏡中看到的身體完全是另一個樣子。如果此時別人也站在鏡子前的話,可以同時指着她身體的某一部位,但對着這同一部位,厭食症患者從鏡中看到的卻是一個完全扭曲的版本。這個例子可以清楚地說明內心有害的記憶圖像,尤其是導致壓力反應出現的有害信念,足以讓我們以一個不真實的方式看世界,可此時我們卻確信我們的想法百分百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