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幽冥

秋八月二十日,日暮時分。

馬邑戰役打響的消息,終究還是趕着日落前,送到了北地方面軍智慧:榆侯欒布手中。

得到消息,欒布第一時間召集了弓高侯韓頹當,遂營將軍慄倉,以及江都王劉非等麾下‘將帥’。

得知馬邑戰役已經在五日前打響,衆人無不痛心疾首,撫額長嘆。

“可惜啊~”

“可惜!”

“早知馬邑已經開打,我等又何必苦等至今?”

“——眼下,馬邑已然開打五日;”

“無論河南地如何,單于庭主力再攻馬邑十日,便有很大可能停止攻打馬邑。”

“唉~~~”

“可惜啊……”

欒布一番長吁短嘆,引得了在場衆人的認同。

只是再怎麼唉聲嘆氣,衆人也還是不得不打起精神,接受這一事實。

——這是沒辦法的事。

馬邑的消息,橫跨上千裡,由驛騎八百里加急,途徑兩千多里路程送到北地,五天,已經是極限。

戰前,爲了避免這種‘馬邑開打,北地卻無法第一時間收到消息’的情況發生,漢家廟堂才根據推算,做出了馬邑大致八月二十開打,故而北地也在八月二十日晚動手的預案。

能做的,漢家已經都做了;

至於匈奴人早幾日開打,也只能當是匈奴人幸運,漢家倒黴了些……

“其實,諸公大可不必因此而感到遺憾。”

“——畢竟單于庭主力是否回援河南地,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河南地是否安好、是否還在匈奴人的掌控之中;”

“而非那‘月滿而出,月虧則退’的習俗,究竟是否到了日子。”

“若河南地安然無恙,軍臣便是在馬邑死磕三兩月,也並非不可能。”

“若吾等此番不負陛下之籌謀,果真謀奪河南地,那即便纔開戰一日,軍臣也同樣會當即停止進攻馬邑,以圖速速回援。”

···

“說白了,只要吾等今夜得手,軍臣五日之後收到消息,便必定會當即着手回援。”

“得知河南有失,軍臣可不會管麾下大軍攻打馬邑,到底滿沒滿十五日。”

“所以,無論馬邑是已經開打五日,還是仍要五日纔開打,留給我等的時間,從來都只有五、六日。”

“或者應該說:留給我等的時間,從來都只有成功渡河,到這個消息傳到軍臣所在的單于庭——這至多不過五六日的驛騎腳程而已。”

“至於軍臣得了消息後,究竟要花多長時間,才能將單于庭主力從馬邑帶回河套嘛……”

“這,就要看那程不識,究竟是果真‘因功封侯’,還是陛下恩封昔日潛邸心腹了……”

慄倉這番話,可謂是得到了在場絕大部分人的認同。

——對於程不識封侯一事,漢室軍方高層,其實都普遍存在着異樣的情緒。

倒不是劉榮一本《新則》說的不夠清楚,又或是對程不識過分偏袒;

而是百十年來的制度慣性,使得軍人對勝、敗的判斷標準,依舊還停留在了十分刻板的指標之上。

如浮斬;

如領土、城池得失;

又如後世人耳熟能詳的先登陷陣、斬將奪旗之功,以及喪師辱國、丟城失地之過。

按照過往百十年,普行於華夏大地的判斷標準,今年年初北地一戰,程不識頂天了去,也只能算是功過相抵。

功,在於朝那未失,成功阻止了匈奴人繼續前進、踏足漢家版圖的腳步;

過,則在於損兵折將,浮斬實在是過於難看,沒法給朝堂,乃至天下人交代。

二者合兵,結論無疑便是以重大損失,勉強達成防守任務。

類似‘拿人命堆出來的朝那未失,俺上俺也行’之類的輿論,更是至今都不曾斷絕於坊間。

即便在此基礎上再退一萬步:當今天子榮要搞軍功審覈制度改制,不再以浮斬作爲將官唯一的軍功判斷標準,那也應該是有限度的。

——按老規矩,程不識功過相抵,那按新規矩,程不識也頂多就是‘功稍大於過’;

賞賜點金石珠玉、布帛御劍之類,更深直接就是口頭嘉獎,也就差不多了。

結果可倒好——原本只是功過相抵的程不識,被天子榮一本《新則》,直接給捧到了封侯的高度!

雖然食邑不算多,但那也是侯爵啊!

自太祖高皇帝開漢國祚,凡今五十餘載,算上太祖皇帝始封的開國元勳功侯一百四十六家,漢家至今爲止,也頂多封了不超過兩百家徹侯。

平均每年不超過四家!

若是排除太祖皇帝一股腦始封的一百四十六家開國元勳,平均算下來,一年更是不到一家!

想先孝景皇帝,前後在位足足七年,再算上一個吳楚七國之亂的平定,封侯尚且不過十餘家。

其中,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功臣佔一半,孝景皇帝的潛邸心腹、母族外戚,如周仁、竇嬰等佔另外一半。

——一場吳楚七國之亂,最終才萌生出五六家功侯!

而且隨便挑出來一個,都是早就有資格封侯,僅僅只是差什麼一個機遇的老將。

魏其侯竇嬰——早就該是外戚恩封侯樂!

榆侯欒布——早在太祖高皇帝誅殺樑王彭越之時,欒布便已經因‘義哭彭越’一事而聞名,並得到漢家核心決策層的重點關注。

五十多年的資歷積攢下來,大大小小也打了幾十場仗,就算活着無法封侯,死後也保底要追封一個千八百戶食邑的徹侯。

塞侯直不疑——太宗孝文皇帝,給先孝景皇帝留的班底,也同樣是早就該封侯,只差一個契機;

平曲侯公孫昆邪——義渠王子,太宗皇帝年間歸附,單就是一個‘率部歸義’的履歷,也早該出於政治考慮,封個歸義侯、忠義侯之類。

一直拖到先孝景皇帝之時,甚至還多加了一層‘平滅吳楚’的武勳,公孫昆邪這個平曲侯,也基本和義渠王子的身份、義渠歸義這一政治事件沒什麼關係了。

再有,便是絳侯周亞夫,因功加封條侯。

看看!

先孝景皇帝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後,滿共才封了這麼五家!

還都是非封不可、再不封就要出問題,纔不得已而封!

結果到了你天子榮,出手就是給程不識一個毛頭小子——要資歷沒資歷,要功勞沒功勞,更沒什麼特殊政治背景、特殊政治考量因素的愣頭青,直接就封侯了?

真要這麼搞,那徹侯之爵,豈不是很快就要爛大街了?

再者,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作爲武人,漢室軍方現存的這些將軍們,其實也是有一個大傢伙公認的排序、榜單的。

比如曲周侯酈寄,作爲漢家現存的唯一一家開國元勳,是如今漢室毋庸置疑的軍方第一人。

至於周亞夫,考慮到政治影響,就只能被排除在榜單之外了。

酈寄第一毋庸置疑,之後的第二名,則稍微有些複雜了。

有人覺得榆侯欒布,也同樣是太祖皇帝年間、開國年間便聞名的老將,可位居次席;

也有人說,弓高侯韓頹當,雖然沒有大兵團、大集羣指揮經驗——也大概率沒有這個能力,但作爲如今漢室唯一的騎兵作戰專家,在漢匈戰略對抗愈發激烈,騎兵部隊建設、騎兵作戰愈發被重視的當下,可爲酈寄之下第二人。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也不至於就此事吵個臉紅脖子粗——說這二人各有所長,故而並列第二,絕大多數人也都會欣然接受。

再往下,到了第三梯隊,纔是程不識、李廣這兩個新生代年輕將官的代表性人物。

甚至比起李廣,軍方對李廣期望還更高一些。

至於原因,其實也非常好理解。

就好比後世的足球賽,一個守門員再出色,也很難引起球迷的關注。

在一場比賽裡,守門員需要擋住對手大部分的進攻,纔算是踢了一場好球;

在連續多場,甚至多年的比賽中,始終能保證擋住對方大部分射門,這纔算是一個‘好門將’。

反觀前鋒球員——在一場九十分鐘的比賽裡,只需要打進一球,那就大概率能角逐本場比賽的最佳球員。

至於多場比賽,甚至連續多年,都維持每場——甚至只需要平均每兩三場進一球的效率,更直接就會成爲世界足球先生、現役最佳球員的有力角逐者!

漢室軍方對程不識、李廣二人的感官,也大致如此。

程不識,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守門員,總是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防守任務。

但他是‘守門員’,本就是以防守、以穩重聞名的將軍;

完成防守任務,與其說是他出彩的地方、是他的特長,倒不如說是他的本分。

反觀李廣,就好比足球賽中的前鋒。

你別跟我說九十分鐘比賽,他散步了八十九分鐘;

也別跟我說他踢球的方式不科學,和隊友也相處的不好。

人家能進球啊!

九十分鐘的比賽,他就算夢遊整九十分鐘,也能在傷停補時那幾分鐘打進一個球,幫助球隊贏下比賽啊!

一場九十分鐘的比賽,李廣進球那一哆嗦,就能讓全場觀衆發起山呼海嘯的慶祝;

你程不識行嗎?

說到底,那句‘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的至理名言,是需要有一定思想境界的人,才能夠理解、接受的。

絕大多數人對將官的態度,還是以‘是否有赫赫之功’來作爲判斷依據。

或者應該說:相比起那些默默無聞的常勝將軍,尋常人總是更崇拜那些轟轟烈烈的迷路將軍。

常人如此,軍方的高層將官,自然也不能免俗。

——李廣坑歸坑,打起仗來傷亡確實大,還動不動神一把鬼一把;

但不得不承認:李廣打仗,那場面是真漂亮,真讓人心潮澎湃。

就好比後世的網絡遊戲裡,超神的svp即便輸了遊戲,也還是讓人油然生出敬意。

至於程不識?

程不識打勝仗,則好比在後世的網絡遊戲裡,以0-20-0的數據,靠推塔戰勝對方。

別說對手不服——就連你的隊友,怕也覺得這局遊戲的勝利,比酣暢淋漓的失敗還更膈應人……

結合此間種種,也就不難理解漢室軍方的高級將帥,對程不識這個打了一場仗,守住了一處要塞,就得分封的軍功侯不服氣了。

當然了,程不識的潛力——尤其是在防守戰中的實力,軍方高層還是相當認可的。

只是想要讓軍方,讓漢家的武人對程不識的侯爵心悅誠服,還需要程不識進一步證明自己。

至少,要打一場配得上因功封侯的仗出來。

“馬邑那邊,程不識倒不至於失了城池。”

“只是吾等動了手之後,程不識如何將單于庭主力留在馬邑……”

“唉~”

“真不是我小看他程不識——真要指望馬邑那邊,能把單于庭主力留住足夠的時間,與其看他程不識,倒還不如看看那蒼鷹郅都,能不能搞出個神來之筆。”

“畢竟單于庭主力,單是能投入作戰的兵力,便是十數萬之巨!”

“若是尋常謀略,怕是根本留不住執意要走、急於回援河南地的單于庭主力……”

說起馬邑戰場,在場衆人無不是心有慼慼然,誰都心裡沒底。

但再怎麼沒底,大傢伙也只能硬着頭皮,把自己的事做好。

——先順利把河南地,也就是河套打下來!

至於馬邑那邊如何,能不能留住單于庭、能不能給大傢伙留出消化河套的時間……

“也只能聽天由命,隨機應變了……”

韓頹當這話一出,大傢伙終也只得沉沉點下頭。

而後,便是北地戰場在開戰前,所進行的最後一場佈置會議。

“奉陛下詔諭:我部出北地而謀河南,於當今新元元年,秋八月二十日晚——即今晚打響。”

“這,是陛下親自頒下的詔書,以及調兵虎符。”

兵符、詔書被韓頹當拿出,並鄭重其事的展示給在場衆將查驗。

而後,便是一道道身影,帶着一道道詳細的命令,於叢林間四散而去。

——天子榮新元元年,秋八月二十日夜,河套戰役,正式打響!

奉天子榮詔諭,該軍事行動,代號:幽冥……

第378章 鹽鐵和糧食不同第99章 十日?!第115章 服從命令,纔是武人的天職!第121章 周亞夫:我功勞太大了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310章 郅都,沒有擔當啊第310章 郅都,沒有擔當啊第53章 竇王孫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222章 不遠了第46章 莢錢第237章 高爐鍊鋼第235章 工業進程(防盜半小時)第165章 人各有命婚假第378章 鹽鐵和糧食不同第54章 表叔,慎言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第269章 王孫要做的事,還有很多第52章 瓷器成第108章 誓師第207章第346章 天不遂人願第352章 一步到位第251章 毒蛇!第9章 執棋者第330章 盛世的另一面第365章 物論第169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92章 出師不利第109章 劉濞老賊!第138章 夫人,怕是不夠格吧?第67章 老四也是做兄長的人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167章 老儒安敢?!第41章 回去再說!第154章 皇帝要唱哪一齣啊?第211章 臣,等着家上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158章 試試就逝世!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第153章 長安急報!第23章 好劇本第113章 李校尉,是要譁變嗎?第295章 女人心第86章 王孫,且去第209章 不至黃泉,不復相見矣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403章 穿越者的覺悟第153章 長安急報!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244章 邊牆有變?!第308章 將戰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第140章 合作愉快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251章 毒蛇!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399章 金布律?第81章 天下皆反?第30章 真閉門謝客第297章 先帝諸王的安排第351章 新軍!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第37章 且瞧着吧第263章 人心啊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第151章 該打就打!第213章 加冠大婚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362章 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第405章 輿論鼎沸?第138章 夫人,怕是不夠格吧?第98章 陛下口諭!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356章 來了,都老了第84章 上架感言第334章 草原王第251章 毒蛇!第364章 赳赳老秦第334章 草原王第13章 家宴晚點更第178章 爲子孫後世計第338章 《新則》的第一次實踐第187章 揍他丫的!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第84章 上架感言第86章 王孫,且去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