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從西南到西北

撤了?

楊兆龍帶着人從思南城跑了?

李明淳腦子嗡嗡的,就像昨天早上釣上的那條烏江大鰱魚,在腦海裡亂蹦亂跳,把所有的思緒攪成了豆腐渣。

“全跑了?”

李明淳下意識地問了一句。

“夜不收偵察隊深入播州兵軍營,裡面一片狼藉,還能看到散落在地上的少量軍械和物資,看得出他們跑得很匆忙。”

“朱指揮使,稍等一會,我先穿好衣服,再去洗個冷水臉。”

朱鈺笑了,“好,我和大家在作戰廳等你。”

“好,我馬上就來。”

朱鈺離開後,李明淳飛快穿上衣服,跑到院子裡,抓起一個銅盆,從水缸裡舀了大半盆冷水,一頭紮了進去。

冰冷的水猛地包圍了他的臉,涼意從每一個毛孔鑽進去,直達腦海裡,讓沸騰的腦海瞬間冷靜。

楊兆龍突然提桶跑路,只有兩個原因,一是察覺到思南城是個陷阱;二是接到命令。

察覺到是陷阱?

楊兆龍是受什麼刺激或點撥,突然幡然醒悟,洞悉了這一切?

收到其它地方的急報,讓他意識到思南城只是羈絆他的陷阱,於是馬上抽身離去?

順着這個思路,李明淳繼續往下想。

一千喬裝打扮的播州土兵從辰州出發,經銅仁、思南迴播州。出發時,嚴陣以待的各部也開始悄悄行動起來。

思南一打響,他們馬上就行動。而且他們行動不用等思南的信號,只需要算好日子就行。

因爲這一千播州土兵,不管楊應龍會不會派人來煽動,他們肯定會在思南城發起一場“兵變”,製造一場混亂,好讓西邊蓄勢待發的播州兵馬有藉口出擊。

事實上的結果是一千播州土兵剛到思南城,播州的奸細就帶着楊應龍的密令找上門,然後一切都如雙方預料的一樣,該發生的都發生了。

只是楊兆龍沒有想到,思南城的幾位土司如此有魄力,再加上這一千播州土兵有太多人吃了朝廷蠱惑,忘記楊家的恩德,居然站在朝廷那邊,幫着思南土司平亂。

然後楊兆龍在思南城下困頓了十幾天,每次都是努把力就能攻陷這座不大的城池。

這十幾天,也足夠第四師主力,以及第二師、第三師展開行動。

沒錯,是王師主力開始對播州展開進攻,播州那邊派人給楊兆龍送來急報,這才讓他幡然醒悟,然後匆匆撤兵。

想明白這點,李明淳從水盆裡擡起頭,接過隨從遞過來的毛巾,匆匆地把臉搽拭乾,快步向作戰廳走去。

李明淳等人住在後院裡,作戰廳在中院,穿過兩道門就到了。

剛走到第二道門,就聽到了楊偏刀的大嗓門。

“還等什麼啊!楊兆龍成了縮頭烏龜,我們趕緊出城去,揪住他的尾巴,好好收拾他。”

與他對嗆的還是吳笪飛。

“現在城外的情況不明,我們怎麼敢確定楊兆龍不會是假裝撤兵,引我們出城,然後伏擊我們?”

“楊兆龍怎麼可能這麼聰明?他要是這麼聰明,早就把思南城攻下來了。我量他也沒有這個計謀。”

“我在西山軍官學院進修時,學到的第一句話就是:戰場上,你把敵人想得有多愚蠢,也就意味着你有多愚蠢。”

“你個龜兒子的,換着法子罵我蠢是嗎?”

“艾滿民,你還自己跳出來領這個蠢字?”

“好了!不要再吵了。”在兩人要嗆出真火來前,張瑢及時開口了,“朱師長,你是主官,我們都聽你的。

只是”

張瑢遲疑一下,繼續說道:“大家在城裡守了這麼久,聽到楊兆龍這個龜兒子的跑了,都很開心,也都很興奮,都想着衝出去,痛打落水狗。”

朱鈺說道:“我的意見是各部堅守思南城,以不變應萬變。”

楊偏刀在一旁說道:“好嘛,當了十幾天的縮頭團魚,都當出癮來了。”

李明淳走進聽力,大聲道:“楊副長官,你此話差矣!”

“怎麼說?”楊偏刀鼓着眼睛看着李明淳。

“諸位,督憲給我們的任務是什麼?”

站在旁邊的任博安答道:“守住思南城,牽制住楊兆龍。”

“沒錯,守住思南城。”

“可還有一條就是牽制住楊兆龍。”楊彥在一旁說道。

楊偏刀連忙附和道:“對對對,牽制住楊兆龍,我們不出城追擊,楊兆龍跑遠了,我們牽制住個錘子!”

“楊副長官,你那不叫牽制,叫殲滅楊兆龍部。我們才三千人,楊兆龍部一萬三千人,不依靠思南城,我們能把他們拖十三天嗎?”

李明淳反問了一句,環視衆人一圈,繼續說道。

“沒錯,現在楊兆龍是跑了,可朱師長和吳團長說得對,楊兆龍爲什麼要走,沒人知道。他會不會是十幾天一直攻不下思南城,心生一計,故意撤退引我們出城。

只要在野外重創我們,思南城不戰而落。

諸位,要是被楊兆龍佔據了思南城,他可以順着烏江北上重慶府,或者向東攻陷銅仁和思州,切斷鎮遠和貴州布政司與湖南的聯繫。

到那時,局勢就倒向播州楊氏,這個責任誰來承擔?”

沉寂了一會,楊偏刀不甘地問道:“那我們現在怎麼辦?”

“各部嚴守陣地,任都事和吳團長一起,立即派出偵察隊以及細作探子,儘快搞清楚周邊的局勢,以及楊兆龍的動向。

同時與印江、麻陽和辰州取得聯繫,獲取我部最新動向通報。”

“好!”張瑢點點頭,“李參軍這樣佈置最穩妥,朱師長,你覺得呢?”

“我也覺得這樣最穩妥,就按李參軍說的佈置,大家馬上執行!”

“是!”

京師西苑,李春捧着一迭奏本來到紫光閣。

“皇爺,這是通政司呈上的戎政急報。”

坐在御案後面的朱翊鈞頭也不擡地問道:“哪裡的?”

“湖廣的,還有青海的。”

“給朕。”

“是。

朱翊鈞先拿起湖廣的那一本,細細看完後,默然想了一會,對李春和站在御案旁的祁言說道。

“王一鶚跟梅林公不同,他膽子大得很。前幾日在江夏公學開啓之日,當着衆人的面,說程朱理學是亡國之學,與蒸蒸日上的大明不符。

軒然大波啊!”

祁言在一旁輕聲道:“皇爺,奴婢發現一件趣事。”

“什麼趣事?”

“皇爺,潘府尹心思縝密,王督憲膽大敢爲,他倆的性子倒是互補。”

朱翊鈞看了祁言一眼,“那你說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皇爺,事關軍國,奴婢不敢妄言。”

朱翊鈞沒有再追問此事,轉言到黔東戰事上:“黔中都司急報,一千假扮的播州土司兵從辰州出發,逆江而上,現在到了銅仁城,再北上就是思南城,王一鶚預設的釣魚場。

從種種跡象來看,楊應龍應該會上鉤。他的弟弟楊兆龍屯兵在石阡,虎視思南和鎮遠。有野心的人是按捺不住的,就好比上鉤的,都是不安分的魚。”

“皇爺,要是楊應龍不上鉤呢?”李春問道。

“沒有楊應龍這個張屠夫,難不成我們就要吃帶毛的豬?播州,朕已經把它劃到貴州布政司了。還有水西安家、永寧奢家,大小金川,雲南土司,這些西南的核桃,朕要一個個砸過去。

只有把它們砸碎了,大明的西南纔會安寧。現在一個西南,一個西北,都是大明的心腹之患,不靖平這兩地,大明沒法中興。”

“皇爺,而今西南有王督和殷督,西北有萊陽公和居延伯、雲川子霍氏兄弟,一定能綏寧平定。”

“朕也希望如此。”朱翊鈞放下黔中都司的奏本,拿起霍家兄弟的奏本。

奏章是崑崙都司參謀軍事田樂所寫。

田樂字希智,號東洲,直隸河間府任丘縣(今河北省滄州市任丘市)人。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觀政後主動到西北任職,被徐渭選爲令史。

霍家兄弟平定青海,徐渭奉命把青海蒙古部,包括盤踞在青海湖一帶的青海土默特部,遊牧在祁連山一帶的赤斤、罕東部,柴達木地區的曲先、阿端部,一併改爲蒙古右翼居延和雲川兩部,作爲霍靖霍邊的部衆。

徐渭在甘肅還有一堆的事要做,整編的具體事宜多由田樂負責,與霍氏兄弟相處甚歡。

田樂家貧卻自強不息,刻苦讀書,又膽識過人,到甘肅後跟隨甘肅撫臺長史、雄傑自喜善騎射的梅國楨學習騎射,被派往青海後又任勞任怨,處事慎重,果敢明斷。

霍靖霍邊奉詔出兵天山,向曹邦輔和徐渭請求,派田樂爲隨軍參謀。

於是田樂被任命爲崑崙都司參謀軍事,隨青海翼衛軍翻越崑崙山,下到天山南路。

田樂在奏章裡說道,“我部過雅令闊山口,沿着扯力昌河(車爾臣河)河谷來到扯力昌城(且末城),迅速攻下此城後,擺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兩條去路。

一是沿着扯力昌河到蒲昌海,向北襲擾土魯番等地。二是向西奔襲于闐、葉爾羌(即牙爾幹,今莎車)、哈實哈兒。

東近而西遠,兩邊的路都不好走。

臣等商議後,決定奔西。理由如下。

由西域客商得知,目前天山南路分爲兩國,西邊是葉爾羌汗國,以葉爾羌(莎車)爲都;東邊是土魯番汗國,以土魯番爲都。

西強東弱,且葉爾羌國已經攻破鐵門關,土魯番汗國岌岌可危。一旦葉爾羌汗國佔據土魯番汗國,以哈密、沙瓜州爲根基,可威脅甘肅肅州和青海等地。

臣等認爲,東進土魯番汗國,很容易就捲入到葉爾羌和土魯番兩國混戰中。

葉爾羌國非大明友國,此次大明西征,必定與其一戰。

WWW▪ⓣⓣⓚⓐⓝ▪¢ Ο

土魯番國乃大明敵國,佔據哈密衛、沙州瓜州等地,時常襲擾肅州,爲禍河西多年。

兩者都非友是敵,那麼他們打他們的,我們打我們.”

朱翊鈞欣然大喜,“此言不是霍氏兄弟說的,他倆驍勇善戰,但戰略眼光暫有不足。必定是田樂所言。好,看來這位田樂,有安平君之謀。”

把西征南路軍最新奏本來回看了三遍,朱翊鈞才依依不捨地放下。

“可惜啊,天山離京師萬里之遙,奏本輾轉多地,歷練三個月才從扯力昌送到朕的御前。這會,霍氏兄弟和田樂,應該陳兵葉爾羌城下。

戰事如何,真是讓朕牽掛。”

祁言和李春對視一眼,拱手彎腰,齊聲說道。

“居延伯、雲川男都是皇爺欽點的主將。居延伯見事明、執志強、斷敢行,料敵合變、出奇無窮。雲川男善騎射、捷如飛、陷陣勇,武力既弘、所向無敵。

一善於謀,一勇於戰,再加上參軍田樂兼資文武、器識恢宏。三人定能不負聖恩,效績邊隅,西定天山,克敵建功,遠揚皇威。”

朱翊鈞看了看兩人,轉頭看向西邊,目光飛越了千山萬水,一直去到了崑崙山腳下。

“朕也希望他三人如你兩人所言,爲大明建功立業,揚威西陲。”

此時的霍靖、霍邊和田樂三人,帶着兩萬蒙古右翼騎兵,在聽雜阿布河畔駐紮。

此前三個月,他們以大火燎原之勢,一路西進,攻陷了克列牙、齊喇、于闐等城。殺死葉爾羌國派駐的官員和當地的貴族,建立了臨時“維持”政權,也獲得了大量的補給。

現在前面一百多裡,就是葉爾羌國的都城葉爾羌城。

一頂營帳裡,中間燒着一堆篝火,支着一個三腳鐵架,頂上掛着一隻銅壺,被薰得烏黑,壺嘴冒着白氣。

“怎麼打?我們合計合計。”崑崙都司指揮使霍靖開口。

霍邊啃着一支烤羊腿,滿嘴是油,不在意地說道:“你們說怎麼打,就怎麼打,我只負責掄刀張弓,把前面的敵人砍死射翻。”

霍靖知道義弟的脾性,轉頭看向田樂,“田先生,你怎麼看?”

田樂負責政工和後勤,以及部分參謀工作,從徵幾個月,憑着真才實幹,贏得了霍氏兄弟敬重。

他坐在一張牛皮扎凳上,雙手捧着一口銅杯,杯口冒着絲絲白氣。

“正使,副使,皇上在西山軍官學院講過一堂課,有說道,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我們奉命西征,名爲收復西域舊地,但最重要的還是人。”

霍邊裂開油光滑亮的嘴,笑道:“沒錯,把人殺光了,這地也就是我們的了。”

“胡說八道。”霍靖笑了笑,轉頭看向田樂,“田先生心裡有了定計。”

田樂笑着答道:“正使心裡也有了定計。”

霍邊在一旁說道:“你倆不要打啞謎了,一起說出來。”

霍靖和田樂對視一笑,異口同聲說了一個詞,霍邊右手抓着烤羊腿,剛送到嘴邊,“你倆還真想到一塊去了!”

473.第471章 軍政兩用人才282.第282章 到西苑宴請海瑞294.第294章 南征路上207.第207章 事事要走到前面622.第618章 我會畫個鳥!第383章 進擊的皇史宬鹹魚們560.第557章 遭到家人背叛的徐府第716章 神火準備第341章 遼東戰事到底是勝還是敗!476.第474章 宗社黨在行動!第711章 誰都不甘心第30章 流年不利啊,徐閣老!第707章 這小子肚子裡絕對有貨!469.第467章 故紙堆裡找不到未來的光141.第141章 諸位,本撫該怎麼辦?218.第218章 搏一搏,知縣變知府293.第293章 南征開始635.第631章 現在是界港下午十四點鐘第377章 洪武軍事學院452.第450章 宗社黨634.第630章 真漢子從不回頭看火焰第689章 給朕說說,什麼生意?第21章 高拱的反擊477.第475章 萊昂,一路走好!477.第475章 萊昂,一路走好!275.第275章 敢在海瑞面前當陰陽人?614.第610章 朕的人民第701章 菸酒齊全323.第323章 總有那麼些不肯死心的人651.第647章 我愛朝獻,朝獻愛我嗎?210.第210章 我們可是大明的孝順兒子啊!590.第586章 石破天驚642.第638章 一片冰心在玉壺481.第479章 徐階心靜似高山不動第50章 出牌的嘉靖帝219.第219章 自詡岳飛轉世的魏國公第663章 萬曆二年正旦629.第625章 還不夠啊,要不你再湊湊!157.第157章 料理嘉靖身後名521.第518章 徐家父子562.第559章 想求善終的徐階466.第464章 大明官吏們,你們上岸了!638.第634章 大明那麼大朕想去看看645.第641章 還要繼續努力啊!第700章 葉爾羌國就這麼沒了266.第266章 戶部的算盤扒拉聲第72章 朱翊鈞的反駁133.第133章 北邊談好,東邊談了個寂寞411.第410章 西山校場第32章 海瑞第一擊524.第521章 皇上,萬萬不可啊!第395章 這就是大上海547.第544章 鑼鼓喧天迎海瑞559.第556章 有錢千萬別買田地第18章 東南剿倭部署169.第169章 朝堂無高公,如黑夜無皓月150.第150章 這火器是好還是壞?655.第651章 翰林院,文廟管理所?241.第241章 與高拱的第一次正面交鋒522.第519章 臣懇請皇上明斷第718章 怎麼可能啊!第350章 今日西苑裡全是戲164.第164章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第21章 高拱的反擊第367章 諸藩宗室,該不該留?226.第226章 太子要的還是兵權235.第235章 報恩寺案又起波瀾578.第574章 袁鹹安審案記503.第500章 相煎何急 誓清君側462.第460章 內廷只需要一位老祖宗591.第587章 江南恐怕是在劫難逃第68章 大同鎮高山衛450.第448章 差點釀成大錯的胡宗憲233.第233章 又一齣戲開幕了117.第117章 東邊急不得,北邊慢不得第66章 松浦黨的反應156.第156章 往來兵間功成際第44章 癸亥之變646.第642章 京師新面貌414.第413章 想讓太子交人第343章 祝大明煌煌如日月第95章 敵在柳河第714章 連戰連敗就是好!191.第191章 爲銀子發愁的高拱第667章 請稱我一聲前輩186.第186章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第372章 寧可再把他們當豬養487.第485章 平壤城下第13章 朝天觀475.第473章 終不似少年遊273.第273章 此時不積極,你有什麼前途?445.第443章 忙碌的徐渭653.第649章 縱是塵心重,相看亦頓忘513.第510章 我們一時接受不了啊!125.第125章 百萬漕工,衣食所繫!610.第606章 腦子嗡嗡的張相!631.第627章 逆子啊逆子!第687章 你能活下來了!第709章 錦衣衛和政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