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雖僻遠之何傷
盧溪到辰溪之間的沅江江面上,三艘槳船在魚貫逆江而上。
王一鶚站在船頭上,迎面吹來的江風,把他的衣衫吹得嘩嘩作響。
兩岸青山翠屏,連綿起伏,彷彿遠古之際就沉睡於此的巨人。
山上植被層層迭迭,彷彿披在巨人身上的綠色衣袍。
有的山高聳險峻,雲霧繚繞,時不時鳥叫猿啼,破空而出。
陽光照得江水波光粼粼,船槳劃開水面聲,在寂靜的江面上,在高聳的夾山間迴響。
看着這如詩如畫的美景,王一鶚興致大發:“諸位,千年前,屈原大夫正是逆着這條江而上的。
‘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苟餘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入漵浦餘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吳承恩在旁邊說道:“枉渚是枉水流入沅江的小水灣,在而今常德以南。
辰陽就是而今辰溪。漵浦也有此縣,辰溪上游的漵水之畔。傳聞楚漢爭霸時,項羽葬楚義帝於此地,故而又名義陵。”
王一鶚哈哈一笑,“屈大夫悲憤絕望,那是因爲身逢亂世,楚王昏庸,所以有‘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之哀嘆。
而今大明天子聖明,朝廷煥然一新,上下奮發圖強,故而有‘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之壯言。”
湯克寬欣然說道:“每次讀到皇上這首《少年中國說》,我都會心潮澎湃。是啊,而今我大明正脫胎換骨,煥然一新,故而纔有這少年朝氣蓬勃之相。”
全慎勇、任博安和姚丙周看着眼前景色,神情激盪。
川邊都司都指揮使劉顯已經離開盧溪,順江出常德,再轉澧水去澧州,北上至長江邊上的枝江,轉船逆江而上,去四川赴任。
下午王一鶚一行來到辰溪縣城。
辰溪城位於辰水入沅江口,是銅仁府、麻陽、鳳凰、漵浦、黔陽、沅州、晃州通往常德府的水陸要道,比盧溪縣城略大一些。
這裡也有兩個碼頭,官碼頭和民碼頭,也叫水碼頭和旱碼頭,相隔不遠,都在沅江邊上。商鋪也集中在附近一處,顯得更加繁華熱鬧。
街道也是石板路,往來的人也多是頭纏包布,藏青斜襟衣衫寬腿褲,揹着竹揹簍。相比盧溪城,多了不少身穿襴衫衫袍,頭戴儒巾的文人學子,以及短打勁衣裝扮的旅商。
碼頭上辰溪縣丞徐耕田帶着縣衙十幾位官吏來迎接。
“辰溪縣衙就你們十七人?”
王一鶚皺着眉頭問道。
徐耕田被王一鶚一問,嚇得臉色發白,身子哆嗦,“下官,下官有失遠迎,還請督督.督爺恕罪。”
他嚇得連如何稱呼王一鶚都不記得了。
全慎勇上前一步,替他解釋道:“啓稟王督憲,辰州府盧溪、辰溪、漵浦、黔陽、沅州、麻陽六縣,縣衙主佐官總是會缺一兩位。
好一點的有縣丞、縣尉和主簿,差一點的只有主簿或縣丞一肩挑。”
王一鶚點了點頭:“此前國朝吏部分揀官吏,全靠抽籤。只是上有計策,下有對策。說是全憑天意,實際上多有舞弊。
給錢的就上天保佑,中個好籤。沒給錢的就中籤偏遠邊陲之地。這裡此前是荒蠻流放之地,就算被吏部籤中,多半也是告病推辭不來。
現在新官制改革了數年,湖廣還未被惠及到。不着急,凌撫臺已就任,這次鄉試雖然被宵小擾亂,只不過是推遲半月而已。
現在已重開鄉試,錄取的乙丙三科舉人,按照律制將分揀本省爲官。等到他們培訓期期滿,撫臺會優先安排到辰州府、永順府。
此外吏部會選調五百名國子監和學院招錄生,分到各省鍛鍊。本督找方天官要了五十個名額,屆時也會優先分到辰州和永順府。”
全慎勇驚喜道:“那可太好了。多謝督憲。”
王一鶚揮了揮手,“改土歸流,永順府和辰州府是另一處戰場,最是鍛鍊人的地方,好鋼用在刀刃上,希望你們辰州府給湖南,給吏部好好錘鍊幾把好刀來。”
進到辰溪縣衙裡,王一鶚在全慎勇的陪同下,找徐耕田談話。
“辰溪縣事繁嗎?”
“回督憲的話,辰溪縣事不繁。此地百姓苗漢五五開,苗民平日自行其是,就算有糾紛也是各寨內部或互相協商,少有到縣衙告事。
漢民多爲此前的辰州衛軍戶,還有部分商旅。行事彪悍,多有紛爭卻喜歡自行處理。
此外本縣檢法官、司理官尚缺,鞫讞之事難以遵行。”
王一鶚笑着問道:“如此說來,你是偵辦、緝捕、檢法、司理一肩挑,一手包辦?”
徐耕田雙手一攤,十分乾脆地答道:“沒錯,如督憲說的一樣,我什麼都做。還有徵糧、縣試、祭祀、修橋、河堤.其中最令下官頭痛的是縣試。
因爲學子不足,漵浦縣的學子也到辰溪來考試,嘰嘰喳喳,鬧得下官頭大。”
“你是什麼功名?”
“南京國子監監生。”
王一鶚猛然想起,“前些日子長沙城傳的縣試笑話裡,那位主考官就是你?”
“對。當時下官第一次任考官,東拼西湊,湊齊了考題,制詩詩名卻犯了難,想了三五天都想不出來,臨考時隨意點了個《明月》爲題。
有位鄉下教書先生寫了一首詩,‘團團離海角,漸漸出雲衢;此夜一輪滿,清光何處無?’。
下官見教書先生考了十來年,連個庠生都考不上,一時憐憫,便說他,意思是好,可就是沒韻,有韻本官就點你。
結果這個教書先生嘆息道,我就是沒運,才一直教書,要是如大人一般有運早就做官了。當時把下官氣得都笑了,活該十年未中,當即把他趕了出去。”
王一鶚笑了,“而今天下讀死書的人太多了,只知其字不知其義。這樣人的還考什麼啊,就算僥倖考出來,也是渾渾噩噩,與國與民無益。
供銷社,還有工商實業會陸續進入辰州府,這種讀書人可招錄進去做個賬房或記室。百姓中讀書人不多,工商大興,又急需能識字算數的人,不要浪費了。”
“遵命!”
又問了辰溪縣其它的政事。
田賦沒有一年是能繳足的。此地多山寨苗民,結寨自保,外人少有踏入,官府沒人敢到山寨去收糧食。
只能在縣城附近徵收,那裡多是世家地主,以及軍戶轉過來的民戶,一言不合就要開打的。
怎麼收?
“督憲,此地苗漢雜居,民風彪悍,偏偏官吏缺員,又招不齊衙役快班。縣衙毫無威嚴。年年徵糧不足,次次磨勘爲下。
此前辰溪縣有知縣和縣丞,吃了兩三次磨勘劣下後,前途無望,乾脆掛印離去,此後辰溪縣就十幾年沒有知縣了。
下官這個縣丞是趕鴨子上架,原本還一腔抱負,當了一兩年後也無慾無求了。”
全慎勇在旁邊補充道:“辰州府七縣加鎮溪所,沒有一縣能足額徵糧。國朝地方吏治,以徵糧爲第一要務。
田賦不足,前途免說。加上這裡原本是偏遠鬆疲之地,出了名的簡缺。
在辰州府任職的官吏,或是無資歷背景的老實本分人,被隨意打發到這裡。或是得罪了上司,被故意挪到這裡貶斥刁難。
於是多半渾渾噩噩混日子。”
王一鶚默然一會,深有感觸地說道:“本督離京辭陛時,皇上說道,地方吏治,首在各縣知縣。
知縣爲大明第一親民官,是一縣之長,承上啓下,理政親民。中樞三司制定再多再好的政策,知縣沒有用心執行,老百姓還是得不到一點恩惠。
今日一見,本督終於明白石汀公交流改土歸流經驗時,切切交代。改土容易,歸流不易。不易在於流官選任。選任不慎,全盤皆失。
果然說得沒錯。
千辛萬苦把土司一併廢除,改爲流官。可是選用的知縣、縣丞等一縣主佐官不得力,造成民怨沸騰。不僅無法爭取到民心,還會激起民變。”
王一鶚嘴裡說着,心裡感慨更深。
辭陛離京前,皇上召自己進西苑,詳談了七八次,次次都提到地方吏治在於知縣、縣丞一級官吏的選用和管理。
自己八百里加急上稟李珊等湖南世家首腦,暗地裡串聯,意欲罷考以破壞湖南第一次鄉試。
皇上八百里加急寄回的廷寄,御批言辭間,對破壞鄉試十分憤怒,要自己嚴懲李珊等人不殆。
批語中皇上也點出了他的憤怒根源。
湖廣改土歸流工作步入正規,辰州、永順兩府最是需要合格官吏的時候。
原本趁着湖南鄉試,錄取一批乙丙科舉人。他們都是湖南本地人,熟悉當地情況,稍加培訓就能上手,充實到辰州、永順兩府,一邊歷練一邊選拔。
李珊等人居然組織罷考,要破壞鄉試,他們不是撞刀尖上嗎?
現在看了辰州府各縣縣衙如此稀爛的情況,更不敢想象改土歸流新成立的永順府各縣會是怎麼樣。
一羣渾渾噩噩擺爛的官吏管着從諸多土司那裡接管過來的苗民百姓,天知道會出多少亂子?
到時候民心沒有爭取到,還激起民變,震驚天下。
那改土歸流就成了笑話,自己也成了笑話。
終於領悟到皇上的一番苦心了。
難怪凌雲翼一到任湖南巡撫,一邊接手李珊等人的案子,一邊立即接管嶽麓書院,把它改爲學習班。
親自主持本次鄉試,以京師調來的吏部、鴻臚寺以及政宣局官員爲“協助閱卷官”,足額錄取甲乙丙三科,然後把乙科三百六十七名,丙科四百七十九名舉人全部塞進去。
協助閱卷官搖身一變成爲教師,加緊培訓。
想必也是得了皇上的切切叮囑。
還是皇上站得高,看得遠啊。
打發徐耕田離開後,姚丙周和任博安聯袂參見。
“督憲,黔陽縣發來信鴿,楊兆龍上船了,明日可至。”
“那好,全知府。”
“卑職在。”
“你和吳長史一起跟他談。本官和湯都使不出面,我們先去麻陽看看,那裡是通往銅仁和思南府的要道。”
“遵命。”全慎勇馬上答道,“督憲,下官如何跟楊兆龍談?”
“先扯皮!扯個五六天,等本督和湯都使從麻陽回來再說。播州三千狼兵,只能還一千回去。”
湯克寬在一旁說道:“都司政宣局動員了三四個月,才湊足一千人。
這些官兵都是長眼睛的。楊氏拿他們的性命換朝廷的犒賞。以前拼死拼活,流血捨命,只能得些殘羹剩湯,好處全進了楊應龍的囊中。
現在犒賞直接發到官兵手裡,一切待遇等同鎮衛軍。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除了楊氏的心腹和死忠,是人都會選。”
王一鶚等湯克寬說完,繼續說道:“這一千狼兵換那兩千狼兵的家眷。楊應龍要是捨不得,那就一個都不要拿回去。”
吳承恩說道:“督憲放心,楊氏野心勃勃,這三千狼兵是他們的精銳,又都是百戰老兵,楊氏捨不得。能還回一千,雖然十分氣憤,但總比一個都沒有要強。
拉扯一番後,他們肯定願意換。”
王一鶚冷笑道:“本督就是要跟拉扯一番。等到扯完皮,估計得兩三個月了,天寒地凍,什麼事情等萬曆二年開春再說。我們就有充裕的時間準備。
姚丙周,你那邊的計劃進行得如何?”
“回督憲的話,一月內必見分曉。”
“幾成把握?”
“回督憲的話,六成把握,但卑職一定全力促成此事,讓督憲的妙計得以實現。”
“妙不妙計的,看最後的效果再說。
楊氏轄下有多少人口,他們一直不肯說。
你們鎮撫司刺探的情報,去年楊氏存有糧食六百萬石,馬五百餘匹,牛二千餘頭。貴州布政司去年田賦才十二萬六千石。
他們還擅開銀場遞年煎銀兩萬餘兩,黑鉛數萬餘擔。聚集人夫每年砍花杉板一萬餘副,一半賣於來往官員,一半順江發往蘇州等處變賣,又是一筆鉅富。”
王一鶚揹着手,在屋子裡慢慢踱步轉圈,衆人坐在椅子上,目光隨着他轉。
“楊氏麾下有多少兵丁,也不知道。成化年間,四川鬆州茂州番兵作亂,左副都御史張瓚張公奉詔平叛。
他調集西南各土司土兵,據他的《東征紀行錄》有寫,播州宣慰楊輝父子率其部屬土兵八千餘人從徵,並留兵丁萬餘留守。
成化年間,楊氏有兵丁近兩萬,而今近百年過去,楊氏聚集這麼財貨,丁口又日漸增長,麾下三萬兵丁應該有的。
播州地勢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動員精銳鎮衛軍,四面合圍,少說也需要十萬兵馬。
調遣十萬兵馬,需要耗費多少錢糧,耗費多少民力。所以皇上同意了本督的計謀。此計能不能成事,關鍵還在姚丙周你能不能說動那兩人。
姚丙周,你要全力以赴!”
“遵命!明日卑職就潛行去思南城,務必把此事辦下來。”
“好,廣寧,你要竭盡全力配合姚都事。播州一下,你二人當爲首功次功,本督定會爲你二人上疏請功!”
“督憲放心,我二人必定全力以赴,以全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