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三千旅順軍的到來,當看到平遼將軍的旗幟在空中招展之時,大部分正在激戰的皮島士兵不約而同的放下了武器。因爲他們知道那代表着朝廷。
不可否認,很多將士有趁着動亂渾水摸魚的心思,但對朝廷的敬畏卻依然存在。
但也有少部分人不知出於什麼心理,對旅順軍的到來很是不爽,但這樣的不爽隨着一邊倒的殺戮而迅速消融了,剛經歷大勝激勵的旅順軍的精悍遠遠超出了皮島將士的想象。
很快,動亂平定了下來,劉興治兄弟束手受縛,便是連島上的女真人也放下了武器。沈世魁張濤等將興沖沖的來拜見王業泰,卻也被暫時扣留在陣中。
皮島士兵們被勒令各自回營,從沒有參與動亂的士兵百姓中抽調一批人用來打掃戰場掩埋屍體。
平遼將軍的大帳立在海邊最高的一處山崗,三千精銳環繞在大帳周圍,往來的騎兵奔弛在島內各處,整個皮島噤若寒蟬,等待着新任將軍對此次動亂的處置。
有的人心若死灰,自知絕無幸理,比如劉興治兄弟;有的人卻躍躍欲試,希望能從此次事件中得以漁利,好讓官職往上挪一挪,比如沈世魁張濤等。
然而處置的結果還未到來,反而是一艘艘載滿糧食的海船先後駛到了皮島,這是足足三萬擔的糧食,從登州而來,跨越遼闊大海來到了皮島。
這批糧食是王業泰以平遼將軍的名義,經過登萊巡撫衙門的同意,從山東各大糧商採購,採購糧食用的不是銀子,而是旅順鹽場所產海鹽。
就在旅順大戰剛剛結束,隨着往朝廷的報捷文書的還有一封請求援引開中法以鹽換糧的奏疏,王業泰請求朝廷批准,以旅順鹽場所產海鹽換取糧食。
開中法由來已久,商人們運送糧食給九邊軍隊換取鹽引,然後憑藉鹽引到產鹽地換取食鹽。而王業泰的奏疏和開中法又有不同,糧商們可以憑藉糧食直接換取旅順的食鹽,對各大鹽場毫無影響,對朝廷徵收鹽稅也無任何影響。
所以朝廷經過討論後,很快便同意了王業泰的請求。當然也是因爲王業泰剛剛立下大功,皇帝和大臣們不願拒絕功臣這個小小的要求的緣故。
而用食鹽換取的第一批糧食便被運到了皮島,用以穩定皮島的人心。
皮島的困苦由來已久,島上的大部分百姓常年到頭食不果腹。每年朝廷提供的錢糧是定數,還要遭到登州文官系統以及島上將官們的層層剋扣,到達普通士兵百姓手裡寥寥無幾。所以,只要有了糧食,便能輕易獲得島上軍民的人心。
無論老弱,按照人頭分發,每人三十斤糧食,足夠皮島全部百姓飽食一月。果然,隨着糧食分發下去,島上的軍民對新任平遼將軍王業泰感恩戴德,人心一邊倒的倒向了王業泰。
而王業泰趁機頒佈的一切命令再無絲毫抵制。
王業泰下令,收繳島上所有武器,解散島上原有的軍隊編制,要仿造旅順軍模式編製成爲皮島新軍。
而隨着王業泰的命令下達,皮島的士兵們不用催促,無不自覺自發的把手中的各式武器上繳了過來,便是連沈世魁張濤等將領的家丁也是如此。
旅順軍裝備之精良看在所有人眼裡,他們都知道交出去的是殘破的武器,以後得到的將是全套的鎧甲軍服武器。
劉興治兄弟還被羈押着,沈世魁張濤等已經被放了回去,然而他們也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原來的家丁雀躍的交出武器,完全無法阻止。到最後,便是他們自己也不得不把自己的鎧甲武器乃至戰馬悉數交出。
沈世魁張濤都知道,自己原先擁有的實力已經土崩瓦解,接下來只能等着新任平遼將軍的安排。自己原本就是將領,平遼將軍組建新軍不可能不用自己,這便是沈世魁等聊以**的。
打破東江軍原有的狀況,把整個東江軍徹底融爲一體,這便是王業泰的打算。以往的將領家丁體制絕對不允許出現,士兵們不再是將領們的私兵。
事實上自東江鎮開鎮之時,毛文龍便開了一個壞頭,爲了讓手下將士忠於自己,他拼命的收義子義孫,把義子義孫安插到軍隊各個要職,指望着靠着這種辦法牢牢控制住軍隊。
毛文龍確實成功了,他活着的時候東江軍牢牢控制在他的手中,軍令下達各部無不遵從。毛文龍也失敗了,因爲當他被殺時,他的義子義孫們連個屁都不敢放,眼睜睜的看着他被袁崇煥殺頭。
袁崇煥只是用平遼總兵的職位釣着,只是簡單的把東江軍分爲四協,便讓毛文龍嫡系們爭執不休,整個東江軍土崩瓦解根本行不成合力。
所有人都是爲了自己的私利而搏鬥,沒有幾個想着爲義父報仇。
原本就爲了利益改姓背棄祖宗,臨事之時又豈能指望得到他們的忠誠?
所以,對原有的東江軍制度,王業泰簡直不屑一顧,直接簡單粗暴的完全推翻重整。
而皮島剛剛經歷了兩次動亂,最頂層的將領幾乎被一掃而空,反對的力量弱的不值一提。而王業泰以剛剛大敗建奴的無上威勢,以三千雄兵威壓,以源源不斷的糧食爲誘惑,使得島上原有的將們根本生不出抵抗的勇氣。
而普通的士兵和百姓更是不會抵抗,畢竟對他們來說,誰當將領軍官都無所謂,只要自己能夠填飽肚子就行。而據傳,現在旅順百姓們的生活過的非常好,每個人都能吃飽肚子,這更讓皮島的普通百姓們心嚮往之。
吃飽肚子啊!這幾乎是所有皮島百姓最大的追求,只要能填飽肚子,別說是王業泰,哪怕是投靠東虜,哪怕是在魔鬼的治下,很多人其實也無所謂。
ps:和大家道歉,昨天忙了一天,原想着晚上更新,結果一不小心睡着了。爲了表示歉意,今天最少兩更,爭取三更。最後,跪求推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