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中國東方式的統治方式,更利於穩定,因爲皇帝不需要親征,所以國家首腦很難出現意外死亡,無論死多少個將軍,國家政權都穩如泰山,可惜,因爲皇帝沒有親臨前線,只會紙上談兵,軍事上很難有大的改進。
自然而然的,東方古國就養成了守城的習慣,遍觀中國歷史擴張時期的國家,皇帝多多少少都是打過仗的狠人,之所以開國時期擴張力很強,就是因爲開國皇帝基本上都是親臨指揮戰爭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知兵事的皇帝自然明白怎麼打仗,擴張起來自然更加容易。
要是皇帝不知兵事,那就只能依靠出現歷史罕見的知名將領了,或者是乾脆用數倍於敵的國力直接碾過去……
反觀近代歐陸各國,卻往往會創造出戰爭奇蹟來,頻繁的戰亂弱小的國家,逼着各國君主無法安穩的在大後方享受生活,不得不披盔戴甲帶兵親征,甚至不少國王倒黴催的直接死在了戰場上!
但就是這種狼一樣的拼命精神,使得歐陸各國的軍事力量在擺脫教會的桎梏後,突飛猛進的向前大邁步。
從西班牙大套餐到莫里斯小套餐,再到古斯塔夫的戰列線戰術,直到完善發展爲如今的排隊槍斃戰術,這些軍事上的巨大改革,可不是歐洲統帥拍腦袋想出來的,都是用成噸的士兵和將軍鮮血澆灌出來的!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不外乎如是也。
東方古國的安穩,歐洲的戰亂,是雙方在近代短短百年時間內,軍事力量發生翻天覆地逆轉的根本原因,歐洲人的工業革命是打出來的,而不是因爲白佬天生比亞洲人種聰明!
真要說資本主義萌芽,中國遠比歐洲起源早得多!
可惜,滿清200多年的和平統治和閉關鎖國政策,將東方古國的優勢徹底拋棄,當歐洲白佬在血與火的歷練中,完善了武器的發展,軍事體系的建立後,回過頭來頓時發現,原來東方人如此之弱!
曾經蒙古人帶給歐洲人的黃禍恐懼,煙消雲散,倆次鴉片戰爭將東方古國最後一層遮羞布扯得稀碎,哪怕是滿清精銳盡出的八里橋戰役,打出來的傷亡比也讓英法倆國笑掉了大牙,甚至英國國會中出現不應嘉獎八里橋戰役英軍將領的提議,因爲英國議員認爲那根本不是一場戰役,只是一次武裝遊行……
當然,這種聲音在英國軍隊搶劫了北京城,帶回大筆財富後,銷聲匿跡,在英國議員眼中傷亡比不科學的八里橋不配稱爲真正的戰役,但能帶回來如此巨大的財富,也是值得嘉獎的。
當時英國議會出現這種論調,不是英國人喜歡內鬥,而是當時歐陸戰場上很難出現傷亡比如此懸殊的戰役,準確來說,這在歐洲人普遍觀念裡,屬於剿匪而不是打仗……
八里橋一役打斷了滿清的脊樑骨,也真正建立起來的歐洲白人在東方人種面前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甚至一直延續到了21世紀,歐美各國普遍存在的人種歧視,不就是起源於滿清末年麼?
1795年下旬,林皓達忙着接受荷蘭人的投降,改組荷蘭共和國的政府機構,派遣帝國警衛隊在荷蘭共和國的軍事要地修建長期駐守的軍營。
這些帝國警衛隊的一切補給,不需要林皓達掏出一分錢,完全由荷蘭共和國供養,21世紀美國駐軍的那一套霸王策略,倒是被林皓達繼承的挺完美……
如此不講道理的協議,荷蘭人自然不樂意,國內有外國駐軍就已經夠丟人了,還要自己掏錢養,這算什麼?
可惜,反對的聲音在軍隊的刺刀面前,顯得如此無力,要是道理管用的話,世界上就不會頻頻發生戰爭了……
荷蘭人的抗議與後世中弱國對強國的抗議一樣,毫無威懾力,林皓達甚至連回應都懶得搭理,在提拔一批願意與自己合作,不會唧唧歪歪的荷蘭‘有識之士’後,林皓達就可以安心帶着軍隊回援法蘭西本土了。
在荷蘭共和國政府中爲了自身利益與林皓達合作的‘有識之士’的配合下,林皓達輕而易舉的鎮壓了抗議無效打算暴力抗議的暴民武裝,在荷蘭投降的大勢下,真的不要命拿起武器反抗的人真心不多,自然也形成不了什麼氣候,如同旋起旋滅的農民起義一般,連個泡泡都沒冒出來。
然而,在林皓達不知道的千里之外的瑟堡地區,一場足以在後世中名列史書的經典戰役卻在徐徐展開。
5萬帝國警衛隊和1萬青年近衛軍在忠誠且高效的林皓達政府中,很快就開進了布列塔尼大區,併成功堵住了英國登陸的三萬精銳部隊的去處。
5萬帝國警衛隊的軍事統帥是隨着軍隊一起出現的卡爾森將軍,也是這一次統籌全軍的最高統帥,一萬青年近衛軍的軍事統帥帕金森將軍是這支六萬大軍的‘副帥’(林皓達的軍隊裡是沒有統帥和副帥軍銜的,這只是一個虛職稱呼,代表着指揮權的歸屬。)
卡爾森將軍與其他全面戰爭系統出產的將領一樣,是林皓達的鐵桿死忠,對林皓達圍殲3萬英國精銳的命令自然要不折不扣的執行。
而且,6萬大軍圍殲三萬英國軍隊,怎麼看都是佔據絕對優勢的戰役,卡爾森將軍自然希望用一場決戰一勞永逸解決敵人。
卡爾森將軍正面跟英國人野戰還有一個不小的優勢,他比英國人多出5000騎兵部隊!
英國人爲了儘可能多的運輸步兵,並沒有運來成建制的騎兵部隊,畢竟在英國人的計劃裡,這一批三萬人先頭部隊只用了建立穩固前進基地,以及試探林皓達軍事力量的。
只是英國人沒想到的是,帶出去了20萬大軍遠征荷蘭的林皓達,在法蘭西本土境內還能短時間內聚集出這麼多野戰兵團來!
林皓達的暴兵能力,讓英國人收穫了一個不小的‘驚喜’,不過,心高氣傲的英國精銳陸軍,面對人數遠多於己方的敵軍,並沒有退縮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