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歷史的遺物》將會是陳天陽的法雷利電影公司,繼電影《甜心天使》,《維多利亞的秘密》之後,投資拍攝的第三部電影。
這部電影將試圖解釋一些“有趣”的文化現象,比如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內收藏的大量的來自中國,埃及,希臘等地的文物,這些文物的前世今生。
電影將圍繞中國近代史上,西方探險家在中國甘肅省的敦煌莫高窟竊取帶走大量價值連城的文物展開故事情節,敦煌近代歷史上的名人,王道士王圓篆,英國的猶太裔探險家斯坦因,法國探險家伯希等人,都會在這部電影裡出場。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16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由於南北朝的統治者,篤信佛教,因此佛教在民間非常盛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位過路的名字叫做樂尊的行腳僧,在敦煌莫高窟挖出了第一個佛洞,也拉開了敦煌莫高窟之後近千年的興建序幕。後來歷經隋唐,北宋,西夏和元朝,到了元朝的時候,敦煌莫高窟的修建才停止。
元朝末年,鳳陽人朱元璋揭竿而起,滅掉元朝,明朝開始。明朝時期,敦煌莫高窟這個地方,開始逐漸被人們遺忘了,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清朝末年。
這個時候,敦煌莫高窟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王圓篆道士出場了。
王圓篆,湖北麻城人,生活在清朝末年。自幼家世貧寒,曾經在甘肅省做過兵勇。日後出家做了道士,雲遊四方。來到敦煌,被這裡的陳舊的佛窟吸引住了。這裡的佛窟雖然年久失修。非常的陳舊,但是或許那一刻這位王圓篆道士,被敦煌積攢千年的底蘊深深地吸引住了。於是就留在了這裡。
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道教信徒信仰的三清老祖,玉皇大帝;佛教信仰的釋迦牟尼,是西方極樂。雖然佛道兩教在中國的民間非常盛行,但是這兩個教派到底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宗教。當敦煌莫高窟在近代史上,引發全世界的關注的時候,守在敦煌莫高窟這個佛家聖地的。居然是一位道家的弟子,不得不說是造化弄人。
敦煌莫高窟是一個文化寶庫,這裡的壁畫,經文,佛像,都是中國自南北朝到元代1000年左右的漫長歲月當中,無數無名無姓的僧人,虔心創作出來的。很多僧人,爲了莫高窟繪畫雕佛像事業。奉獻了畢生的經歷。這些僧人,就這樣消失在了茫茫的歷史長河中,但是,他們留下來的文化瑰寶和敦煌的底蘊。永遠會被歷史銘記。
王圓篆來到敦煌莫高窟的時候,這裡因爲年代久遠,且時不時遭遇人爲的破壞。莫高窟所呈現出來的,是一片衰敗之氣。一些地方堆滿了泥沙。王圓篆認爲自己到了一個佛家的聖地,雖然自己是道家弟子。信仰不同,但是王圓篆還是被這裡吸引住了。他留在了這裡。
之後王圓篆就開始敦煌莫高窟內的泥沙清理工作,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指望王圓篆一個人來完成這些工作,是不現實的。於是王圓篆就四處化緣,省吃儉用積攢錢財,僱傭敦煌當地的鄉民,來清理莫高窟內的淤泥。有的大一點的佛窟,清理起來需要數以年計,工程不可謂不浩大。
歷史上的王圓篆還是有一定的經濟頭腦的。1900年也就是大清光緒二十六年,王圓篆道士,聘請了一位名叫楊果的不第秀才,來到莫高窟,謄寫經書,然後他在拿出去化緣的時候,向那些有錢人兜售道家的一些經典。
王圓篆的道家經典,在當時是否暢銷,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是這位名叫楊果的不第秀才的到來,卻直接爲敦煌莫高窟日後震驚世界打開了一扇大門。
這位楊秀才,喜好抽菸袋鍋子,沒事兒也喜歡在莫高窟內溜達。一日,偶然往牆上碰菸袋鍋子的時候,聽到了空蕩蕩的迴音,懷疑裡面有密室。楊秀才立刻報告給了王圓篆,王圓篆趕緊順着楊秀才指的牆壁,挖開了一扇門,於是乎,敦煌莫高窟裡面最著名的的一窟——藏經洞問世了。
藏經洞裡面擁有經文,歷史書籍,絹畫,刺繡等50000餘本,可以說是堆積如山。直到今天,人們都無法解釋,藏經洞裡的這麼多經文,到底是誰藏在裡面的,因爲這些經文涵蓋了從三國魏晉南北朝到北宋時期的經卷,有漢文,吐蕃文,回鶻文,梵文等多種文字。
藏經洞出現了之後,王圓篆並沒有意識到這些文物的價值,就拿出去往附近的村寨中售賣。以前的中國人有的相信,燒掉經文可以免去災難的說法。王圓篆身爲一個道士,去向那些百姓推銷佛經,自然人家會覺得不倫不類,於是銷路並不好。
王圓篆也希望藏經洞的經文,能夠得到官方的重視,他曾經徒步五十餘里,來到縣城,找到縣衙的縣太爺,送上兩卷經文。那時的縣太爺名字叫做嚴澤,是一個不學無術的貪官,自然沒有把王圓篆送上來的東西重視起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之後幾年,縣裡面又換了一位縣太爺,名字叫做汪宗翰,是個進士出身。王圓篆再次來到縣衙,送上一沓經文。汪宗翰還是給了王圓篆報告上來的情況一定的重視,親自帶着幾個小卒,騎馬去莫高窟看了看。這位縣太爺收走了幾卷經文,留下話讓王道士自己保管經文,這件事情也沒了下文。
王圓篆兩次見找縣衙門沒什麼希望了,於是就騎着驢,帶着兩個箱子的經文,單騎800多裡地,冒着被狼羣吃掉的危險,來到了肅州,找到了道臺老爺。
道臺比縣令高了好幾個級別,是四品官。可是這位道臺老爺,也不重視王圓篆反映上來的情況,隨意看了看這位道士送上來的經文,就打發他走了。
王圓篆仍不死心,還給當時統治着大清朝的慈禧老佛爺寫了匿名信。那個時候,清朝已經搖搖欲墜,清廷當然沒有閒心關心這些。這封信自然也就泥牛入海了。
就這樣,心灰意冷的王圓篆道士,只能在莫高窟獨自守候着這個被當時的國人遺忘的地方了。
“你不睜眼看世界,世界卻在看你。”時間來到1907年,莫高窟迎來了一位野心勃勃的探險家,來自英國的斯坦因。
斯坦因來到敦煌,見到王圓篆之後,對這裡的經文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斯坦因並不會說中文,因此僱傭一位蔣師爺做翻譯。這是王圓篆第一次接觸外國人,他還是比較牴觸的,爲了獲取王圓篆的信任,斯坦因繪聲繪色地向王圓篆講述了一個所謂的“玄奘從印度取經,而我是來中國爲印度取回真經的,因爲印度的經文都已經遺失了,只有中國有”這個奇葩的故事,卻騙取了王圓篆的信任。
斯坦因最終以200兩馬蹄銀的價格,竊取莫高窟經文二十四箱,佛畫,刺繡等五箱。
斯坦因帶着這些戰利品,一回到英國,就轟動了西方學術界,第二年,另一位野心勃勃的探險家來到了中國的敦煌,他就是法國人伯希和。
伯希和對中國文化是有很深的研究的,他本人會說一口流利的中國話,這也讓他在和王圓篆溝通的過程中非常順利。伯希和在藏經洞中仔細審查了三個星期,然後蒐集了堪稱精華的經文10000餘卷,以白銀五百兩的價格把這些經文帶到了法國。由於伯希和精通漢學,所以伯希和帶走的這些文物價值遠遠超過斯坦因。
1909年,伯希和再次造訪中國,在北京,他會見了國學大師王國維,羅振玉等人。自鳴得意的伯希和,不經意向王國維,羅振玉這些人,展示了一本從敦煌得來的珍貴文物,這才引起了中國學術界的對敦煌的關注。
王國維等人立刻向朝廷上表,請求朝廷把敦煌莫高窟內的文物全部收集到北京來,以免被西方探險家劫掠或是遺落民間。由於王國維,羅振玉都是國學大師,朝廷也比較重視他們反映的情況,他們下令甘肅地方政府把莫高窟內的文物收集運到北京。
由於西方探險家來莫高窟的時候,王圓篆是拿到銀兩的,可是朝廷沒有任何銀兩給他,於是王圓篆就私藏了很大一部分文物。被朝廷帶走的文物,從甘肅走到北京,每到一地,都會被地方官員私藏一部分,到達北京的時候,只有8000多件,現在都被收藏在國家圖書館內。
而被法國人伯希和帶走的文物一萬多件,都被收藏在法國國立圖書館內;英國人伯希和帶走的文物,則流入了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珍藏的中國敦煌文物,共計13700多件,是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博物館。
雖然清廷名義上把敦煌文物收歸國有了,但是實際上很多都被王圓篆私藏了。之後多年間,斯坦因和伯希和都曾經故地重遊,此外還有日本人橘瑞超,俄國人奧爾登堡,美國人華爾納等人接踵而至,敦煌莫高窟大量海外流失,日本,俄國,美國,英國和法國等地的博物館,都藏有大量的中國文物..。
西方國家博物館一直標榜中國的文物在他們的土地上得到了更好的保護,這不過是在牽強附會罷了。類似於斯坦因,伯希和,橘瑞超和華爾納這些強盜般的探險家,在移動文物的時候,都對莫高窟文物造成了大量的損失。
如今的敦煌莫高窟,只能通過那些傷痕累累的牆壁,訴說着近代史上遭遇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