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坐在太師椅上,看着臉色難堪的趙杞,笑道:“未知景王迴轉,有何見教?”
“見教?呵!”趙杞找了把椅子坐了,道:“太師,窮途末路,人爲刀俎,何必再做掙扎?
不若出降,也留得些體面,也能給家族留下些指望。”
蔡京不置可否,問道:“閒話休題,且把太子的條件說出來吧。”
“皇兄有言,蔡太師自殺,可留全屍,八子中可留二子改爲流放,另外十四歲以下孩童盡皆赦免,以保蔡家血脈不絕。”趙杞道。
“呵!”蔡京面露不屑,道:“趙氏立國以來,我乃第一個挾持君上,篡改詔書者,可能保留全屍與家族血脈?
不瞞景王,計劃此事起,我便做了最壞的打算,只是未曾想到,事情敗的如此之快。”
作爲蔡京事成後的最大受益人,趙杞心裡也不好過。
“太師,縱觀皇兄爲人,說話還是可信的,如何不降了,免得身死族亦滅。”趙杞勸道。
“身死族滅?”蔡京搖頭,不多言語。
“太師……”
“一派胡言!”
趙杞尚要再勸,一佩劍文人進來,喝道:“若是明君再世,我等做這勾當,最多也就是身死,何來族滅之說?”
來人趙杞自然是認識的,乃是給事中吳敏。
這人的來頭,值得說道。
大觀二年,吳敏辟雍私試首選。
蔡京喜其文,欲妻以女,敏辭,然關係交好不改。
因擢浙東學事司幹官,爲秘書省校書郎,京薦之充館職,中書侍郎劉正夫以敏未嘗過省,不可,京乃請御筆特召上殿,除右司郎官。
後升中書舍人、同修國史,改給事中。
敏爲蔡京所引,鄭居中方秉政,敏數言其失,居中深恨之,卻無可奈何。
因爲反對處死所有盜賊而獲罪,罷爲右文殿修撰、提舉南京鴻慶宮。
其雖然與蔡京關係很好,卻不是阿諛奉承之輩,朝野內外名聲亦是不錯。
其最濃墨重彩的事蹟,還要到靖康時。
當時趙佶要甩鍋跑路,正是吳敏操持,欽宗得以繼位,也正是他的引薦和幫襯,李綱方得迅速掌控朝政,第一次擊退了金人。
這樣的人物出現在這裡,顯然是認爲自己的理念是正確的。
其實,吳敏說的也沒錯。
國朝迄今爲止,尚未有宮廷政變,因此無前科可以借鑑。
但是,靖康年後倒是有事情可以借鑑。
靖康二年金兵陷汴京,擄徽、欽二帝,其後立僞楚國,冊封張邦昌爲帝。
後金人北還,宋廷舊臣不再擁戴張邦昌,他只好避位。
高宗即位,仍徙張邦昌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封同安郡王,後宰相李綱上書極言其罪,高宗責授昭化軍節度副使、潭州安置。
最後雖然被賜死,罪名也是惑主,穢亂後宮,卻也沒有株連九族。
其中原因,乃是趙氏厚待文人,也是因爲宋律法規定“謀反”、“大逆”兩罪,父、子年十六以上一同處死,其它親屬均免去死刑,只是按其親疏關係,或收、或流。
因此,趙構繼位高宗後發生的苗劉政變,也只是其首腦劉正彥、苗傅本人受死,其九族無恙。
“若非那昏君擅殺文臣,壞了國朝傳統,我等如何做下此等勾當?即便做了,也無誅九族之慮!”吳敏繼續說道。
見趙杞無言以對,吳敏不再多說,反而鏘地抽出了佩劍。
!
!
蔡京坐在太師椅上,看着臉色難堪的趙杞,笑道:“未知景王迴轉,有何見教?”
“見教?呵!”趙杞找了把椅子坐了,道:“太師,窮途末路,人爲刀俎,何必再做掙扎?
不若出降,也留得些體面,也能給家族留下些指望。”
蔡京不置可否,問道:“閒話休題,且把太子的條件說出來吧。”
“皇兄有言,蔡太師自殺,可留全屍,八子中可留二子改爲流放,另外十四歲以下孩童盡皆赦免,以保蔡家血脈不絕。”趙杞道。
“呵!”蔡京面露不屑,道:“趙氏立國以來,我乃第一個挾持君上,篡改詔書者,可能保留全屍與家族血脈?
不瞞景王,計劃此事起,我便做了最壞的打算,只是未曾想到,事情敗的如此之快。”
作爲蔡京事成後的最大受益人,趙杞心裡也不好過。
“太師,縱觀皇兄爲人,說話還是可信的,如何不降了,免得身死族亦滅。”趙杞勸道。
“身死族滅?”蔡京搖頭,不多言語。
“太師……”
“一派胡言!”
趙杞尚要再勸,一佩劍文人進來,喝道:“若是明君再世,我等做這勾當,最多也就是身死,何來族滅之說?”
來人趙杞自然是認識的,乃是給事中吳敏。
這人的來頭,值得說道。
大觀二年,吳敏辟雍私試首選。
蔡京喜其文,欲妻以女,敏辭,然關係交好不改。
因擢浙東學事司幹官,爲秘書省校書郎,京薦之充館職,中書侍郎劉正夫以敏未嘗過省,不可,京乃請御筆特召上殿,除右司郎官。
後升中書舍人、同修國史,改給事中。
敏爲蔡京所引,鄭居中方秉政,敏數言其失,居中深恨之,卻無可奈何。
因爲反對處死所有盜賊而獲罪,罷爲右文殿修撰、提舉南京鴻慶宮。
其雖然與蔡京關係很好,卻不是阿諛奉承之輩,朝野內外名聲亦是不錯。
其最濃墨重彩的事蹟,還要到靖康時。
當時趙佶要甩鍋跑路,正是吳敏操持,欽宗得以繼位,也正是他的引薦和幫襯,李綱方得迅速掌控朝政,第一次擊退了金人。
這樣的人物出現在這裡,顯然是認爲自己的理念是正確的。
其實,吳敏說的也沒錯。
國朝迄今爲止,尚未有宮廷政變,因此無前科可以借鑑。
但是,靖康年後倒是有事情可以借鑑。
ωωω ●ttka n ●Сo
靖康二年金兵陷汴京,擄徽、欽二帝,其後立僞楚國,冊封張邦昌爲帝。
後金人北還,宋廷舊臣不再擁戴張邦昌,他只好避位。
高宗即位,仍徙張邦昌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封同安郡王,後宰相李綱上書極言其罪,高宗責授昭化軍節度副使、潭州安置。
最後雖然被賜死,罪名也是惑主,穢亂後宮,卻也沒有株連九族。
其中原因,乃是趙氏厚待文人,也是因爲宋律法規定“謀反”、“大逆”兩罪,父、子年十六以上一同處死,其它親屬均免去死刑,只是按其親疏關係,或收、或流。
因此,趙構繼位高宗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