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有情,妾有意,雙方話事人又彼此需要對方的情況下,魏延和張琪瑛兩人的婚事,很快便定了下來。
婚期定在十月初,對於這個時間,雙方都非常滿意,彼時不管的農事、還是兵事都已經停歇,有大把的精力,來操持此事。
所以,趁着這段時間,魏延得好好準備一番,畢竟明媒正娶,一輩子可能就這麼一回,一點都馬虎不得。
當然,最要緊的是,魏延得先要有個像樣的府邸,總不可能都成親了,還天天住在太守府吧,這像什麼話。
爲此,在荊州的劉備多次嚴令魏延不要插手此事,並讓法正來操辦婚事,無奈,魏延只能將諸事交由法正,自己則埋頭處理益州累積的政務。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魏延調集兵力、物資入犍爲、廣漢二郡,爲攻略南中、漢中做準備,同時也督促李嚴、伊籍、劉巴等人,加快編撰蜀科,嚴明法記,爲以法治蜀做好基礎。
然後跑到綿竹,建立了一座實驗性質的造紙坊,開始着手改良蔡侯紙,畢竟益州竹資源豐富,而從千年的造紙歷史中不難看出,竹紙纔是最佳解。
其唾手可得的原材料、簡單的製作工藝、極高的合格率,讓紙張不再昂貴,能完美的替代竹簡,讓知識不再沉重,爲普及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而後,魏延又在離造紙坊不遠的地方,建立了一座石灰作坊,用來煅燒石灰石,製成生石灰當做造紙用的漂白劑、防腐劑,讓竹紙更加的顯白、光滑,同時也防止因儲存過久而被蟲蛀。
受限於石灰石的產量,魏延並未直接生產水泥,而是將製作工藝留了下來,讓工匠們自己摸索,等產量上去了再做計較。
當然,這兩座作坊,只是一個開始,畢竟蒸煮竹子,以及煅燒石灰石時,都需要大量的柴火,而木炭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而燒製木炭這項工作,不僅費時,而且還費力,所以不適合由軍方來完成。
爲此,魏延特地向荊、益二地的世家、豪族、商人招標,欲敲定大宗交易契約,獲得穩定的木炭來源。
同時,魏延也在嘗試能不能引導大漢走上工業化之路,畢竟農業社會再怎麼發展,它的侷限性擺在那裡,而工業社會,卻有無限的未來,雖然這只是個嘗試,但未嘗不能結出甜美的果實。
對於魏延的招標,益州世家表現興致不高,他們還沒從魏延的打壓中緩過勁來,認爲魏延每一步的舉措,都有可能是陷阱,再加上就幾座小作坊,又能消耗多少木炭。
所以,益州的世家都持觀望態度,想看看吃螃蟹的人結果會怎麼樣,屆時才決定是否下場,畢竟家族傳承不易,一旦做錯抉擇,導致家族傾覆,恐百年以後無顏面見祖宗。
同益州相比,荊州的世家和商人就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特別是前段時間在荊、益二地賣糧嚐到甜頭的世家,他們對魏延的新舉措,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而且在魏延手下做生意,有一個優點,就是你只要遵紀守法,足額繳納稅賦,不用擔心安全,也不用擔心盤剝。
特別是做糧食生意的,他們最有感觸,大漢兵災連年,導致各地極度缺糧,遇到要臉的官吏,還會象徵性的給點錢,可要遇到不要臉的,輕則糧秣、錢財皆失,重則家破人亡,身死族滅,悽慘不已。
這也是爲什麼,一聽到魏延搞出個新東西,荊州的世家、商人也不管真假,直接蜂擁而來,管它是什麼東西,
先攥到手裡再說。
見他們這樣熱情,魏延也不藏着掖着,將所知的制炭流程,盡數傳授,並且囑咐他們,在製造過程中,一定要多多注意安全。
同時,也告誡他們不要固步自封,要勇於創新,多舉一反三,只要能燒製出更好的木炭,他絕對會加大采購力度的。
最後,魏延給這些勇於吃螃蟹的世家們,還透露了一個消息,待南中平定後,他會上書劉備,修築幾條連通內外的直道,屆時能不能從中獲利,就看他們的本事了。
……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
時間在忙碌中過得飛快,當魏延正在思考,要不要繼續打壓世家的時候,沉寂已久的孫權,不甘寂寞的向大漢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五月中旬
江南天象驟變,連續幾日的大雨,導致江河水位暴漲,見時機已至,孫權便不在猶豫親領魯肅、呂蒙、甘寧、淩統四將, 並三萬兵馬沿江而上,誓必奪回被曹操侵佔的皖縣一帶,斬斷曹操伸入揚州的觸角。
因江東大軍乘舟進兵,速度不僅迅速,而且還悄無聲息,廬江太守朱光疏於防範,未曾料到孫權會偷襲,導致被困守孤城,只能期望合肥的援兵前來解救。
孫權當然不給張遼機會,在合肥援軍抵達前,採納呂蒙建議,日夜狂攻皖城,血戰三日,江東大將甘寧奪城斬將,攻破皖城,擒拿太守朱光,俘虜殘兵近萬,得百姓五萬餘。
而從合肥馳援的張遼,在得知皖城失守後,迅速在硤石南面築起一座堡壘——南硤戍,以作爲合肥的前哨,防備江東從皖城出兵,偷襲合肥。
拿下皖城,孫權不但剪除掉曹操伸入揚州的觸角,還打開了另一條進攻合肥的口子,爲第二次合肥之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隨後爲防止曹操起兵報復,孫權留下在此戰中表現卓越的甘寧駐守,其餘大軍迅速撤回到濡須,防止曹操進攻。
而曹操此刻也大爲光火,本來他打算去長安,領大軍陳兵漢中邊界,阻止兩家聯姻,以防漢中落入劉備手中。
可孫權在攻下皖城後,又起兵回到了濡須,一副要夾擊合肥的架勢,而合肥兵力又不足,屆時定不能擋,
無奈之下,曹操只得從鄴城領兵南下,同孫權對峙繼續濡須,保衛合肥,保衛豫州。
曹、孫在濡須對峙,劉備也沒閒着,留下吳懿、鄧賢,以及兩萬益州兵後,劉備領着萬餘兵馬,攜帶從荊州蒐羅而來的數十文士,開始起航返回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