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順勢而爲”,未來30年最大的勢是什麼?——“世界看亞太,亞太看中國,中國看上海。”
危機百年一遇,機遇一生一次
“危”和“機”就像一對孿生兄弟,相伴而生。
任何危機都伴隨着經濟政治秩序的重新洗牌、利益的重新分配,併爲根本變革提供原動力。這些時機非常短暫,需要及時抓住。世界歷史的發展證明,每一次重大事件的發生,總有一些國家會衰敗,也總會有一些國家能抓住機遇而崛起:
鴉片戰爭使中國陷入衰敗和動亂的泥潭,而日本則藉機勵精圖治,並通過明治維新,迅速崛起,稱霸亞洲;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歐洲列強元氣大傷,卻令本屬歐洲經濟殖民地的美國大發戰爭財,躍居成爲歐洲債主,成爲經濟強國;
原來“只能生產鋤頭”(丘吉爾語)的蘇聯在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大危機中迅速崛起爲新興工業大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摧毀了英法統治世界的地位,美蘇兩霸取而代之;
也許僅僅是巧合,2007年,當CCTV大型紀錄片《大國崛起》還是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人們品味着歷史上世界性大國崛起的內在成因,也熱情地在爲中國的偉大復興和強國之路指點江山時,由美國次級貸款(以下簡稱“次貸”)引發的危機正在迅速蔓延,引發了百年一遇、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將世界經濟的中心地區拖入全面衰退。
誰最可能“藉機”快速崛起而屹立於國際?世界把眼光投向了中國!
次貸危機——大國崛起的歷史性機遇
2001年,美國“新經濟”隨着互聯網泡沫破滅而陷入低潮期,爲了防止經濟持續衰退,美國選擇將房地產市場作爲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降低利率、減少購房費稅、放松管制等手段促進房地產市場的投資和消費,以拉動經濟的增長。
但是有錢的人早已買了房,因此,那些收入偏低,甚至收入不固定的人羣成爲房地產消費的新目標,次貸應運而生。美國成百上千個抵押貸款公司、商業銀行把各自放出去的次貸,打包賣給房地美、房利美(兩者均爲美國著名住房抵押公司),這樣不但轉移了風險,還重新獲得了放貸的資金。房地美、房利美憑藉其背後隱含的國家信用擔保,低息借債買下次貸,然後通過資產證券化方法,將其轉換成房地產抵押債券,以次級債務(以下簡稱“次債”)的形式在金融市場上發售。華爾街的金融機構將買來的次債又再次衍生,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術,將其進行分割、打包、組合,構造出一系列的次債信用衍生品並出售。在這個過程中,一元錢的貸款被放大爲幾元,甚至十幾元的衍生產品,從而加長了金融交易的鏈條,爲金融危機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利率和貸款標準的降低擴大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在此背景下,2001~2005年美國的房地產市場一片繁榮,售房價格及貸款額迅速增加,分別增長了39.12%和35.45%。房地產的繁榮帶動了美國經濟快速復甦,而與之相伴的則是通貨膨脹壓力增大,美國不得不在2004~2006年相繼17次上調聯邦基金利率。利率的上調使得重新設定後的貸款利率讓購房者難以承受,房價開始下跌,直接導致次級貸款者無法還貸,資金鍊斷裂,次貸違約率急速上升,房地產泡沫開始破裂。隨即而來的是次級抵押貸款公司以及存貸公司收不回利息,投行虧損,對衝基金遭受損失。2007年4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NewCenturyFinancial)因資不抵債而申請破產保護,拉開了次貸危機的序幕。2007年8月,美國房地產投資信託公司(AmericanHomeMortgage)申請破產保護,這標誌着次貸危機的爆發。
就這樣,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導致拖欠貸款和喪失回購權的案例激增,繼而使抵押支持債券的價格暴跌。金融交易的大量虧損使得衆多金融機構資不抵債,資本的短缺使金融機構不能或不願提供經濟運行所必需的信貸。在這種情況下,金融機構試圖用出售包括抵押支持債券在內的資產的方式減少債務,這種做法擠壓了出售資產的價格,導致資產進一步貶值,財務狀況變得更加糟糕。
當今的國際金融市場,通過流動性和信用以及信息技術、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已經把全球各個主要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緊密地聯繫到了一起。次貸危機的爆發如同推倒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危機從美國局部金融市場蔓延到全球各個金融市場,國際金融機構遭受了較大損失,引發國際金融市場的金融海嘯。次貸危機還通過國際貿易和資本流動等途徑對實體經濟構成直接影響。金融危機向經濟危機轉變,進而造成社會危機,導致企業倒閉,失業率上升。
這場全球金融危機將世界經濟的中心地區拖入全面衰退。世界銀行《2009全球經濟展望》認爲,2009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降至0.9%,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率普遍出現負值。發展中國家的增長率爲4.5%,低於2008年的6.3%。此外,國際貿易將減少2.1%,25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同時,國際勞工組織預計2009年底全球失業總人口可能升至2.1億,失業率將達6.6%。2008年9月14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說,美國正陷於“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中,這是他職業生涯中所見過的最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可能仍將持續相當長時間。
次貸危機爆發後,歐美主要金融證券市場受到直接衝擊,各主要股票指數持續回落,引發全球股災。我國股市同樣受到拖累,上證指數累計下跌超過60%。國內股市的大幅下挫使得資本市場的流動性遭到嚴峻考驗,如果股市長期蕭條,從長遠來看,勢必影響到中小企業融資和擴大再生產。
不過,金融大鱷索羅斯預言:“當前的金融危機不太可能導致全球性的衰退,而將引發全球經濟的一次根本性調整。在這一調整過程中,美國將相對衰落,而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將崛起。”
東邊日出西邊雨——金融危機推了中國一把
對於中國來說,這次危機是一次非常有力的觸動,促使中國進一步堅定而清晰地看到了未來發展的方向。
第一,這次危機讓中國重新正視內需。改革開放後,對外貿易爲中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很大的推動力,吸引了更多的注意力。這次危機使中國不得不重新把注意力放到擴內需謀發展上,以刺激內需來替代過度依賴國際市場發展經濟。中國政府開出了總額達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方案。不論從規模還是在投入的方向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如此大規模的投入中,中央政府把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後重建,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羣體的收入水平作爲非常重要的內容,充分顯示了應對這場危機和把我國的經濟轉向主要依靠內需上來的決心。受政府投資拉動,建築建材、工程機械、電網設備製造等行業有望率先復甦,而醫藥、電信設備製造等行業將獲得快速增長。如果全面啓動醫療改革、住房市場改革、教育收費改革和新農村建設計劃,行業復甦就可能真正開始。
第二,出口企業優勝劣汰。在這次危機中,許多出口企業的經營遇到嚴重困難,特別是那些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出口加工企業更是陷入停產或破產的境地。相反一些具有自己品牌和自主技術的企業卻出現較好的發展勢頭。淘汰一批質量較差的企業,涌現出一批經得起考驗的優良企業,這對改良我國的經濟結構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危機可能改變企業對低級加工產品出口的預期,增加我們實現自主創新的壓力,這樣的挑戰無疑也是一種機遇。這次金融危機相當於發動了一次普遍的產業結構升級、轉型運動,即由低成本、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出口導向型經濟,轉向低能耗、高技術、高附加值的技術創新型經濟。
第三,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幅提高。中國在此次危機中爲世界經濟的穩定作出了貢獻。中國所持有的近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在流動性匱乏的金融危機中無疑是很大的誘惑,迫於對救市資金的需求,歐美大國不得不在國際控制權分享上,讓出部分權益給中國,以換取中國對全球救市的支持。此次金融危機,已經不是哪個國家可以獨立應付的,必須加強各國之間的協調、密切合作以遏制這場危機。爲此,它們必須要作出一些讓步,這使得像中國這樣的大國參與和發言的機會大大增加了。中國可以利用這次機會,更進一步參與到國際規則的制定中來。
第四,中國模式的認同。金融危機迫使人們尋求新的安全、穩定的發展道路。人們開始對“美國模式”進行反思。“國家控制+自由市場”或“中國模式”,也許更適應當前和今後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中國安然度過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在這次危機中受傷較輕,增添了世界對“中國模式”的認同和尊重。今後,國際政治、經濟規則的制定、修改,世界也會更多地聆聽中國的聲音。隨着中國影響力的擴大,世界將興起一股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中華文明的熱潮,中國文化元素將在國際上快速傳播、發揚。也許再過10年、20年,中國就會成爲真正意義上的“世界的中國”。
第五,中國企業加速走出國門。金融危機對美國資本市場造成了嚴重的衝擊,進而波及實體經濟。許多工業企業一方面由於資金鍊斷裂,另一方面由於產品銷售萎縮,面臨着嚴重的困境甚至破產風險,股票價格在“羊羣效應”作用下大幅下挫。這就爲我國企業跨國併購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中國企業“走出去”是非常有利於中國的。走出去可以尋求更加穩定的供應鏈,轉移生產能力,實現技術升級,有助於促進中國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國內產業發展。中國企業“走出去”,加強對外投資,還有助於降低以官方儲備爲主的對外投資體系中的內在風險,並提高中國對外投資的整體收益率。
第六,爲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奠定基石。次貸危機爆發後,美國政府採取很多救市措施,比如通過美聯儲購買美國國債。這些措施與發行貨幣作用無異,導致美元不斷貶值,也爲美國未來通貨膨脹的加劇和美元的進一步貶值埋下了很大的隱患,美元的國際公信力逐漸被削弱。世界貨幣體系正在發生變革。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勢頭爲人民幣的堅挺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後盾,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在逐漸增大,這就爲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當西方經濟一蹶不振時,西方經濟的困境證明了中國經濟模式的成功,而當西方經濟復甦時,又將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的外部需求。中國的潛在價值被這次全球金融危機所“發現”,中國代替美國成爲全球最大經濟體只是時間問題。這次危機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良機。
面對日益嚴峻的金融危機,爲抵禦國際經濟環境對中國的不利影響,中國政府採取了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以應對複雜的形勢。
貨幣政策方面,中國採取了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中國人民銀行下調了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並且調整了一些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寬鬆的貨幣政策有利於緩解企業資金瓶頸,爲刺激國內需求提供了保障。
財政政策方面,中央政府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着力加強協調配合的財稅政策體系,加強和改善財政宏觀調控。按照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目標定位,發揮財政宏觀調控作用,就要在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後重建,以及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人羣的收入水平等方面,加大力度、果斷出擊;着力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完善適合科學發展要求的公共財政體系;降低印花稅、暫免徵收儲蓄存款利息稅以及證券交易結算資金利息所得稅。出臺的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方案更是讓全球爲之一振。
中國政府還根據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出臺了旨在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十項措施重在民生工程建設,以期刺激國內需求,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這些都爲中國平安渡過危機,爲將來的發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作了很好的鋪墊。
財富機緣一生一次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使世界有了“做多中國”的信心,也使中國有了“經濟轉型”的決心。
中國已將刺激內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寫入了2006~2010年的“十一五”發展規劃,而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外部環境的惡化進一步暴露出中國過去的經濟結構和過於依賴外貿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不可持續的,轉型迫在眉睫。而轉型意味着變革,變革意味着機遇——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就在變革中產生。
新中國成立前是“捱打”,所以每個中國人都記住了一句話“落後就要捱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