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逐漸形成的默契【二合一】

二月十三日,鄧縣。

清晨,鄧典早早就起來,在自家屋宅的院子裡劈柴。

隨後不久,他的妻子荊氏也從夫婦倆的屋內走了出來,像往日那般燒水煮飯。

“阿蜚呢?”

鄧典詢問自己的妻子。

“還睡着哩。”

荊氏回了一句,旋即頗爲擔憂地說道:“蜚兒才七歲,你當真要帶到一同上山狩獵麼?”

聽聞此言,鄧典笑着說道:“那有什麼?我當初六歲就跟着我爹上山狩獵了……”

荊氏聞言皺了皺眉,有些不喜的說道:“那是你,縱使我不許你帶他去,他還小,再過幾年吧。”

聽了這話,鄧典攤了攤手,笑着說道:“我有什麼法子?是咱們兒子纏着我定要帶他一起前去狩獵,我已經答應他了,總不能反悔了?我曾聽聞,信守承諾方爲大丈夫……”

荊氏白了丈夫一眼,板着臉低聲說道:“總之我就是不許……”

鄧典聞言瞪了妻子一眼,不悅說道:“你這女人怎得……”

“我怎麼了?我心疼我兒子有錯了?”

“好好好……”

面對着較真的妻子,鄧典很快就敗下陣來,笑着說道:“我去看看母親……”

“別給我打諢,無論如何都不許帶蜚兒去,鄧典,你聽清楚了沒?”

“好好……”疼愛妻子的鄧典服軟了。

鄧氏,在鄧縣是最古老的一支家族,畢竟是鄧國的後人,不過後來鄧國被楚國吞併,鄧氏一族崩解逃亡,大多都逃亡其他國家,唯獨寥寥幾支還留在鄧縣,搖身一變成爲了楚人,其中就有鄧典的先祖。

鄧典這支鄧氏,傳承到這一代時,就只剩下兄弟二人,長兄鄧戎被選中當了軍士,常年住在酈縣,隔三差五纔回鄧縣,因此老家就只剩下鄧典與妻兒,一同照顧着兄弟倆的老母親。

畢竟兄弟倆的父親死得早,母親年輕時獨立撫養兩個兒子落下了病根,以至於如今逐漸上了年紀,腿腳愈發不利索,需要有人時常照顧。

片刻後,鄧典將腿腳不利索的母親扶到堂屋,而此時荊氏也已經喚醒了兒子,繼而端着飯菜來到堂屋。

老人自然是最疼愛孫輩,鄧典的母親樊氏瞧見孫兒,佈滿褶皺的老臉上滿是歡喜,連連招呼着孫兒到他懷中,好讓她能與其親近一番。

“祖母,今日爹要帶我到山上狩獵哩。”小傢伙歡喜地說道。

樊氏聽了一愣,轉頭看向小兒子,臉上有些不喜,見此,荊氏趁機說道:“娘,您也評評理,蜚兒是不是還小?可你兒子定要帶着蜚兒到山裡去……”

一聽這話,樊氏也急了,畢竟山裡多的豺狼虎豹,萬一那些害人的野獸將她孫兒叼了跑,那該如何是好?

於是乎,婆媳二人一起數落鄧典,讓鄧典很是無奈,向兒子投以一個愛莫能助的神色。

鄧蜚也很失望,但小孩子天性,使他很快就忘卻了此事,待吃完早飯後就跑到院子裡玩耍,而鄧典則在妻子的幫助下,整理近幾日上山狩獵所需要的獵具。

不知過了多久,兒子在院子裡喊道:“父親,大伯來了。”

『大伯?』

鄧典愣了愣,趕忙走出屋子,旋即便見到院內有一個魁梧的男子正抱着他的兒子。

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兄長鄧戍。

“阿兄,你怎麼來了。”鄧典趕忙迎上前去。

“哈哈。”鄧戍逗了幾下侄子,繼而笑着說道:“大伯有要事與你父親說,待會再與你玩耍。”

說着,他給鄧典使了一個眼色。

愣了愣,鄧典跟着兄長走到了柴房那邊。

此時,就見鄧戍壓低聲音急切地對鄧典說道:“阿弟,你與弟媳速速收拾東西,秦軍打過來了……”

“秦、秦軍?”鄧典面色大變,帶着幾分不安說道:“當真?”

“你還能有假?”鄧戍壓低聲音說道:“酈縣、穰縣,皆已被秦軍攻陷,我來的時候,秦軍正在攻打「皋滸」,下一個就輪到咱鄧縣,你快收拾收拾,我帶你們投奔方城。”

“方城?”鄧典聞言一愣,不解地說道:“方城不是被魏國佔據了麼?爲何不投奔樊城?”

鄧戍沒好氣地說道:“待咱鄧縣被秦軍攻陷,樊城就是下一個遭殃的,你以爲秦軍會漏下樊城?方城雖被魏國佔據,但新任的方城令蒙仲……唉,我跟你說不清楚,總之咱們只要投奔方城,就能活命!”

鄧典點點頭,旋即又問道:“嫂子他們……”

“你嫂子已跟着鄉鄰一同投奔方城了,我特地趕來鄧縣,帶你們投奔方城。……快,晚了就會被秦軍堵住。”

“好、好。”

鄧典連連點頭,立刻將此事告知妻子荊氏,荊氏得知原委後亦是面色大變,當即跟丈夫一同收拾東西。

而此時,鄧戍這纔去拜見老母親。

母親樊氏對於自己大兒子的前來,亦感到十分歡喜,鄧戍也不敢透露實情,以免老人受驚,只是連連使眼色叫鄧典、荊氏夫婦加緊收拾東西。

鄧戍、鄧典這一支鄧氏,早已沒落,與尋常平民也沒有什麼不同,除了在鄧縣有些田地外,家中也沒有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充其量就是一些零碎的錢幣,夫婦倆收拾了這些錢幣,又帶上了家中的餘糧。

隨後,鄧典背起母親,而荊氏則帶着包裹,拉着兒子鄧蜚,在鄧戍的帶領下直奔北城門。

期間,老母親不解地問道:“戍兒,怎麼了這是,你兄弟倆揹着爲娘去哪呀?”

鄧戍不敢透露實情,笑着說道:“娘,兒子只是帶你們搬到他處居住,沒事,您合上眼歇息一會。”

樊氏不明究竟,嘮叨道:“沒事搬到他處做什麼,家中還有田地……”

“娘您放心,待到了新城,咱家有數不清的田地。”鄧戍笑着安撫道。

然而沒想到,待等他們跑到北城門時,北城門卻已經施行了禁嚴,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秦軍已抵達了城外。

“怎麼來得這麼快?難道皋滸已經陷落了麼?”鄧典大吃一驚。

而此時,鄧戍亦是滿臉陰沉,暗自懊惱晚了一步,以至於還是被秦軍堵在了城內。

“到東城門去!”

想了想,鄧戍立刻帶着家中前往東城門,但遺憾的是,東城門那邊的守卒亦拒絕開啓城門放他們出城。

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東城門外亦有秦軍遊蕩。

見此,荊氏摟着兒子,一臉驚慌地對鄧戍說道:“這可怎麼辦,大伯?”

鄧戍皺着眉頭思索了片刻,壓低聲音說道:“眼下就只有等了……”

說着,他帶着家人在東城門一帶的空地上歇息。

片刻後,城外忽然響起了震天的喊殺聲,儼然是秦軍已對鄧縣展開了進攻。

而鄧縣城內,也有越來越的縣民得知了秦軍攻打鄧縣的消息,收拾東西,拖家帶口涌到東城門這邊,想盡辦法迫使東城門的守卒開啓城門,使他們能逃出城池,逃往其他城邑。

東城門這邊,守城的軍卒中亦有本地的年輕人,見此情況紛紛違背主將的命令,擅自打開了城門,使圍聚在東城門一帶的鄉親能夠逃出城外。

而趁此機會,鄧戍、鄧典兄弟亦帶着家中,隨着人潮涌出了城外。

在順着人潮涌出城外後,鄧戍果然瞧見城外東郊有幾隊高舉「秦」字軍旗的士卒正在遊蕩,於是他立刻喝止了弟弟:“阿典,慢着!”

揹着老母親的鄧典停下腳步,回過頭不解地問道:“怎麼,阿兄?”

只見鄧戍盯着遠處的秦軍士卒,搖搖頭說道:“不行,現在還不能走!”

說着,他不由分說拉着弟弟與弟媳,一家人在城門外的牆根下藏了起來。

見此,鄧典不解問道:“阿兄,爲何要藏起來?”

只見鄧戍壓低聲音解釋道:“魏軍還沒到,對面的秦軍毫無顧忌,此時若我等逃離,必然遭那些秦軍追殺……”

話音未落,遠處就響起了慘叫聲,面色大變的鄧典站起身來轉頭一瞧,旋即便看到有秦軍的士卒在追趕屠殺那些逃出城外的縣民,同時在殺人之後,搶掠他們隨身攜帶的財物。

聽到那些慘叫聲,荊氏滿臉驚恐地抱住了自己的兒子,而耳朵不太好使的老母親樊氏,此刻倒是沒多少驚慌,她只是奇怪於爲何有那麼多人跑出城外。

唯獨鄧戍、鄧典兄弟二人,親眼目睹秦軍士卒對他鄧縣百姓的屠殺,那真是毫不留情的屠殺,鮮有鄧縣的百姓能夠從那些秦軍士卒手中逃脫,這使得那些原本已逃出一段距離的鄧縣百姓,又被迫折了回來。

“阿兄!”

鄧縣心中越來越着急,因爲他發現,遠處的秦軍士卒正在向城牆這邊逼近。

而鄧戍亦看到了這一幕,咬牙說道:“實在不行就先回城內,總之,沒有魏軍在旁,絕對莫要逃離城池……”正說着,忽然他臉上露出幾許喜色,壓低聲音提醒道:“來了!魏軍來了!”

“……”

鄧典心中一驚,順着兄長的目光看去,只見遠處徐徐馳來幾百名騎在馬背上的士卒,這些士卒高舉着「魏」、「方城」字樣的旗幟。

他問兄長道:“阿兄,那些騎在戰馬背上的士卒……”

“那是騎兵!”鄧戍打斷了弟弟的話,解釋道:“是魏國方城令蒙仲麾下的騎兵。”

鄧典點點頭,看着遠處徐徐而來的魏國騎兵片刻,又皺着眉頭問道:“怎麼才這麼點人?”

的確,相比較鄧縣東郊動輒三四千人的秦軍,那支魏軍的人數實在是少,粗略估計才兩三百人。

然而讓鄧典感到不解的是,明明那邊的秦軍數量有三四千人,但這些人在注意到魏軍騎兵的到來後,這些秦軍士卒紛紛向兩旁退散。

那些秦軍……畏懼那支魏軍?

這也不對!

雖然隔着頗遠,但鄧典仍能依稀聽到,那些秦軍士卒中或有人朝着魏軍到來的方向大罵。

可罵歸罵,那些秦軍還是對這支魏軍避而遠之。

而此時,那區區兩三百魏軍騎兵,亦在距離鄧縣城牆約兩百丈左右的位置停了下來,旋即,有幾名騎士翻身下馬,將兩支繪有「魏」、「方城」字樣的旗幟豎在地上,旋即佇馬不前。

“阿兄,魏軍這是什麼意思?”

鄧典問兄長道。

聽了這話,鄧戍還未來得及解釋,他們所在的人羣當中就有人喊道:“大家快逃啊,只要逃到那兩面旗幟下,秦軍就不會再追殺我等!”

『唔?』

鄧戍有些意外地轉頭看向聲音傳來的方向。

他知道,這些人當中肯定有從酈縣、穰縣、皋滸逃奔而來的知情者,很有可能就像他一樣,爲了保護家人而冒險來到鄧縣。

“阿兄,那人說的是真的麼?”

耳邊,傳來了弟弟鄧典急切的詢問。

鄧戍點點頭說道:“不錯,雖然我也不清楚究竟怎麼回事,應該是秦魏兩軍的高層將領有過約定,只要我楚人能逃到那兩面旗幟,秦軍就不得再追殺我等,否則魏軍就會攻擊他們……”

正解釋着,附近的人潮已朝着遠處那兩面旗幟逃去,見此,鄧戍亦催促弟弟道:“快!背上母親,咱們跟着人羣一起行動。”

“嗯。”

只見在人羣中若干知情者的指引下,成千上萬的鄧縣楚民紛紛朝着遠處那兩面「魏」、「方城」字樣的旗幟逃亡。

期間,沿途仍有秦軍士卒追趕、屠殺他們,但與先前不同的是,這會兒秦軍只是在兩側夾擊追殺他們,而沒有派人正面堵住這些楚人逃亡的去路,顯然是在顧忌着什麼。

可即便如此,仍有大批的楚民倒在秦軍士卒的兵器下。

而揹着老母親的鄧典,亦險些被一名秦軍士卒用短戈戳中,好在他在酈縣當軍卒的兄長鄧戍立刻拔劍,彈開了那名秦卒的兵器。

“阿兄……”

“快走!”

一邊喝令弟弟帶着母親與妻兒離開,鄧戍神色嚴肅地盯着徐徐向他逼近的三名秦卒。

要說他此刻心中毫不驚慌,這自然是假的,畢竟他在酈縣當兵,早在秦軍進攻酈縣時,他就已經領會過這些秦卒究竟有多麼厲害。

不過,相比較附近那些滿臉驚慌無措的楚民,鄧戍很清楚對面那些秦卒想要什麼,於是,他立刻就將背在背上的包袱丟在地上,又將懷中的一包錢幣亦掏出來丟在地上,然後緊緊握着手中的兵器,順着人羣徐徐後退。

果然,那三名秦卒見到這一幕,在稍微思索了一下後,便放棄攻擊鄧戍,轉而去追殺其他的楚民。

這也難怪,畢竟鄧戍手持兵器、一身甲冑,且非常識相地就丟下了隨身攜帶的包袱,這一看就知道是從酈縣、穰縣逃到這邊的楚國敗卒,與其花費很大精力將一名楚國兵卒逼上死路,甚至還要防着被其臨死前反抗擊傷,那些秦卒自然會選擇更好對付的目標,比如那些只顧埋頭逃亡的楚民,一刀就是一個,而且還不費力。

『對不住了……』

見那幾名秦卒轉頭去攻擊其他的楚民,鄧戍心中暗暗道了一聲歉,旋即立刻追趕上弟弟鄧典。

約兩百丈的距離,說短不短,說長不長,用自己的機智逃過一劫的鄧戍,很快就帶着家中逃到了那兩面旗幟下。

此時,鄧典氣喘吁吁地問道:“這裡……逃到這裡真的就安全了麼?”

“唔,你自己看吧。”

逃出生天的鄧戍,臉上亦帶着劫後餘生的笑容。

聽聞此言,鄧典轉頭觀瞧,果然如兄長所言。

他甚至看到,有一名秦卒原本已即將用手中的短戈戳中一名楚兵,但卻忽然收了手,皺着眉頭看着那名楚兵幾步就跑過了那兩面旗幟。

就彷彿,秦魏兩軍間確實有着什麼不可告人的約定。

此時,有一名年輕的魏騎徐徐來到人羣前,沉聲說道:“我乃方城令麾下軍司馬華虎,想必諸位是願意投奔我方城,才逃往這邊,我得說,這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只要有我方城軍在,秦軍就不敢再肆意追殺爾等……現在,你們可以沿着這條路投奔方城,我會派幾名騎士沿途保護你們,你們可以放心,在你們前往方城的途中,絕對不會有秦軍膽敢追殺你等。……去吧。”

得到了華虎的保證,逃出生天的楚民們便在幾名騎士的指引下,徐徐朝着方城而去。

不得不說,其實這會兒秦卒距離他們並不遠,倘若對方有心追殺的話,他們這些人根本逃不出多遠,但奇怪的是,確實沒有秦卒再追殺他們。

大部分的秦卒,此刻已經開始在地上的楚民屍體上翻找錢物,對僅僅兩百丈外那些僥倖跑出“攻擊範圍”的楚民視而不見。

正如鄧戍所猜測的那般,這正是近幾日來,秦魏兩軍逐漸形成的默契:只要楚民逃到魏軍的旗幟範圍,秦軍士卒就不得再追殺那些楚民。

而反過來說,魏軍最起碼也得給稍微給秦卒留點甜頭,是故一來二去,才逐漸形成了“兩百丈距離”的默契:在這個範圍內,魏軍不得干涉秦軍;而倘若那些楚民出了這個範圍,逃到了魏軍的旗幟附近,則秦軍也不得再繼續追擊。

當然了,這份默契,僅僅只在魏軍在場的情況下得以施行,這也正是鄧戍此前發現魏軍還未抵達,便又拉着弟弟、弟媳返回牆根下的原因。

“怕不是死了有千把人吧?”

佇馬在魏軍的旗幟下,華虎皺着眉頭看着遠處的楚民屍體。

“差不多。”

副將蔡成聳了聳肩,他亦感慨人命的輕賤,這不,轉眼之間,就有千餘名楚民無辜地喪生在秦卒的刀刃下。

這還沒有算上那些此刻尚未從城內逃出來的楚民——這些楚民想要逃出昇天,就必須熬過兩百丈距離內秦軍對他們的追殺。

“屠戳平民,真不是東西!”華虎冷不丁低聲罵道。

副將蔡成愣了愣,眨眨眼睛沒有說話。

其實各國軍隊屠戳他國的平民,這件事在這個年代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事實上,縱使是曹淳、蔡成這些人,曾經也做過類似的事——當然,這指的是在成爲魏武卒前,縱容麾下兵卒搶掠屠殺。

至於在成爲魏武卒後,倒是幾乎不曾再做這樣的事,主要是魏武卒並不缺錢。

魏國的魏武卒,在得到國家的賞賜後,基本上都成爲了有田屋、有僕從的小地主,而且還是世襲制,自然不屑於再從平民手中搶掠什麼。

但蒙仲、華虎、穆武這些人,確實莊子高徒、道家弟子,自然看不慣屠戳平民這種事——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方城魏軍上下軍紀嚴明,絕不會出現因爲個人利益而屠戳平民的事。

隨後,陸陸續續仍有一隊隊的楚民從東城門這邊逃出城外,一部分楚民在逃離途中死在了秦卒的兵器下,而一部分楚民則僥倖逃到了魏軍這邊,受到了魏軍的庇護。

從始至終,秦魏兩軍並無絲毫矛盾衝突,彷彿已逐漸適應了這種默契。

當然,相信在大部分秦卒的心裡,似蒙虎、華虎、穆武這些魏卒,怕是早已被他們罵地狗血淋頭,畢竟,這些魏卒的存在,使得秦軍士卒們的“戰後利益”縮水了不少,縱使仍能從城內的屋宅中收刮一些,也最起碼要縮水一半以上。

待等到臨近中午時,鄧縣徹底被秦軍攻陷,鄧縣的東城門城樓以及東城牆上,亦佈滿了秦軍士卒。

見此,華虎便命令麾下騎兵們收起旗幟,準備返回。

畢竟在這種情況下,縱使城內尚有一部分楚民,這些人也不可能再突破秦軍的阻礙逃到他們這邊,再等下去也沒有什麼意義。

短短不到十日,秦將白起率領數萬秦軍,前後攻陷酈縣、穰縣、皋滸、鄧縣四座城池,繼而朝着樊城進兵。

在這些士氣逐漸鼎盛的秦軍面前,各地楚軍不堪一擊,幾乎無力對秦軍造成什麼有效的阻礙。

而在此期間,蒙仲所在的方城,則趁機捲走了約六七萬楚民,差不多佔酈縣、穰縣、皋滸、鄧縣四座城池總人口的七成左右,這也是白起以及其麾下秦軍兵將對「方城令蒙仲」恨得咬牙切齒的原因。

要知道在這段時間內,方城魏軍不但得到了很大的利益,更關鍵的是得到了善名,就像鄧戍等漢水一帶的楚國軍民,越來越多的楚民都認識了「方城令蒙仲」的大名,並深深牢記一件事:可恨的秦軍會肆意屠戳他們,而可敬的魏軍,則會庇護他們。

方城絲毫沒有付出,可非但得到了六七萬楚民,還得到了“庇護楚民”的善名,使漢水一帶的楚人對方城魏軍的印象大爲改善,不得不說,這事全靠秦軍的襯托。

否則,自垂沙之戰後,魏軍在楚人心中的印象,其實也比秦人好不到哪裡去。

對此,白起雖然也知道自己被蒙仲佔了大便宜,但也只能暫時咬牙暗忍。

二月十七日,秦軍攻陷樊城。

二月二十二日,秦軍攻陷鄀縣,準備跨汗水攻打河對岸的鄢邑。

後知後覺的楚王熊橫,終於意識到了這次危機的嚴峻性,顧不得再與美人陪伴,招來令尹(國相)、也就是他的弟弟楚公子子蘭,商議組織兵馬駐防鄢邑,抵擋秦軍。

畢竟,鄢邑萬萬不可被秦軍攻破,一旦鄢邑被攻破,楚郢便徹底暴露在秦軍的眼前,或有國都被攻破的危險。

第37章:再次徵兵第69章:迴歸第210章:第一次齊宋之戰結束【二合一】第315章:赴約【二合一】第178章:破城!【二合一】第15章:出遊第94章:點兵(二)第252章:應勢而生,魏國騎兵【二合一】第339章:反擊【二合一】第40章:惠盎第433章:王權讓渡第250章:不退反進的秦軍【二合一】第356章:討封!郾城君!【二合一】第143章:賭鬥【二合一】第3章:蒙仲(二)第186章:追擊!【二合一】第112章:渡河之戰【上架第二更求首訂】第382章:商議【二合一】第28章:六個月第421章:序幕第23章:教導第176章:圍城斷薪【二合一】第437章:九月下旬第118章:夜襲(四)第376章:王齕與廉頗【二合一】第97章:鶡冠子第182章:圍困沙丘【二合一】第216章:宴請賓客【二合一】第208章:約見【二合一】第13章:入室(二)第444章:出使韓國第65章:孟子(二)第415章:各有謀劃第62章:拜訪孟子第341章:突圍【二合一】第429章:回國第393章:移軍門水上游第305章:違和【二合一】第109章:薛公客卿(二)【上架倒計時兩日】第141章:筵席間的爭執【二合一】第5章:商談第15章:出遊第150章:七月下旬【二合一】第452章:諸國紛爭(三)第143章:賭鬥【二合一】第138章:六月中旬第191章:劇變的形勢【二合一】第282章:逐漸形成的默契【二合一】第96章:點兵(四)第183章:萬分之一的機會【二合一】第54章:墨者與井闌(三)第305章:違和【二合一】第227章:針對【二合一】第24章:王欲興兵伐國第399章:秦軍後撤第440章:五國伐齊(三)第265章:言和停戰【二合一】第174章:王師的遊說【補更4/4】第400章:咸陽反應第387章:相互算計【二合一】第271章:安排諸事【二合一】第135章:蒙仲與趙王何(三)第401章:跡象第45章:宮筵(二)第217章:成婚【二合一】第371章:晉鄙【二合一】第307章:追擊【二合一】第263章:秦軍突圍【二合一】第423章:抉擇第112章:渡河之戰【上架第二更求首訂】第56章:攻城戰第374章:函谷關首戰【二合一】第448章:趙王回都第244章:暴鳶【二合一】第231章:初會【二合一】第278章:暴鳶來訪【二合一】第352章:追擊戰【二合一】第255章:追蹤【二合一】第202章:逼陽之戰(二)【二合一】第407章:佯攻第325章:陽關攻防之戰【二合一】第291章:方城初戰(二)第245章:大戰前夕【二合一】第284章:楚郢派兵【二合一】第137章:傍晚第55章:墨者與井闌(四)第157章:各方事態【二合一】第182章:圍困沙丘【二合一】第208章:約見【二合一】第272章:初抵方城【二合一】第78章:七月第157章:各方事態【二合一】第114章:軍議力辯【上架第四更求首訂】第398章:秦軍勢危第158章:各方事態(二)【二合一】第90章:機會第214章:初次接觸【二合一】第220章:奔赴魏國【二合一】第79章:公子趙章第204章:安撫傷兵【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