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珉相齊
[原文]
韓珉相齊①,令吏逐公疇豎②,大怒於周之留成陽君③。謂韓珉曰:“公以二人者爲賢人也,所入之國,因用之乎?則不如其處小國④。何也?成陽君爲秦去韓,公疇豎,楚王善之。今公因逐之,二人者必入秦、楚,必爲公患。且明公之不善於天下。天下之不善公者,與欲有求於齊者,且收之,以臨齊而市公。”
[註釋]
①韓珉相齊:據《趙策四》:“秦王納韓珉於齊”,此章爲赧王二十七年事。②公疇豎:姓公疇,名豎,一名作堅。韓人。③成陽君:韓臣。④小國:指周室,戰國時周名爲天子之朝,實則如一小國。
[譯文]
韓珉在齊國做相國的時候,要派官吏驅逐公疇豎,並且憎恨成陽君滯留在周地。有人對韓珉說:“連您都認爲這兩個人是賢人,無論到了哪個國家,難道會不被重用嗎?我看還不如讓成陽君住在周地。爲什麼呢?因爲成陽君爲秦國才離開韓國,公疇豎又和楚王很友善。現在如果您爲此想驅逐他們,這兩個人一定會到秦楚去,將來必然成爲您心腹之患。再說這也讓別人覺得您和天下強國態度不友好。天下那些和您不友好的諸侯,和那些想對齊國有所求的人,將收留他們,如果兵臨齊國,齊王就會叛賣您。”
或謂山陽君
[原文]
或謂山陽君①曰:“秦封君以山陽,齊封君以莒。齊、秦非重韓則賢君之行也。今楚攻齊取莒②,上及不交齊,次弗納於君,是棘③齊、秦之威而輕韓也。”山陽君因使之楚。
[註釋]
①山陽君:韓臣。陽君當在赧王四十二年。②莒:在今山東呂縣。③棘:通急。
[譯文]
有人對山陽君說:“秦國把山陽封賜給您,齊國把莒地封賜給您。齊、秦如果不是因爲看重韓國,那就是因爲推崇您的品行。現在楚國攻打齊國奪取莒地,往上說再不能和齊國結交,往下說莒地再不能接納您,楚國之所以採取這樣的行動是因爲齊秦的威脅,也表明對韓國的輕視。”山陽君於是派他到楚國去。
趙魏攻華陽
[原文]
趙魏攻華陽①,韓謁急於秦②。冠蓋相望③,秦不救韓。相國謂田苓曰④:“事急,願公雖疾爲一宿之行。”田苓見穰侯,穰侯曰:“韓急乎?何故使公來?”田苓對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何以爲公之主使乎⑤?冠蓋相望,告弊邑甚急。公曰未急,何也?”田苓曰:“彼韓急則將變矣。”穰侯曰:“公無見王矣,臣請令發兵救韓。”八日中,大敗趙魏於華陽之下。
[註釋]
①趙魏攻華陽:此章系周赧王四十二年事。②謁急:告急。③冠蓋相望:冠,使者的帽子。蓋,使者所乘車之上蓋,即車傘。句意謂告急的使臣絡繹不絕。④田苓:韓國人。⑤公:代指國家。
[譯文]
趙、魏聯合攻打華陽,韓國向秦國告急。使者往來不絕,秦國竟然沒有派兵相助。韓相國對田苓說:“事情很危急了,時間緊迫,希望您辛苦一天,到秦國跑一趟。”田苓拜見秦穰侯,穰侯說:“韓國現在很危急嗎?爲什麼派您來?”田苓回答說:“不危急。”穰侯生氣地說:“那麼您爲什麼來當韓國的使臣呢?韓國的使者接連不斷,訴說你們情勢危急。可是您卻說不急,這是什麼原因呢?”田苓說:“韓國如果真的危急就將背叛秦國了。”穰侯說:“您不用見我們大王了,請讓我立即派兵救援韓國。”八天之內,秦軍在華陽城下徹底打敗了趙魏聯軍。
秦招楚而伐齊
[原文]
秦招楚而伐齊①,冷向謂陳軫曰:“秦王必外向②。楚之齊者知西不合於秦,必且務以楚合於齊。齊楚合,燕、趙不敢不聽。齊以四國敵秦,是齊不窮也③。”向曰:“秦王誠必欲伐齊乎?不如先收於楚之齊者,楚之齊者先務以楚合於齊,則楚必即秦矣。以強秦而有晉、楚④,則燕趙不敢不聽,是齊孤矣。向請爲公說秦王。”
[註釋]
①秦招楚:此章爲周赧王二年事,疑爲張儀勸楚絕齊時的事。②外向:棄盟國。③不窮:不屈從。④晉:衍文。
[譯文]
秦國挾持楚國來討伐齊國,冷向對陳軫說:“將來秦王一定會聯合其它國家,拋棄楚國。那些親善齊國的楚國人知道不可能和西邊的秦國聯合起來,肯定將竭盡所能去促使楚國和齊國聯合。只要齊楚聯合,燕趙不敢不聽命令。齊國聯合四國的力量抵抗秦國,這樣齊國就不會屈從了。”冷向又說:“秦王真的一定會討伐齊國嗎?那不如先收服親齊的楚人,這樣親齊的楚人雖然原先竭力讓楚國同齊國聯合,只要他們改變主意,楚國必定站到秦國這邊來了。強大的秦國再加上楚國的支持,燕趙二國就不敢不聽從命令,這樣齊國就孤立了。請允許我去替您遊說秦王。”
韓氏逐向晉於周
[原文]
韓氏逐向晉於周①。周成恢②爲之謂魏王曰:“周必寬③而反之,王何不爲之先言,是王有向晉於周也。”魏王曰:“諾。”成恢因爲謂韓王曰:“逐向晉者韓也,而還之者魏也,豈如道韓反之哉!是魏有向晉於周,而韓王失之者。”韓王曰:“善。”亦因請復之。
[註釋]
①逐向晉於周:驅逐向晉回周國。②周成恢:成恢,周人。“周”下脫“使”字。③寬:寬宥。
[譯文]
韓國驅逐向晉去周國,成恢替向晉對魏王說:“周國一定會寬恕向晉,並把他送回韓國。大王爲什麼不趕在周國之前提出把向晉送回韓國呢?這樣,大王一句好話就能得到向晉這樣的心腹在周國爲己所用。”魏王說:“好。”成恢又爲此事對韓王說:“是韓國驅逐了向晉,而想使向晉返回來的是魏國,這樣做還不如由韓國提出把向晉招回呢?否則,魏國能讓向晉在周國爲它效力,而韓國卻坐失良機。”韓王說:“對啊。”於是就恢復向晉在韓國的地位。
張登請費紲
[原文]
張登①請②費紲③曰:“請令公子年④謂韓王曰:‘費紲,西周讎之,東周寶之。此其家萬金,王何不召之,以爲三川守。是紲以三川與西周戒⑤也,必盡其家以事王。西周惡之,必效先王之器以止王。’韓王必爲之。西周聞之,必解子之惡,以止子之事。”
[註釋]
①張登:中山人。②請:應作謂。⑧費紲:姓費,紲(xiè),韓人。④公子年:韓公子名年,一作牟。⑤是紲以三川與西周戒:意謂三川近西周,西周既然仇恨費紲,費紲必然常有戒備之心。
[譯文]
張登對費紲說:“請讓公子年去對韓王說:‘費紲,西周仇恨他,東周尊重他。然而他家有萬金之富,大王何不召見他,並讓他做三川郡守。這樣費紲就會嚴守三川,警戒西周,也必定把他的家產全部事奉大王。西周聽到後會厭恨這事,爲制止大王的任用也必定會獻出先王的寶器。’我認爲韓王肯定會這樣幹。再說西周只要聽到任命的消息,必定解除對您的處罰,以此阻止您的行動。”
安邑之御史死
[原文]
安邑之御史死,其次恐不得也①。輸人爲之謂安邑令曰②:“公孫綦爲人請御史於王,王曰:‘彼固有次乎,吾難敗其法。’”因遽置之。
[註釋]
①次:此指副職。②輸人:輸里人。輸,里名。
[譯文]
安邑的御史死了,他的副手非常擔心自己不能被提拔。輸里人便替他對安邑令說:“公孫綦讓人向大王請求做御史,大王說:‘那裡本來就有副職,我不能破壞他們的規定。’”於是副手很快被提升爲御史。
魏王爲九里之盟
[原文]
魏王爲九里之盟①,且復天子。房喜謂韓王曰②;“勿聽之也,大國惡有天子,而小國利之。王與大國弗聽,魏安能與小國立之?”
[註釋]
①九里之盟:指公元前344年魏惠王與諸侯在逢澤的一次會盟。九里屬成周之地,會盟之後魏惠王率諸侯朝周,所以逢澤之會又稱爲九里之盟。②房喜:人名,韓國大臣。韓王:指韓昭侯。
[譯文]
魏王主持諸侯在逢澤會盟,想要重新恢復天子的權威。房喜對韓王說:“不要聽他們的,強大的國家厭惡天子的存在,而弱小的國家才認爲天子的存在對自己有利。大王和其他大國不聽從他們,魏國又怎麼可能與一些小國重新恢復天子的權威。”
建信君輕韓熙
[原文]
建信君輕韓熙①,趙敖爲謂建信侯曰②:“國形有之而存,無之而亡者,魏也③。不可無而從者,韓也。今君之輕韓熙者,交善楚、魏也。秦見君之交反善於楚、魏也,其收韓必重矣。從則韓輕④,橫則韓重⑤,則無從輕矣。秦出兵於三川,則南圍鄢,蔡、邵之道不通矣。魏急,其救趙必緩矣。秦舉兵破邯鄲,趙必亡矣。故君收韓,可以無亹⑥。”
[註釋]
①韓熙:韓臣。②趙敖:趙國人。建信侯:“侯”應作“君”。③魏:趙、魏、韓相鄰。④從則韓輕:意思說韓國弱小,合縱不會受到重視。⑤橫則韓重:意思說秦韓相鄰,連橫必然會受重視。⑥亹:通“釁”,漏洞。
[譯文]
建信君看不起韓熙,趙敖替韓熙對建信君說:“趙國的形勢是,如果有魏國的支持就能生存,一旦沒有了魏國的支持就會滅亡。如果想組織合縱聯盟就不能沒有韓國。現在您看不起韓熙,是爲了和楚、魏結成聯盟。秦國發現您反而和楚、魏兩國建立了聯盟關係,必定會抓緊爭取韓國。韓國合縱就會受到輕視,連橫就會被秦國看重,那麼韓國自然不會選擇被輕視的做法。如果秦國出兵三川,就會向南圍攻魏國的鄢陵,通往上蔡和召陵的道路就被切斷了。魏國局勢告急,那就必然延緩救援趙國。秦國發兵攻破邯鄲,趙國必然滅亡。所以說您如果能爭取到韓國支持,就沒有什麼值得擔心的了。”
段產謂新城君
[原文]
段產謂新城君曰①:“夫宵行者能無爲奸,而不能令狗無吠已。今臣處郎中②,能無議君於王,而不能令人毋議臣於君,願君察之也。”
[註釋]
①段產:秦國人。新城君:即羋。②郎中:侍從國君的近臣。
[譯文]
段產對新城君說:“夜裡行走的人能夠不做奸邪的事情,卻不能讓狗不衝自己狂叫。現在我處在郎中的地位,能夠做到不在大王面前非議您,卻不能讓別人在您面前不誹謗我。希望您能明察。”
段幹越人謂新城君
[原文]
段幹越人①謂新城君曰:“王良②之弟子駕,雲取千里馬,遇造父③之弟子。造父之弟子曰:‘馬不千里。’王良弟子曰:‘馬,千里之馬也;服④,千里之服也。而不能取千里,何也?’曰:‘子纆⑤牽長。故纆牽於事,萬分之一也,而難千里之行。’今臣雖不肖,於秦亦萬分之一也,而相國見臣,不釋塞者,是纆牽長也。”
[註釋]
①段幹越人:段幹,本爲地名,此人以此地名爲姓,名越人。②王良:人名,爲趙簡子駕車的人。③造父:人名,爲周穆王駕車的人。④服:古時候的一輛車有四匹馬,旁邊的兩匹馬稱爲驂,中間的兩匹馬稱爲服。⑤纆:駕馭馬時所用的繮繩。
[譯文]
段幹越人對新城君說:“王良的弟子駕車,說能日行千里,遇到了造父的弟子。造父的弟子說:‘馬不可日行千里。’王良的弟子說:‘我駕車用的驂馬和服馬都是千里馬,卻跑不了千里,爲什麼?’造父弟子說:‘你的繮繩放得太長,繮繩,這對駕駛馬匹所需的全部用具來說,也有萬分之一的影響,可是能妨礙千里之行。’現在我雖然沒有什麼才能,但對於秦國也有萬分之一的影響,而相國您看到我,卻不打開阻塞的門路,這正如‘繮繩放的太長了,難以日行千里’一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