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宋欲絕秦、趙之交①,故令魏氏收秦太后之養地②。秦王怒③。芮宋謂秦王曰:“魏委國於王而王不受,故委國於趙也。李郝謂臣曰:‘子言無秦,而養秦太后以地,是欺我也。’故敞邑收之。”秦王怒,遂絕趙也。
[註釋]
①芮宋:魏國大臣。②秦太后:指秦宣太后。養地:指魏國獻出的供養秦太后的土地。③秦王怒:姚本作“秦王於秦”,鮑本作“秦王怒”,從鮑本。
[譯文]
芮宋想要破壞秦、趙兩國的邦交,於是讓魏國收回了供養秦太后的土地。秦王爲此大怒。芮宋對秦王說:“魏國把國家託付給大王,但是大王卻不接受,所以只好託付給趙國。李郝對我說:‘您說同秦國毫無關係了,卻用土地供養秦太后,這是欺騙我。’因此敝國收回了土地。”秦王大怒,於是斷絕了同趙國的邦交關係。
爲魏謂楚王
[原文]
爲魏謂楚王曰①:“索攻魏於秦②,秦必不聽王矣,是智困於秦而交疏於魏也。楚、魏有怨,則秦重矣。故王不如順天下遂伐齊,與魏更地③,兵不傷,交不變,所欲必得矣。”
[註釋]
①楚王:指楚頃襄王。②索攻魏於秦;用進攻魏國來向秦國勒索。③更:易,換。
[譯文]
有人替魏國對楚王說:“拿攻打魏國的辦法向秦國勒索,秦國一定不會聽從大王的,這樣會對秦國難以施展計謀,同魏國邦交也會疏遠。楚、魏兩國產生仇怨,那秦國的地位就顯得尤其重要了。因此大王不如順從天下諸侯前去討伐齊國,同魏國交換土地,軍隊不損傷,邦交不改變,要得到的肯定會得到。”
管鼻之令翟強與秦事
[原文]
管鼻之令翟強與秦事①。謂魏王曰:“鼻之與強,猶晉人之與楚人也。晉人見楚人之急②,帶劍而緩之③;楚人惡其緩而急之。今鼻之入秦之傳舍④,舍不足以舍之⑤。強之入,無蔽於秦者⑥。強,王貴臣也,而秦若此其甚,安可?”
[註釋]
①管鼻:疑即樓鼻。②急:急進,猶言進攻。③緩:緩軍,延緩進軍。④傳舍:供來往行人居住的旅舍。⑤舍不足以舍之:傳舍不夠用來住宿,此處是說管鼻侍衛之多,傳舍都住不下。⑥無蔽於秦者:在秦國沒有替他遮掩的,指在秦國沒有護衛他的。
[譯文]
管鼻讓翟強同秦國議事。派人對魏王說:“管鼻和翟強,就像是晉國人和楚國人。晉國人見楚國人緊急來攻,就會佩好寶劍而延緩進軍;楚國人討厭晉國人的緩軍之策,而抓緊攻打。現在管鼻住進秦國的旅舍,旅舍都不夠用的了。翟強進入秦國,在秦國沒有人給他提供保護。翟強是大王顯貴的大臣,而秦國竟然如此怠慢的對待他,怎麼可以呢?”
成陽君欲以韓、魏聽秦
[原文]
成陽君欲以韓、魏聽秦①,魏王弗利②。白圭謂魏王曰:“王不如陰使人說成陽君曰:‘君入秦,秦必留君而以多割於韓矣。韓不聽,秦必留君而伐韓矣。故君不如安行求質於秦③。’成陽君必不入秦,秦、韓不合④,則王重矣。”
[註釋]
①成陽君:韓國封君。②魏王:當指魏昭王。③君不如安行求質於秦:您不如慢慢前去並向秦國索要人質。④秦、韓不合:姚本此句“不”字下有“敢”字。鮑本:衍‘敢’字。”從鮑本刪掉。
[譯文]
成陽君想讓韓國和魏國聽從秦國的命令,魏王認爲這樣對自己不利。白圭對魏王說:“大王不如私下裡派人勸說成陽君:‘您進入秦國,秦國一定會扣留您,從而讓韓國多割讓土地。如果韓國不聽從,秦國一定會扣留您並討伐韓國。所以您不如慢慢前往秦國索要人質。’成陽君肯定不會進入秦國,這樣秦國和韓國就不可能聯合,那麼大王的地位就非常重要了。”
秦拔寧邑
[原文]
秦拔寧邑,魏王令人謂秦王曰①:“王歸寧邑,吾請先天下構②。”魏冉曰③:“王無聽。魏王見天下之不足恃也,故欲先構。夫之寧者,宜割二寧以求構;夫得寧者,安能歸寧乎?”
[註釋]
①魏王:當指魏安釐王。秦王:當指秦昭王。②構:構和,講和。③魏冉:秦相。
[譯文]
秦國攻下了寧邑,魏王派人對秦王說:“大王如果願意把寧邑歸還給我們,我會請求先於天下諸侯同秦國講和。”魏冉說:“大王不要相信他。魏王看到天下諸侯不能夠依靠了,所以便首先來講和。失去寧邑的一方,應該割讓兩個寧邑來求和;得到寧邑的,又怎能歸還寧邑呢?”
秦罷邯鄲
[原文]
秦罷邯鄲①,攻魏,取寧邑。吳慶恐魏王之構於秦也②,謂魏王曰:“秦之攻王也,王知其故乎?天下皆曰王近也③。王不近秦,秦之所去④。皆曰王弱也。王不弱二週⑤,秦人去邯鄲,過二週而攻王者,以王爲易制也。王亦知弱之召攻乎?”
[註釋]
①秦罷邯鄲:指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秦攻邯鄲不下,撤離。②吳慶:魏國大臣。③近:親近,此指親近秦國。④去:猶言除去,除掉。⑤不弱二週:不比東、西二週弱。
[譯文]
秦國停止攻打邯鄲,轉而攻打魏國,攻下了寧邑。吳慶擔心魏王會向秦國求和,對魏王說:“秦國攻打大王,大王知道這是爲什麼嗎?因爲天下諸侯都說大王親近秦國。其實大王並不親近秦國,反而恰恰是秦國的敵人。天下諸侯都說大王國力弱小,其實大王的國家並不比東、西二週弱。秦國人離開邯鄲,越過二週轉而攻打大王的原因,是認爲大王容易被挾制,大王也該知道軟弱會被攻打了吧?”
魏王欲攻邯鄲
[原文]
魏王欲攻邯鄲,季樑聞之,中道而反,衣焦①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②。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爲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註釋]
①焦:衣服起皺紋或捲曲。②大行:大路。
[譯文]
魏王將要攻打邯鄲,季樑知道了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來,來不及舒展開衣服的褶皺,也顧不上洗去頭上的塵土,就急忙趕去參見魏王,說:“今天我回來的路上,在大路上遇到一個人。他正在趕着他的車向北走,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既然想到楚國去,爲什麼要往北面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馬即使再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帶的盤纏多。’我說:‘盤纏即使再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他又說:‘我的車伕擅長趕車。’這些方面越好,結果反而就會離楚國越遠!’現在大王每次行動都想要建立霸業,每次行動都想要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憑藉着魏國強大,軍隊精良,而去攻打邯鄲,來擴張國家的土地,得到尊貴的名聲,大王這樣的行爲越多,那麼就離大王所追求的霸業越遠。這和那個想到楚國卻一直向北趕車的人是一樣的。”
周肖謂宮他
[原文]
周肖謂宮他曰①:“子爲肖謂齊王曰,肖願爲外臣。令齊資我予魏②。”宮他曰:“不可,是示齊輕也。夫齊不以無魏者以害有魏者,故公不如示有魏。公曰:‘王之所求於魏者,臣請以魏聽。’齊必資公矣,是公有齊,以齊有魏也。”
[註釋]
①周肖:魏國大臣。宮他:周朝大臣,親齊。②資:資助,幫助;一說,指使用,重用。
[譯文]
周肖對宮他說:“您替我告訴齊王,我願意做齊國的外臣。讓齊國幫助我在魏國取得權力。”宮他說:“不能這樣做,這等於告訴齊國您在魏國得不到重用。齊國是不可能用沒有得到魏國信任的人而損害已經取得魏國信任的人,所以您不如表示得到了魏國的信任。您可以說:‘大王向魏國提出的要求,我會請求魏國聽從。’齊國一定會幫助您,這樣您就可以得到齊國的支持,因爲齊國的重視又會得到魏國的信任。”
周最善齊
[原文]
周最善齊①,翟強善楚。二子者欲傷張儀於魏。張子聞之,因使其人爲見者嗇夫②,間見者③,因無敢傷張子。
[註釋]
①周最:周王朝公子。②見者:指引見傳命之人。嗇夫:小臣名。一說,官名。③間:侯伺,監視。
[譯文]
周最親齊,翟強親楚。這兩個人想要到魏王那裡中傷張儀。張儀知道此事後,就派他的手下,引見傳命之人的嗇夫,監視拜見魏王的人,因此沒有人敢中傷張儀。
周最入齊
[原文]
周最入齊,秦王怒①,令姚賈讓魏王②。魏王爲之謂秦王曰:“魏之所以爲王通天下者③,以周最也。今周最遁寡人入齊,齊無通於天下矣。敝邑之事王,亦無齊累矣。大國欲急兵,則趣趙而已。”
[註釋]
①秦王:指秦昭王。②讓:責怪,責備。魏王:指魏昭王。③通:通達,傳達。
[譯文]
周最去了齊國,秦王大怒,便差遣姚賈去責備魏王。魏王就此事對秦王說:“魏國之所以替大王向天下諸侯傳達消息,是因爲有周最。現在周最離開我去了齊國,齊國不會再與天下諸侯互通消息。敝國聽命於大王,也沒有齊國的拖累。秦國如果要用兵伐齊,那麼只要促使趙國響應就行了。”
秦、魏爲與國
[原文]
秦、魏爲與國。齊、楚約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於秦,冠蓋相望,秦救不出。
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餘,謂魏王曰:“老臣請出西說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諾。”遂約車而遣之。
唐雎見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遠至此,甚苦矣。魏來求救數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雎對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籌之臣無任矣。且夫魏一萬乘之國,稱東藩,受冠帶,祠春秋者,以爲秦之強足以爲與也。今齊、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則且割地而約齊、楚,王雖欲救之,豈有及哉?是亡一萬乘之魏,而強二敵之齊、楚也,竊以爲大王籌之臣無任矣。”
秦王喟然愁悟,遽發兵,日夜赴魏。齊、楚聞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復全,唐雎之說也。
[譯文]
秦國與魏國結成同盟,齊國、楚國要共同攻打魏國,魏國便派人去秦國求救,派出使者的車輛絡繹不絕,但秦國卻一直沒有派出救兵。
魏國有個叫唐雎的人,已經九十多歲了,他對魏王說:“就讓我去秦國求援吧,要讓救兵在我回來之前就趕到,可以嗎?”魏王說:“太好了。”於是派車送他去秦國求援。
唐雎拜見秦王,秦王說:“您這麼大年紀還不辭辛勞,遠道至此,太辛苦了。魏國此前已多次前來求援,我知道魏國形勢危急。”唐雎回答說:“大王已經知道魏國形勢危急,但救兵不到,這說明爲大王出謀劃策的大臣們無能啊!況且魏國是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卻願意臣服做秦國東邊的屬國,接受您的封贈,爲秦王立廟,春秋祭祀,是認爲秦國強大可以與之結盟。現在齊、楚的軍隊已經兵臨城下,而您的救兵卻還不到,魏國危急之時只能割讓土地而與齊、楚兩國結盟,到時大王就算想挽救也來不及了。因此失掉了擁有萬輛兵車的魏國,卻讓秦的敵國齊、楚變得強大,我私下認爲大王的謀臣無能啊!”
秦王感嘆並且後悔自己的行動,馬上發兵,日夜兼程趕往魏國。齊國、楚國知道後,就收兵撤離了。魏國能夠再次得以保全,全仰仗唐雎遊說的結果。
信陵君殺晉鄙
[原文]
信陵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趙王自郊迎①。唐雎謂信陵君曰:“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謂也?”對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②。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此大德也。今趙王自郊迎,卒然見趙王③,臣願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無忌謹受教④。”
[註釋]
①趙王:孝成王。②不可得而知:意思是不可讓人知道。③卒然:卒通“猝”,突然。④無忌:信陵君之名。
[譯文]
信陵君殺死晉鄙,拯救邯鄲,擊破秦兵,保全了趙國,趙孝成王準備親自到郊外迎接他。唐雎對信陵君說:“我聽人說:‘事情有不可以讓人知道的,有不可以不讓人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記的,有不可以不忘記的。’”信陵君說:“這麼說是什麼意思呢?”唐雎回答說:“別人厭恨我,不可不知道;我厭恨人家,卻不可以讓別人知道。別人對我有恩德,不可以忘記;我對人家有恩德,不可以不忘記。現在您殺了晉鄙,救了邯鄲,破了秦兵,保全了趙國,這是非常大的恩德。現在趙王要親自到郊外迎接您,我們突然間拜見趙王,我希望您能忘記救趙的事情。”信陵君說:“無忌我定當恭謹地接受教誨。”
魏攻管而不下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