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趙策三(7)

翟章從樑來①,甚善趙王。趙王三延之以相②,翟章辭不受。田駟謂柱國韓向曰③:“臣請爲卿刺之。客若死,則王必怒而誅建信君④。建信君死,則卿必爲相矣。建信君不死,以爲交,終身不敝,卿因以德建信君矣⑤”。

[註釋]

①翟章:魏國人。②延:聘請,邀請。③田駟:趙國大臣。柱國:官名,趙設此官時間、職權均不詳。④客:指翟章。王必怒而誅建信君:建信君有寵於趙悼襄王,翟章被刺而死,趙王疑建信君畏翟章爲相,與之爭寵而刺殺了他。故怒建信君。⑤交:交好,此指朋友。

[譯文]

翟章從魏國來,與趙悼襄王關係很密切。趙悼襄王三次聘請他擔任相國,翟章都推辭不接受。田駟替柱國韓向說:“我請求替您殺了他。如果翟章死了,那麼大王一定會怒殺建信君。建信君死後,那麼您一定會升任相國了。只要建信君不死,一定把您作爲好朋友,終生不變,您因此也會感德建信君了。”

馮忌爲廬陵君謂趙王

[原文]

馮忌爲廬陵君謂趙王曰①:“王之逐廬陵君,爲燕也。”王曰:“吾所以重者,無燕、秦也②。”對曰:“秦三以虞卿爲言,而王不逐也。今燕一以廬陵君爲言,而王逐之,是王輕強秦而重弱燕也。”王曰:“吾非爲燕也,吾固將逐之。”“然則王逐廬陵君,又不爲燕也。行逐愛弟,又兼無燕③,臣竊爲大王不取也。”

[註釋]

①馮忌:身世不詳。廬陵君:趙孝成王母弟。趙王:趙孝成王。②無燕、秦:無視燕、秦,猶言不畏懼燕國、秦國。③行:且,再說。又兼無燕:又加上無視燕國。

[譯文]

馮忌替廬陵君對趙孝成王說:“大王驅逐了廬陵君,這是爲了燕國。”趙孝成王說:“我所看重的是事情本身,並不是害怕燕、秦兩國。”馮忌說;“秦國三次通過虞卿爲秦國謀福利,可是大王沒有驅逐他。現在燕國通過廬陵君爲秦國說了一次好話,大王卻驅逐了他,這是大王輕視強大的秦國而重視弱小的燕國。”趙孝成王說:“我並沒有輕視燕國的意思,我本來就想驅逐他。”馮忌說:“這樣說來,大王驅逐廬陵君,不是因爲燕國。再說您驅逐有血緣關係的弟弟,又加上無視燕國,我私下認爲大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馮忌請見趙王

[原文]

馮忌請見趙王,行人見之①。馮忌接手免首②,欲言而不敢。王問其故,對曰:“客有見人於服子者③,已而請其罪。服子曰:‘公之客獨有三罪:望我而笑,是狎也④;談語而不稱師,是倍也⑤;交淺而言深,是亂也⑥。’客曰:‘不然。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稱師,是庸說也⑦;交淺而言深,是忠也。昔者堯見舜於草茅之中,席隴畝而蔭庇桑,陰移而受天下傳⑧。伊尹負鼎俎而幹湯,姓名未著而受三公⑨。使夫交淺者不可以深談,則天下不傳,而三公不得也。’”趙王曰:“甚善。”馮忌曰:“今外臣交淺而欲深談可乎?”王曰:“請奉教。”於是馮忌乃談。

[註釋]

①行人:掌管外交、聘問的官員。②免,通“俛”,即今“俯”字。③“服”與“宓”古同音通假。④狎(xiá匣):輕視。⑤倍:通“背”,背叛。⑥亂;迷惑。⑦庸說:平常的說法。⑧隴畝:田野。蔭庇桑:即桑蔭庇,桑樹樹蔭的遮蔽。⑨幹:謁見。三公:朝廷重臣。

[譯文]

馮忌請求拜見趙王,掌管外交事務的官員讓他拜見了趙王。馮忌見到趙王,拱手低頭,想要說話卻不敢。趙王問他這是什麼原因。馮忌回答:“有個客人向宓子推薦了一個人,不久這個人獲罪了,於是他問宓子這人有什麼過錯。宓子說:‘您的客人犯有三條過錯:望着我併發笑,這是輕視我;談話不稱我爲老師,這是背叛我;交情淺而言語深,這是迷惑我。’客人說:‘沒有這樣啊。望見發笑,這是和藹;言談不稱呼老師,因爲老師是太普通的稱呼;交情淺而言語深,這是忠誠。古代,堯在草茅中會見舜,坐在田頭,歇於桑樹下,樹陰移動舜接受了堯禪讓的天下。伊尹揹着鼎俎前去拜見商湯,姓名還不清楚就接受了三公的職位。如果交情淺就不可以深談,那麼天下就沒法禪讓,並且三公的職位也不可能得到。’”趙王說:“太好了。”馮忌說:“現在外來的臣子交情淺,卻很想深談,可以嗎?”趙王說:“請您指教。”於是馮忌才詳細地談了自己的意見。

客見趙王

[原文]

客見趙王曰:“臣聞王之使人買馬也,有之乎?”王曰:“有之。”“何故至今不遣?”王曰:“未得相馬之工也。”對曰:“王何不遣建信君乎?”王曰:“建信君有國事,又不知相馬。”曰:“王何不遣紀姬乎①?”王曰:“紀姬婦人也,不知相馬。”對曰:“買馬而善,何補於國?”王曰:“無補於國。”“買馬而惡,何危於國?”王曰:“無危於國。”對曰:“然則買馬而若惡,皆無危補於國。然而王之買馬,必將待工。今治天下,舉措非也②,國家爲虛戾,而社稷不血食,然而王待工而建信君,何也?”趙王未之應也。

客曰:“郭燕之法有所謂‘柔癰’者③,王知之乎?”王曰:“未之聞也。”“所謂‘柔癰’者,便辟④左右之近者,及夫人、優愛、孺子也⑤。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於王者也。是能得之乎內,則大臣爲之枉法於外也。故日月暉於外,其賊⑥在於內。謹備其所憎,而禍在於所愛。”

[註釋]

①紀姬:趙孝成王寵姬。②舉措:興廢、設施、措置。③郭燕之法:郭燕,春秋時晉國掌卜大夫卜偃也。柔雍,即“柔癰”,即隱瘡。④便辟:便,同“遍”。闢,同“譬”。⑤孺子,年輕美女。⑥賊:當爲太陽黑子之類。借喻內容。

[譯文]

有位客人拜見趙孝成王說:“我聽說大王要派人去買馬,有這回事嗎?”趙王回答:“有這回事。”那人問:“那爲何到現在還沒派人去呢?”趙王說:“沒有找到會相馬的行家啊。”這位客人就問:“大王爲什麼不派建信君去呢?”趙王答:“建信君要處理國家大事,何況他又不懂相馬。”這位客人又問:“大王爲何不派紀姬去呢?”趙王回答:“紀姬是個女人,更不懂得相馬。”這位客人繼續問:“如果買來了馬而且特別強健,對國家有什麼好處?”趙王回答:“對國家沒有什麼好處。”又問:“那麼買來了不強健的馬,又會對國家造成什麼害處呢?”趙王答道:“對國家也沒有什麼害處。”這位客人說:“既然這樣,買的馬好與不好,都對國家沒有什麼好處或害處。那麼大王您爲什麼買馬非要等待一個會相馬的行家呢。如今大王治理國家的措施不利,致使國家破敗不堪,社稷之神不能祭祀,可是大王不等待善於治理國家的人,卻把大權交給建信君,這是什麼緣故呢?”趙王無言以對。

這位客人繼續說:“《郭偃之法》有所謂‘柔癰’的說法,大王您知道嗎?”趙王說:“我沒聽說過。”這位客人說:“所謂‘柔癰’,是指您所寵幸的親近之臣、您的夫人、藝人和美女等等。這些人都能趁你酒酣耳熱之際,向您提出自己非分要求的人。這些人的如果能在宮中得到滿足,那麼大臣在外面就能貪贓枉法了。所以說,太陽和月亮的光芒照亮了整個世界,可它們內部仍然有黑點。人們百般防備自己憎惡的人,可禍患往往卻發生在自己溺愛的人身上。”

秦攻魏取寧邑

[原文]

秦攻魏,取寧邑①,諸侯皆賀。趙王使往賀②,三反不得通。趙王憂之,謂左右曰:“以秦之強,得寧邑,以制齊、趙。諸侯皆賀,吾往賀而獨不得通,此必加兵於我,爲之奈何?”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曰諒毅者,辯士也,大王可試使之。”

諒毅親受命而往。至秦,獻書秦王曰③:“大王廣地寧邑,諸侯皆賀,敝邑寡君亦竊嘉之,不敢寧居,使下臣奉其幣物④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無罪,願大王無絕其歡;若使有罪,願得請之。”秦王使使者報曰:“吾所使趙國者,小大皆聽吾言,則受書幣。若不從吾言,則使者歸矣。”諒毅對曰:“下臣之來,固願承大國之意也,豈敢有難?大王若有以令之,請奉而行之⑤,無所敢疑。”

[註釋]

①寧邑:即安邑。②趙王:趙惠文王。③秦王:秦昭王。④幣物:禮物。⑤請奉而行之:猶言請允許我們奉命實行。

[譯文]

秦國進攻魏國,佔領了寧邑,諸侯都前去祝賀。趙王也派人去祝賀,使者往返了三次,趙王都沒有接見他。趙王爲此事感到不舒服,對身邊的人說:“憑藉秦國的強大,得到寧邑後,可以操縱齊、趙兩國。諸侯都去祝賀,我派人去祝賀,秦王卻不接見,我覺得秦國必會攻打我國,該怎麼辦呢?”趙王身邊的人說:“大王派人三次前往,沒有得到接見,肯定是派出的使臣無能的緣故。有個叫諒毅的人,他能言善辯,大王可讓他前去試試。”

諒毅親自接受了趙王的命令,前往秦國。到了秦國之後,就向秦王獻上書說:“大王拓展疆域得到安邑,諸侯都來祝賀,敝國大王也私下爲大王高興,也不敢安閒坐在朝堂上,於是派我捧着禮物三次來到大王的宮門前,可是沒能得到大王召見。我國使臣如果沒有得罪大王的地方,希望大王不要拒絕我們承歡的機會。如果使臣犯有大罪,我願意得到大王的懲處。”秦王派使者告訴諒毅說:“我對趙國只有一個條件,就是大事小情都要聽我的,只要答應這做到這一點,那麼我就接受送來的書信財物。如果不聽從我的話,那麼使者還是回去吧。”諒毅回答說:“我這次來,本來希望接受大國的旨意,怎麼敢難爲大王?大王如果有什麼指令,請允許我們奉命行事,哪敢有什麼質疑之心啊。”

[原文]

於是秦王乃見使者,曰:“趙豹、平原君①,數欺弄寡人。趙能殺此二人,則可。若不能殺,請今率諸侯受命邯鄲城下②。”諒毅曰:“趙豹、平原君,親寡君之母弟也,猶大王之有葉陽、涇陽君也③。大王以孝治聞於天下,衣服使之便於體,膳啖使之賺於口④,未嘗不分於葉陽、涇陽君。葉陽君、涇陽君之車馬衣服,無非大王之服御者。臣聞之‘有覆巢毀卵,而鳳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⑤。’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還報,敝邑之君畏懼不敢不行,無乃傷葉陽君、涇陽君之心乎?”

第15章 秦策二(4)第95章 宋、衛策(2)第2章 東周策(2)第69章 魏策三(1)第16章 秦策二(5)第65章 魏策一(3)第39章 楚策一(4)第83章 韓策三(3)第39章 楚策一(4)第26章 齊策三(1)第2章 東周策(2)第30章 齊策四(3)第40章 楚策二(1)第33章 齊策六(1)第59章 趙策三(5)第83章 韓策三(3)第54章 趙策二(4)第27章 齊策三(2)第52章 趙策二(2)第72章 魏策四(1)第49章 趙策一(3)第43章 楚策三(2)第58章 趙策三(4)第82章 韓策三(2)第8章 秦策(3)第57章 趙策三(3)第20章 秦策四(2)第79章 韓策二(2)第21章 秦策四(3)第6章 秦策(1)第56章 趙策三(2)第48章 趙策一(2)第93章 燕策三(3)第69章 魏策三(1)第16章 秦策二(5)第75章 韓策一(1)第63章 魏策一(1)第26章 齊策三(1)第79章 韓策二(2)第21章 秦策四(3)第68章 魏策二(3)第24章 齊策一(3)第12章 秦策二(1)第41章 楚策二(2)第80章 韓策二(3)第90章 燕策二(3)第77章 韓策一(3)第59章 趙策三(5)第27章 齊策三(2)第85章 燕策一(2)第18章 秦策三(2)第61章 趙策三(7)第3章 東周策(3)第10章 秦策(5)第52章 趙策二(2)第48章 趙策一(2)第38章 楚策一(3)第45章 楚策四(2)第51章 趙策二(1)第84章 燕策一(1)第60章 趙策三(6)第85章 燕策一(2)第92章 燕策三(2)第80章 韓策二(3)第9章 秦策(4)第84章 燕策一(1)第46章 楚策四(3)第47章 趙策一(1)第36章 楚策一(1)第52章 趙策二(2)第62章 趙策三(8)第71章 魏策三(3)第81章 韓策三(1)第41章 楚策二(2)第44章 楚策四(1)第14章 秦策二(3)第94章 宋、衛策(1)第92章 燕策三(2)第6章 秦策(1)第38章 楚策一(3)第44章 楚策四(1)第26章 齊策三(1)第77章 韓策一(3)第50章 趙策一(4)第24章 齊策一(3)第89章 燕策二(2)第26章 齊策三(1)第69章 魏策三(1)第74章 魏策四(3)第25章 齊策二第35章 齊策六(3)第3章 東周策(3)第47章 趙策一(1)第50章 趙策一(4)第35章 齊策六(3)第57章 趙策三(3)第87章 燕策一(4)第44章 楚策四(1)第51章 趙策二(1)第49章 趙策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