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趙策三(4)

說張相國曰①:“君安能少趙人②,而令趙人多君?君安能憎趙人,而令趙人愛君乎?夫膠漆,至黏也,而不能合遠;鴻毛,至輕也,而不能自舉。夫飄於清風,則橫行四海。故事有簡而功成者,因也。今趙萬乘之強國也,前潭、滏,右常山,左河間,北有代,帶甲百萬,嘗抑強齊,四十餘年而秦不能得所欲。由是觀之,趙之於天下也不輕。今君易萬乘之強趙③,而慕思不可得之小樑,臣竊爲君不取也。”君曰:“善。”自是之後,衆人廣坐之中,未嘗不言趙人之長者也,未嘗不言趙俗之善者也。

[註釋]

①張相國:魏國人,相趙,常懷念魏國,輕視趙國。②少:輕視。③易:輕視。

[譯文]

有人遊說張相國說:“您怎麼能在輕視趙國人的情況下,卻又能讓趙國人尊重您?您怎麼能在憎惡趙國人的情況下,而又能使趙國人愛戴您呢?膠漆是黏性最強的東西,可是卻不能把兩個相距很遠的東西黏合在一起;鴻毛是最輕的東西,可是不能自己舉起自己。如果它飄浮在清風中,就能在四海中遨遊。所以,即使簡單的事情要想做成,也要藉助客觀條件。如今趙國是個萬乘強國,前面有天塹漳河、滏水,右面有險峻的常山,左面有河間豐足的糧倉,北面有代地的豐富物產,有甲兵百萬,曾經抵禦過強大的齊國,四十多年來秦國都不曾實現自己的貪慾。由此看來,趙國在天下的地位是不容輕視的。現如今您卻輕視萬乘強國趙國,而貪戀那個不可能得到的小小魏國,我私下覺得您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張相國說:“好。”從此以後,在大庭廣衆之中,張相國經常談論趙國人的長處以及趙國美好的風俗。

鄭同北見趙王

[原文]

鄭同北見趙王。趙王曰:“子南方之傳士也,何以教之?”鄭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①也,何足問?雖然,王致之於前,安敢不對乎?臣少之時,親嘗教以兵。”趙王曰:“寡人不好兵。”鄭同因撫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②喜也,臣固意③大王不好也。臣亦嘗以兵說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許由乎?許由無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傳;欲宗廟之安,壤地不削,社稷之血食乎?’王曰:‘然。’今有人操隨侯之珠,持丘之環,萬金之財,時宿於野,內無孟賁之威,荊慶之斷,外無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強貪之國,臨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則不可,說以義則不聽。王非戰國守圉之具,其將何以當之?王若無兵,鄰國得志矣。”趙王曰:“寡人請奉教。”

[註釋]

①草鄙之人:鄉野,野蠻之人,這裡是自謙的說法。②狙:狡猾、奸詐。③固意:原本就認爲。

[譯文]

鄭同到北方去拜見趙王。趙王說:“您是南方知識淵博的人,用什麼來教導我?”鄭同說:“我是南方草野之人,哪裡值得大王如此看得起?雖然如此,大王已經把問題提到了我的面前,哪裡敢不回答呢?我年少的時候,父親曾經教給我兵法。”趙王說:“我不喜歡兵法。”鄭同於是撫手仰天大笑說:“兵法本來就是天下狡詐之人所喜歡的東西,我已經預料到大王不會喜歡的。我也曾經用兵法遊說魏昭王,魏昭王也說:‘我不喜歡兵法。’我說:‘大王的行爲能比得上許由嗎?許由不想沒有想得到天下這種思想牽絆,所以沒有接受堯讓出的天下。現在大王已經接受了先王傳給的君位,如果打算讓宗廟平安無事,土地不被削減,社神穀神得到祭祀嗎?’魏王說:‘是的。’現在有人帶着隨侯之珠,持百丘出產的美玉,揣着萬金的財物,獨自在野地裡露宿,本身沒有盂賁那樣的威風,成荊、慶忌那樣的決斷,身邊也沒有硬弓強弩的來防禦,那麼不超過一個晚上,別人就會來謀害他。現在有強大貪婪的國家,兵臨大王的邊境,索取大王的土地,曉之以情他不答應,動之以義他也不聽從。大王不是交戰的國家,缺少防禦守衛的器具,那將用什麼來抵敵?大王如果不具備用兵的策略,那麼鄰國的野心就要得逞了。”趙王說:“我請求接受教益。”

建信君貴於趙

[原文]

建信君貴於趙。公子魏牟過趙,趙王迎之,顧反至坐,前有尺帛,且令工以爲冠①。工見客來也,因闢②。趙王曰:“公子乃驅後車,幸以臨寡人,願聞所以爲天下③。”魏牟曰:“王能重王之國若此尺帛,則王之國大治矣。”趙王不說,形於顏色,曰:“先王不知寡人不肖,使奉社稷④,豈敢輕國若此!”魏牟曰:“王無怒,請爲王說之。”曰:“王有此尺帛,何不令前郎中⑤以爲冠?王曰:“郎中不知爲冠。”魏牟曰:“爲冠而敗之,奚虧⑥於王之國?而王必待工而後乃使之。今爲天下之工,或非也,社稷爲虛戾,先王不血食,而王不以予工,乃與幼艾⑦。且王之先帝,駕犀首而驂馬服,以與秦角逐⑧。秦當時避其鋒。今王憧憧,乃輦建信以與強秦角逐,臣恐秦折王之椅也⑨。”

[註釋]

①公子魏牟:即魏公子牟,戰國時哲學家、思想家。尺帛:短繒,小塊絲織物。②闢:同“避”,迴避。③後車:侍從者所乘的車子。④奉社稷:事奉社神谷秤,此猶言享有國家。⑤郎中:官名,左右近侍之臣。⑥虧:猶言損寄。⑦虛戾:也作“虛厲”,猶言國空人絕。艾,美好,猶言漂亮。⑧駕犀首而驂馬服:用犀首駕御馬車,讓馬服君做車右。犀首:官名。馬服,即馬服君趙奢。⑨憧憧(chǒng衝):搖曳不定的樣子;一說,昏愚的樣子。椅:也作“”,車箱兩旁人可憑倚的木板,引申爲憑依,靠近。

[譯文]

建信君在趙國的地位很顯貴。魏國公子牟途徑趙國,趙孝成王親自迎接他,一起返回大殿上,等到坐到自己位置上,面前擺着一小塊絲織物,準備讓工匠用那這塊布做帽子。工匠看見客人到來,於是迴避了。趙孝成王說:“公子竟然驅趕侍從者的車子,有幸光臨我的國家,希望能聽到治理天下的方略。”魏國公子牟說:“大王重視國家如果能像重視這塊小小的絲織物一樣,那麼大王的國家就長治久安了。”趙孝成王聽完此話,很不高興,臉面上已經表現出來,說:“先王不知道我不成器,卻讓我治理國家,怎麼敢輕視國家如您說的這樣!”魏國公子牟說:“大王不要發怒,請讓我爲您解釋一番。”又接着說:“大王有這麼一塊小小絲織物,爲什麼不讓伺侯在面前的郎中把它做成帽子?”趙孝成王說:“郎中不知道怎麼做帽子。”魏國公子牟說:“帽子做壞了,對於大王的國家哪裡會有損害?可是大王必定等工匠來了以後才讓他們做。現在治理天下的工匠,也許不是這樣,國家成爲國空人絕的廢墟,先王得不到祭祀,然而大王不把它交給工匠,競然交給年幼漂亮的人。再說大王的先帝,用犀首駕御馬車,讓馬服君做車右,而與秦國爭相取勝。秦國當時也要躲避先帝的鋒芒。現在大王猶豫不決,竟然讓建信君坐着輦車去與強大的秦國一決高下,我擔心秦國會折斷大王的左膀右臂啊。”

衛靈公近雍疽、彌子瑕

[原文]

衛靈公近雍疽、彌子瑕①。二人者,專君之勢以蔽左右。復塗偵謂君曰②:“昔日臣夢見君。”君曰:“子何夢?”曰;“夢見竈君③。”君忿然作色曰④:“吾聞夢見人君者,夢見日。今子曰夢見竈君而言君也,有說則可,無說則死。”對曰:“日,並燭天下者也⑤,一物不能蔽也。若竈則不然,前之人煬⑥,則後之人無從見也。今臣疑人之有煬於君者也,是以夢見竈君。”君曰;“善。”於是,因廢雍疽、彌子瑕,而立司空狗⑦。

[註釋]

①衛靈公,春秋時衛國君主,名元,衛襄公之子,出公之父。雍疽,衛國的瘍醫,很受衛靈公寵幸。彌子瑕,衛靈公寵幸之臣。②復塗偵:衛國人。③竈君:亦稱竈神或竈王。舊時迷信者供奉於竈頭,認爲竈君掌管一家禍福。④作色:改變了臉色。⑤並燭:猶言全面照耀,普照。⑥煬(yàng樣):即煬竈,在竈前烤火。⑦司空狗:即史狗,史朝之子。司空,官名。

[譯文]

衛靈公對雍疽、彌子瑕很寵信。這兩個人,於是依靠國君的的這份寵信,做事獨斷專行,並矇蔽大王的身邊的近臣。復塗偵對衛靈公說:“前些日子我夢見了大王。”衛靈公說:“您夢見了我什麼?”復塗偵說:“夢見了竈神。”衛靈公聽完很憤怒,臉色很難看地說:“我聽說夢見國君的人,一般都是夢見了太陽。現在您竟然把夢見竈君說成說是夢見國君,你自圓其說倒是很好,如若不然,只能賜您一死。”復塗偵說:“太陽,是普照天下的,沒有一個東西能遮蔽它。然後竈神則不是這樣,前面的人在竈前烤火,那麼後面的人就沒有辦法看到他的光芒了。現在我懷疑有人在大王面前烤火,因此我夢見了竈君。”衛靈公說:“好。”於是,趁機廢了雍疽、彌子瑕二人的職位,而立了司空狗。

或謂建信

[原文]

或謂建信:“君之所以事王者,色也。之所以事王者①,知也。色老而衰,知老而多。以日多之知,而逐衰惡之色②,君必困矣。”建信君曰:“奈何?”曰:“並驥而走者,五里而罷③;乘驥而御之④,不倦而取道多。君令乘獨斷之車,御獨斷之勢,以居邯鄲;令之內治國事,外刺諸侯,則瞢之事有不言者矣⑤。君因言王而重責之,瞢之軸今折矣。”建信君再拜受命⑥,入言於王,厚任以事能重責之⑦。未期年而瞢亡走矣。

[註釋]

①(róng容):同“葺”,趙國人名。②衰惡之色:衰減醜陋的容貌。③並驥而走:猶言兩匹馬賽跑。④御:駕駛。下句中的“御”爲運用。⑤外刺諸侯:向外刺探諸侯的情報。事有不言:猶言所管理的事情很多,無暇全部向君王報告。⑥受命,接受教導。⑦能:猶而。能與而古聲相近,故義亦相通。

[譯文]

有人對建信君說:“您之所以有機會事奉大王,是因爲您美好的容貌。瞢能事奉大王,是因爲他有智謀。容貌年老就要色衰,智謀年老反而會增多。智謀用一天比一天多,而與衰減醜陋的容貌相比,您一定會處於困境。”建信君說:“那該怎麼辦?”那人說:“兩匹馬一起賽跑,五里以後就都疲倦了;單獨騎馬,卻不疲倦是因爲可供選擇的道路很多。您讓瞢乘坐獨自決斷的車子,運用獨自決斷的權力,而在邯鄲任職;讓他在內掌控國家大事,向外刺探諸侯的情況,那麼管理的事情就無暇全部向大王報告。您依據此向大王報告,大王一定會重重地責罰瞢,那麼瞢的車軸就折斷了。”建信君向那人再次拜謝接受教導,並向趙王進言,趙王重任瞢,把事情交給他辦,而且也重重地責備他。沒到一年瞢就逃走了。

苦成常謂建信君

[原文]

菅成常謂建信君曰①:“天下合從,而獨以趙惡秦②,何也?魏殺呂遼而天下笑之。今收河間,是與殺呂遼何以異③?君唯釋虛僞疾,文信猶且知之也④。從而有功乎,何患不得收河間!從而無功乎,收河間何益也?”

[註釋]

①苦成常:複姓苦成,名常。春秋時晉大夫郤犨爲苦成氏,常,當是其後人。②天下合從,而獨以趙惡(wù誤)秦:指天下合縱,天下都憎恨秦國,可是當世唯獨認爲趙國最憎恨秦國。③君唯釋虛僞疾:猶言您只有捨棄河間虛與秦國,假裝有病,表示不再有收復之心。④文信猶且知之:文信侯猶將知遣合縱不能緩行。

[譯文]

苦成常對建信君說:“諸侯各國都參與合縱,可是世人單單認爲趙國最憎恨秦國,爲什麼?魏國殺了呂遼而被天下人譏笑。現在收復河間,這跟魏國殺呂遼有什麼不同?您只有捨棄河間,假裝與秦國交好,假裝自己有病,表示不再有收復之心,文信侯還明白合縱不能緩行。合縱如果成功的話,還用擔不能收復河間!合縱如果失敗的話,收復河間又有什麼益處?”

希寫見建信君

[原文]

希寫見建信君①。建信君曰:“文信侯之於僕也②,甚無禮。秦使人來仕,僕官之丞相,爵五大夫③。文信侯之於僕也,甚矣其無禮也。”希寫曰:“臣以爲今世用事者④,不如商賈。”建信君悖然曰⑤:“足下卑用事者而高商賈乎?”曰:“不然。夫良商不與人爭買賣之賈,而謹司時⑥。時賤而買,雖貴已賤矣;時貴而賣,雖賤已貴矣。昔者,文王之拘於牖里,而武王羈於玉門,卒斷紂之頭而縣於太白者⑦,是武王之功也。今君不能與文信侯相伉以權⑧,而責文信侯少禮,臣竊爲君不取也。”

[註釋]

①希寫:趙國人。②僕:自稱謙詞。③爵五大夫:得爵五大夫。④用事者:執政的人。⑤悖:同“勃”。⑥爭買賣之賈(jià架):爭論買賣的價錢。司:同“伺”,猶言等待。⑦玉門,成皋北門。縣:同“懸”。太白:旗名。⑧伉:通“抗”,對抗。

[譯文]

希寫拜見建信君。建信君說:“文信侯對待我,太沒有禮儀了。秦國派人前來趙國做官,我委任他做丞相的屬官,並賜五大夫的爵位。文信侯對待我,實在太過分了,他沒有一點禮儀的意識。”希寫說:“我覺得今世執政的人,還不如商人。”建信君面色微怒地說:“您這是小看執政的人而擡高商人嗎?”希寫說:“不是這樣。作爲一個好的商人從不跟別人計較買賣的價錢,而是謹慎地等待時機。賤的時候買進來,即使價貴實際上也已經賤了;貴的時候再賣出,即使價賤實際上已經貴了。過去,周文王被拘留在牖里,周武王被羈押在玉門,最終他砍下殷紂王的頭懸掛在太白旗上,這是周武王的功勞。現在您不能跟文信候以權相對抗,反而責備文信侯缺少應有的禮儀,我私下覺得您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魏魀謂建信君

[原文]

魏魀謂建信君曰①;“人有置係蹄者而得虎,虎怒,決蹯而去②。虎之情,非不愛其蹯也。然而不以環寸之蹯,害七尺之軀者,權也③。今有國,非直七尺軀也④。而君之身於王,非環寸之蹯也。願公之熟圖之也。”

[註釋]

①魏魀(jiè介):人名。一說,魀作“魁”一說,魀作“鬿(qí祈)”。②置係蹄:設置繩索爲機以系獸蹄而得獸。蹯(fàn煩):獸足。③環寸:猶言周圍只有一寸。④直:特,但,猶言只或僅僅。

[譯文]

魏魀對建信君說:“有人安置繩索去捕捉野獸,可是卻捉住了老虎,老虎大怒,掙斷腳掌逃跑了。老虎的內心,並不是不愛惜自己的腳掌。然而它不能因爲這一寸大小的腳掌受禁錮,去傷害七尺大小的身體,這是衡量利害輕重的結果。現在擁有一個國家,不只是七尺大小的身軀。而您的身體對於大王來說,並不是一寸大小的腳掌。希望您認真考慮這些事。”

秦攻趙,鼓鐸之音聞於北堂

[原文]

秦攻趙,鼓鐸之音聞於北堂①。希卑曰:“夫秦之攻趙,不宜急如此。此召兵也②。必有大臣欲衡者耳③。王欲知其人,旦日贊羣臣而訪之④,先言橫者,則其人也。”建信君果先言橫。

[註釋]

①鐸(duó奪);古代樂器,形如鐃、鉦(zhēng徵)而有舌,是大鈴的一種。北堂:古代士大夫家主婦常居留之處。②此召兵也:猶言這是趙兵爲內應,以鼓鐸爲信號以召外兵。③衡:同“橫”,連橫。④贊:進,見。

[譯文]

秦國攻打趙國,搖動大鈴的聲音在北堂都能聽到。希卑說:“秦國攻打趙國,不應該急迫成如此程度。這是當內應的趙兵給外兵發信號的聲音。我國的大臣中一定有人打算和秦國連橫。大王如果想要知道那個人是誰,明天見到大臣們的時候,仔細探訪一下,先主張連橫的人,肯定就是搖動大鈴的人。”建信君果然首先主張連橫。

齊人李伯見孝成王

[原文]

齊人李伯見孝成王①。成王說之,以爲代郡守。而居元幾何,人告之反。孝成王方饋②,不墮食。無幾何,告者復至,孝成王不應。已,乃使使者言:“齊舉兵擊燕,恐其以擊燕爲名而以兵襲趙,故發兵自憊。今燕、齊已合,臣請要其敝③,而地可多割。”自是之後,爲孝成王從事於外者,無自疑於中④者。

[註釋]

①齊人李伯見孝成王:此章記趙孝成王重用李伯爲代郡守之事。②饋:進食,吃飯。③要,同“邀”。④自疑於中:中,內心。

[譯文]

第62章 趙策三(8)第65章 魏策一(3)第50章 趙策一(4)第84章 燕策一(1)第60章 趙策三(6)第71章 魏策三(3)第34章 齊策六(2)第65章 魏策一(3)第45章 楚策四(2)第2章 東周策(2)第35章 齊策六(3)第8章 秦策(3)第8章 秦策(3)第58章 趙策三(4)第82章 韓策三(2)第56章 趙策三(2)第32章 齊策五(2)第44章 楚策四(1)第26章 齊策三(1)第60章 趙策三(6)第20章 秦策四(2)第24章 齊策一(3)第95章 宋、衛策(2)第67章 魏策二(2)第26章 齊策三(1)第74章 魏策四(3)第49章 趙策一(3)第12章 秦策二(1)第67章 魏策二(2)第3章 東周策(3)第52章 趙策二(2)第25章 齊策二第67章 魏策二(2)第17章 秦策三(1)第1章 東周策(1)第52章 趙策二(2)第96章 中山策(1)第47章 趙策一(1)第14章 秦策二(3)第6章 秦策(1)第53章 趙策二(3)第40章 楚策二(1)第46章 楚策四(3)第44章 楚策四(1)第26章 齊策三(1)第82章 韓策三(2)第70章 魏策三(2)第39章 楚策一(4)第70章 魏策三(2)第79章 韓策二(2)第48章 趙策一(2)第8章 秦策(3)第49章 趙策一(3)第32章 齊策五(2)第85章 燕策一(2)第79章 韓策二(2)第76章 韓策一(2)第49章 趙策一(3)第45章 楚策四(2)第19章 秦策四(1)第94章 宋、衛策(1)第85章 燕策一(2)第49章 趙策一(3)第44章 楚策四(1)第20章 秦策四(2)第67章 魏策二(2)第39章 楚策一(4)第38章 楚策一(3)第38章 楚策一(3)第75章 韓策一(1)第71章 魏策三(3)第19章 秦策四(1)第52章 趙策二(2)第38章 楚策一(3)第43章 楚策三(2)第39章 楚策一(4)第73章 魏策四(2)第5章 西周策(2)第66章 魏策二(1)第89章 燕策二(2)第52章 趙策二(2)第52章 趙策二(2)第2章 東周策(2)第25章 齊策二第84章 燕策一(1)第37章 楚策一(2)第81章 韓策三(1)第11章 秦策(6)第3章 東周策(3)第63章 魏策一(1)第26章 齊策三(1)第3章 東周策(3)第87章 燕策一(4)第62章 趙策三(8)第20章 秦策四(2)第31章 齊策五(1)第81章 韓策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