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齊策三(2)

孟嘗君奉夏侯章以四馬百人之食①,遇之甚歡②。夏侯章每言未嘗不毀謗孟嘗君也③。或以告孟嘗君,孟嘗君曰:“文有以事夏侯公矣,勿言。”董之繁菁以問夏侯公,夏侯公曰:“孟嘗君重非諸侯也,而奉我四馬百人之食。我無分寸之功而得此,然吾毀之以爲之也。君所以得爲長者,以吾毀之者也。吾以身爲孟嘗君,豈得持言也。”

[註釋]

①夏侯章:孟嘗君舍人。②遇:待遇,對待。③毀謗:誹謗。

[譯文]

孟嘗君用四匹馬和一百人的食祿供養夏侯章,待他很友善。可是夏侯章每次言談之中,都對孟嘗君加以誹謗。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孟嘗君,孟嘗君說:“我有事請夏侯先生幫助,你不要再說了!”董之繁菁也因爲這件事去問夏侯先生,夏侯章說:“孟嘗君尊重的雖然不是諸侯,卻用四匹馬和一百人的食祿供養我。我雖然沒有一點功績卻得到這麼優厚的待遇,然而我誹謗孟嘗君的目的正是爲了擡高他。孟嘗君之所以能夠被人稱爲德高望重的人,是因爲我屢次誹謗他,他從沒有計較。我是用犧牲我的名譽來爲孟嘗君效力,哪裡是憑几句話就能做到的呢?”

孟嘗君燕坐

[原文]

孟嘗君燕坐①,謂三先生曰:“願聞先生有以補之闕者②。”一人曰:“訾天下之主,有侵君者,臣請以臣之血湔其衽③。”田瞀曰:“車軼④之所能至,請掩足下之短,誦足下之長。千乘之君與萬乘之相,其欲有君也,如使而弗及也。”勝曰:“臣願以足下之府庫財物,收天下之士,能爲君決疑應卒⑤,若魏文侯之有田子方、段幹木也。此臣之所爲君取矣。”

[註釋]

①燕坐:閒坐。燕,通“宴”。②闕:同“缺”,缺失,過錯。③訾(zǐ紫):通“恣”,任何;一說,訾,衡量。兩說均通。④軼(yì藝):車轍。⑤卒:通“猝”,突然,此指突然變故。

[譯文]

孟嘗君閒坐,對三位年長的人說:“希望聽聽各位長者的建議,看看有什麼辦法補救我的過失。”其中一個人說:“天下不管哪個諸侯,如果有誰敢冒犯您,我請求用我的血濺灑在他的衣襟上。”田瞀說:“只要車輛能抵達的地方,請讓我替您去揚長避短。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君或是萬輛兵車的相國,他們都想擁有您的幫助,迫不及待地想要重用您。”勝說:“我希望用您府庫的財物,收羅天下的士人,能夠幫您排憂解難,應付突發事故,就如同魏文侯有田子方和段於木一樣。這就是我能爲您所採取的辦法了。”

孟嘗君舍人

[原文]

孟嘗君舍人,有與君之夫人相愛者。或以問孟嘗君曰:“爲君舍人而內與夫人相愛,亦甚不義矣,君其殺之。”君曰:“睹貌而相悅者,人之情也,其錯之勿言也。”居期年①,君召愛夫人者而謂之曰:“子與文遊久矣,大官未可得,小官公又弗欲。衛君與文布衣交,請具車馬皮幣,願君以此從衛君遊。”於衛甚重。

齊、衛之交惡,衛君甚欲約天下之兵以攻齊。是人謂衛君曰:“孟嘗君不知臣不肖,以臣欺君。且臣聞齊、衛先君,刑馬壓羊③,盟曰:‘齊、衛後世無相攻伐,有相攻伐者,令其命如此。’今君約天下之兵以攻齊,是足下倍先君盟約而欺孟嘗君也。願君勿以齊爲心。君聽臣則可;不聽臣,若臣不肖也,臣輒以頸血湔④足下衿。”衛君乃止。

齊人聞之曰:“孟嘗君可謂善爲事矣,轉禍爲功。”

[註釋]

①居期年:期,一週年。即過了一年,第二年。③刑馬壓羊:殺馬宰羊。壓,也是殺的意思。④湔:通“濺”。濺灑。

[譯文]

在孟嘗君的門客當中,有個人與孟嘗君的夫人私通。有人把這事告訴了孟嘗君,說:“作爲您的門客做出這樣的事,這個人太不仗義了,您何不殺了他。”孟嘗君說:“看到美好的容貌而心生愛慕之心,這是人之常情,你就不要再說這個事了。”

過了一年,孟嘗君召來那個與他夫人的私通的門客,對他說:“你在我這裡時間也不短了,一直沒能爲你安排一個高的官職,小的官職你又不屑一顧。現在衛君和我是老交情了,我願意給你準備車馬和盤纏,你乘車帶上盤纏去投到衛君吧。”這個門客去了衛國以後,衛君很器重他。

後來齊國和衛國的關係緊張,衛君很想聯合天下諸侯去攻打齊國。孟嘗君的那個門客對衛君說:“孟嘗君不知道我無能,把我舉薦給您,這讓大王您受到了矇騙。我曾聽聞齊國和衛國兩國的先王的事情,他們曾經殺馬宰羊,立下盟誓說:‘齊國與衛國的後世子孫彼此之間不能相互攻擊,如若違背誓言出兵交戰,就讓他們的命運像這些馬、羊一樣遭受殺戮。’。現在大王您聯合天下諸侯準備討伐齊國,這是大王您違背了齊、衛兩國先君的歃血之盟,欺騙了孟嘗君。願大王您不放棄攻打齊國之心。您如果採納我的勸告那就罷了,如不這樣做,像我這樣無能的人,就會不惜割破脖子也要把血濺到您的衣襟上。”於是衛君打消了攻打齊國的念頭。

齊國人聽說這事後,讚歎說:“孟嘗君可謂稱得上善於辦事的人,因此能夠轉危爲安。”

孟嘗君有舍人而弗悅

[原文]

孟嘗君有舍人而弗悅,欲逐之。魯連謂孟嘗君曰①:“猿獮猴錯木據水,則不若魚鱉;歷險乘危,則騏驥不如狐狸。曹沫之奮三尺之劍②,一軍不能當③;使曹沫釋其三尺之劍,而操銚耨④,與農夫居壟畝之中⑤,則不若農夫。故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則謂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則謂之拙。拙則罷之,不肖則棄之。使人有棄逐,不相與處,而來害相報者,豈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嘗君曰:“善。”乃弗逐。

[註釋]

①魯連:即魯仲連,戰國時齊國人,善於出謀劃策,排難解紛,終身不肯出來做官。②曹沫:一作曹劌(guì),春秋時魯國人,曾在一次盟會上逼齊桓公歸還齊國所侵佔的魯國土地。③一軍:一萬二千五百人。④銚(yáo)耨(nòu):古代除草的兩種農具。⑤壟(lǒng)畝:田畝。

[譯文]

孟嘗君瞧不起自己門下的一個門客,於是打算趕他走。魯仲連對孟嘗君說:“猿猴如果離開樹木居住在水上,那麼它們還不如魚鱉靈敏;經歷險阻攀登危巖,那麼千里馬比不上狐狸。曹沫高舉三尺長長劍劫持齊桓公,萬夫難擋;假如曹沫放下三尺長劍,讓他拿起鋤草用具與農夫在田裡幹活,那麼他連一個農夫都趕不上。由此可見,萬事萬物如果捨棄他的所長所長,改用他的所短,那麼就是聖明的堯也有做不到的事。現在讓人幹他不會幹的事,幹不好就認爲他沒有能力;教人做他做不了的事,做不來就認爲他笨拙。如果認爲他笨拙的就斥退他,不才的就拋棄他。假使人人驅逐不能相處的人,別人就不願意與他相處,將來被驅逐的人必然前來報仇,難道不是爲世人立了一個戒條嗎!”孟嘗君說:“好。”於是就沒有驅逐那個門客了。

孟嘗君出行國,至楚

[原文]

盂嘗君出行國,至楚,獻象牀①。郢之登徒直使送之②,不欲行。見孟嘗君門人公孫戍曰③:“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牀。象牀之直千金,傷此若髮漂④,賣妻子不足償之。足下能使僕無行,先人有寶劍,願得獻之。”公孫曰:“諾。”

入見孟嘗君曰:“君豈受楚象牀哉?”孟嘗君曰:“然。”公孫戍曰:“臣願君勿受。”孟嘗君曰:“何哉?”公孫戍曰:“小國所以皆致相印於君者,聞君於齊能振達貧窮,有存亡繼絕之義。小國英桀之士,皆以國事累君,誠說君之義,慕君之廉也。今到楚而受象牀,所未至之國將何以待君?臣戍願君勿受。”孟嘗君曰:“諾。”

公孫戍趨而去。未出,至中閨⑤,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無受象牀,甚善。今何舉足之高⑥,志之揚也?”公孫戍曰:“臣有大喜三,重⑦之寶劍一。”孟嘗君曰:“何謂也?”公孫戍曰:“門下百數,莫敢入諫,臣獨入諫,臣一喜;諫而得聽,臣二喜;諫而止君之過,臣三喜。輸象牀,郢之登徒不欲行,許戍以先人之寶劍。”孟嘗君曰:“善。受之乎?”公孫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書門版曰:“有能揚文之名、止文之過⑧,私得寶於外者,疾入諫。”

[註釋]

①孟嘗君出行國:孟嘗君出外巡行各國。②登徒:複姓,名佚。③公孫戍:複姓公孫,名戍。④直:同“值”,價值。⑤閨:宮中的小門。⑥足之高,志之揚:腳擡得很高,志氣很飛揚,形容心情很高興。⑦重:再加上。⑧揚文之名,止文之過:宣揚我的美名,制止糾正我的錯誤。

[譯文]

孟嘗君出外巡遊各國,到達楚國時,楚國獻給他一張象牙牀。郢都有一個姓登徒的正趕上當值,被派遣去給孟嘗君送牀,可是他不想去。於是找到孟嘗君的門客公孫戍說:“我是郢都的登徒,正趕上被派遣送象牙牀。可是象牙牀價值千金,即使損壞一點兒,我就是賣了妻子兒女也賠不起。您如果能讓我免去這個差事,我祖先留下一口寶劍,我願意獻給您作爲回報。”公孫戍說:“好。”

於是公孫戍前去見孟嘗君,說:“您準備接受楚人饋送的象牙牀嗎?”孟嘗君點頭稱是。公孫戍勸他不要接受。孟嘗君問他其中的緣故。公孫戍說:“小國之所以以相印授公,只是因爲聽說您在齊地有憐恤孤貧的美德,有存亡繼絕的美名。小國大王都是英雄豪傑的人士,這實在是仰慕您的仁義廉潔。現在您在楚國就接受了象牙牀這樣的重禮,巡行到了其他小國,他們又拿什麼樣的禮物饋贈於您呢?所以我希望您不能接受。”孟嘗君很爽快的答應了。

公孫戍匆匆忙忙的走了。他還沒有走出中門,孟嘗君又派人把他叫了回來,問他道:“您教我不要接受象牙牀之禮,這個建議很好。可是您爲什麼這麼高興呢?”公孫戍回答說:“我有三件大喜事,再加上可以得到一把寶劍。”孟嘗君說:“此話怎講呢?”公孫戍說:“您門下的食客有一百多人,卻都沒有人敢前來規勸您,只有我前來勸您,這是我的第一件喜事;我規勸了您,您又採納了我的規勸,這是我的第二件喜事;我規勸您,並且讓您不至於犯錯,這是我的第三件喜事。楚王贈送給您象牙牀,可楚都的登徒小吏不願意接這個差事,他答應送我一把家傳的寶劍作爲酬謝。”孟嘗君說:“這很好呀,您接受了嗎?”公孫戍說:“我不敢擅自接收呀。”孟嘗君說:“趕快收下。”於是便命人寫出佈告,在門扇上張貼出來說:“凡是傳揚我的美名、糾正制止我的錯誤,即使在外私自獲得寶物,都趕緊過來給我提意見!”

淳于髡一日而見七人於宣王

[原文]

淳于髡一日而見①七人於宣王。王曰:“子來,寡人聞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聖,若隨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見七士,則士不亦衆乎?”淳于髡曰:“不然。夫鳥同翼者麗聚居,獸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胡桔梗②於沮澤③,則累世不得一焉。及之睾黍樑父④之陰,則隙車⑤而載耳。夫物各有疇⑥,今髡賢者之疇也,王求士於髡,譬若挹⑦水於河而取火於燧⑧也。髡將復見之,豈特⑨七士也。”

[註釋]

①見:音現(xiàn),使……見。②柴胡,桔梗:都是中藥名,生在山上。③沮澤:低溼的地方。④及之睾黍、樑父:睾黍、樑父都是山名。⑤隙車:敞開車。⑥疇:類。⑦挹:掏。⑧燧:古代取火的工具,有金燧,木燧二種。⑨豈特:難道只是。

[譯文]

淳于髡一天之內就向齊宣王引薦了七個人。齊王對浡於髡說:“你過來,我聽說,千里之間若得一位賢士,那賢士就好比並肩而立;百代之中若出一位聖人,那就像接踵而至了。現在你一天就引薦七位士人,這賢士不也是太多了嗎?”淳于髡說:“不對。那翅膀相同的鳥類聚居在一起,足爪相類的野獸在一起行走。現在如果到低溼的地方去採集柴胡和桔梗,那麼世世代代採下去也不會得到一兩。到睾黍山和樑父山的北邊去採集,那麼空車也會滿載。世上萬物各有分類,現在我淳于髡屬於賢人之類。大王向我尋求賢士,就譬如到黃河裡去取水,用木鑽取火。如果再讓我引薦賢士給大王,哪裡只是七人呢。”

國予曰秦破馬服君之師

[原文]

國子曰①:“秦破馬服君之師②,圍邯鄲。齊、魏亦佐秦伐邯鄲,齊取淄鼠,魏取伊是③。公子無忌爲天下循便計,殺晉鄙④,率魏兵以救邯鄲之圍,使秦弗有而失天下。是齊入於魏而救邯鄲之功也。安邑者,魏之柱國也⑤;晉陽者,趙之柱國也;鄢郢者,楚之柱國也。故三國與秦壤界,秦伐魏取安邑,伐趙取晉陽,伐楚取鄢郢矣。福⑥三國之君,兼二週之地,舉韓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今又劫趙、魏,疏中國⑦,封衛之東野,兼魏之河南,絕趙之東陽,則趙、魏亦危矣。趙、魏危,則非齊之利也。韓、魏、趙、楚之志,恐秦兼天下而臣其君,故專兵一志以逆秦⑧。三國之與秦壤界而患急⑨,齊不與秦壤界而患緩。是以天下之勢,不得不事齊也。故秦得齊,則權重於中國;趙、魏、楚得齊,則足以敵秦。故秦、趙、魏得齊者重,失齊者輕。齊有此勢,不能以重於天下者何也?其用者過也。”

[註釋]

①國子:齊國大夫。②馬服君:即趙括。其父趙奢爲趙國大將,戰功卓著,趙王賜號馬服,因此以爲氏。③淄鼠:趙國地名,今地不詳。伊是:趙國邑名,在今山西安澤縣西南。④公子無忌:即信陵君。循便計:即行便宜之計,猶言設下妙計。晉鄙:魏國大將。⑤柱國:都城。⑥福:通“偪”,逼迫。⑦疏中國:疏遠中原各國的邦交。⑧逆:抗拒,抵禦。⑨患:禍患。

[譯文]

齊大夫國子說:“秦隊擊破馬服君趙括的軍隊,接着又圍團邯鄲。齊、魏兩國也幫助秦國攻打邯鄲,齊國奪取趙邑淄鼠,魏國攻取趙邑伊是。魏公子無忌爲了救趙國暗暗使用了一條妙計,擒死魏將晉鄙,率領魏軍去解救邯鄲之困,讓秦國不但沒能取得勝利,而且失去天下民心。這就是由於齊兵侵入魏國而造就無忌救邯鄲的大功。安邑是魏國的都城,晉陽是趙國的都城,鄢地和郢都是楚國的都城。三國原本都和秦國毗鄰,假若秦國攻打魏國,肯定打算奪取安邑,假若討伐趙國,肯定打算奪取晉陽,假若討伐楚國就要奪取鄢、郢二都。然後逐漸消滅三國的兵馬,兼併東、西周的土地。最後攻下韓國,吞併它的土地,秦國就將吞併半個天下了。現在秦國又強取趙、魏,分裂中原,宰割衛國的東野,吞食魏國的河南,阻斷趙國的東陽,趙、魏已經危在旦夕了。一旦趙、魏處於危境,決非齊國的利益所在。韓、魏、趙、楚恐怕秦國吞併天下,使他們的大王淪落爲臣子,所以盡心盡力對到戰事,抵禦強大的秦國。魏、趙、楚三國與秦國接壤,所以內心更加憂慮,齊國沒有與秦國接壤所以沒有多少憂慮。因此,根據天下的形勢看來,其他諸侯國不得不仰仗齊國的勢力。從這點看來,如果秦國得到齊國的支持,那麼秦國將稱霸中原;如果趙、魏、楚三國得齊國的支持,就可以與秦國相抗橫。所以秦、趙、魏三國誰得到齊國的支持,誰就勢力大增,誰失掉齊國的支持誰的勢力就將減弱。既然齊國佔據大好優勢,卻不能在天下被人重視,那是什麼緣故呢?我們的謀略錯了。”

第76章 韓策一(2)第67章 魏策二(2)第5章 西周策(2)第40章 楚策二(1)第62章 趙策三(8)第90章 燕策二(3)第32章 齊策五(2)第66章 魏策二(1)第33章 齊策六(1)第25章 齊策二第54章 趙策二(4)第71章 魏策三(3)第71章 魏策三(3)第95章 宋、衛策(2)第75章 韓策一(1)第85章 燕策一(2)第93章 燕策三(3)第88章 燕策二(1)第11章 秦策(6)第48章 趙策一(2)第13章 秦策二(2)第64章 魏策一(2)第94章 宋、衛策(1)第73章 魏策四(2)第27章 齊策三(2)第87章 燕策一(4)第76章 韓策一(2)第15章 秦策二(4)第10章 秦策(5)第89章 燕策二(2)第15章 秦策二(4)第26章 齊策三(1)第31章 齊策五(1)第7章 秦策(2)第1章 東周策(1)第11章 秦策(6)第43章 楚策三(2)第48章 趙策一(2)第7章 秦策(2)第48章 趙策一(2)第48章 趙策一(2)第96章 中山策(1)第35章 齊策六(3)第46章 楚策四(3)第4章 西周策(1)第63章 魏策一(1)第20章 秦策四(2)第71章 魏策三(3)第60章 趙策三(6)第94章 宋、衛策(1)第45章 楚策四(2)第77章 韓策一(3)第31章 齊策五(1)第89章 燕策二(2)第81章 韓策三(1)第85章 燕策一(2)第79章 韓策二(2)第38章 楚策一(3)第88章 燕策二(1)第44章 楚策四(1)第58章 趙策三(4)第23章 齊策一(2)第8章 秦策(3)第72章 魏策四(1)第3章 東周策(3)第52章 趙策二(2)第86章 燕策一(3)第24章 齊策一(3)第15章 秦策二(4)第90章 燕策二(3)第70章 魏策三(2)第83章 韓策三(3)第80章 韓策二(3)第72章 魏策四(1)第67章 魏策二(2)第2章 東周策(2)第42章 楚策三(1)第4章 西周策(1)第58章 趙策三(4)第20章 秦策四(2)第73章 魏策四(2)第65章 魏策一(3)第39章 楚策一(4)第40章 楚策二(1)第26章 齊策三(1)第10章 秦策(5)第23章 齊策一(2)第3章 東周策(3)第73章 魏策四(2)第62章 趙策三(8)第42章 楚策三(1)第16章 秦策二(5)第77章 韓策一(3)第46章 楚策四(3)第81章 韓策三(1)第41章 楚策二(2)第48章 趙策一(2)第90章 燕策二(3)第85章 燕策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