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信陵君

鄭安平趕到驛站時,那輛四駕馬車就拴在大門外。

鄭安平心中一緊,大人物竟然是衝着小小的驛站來的。他進入驛站庭院,遠遠看見大堂正中坐着一位身材高大的壯漢,長袍皮鎧,頭戴皮弁,顯然是士家子弟。驛吏坐在旁邊,身材看上去小了一半。堂正中案上放着一隻合好的竹符,這表明,這個驛站的人已經全部被這名壯士徵用。凡調兵五名以上,必須合節符,這是自吳起時就傳下來的規矩。

鄭安平從懷中抽出節符,按規矩以小跑步登上臺階,大聲唱道:“鄭安平傳驛回館~,交令~!”

驛吏擡手,鄭安平進門,在驛吏案前跪下,把節捧上。驛吏接過節,轉回身,把節捧給那位壯漢。

壯漢掃了節一眼,擡手示意驛吏收好。對席前的鄭安平問道:“尊稱?”

鄭安平略側一側身,回答說:“鄭氏安平。”

壯漢似乎愣了一愣,在席上躬身道:“原來是鄭公子,失禮了!某晉氏鄙。”

鄭安平回禮道:“亡國餘人,不敢當將軍之稱!”

晉鄙道:“公子午前到大梁通報,至此方回?”

鄭安平回道:“臣出城時已響聚兵鼓,故回東鴻裡家中整束,延誤交令,請將軍責罰!”

晉鄙擡手道:“如先回驛站交令,再返回整束,反而誤事。公子當機立斷,足見赤誠。請公子入列。”

鄭安平站起來,退出堂外,站在驛卒之中。隱隱覺得驛卒們的表情都是怪怪的。

晉鄙道:“少頃信陵君將往長城,與芒卯將軍相會。你等武卒且充前驅。”

聽到這話,鄭安平心中倒抽一口涼氣。信陵君,這是個比魏王還要響亮的名字。

齊國的孟嘗君以養士著稱,據稱門客三千,來自海內各地,各懷絕技。如此強悍的孟嘗君對任何君王都是財富,也是威脅。他在故國齊國長期擔任國相,但最終不爲齊王所容,在晚年出任魏國國相,最後客死魏國。他死後,門下三千門客何去何從成了大難題:這可是一幫一言不合就要屠城的草莾英雄,才能大,脾氣也大。魏王將當時可能才十來歲的二兒子無忌封君,讓他收留孟嘗君遺留下的門客;而一個小孩子竟把這事辦得舉重若輕,好像這些無法無天的門客從一開始就是他召募的一樣。今年信陵君也不過二十出頭,養士已經有些年頭了,名氣也越來越大。

能見到信陵君,固然得遂平生;但這一夜還要去長城,而且是前驅?這不是要死的節奏嗎!鄭安平心裡燥熱起來,也不知是激動還是恐懼。

冬日的白晝很短。鄭安平回驛站時天還亮着,這麼會兒就暗下來。鄭安平默默地站在那裡,平定氣息;剛纔微微出汗的身子,熱氣漸退,慢慢地,寒意升上來;肚子裡也咕咕地叫了起來。

這時,門外遠遠傳來馬車聲,聽聲音似乎不下百輛。這讓所有的人都挺直了身子。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國家的實力可以用戰車的多少來衡量。春秋時期,一個國家多裝備百來輛到幾百輛戰車。現在我們總在說“戰國七雄”,彷彿戰國時代只有七個國家,其實不然。準確地說,戰國時代,“萬乘之國”有七個,也就是說,全中國有七個國家戰車總數在一萬輛以上。除了這七個萬乘之國外,還有一些“五千乘之國”“千乘之國”。這真令人感到日月如梭:想當年武王伐紂時,牧野之戰出兵不過四千乘。而今天,五千乘之國根本就不是個角兒,大角們想滅就滅。

但在萬乘之國橫行之時,戰車早已不是軍隊的主力了,軍隊的主力是如鄭安平這樣的精選步兵。戰國七雄雖然都是萬乘之國,但誰都沒有真的配備一萬輛戰車這樣強大的車兵部隊;相反,他們幾乎不約而同地採用“車千乘,騎萬匹,帶甲數十萬”這樣多兵種聯合兵力配備。

一個國家常備不過千輛戰車,這次一下出現了百輛戰車,這可了不得。

晉鄙站起身來,一揮身,率領着驛站裡的五個人,向門外走去。他們在門口排好隊列時,大道上已經出現了黑壓壓的車隊。正中的戰車上樹着旗,天暗了,已經看不清上面的圖案。這列車陣在即將駛近驛站時,漸漸放緩了速度,最後堪堪停在驛站前。

一輛車上傳來一聲號聲,戰車一輛接一輛從道上向驛站駛來,就如同從繭中抽絲一樣,排列得整齊、均勻。不多久,在驛站前圍成一個半圓。鄭安平清楚地看到,半圓的中央,正是那輛插旗的車,這顯然是整個車隊的指揮車。車上人的面貌在暗影下十分模糊,身形端正,站在車上,給人一種山一般的安穩感。

“這就是信陵君嗎?”鄭安平心中生出一股不真實的激動。

晉鄙大步向這輛車走去,驛吏不知所措地跟在後面。到了車前,晉鄙大聲說:“西門驛卒五名,恭迎君上!”

驛吏跟在後面,不敢開口,只是打躬。

信陵君平靜地說:“晉將軍辛勞!旁邊可是驛吏?”

這次驛吏不能不說話了:“驛吏麻小三,不敢~君上動問!”

“西門驛軍容嚴整,驛吏治理有方!”

驛吏大起膽子說:“但聽君上差遣,火裡水裡不~怕!”

信陵君道:“驛卒由晉將軍調遣。”隨又轉向晉鄙:“在這裡打尖?”

晉鄙躬身道:“諾!”

車上吹響的兩聲號聲,人們從車上站起,跳下。

晉鄙轉向站在門口紋絲不動的四名驛卒:“到裡面搬草料。”又轉向驛吏:“打火!”

每輛車都過來一個人,有的跟着驛卒去後院搬草料,有的跟着驛吏去廚下搬柴禾,似乎任務早就分配好了,並不混亂。

後院草料其實並不多,七手八腳,幾乎搬空了;拿到院前場地上,放在馬前面,任由它們啃食。馭手們還在掏出一袋豆餅,灑在草料上。然後靜靜地握着繮繩,看着馬吃草。

場地中間已經有人點起了多堆火,驛站裡的各種食物、各樣鼎簋罐盆都被搬出來。驛站西邊緊挨着一條小河,大家就在河裡打起水,架在火上,開始做飯。

第263章 密議第13章 芒家父子第189章 各方動作第304章 廟堂大事第80章 司馬堂第366章 寧治第72章 節鉞第48章 真心第335章 四子之變第115章 評議三策第127章 呂氏尚父第372章 巴姊第311章 戰耶和耶第17章 奸細第141章 根基深淺第177章 點軍第128章 階父第199章 歸華陽第92章 整軍第307章 北邙點穴第228章 戰臨第199章 歸華陽第184章 再入大梁第94章 再入小城第329章 豕三入驛第319章 請關分例第99章 義士曹包第72章 節鉞第222章 善後第206章 洗塵第100章 仁義之士第242章 撲空第217章 和秦罷兵第136章 宴前第290章 氣候驟變第233章 次日再戰第175章 車氏之奇第86章 尉府第281章 夜歸華陽第371章 司徒遂人125章 洛陽白氏第4章 信陵君第303章 韓襲第260章 議連衡第133章 呂太公第264章 擊公子以動魏王第209章 乘其隙第109章 啓封籌糧第274章 大梁之狀第66章 濮陽呂氏第344章 神蹟第231章 戰後覆盤第201章 小奴和孩子第129章 草舍第21章 籌謀第8章 管城第42章 失機第28章 降服(二)第180章 軍使歸國第312章 孰爲背盟第241章 隱蔽出陣第376章 二邑之危第18章 城外的女人第24章 調兵第14章 定計第116章 大夫何行第220章 亂中取閒第230章 司勝第55章 段子幹第165章 破臉第323章 訪夷門衛第183章 陰險狡詐信陵君第29章 降服(三)第190章 須賈訪計第49章 庭議第41章 備戰第268章 秦人攻戰第99章 義士曹包第357章 管祭第314章 芒卯諫連衡第216章 義來利往第157章 交糧第245章 入韓第334章 訪友第231章 戰後覆盤第186章 多嘴的陳四第10章 麻三第114章 老成謀國第219章 夜襲第326章 管邑之怨第7章 圃田第246章 使命難達第261章 秦箭第14章 定計第81章 換防第336章 管邑之祭第122章 豕三第355章 拜訪長城第301章 重歸故里第365章 執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