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回京是件大事,當晚就在皇宮的偏殿中舉行了豪華的宴會,不過這卻讓張遼等人探望曹純的行動被打斷。而且因爲天子在九月底給那些事情不忙的前線將領,諸如張遼等人下達了回京的旨意後,就連張遼本人也無法逃脫這次宴會。
無奈的張遼只得轉而和曹清一同換好了衣服前往皇宮,這次宴會同樣也邀請了官員的家眷,她們將由皇后、貴妃在偏殿一則單獨招待,也算是皇室籠絡大臣的另一條途徑。
張遼的府邸是距離皇宮最近的府邸之一,位於銅駝街西面坊市的東北角。他家的大門開在銅駝街上,可是在北面的院牆上又開出了一個側門,正好斜對着皇宮的正門。若不是曹清覺得從側門出來不符合如今的身份,張遼一定會爲了抄近道而直接從自家的北門向皇宮走去。不過在這種事情上從不與妻子爭執的張遼很好的向人們詮釋了模範丈夫的定義,他微笑着陪着妻子繞路從銅駝街的大門而出,和曹仁等人回合後向皇宮而去
走進皇宮,曹清倒是十分的好奇,可是張遼卻絲毫的好奇心都沒有。這也難怪張遼,五年前親眼看過了殘破的皇宮,一個月前又在這修繕好的皇宮中逛了好幾天,如今就是將張遼單獨仍在皇宮裡,他也不會迷路。就算沒有身前的內侍帶路,只要知道宴會的地點,張遼自己就能走過去。至於是否會遭到皇宮守衛的阻攔,張遼根本就不擔心,要知道,皇宮守衛均出自曹軍精銳,那大部分都是張遼親自訓練出來的,而剩下的也都認識張遼,很多基層軍官甚至還是曹氏族人,張遼和曹清的兩張面孔就是最好的通行證。
走進舉行宴會的宮殿,男女賓客自然就會分開,在各自在宦官和宮女的引導下去各自的席位。這時候。離開了夫人們的武將自然而然地又聚集到了一起,張遼、曹仁、夏侯淵、曹洪,這四人的組合代表着的曹系大半的核心勢力。
如此耀眼的組合,當然會引起衆人的關注,他們四人剛一走進宮殿,就讓宮殿中地人齊刷刷的行了一個注目禮。
張遼用眼睛快速的掃視了一遍。他看見了不少的熟人。曹純和夏侯正坐在一起聊天,徐晃、于禁、臧霸等人卻聚在一個角落中,郭嘉、荀等人也在三三兩兩的說着話,他們的附近還有不少諸侯的使者湊在旁邊。
“文遠,我們去元讓那邊吧?”曹仁說道。
“你們去吧,我到奉孝那邊去。讓子廉他們也儘量不要聚在一起,分散些不容易引人注意。”張遼輕聲對曹仁說。
這時候,帝后和重要的大臣都沒過來,所以大家都很隨意的分成幾塊在一起閒聊。張遼他們過來,若是聚在一起就太顯眼了,所以張遼要大家分開。
“行。你過去就是。這裡我來安排。”曹仁應道。
張遼於是對着曹純和徐晃那兩邊各自點頭示意後。就朝着郭嘉走去。在郭嘉地身邊。不但有荀、荀攸。還有孫權地使者。張遼上次去孫策那裡就見過面地張。
“奉孝。文若。公達。”張遼邊走邊招呼着。走到他們身旁。張遼又朝着張拱手致禮道:“好久不見了。子綱先生。”
“張將軍真會說笑。也就是一年多而已。”張紅笑着說道。
在建安四年。也就是孫策死前。張奉孫策之命帶着表章到了東平。爲孫策向朝廷求取官爵封賞。在那之後。朝中官員以張有大才爲由將其留在東平。擔任侍御史。此後。張就在東平爲官。並於孔融等人交好。並常有來往。曹操等人皆知張留下也是要爲孫策在朝中張目。可是強烈地自信使得曹操並沒有對張設置任何地障礙。在曹操地眼裡。孫策不過是個實力不錯地武將。還不是那個歷史上被他讚譽地“不可與之爭鋒地獅兒”。所以。張就這樣。名爲朝廷官員。實爲諸侯心腹。在東平待了一年多。張這種情況並不是特例。拋開那些代表着各地世家豪門利益地官員。還有不少朝廷官員地身後也或多或少地有着地方諸侯地身影。這也算是漢朝末年特有地政治現象之一。
但張遼忽視了歷史上地曹操曾經在孫策死後意圖南下伐吳。卻被張以“乘人之喪。既非古義。若其不克。成仇棄好。不如因而厚之。”爲由勸諫而停止發兵。可是此時因爲孫權被兩大劉姓諸侯夾在中間。劉表、劉備皆乘孫策去世之機發兵。曹操爲平衡南方勢力。反而命令陳登壓迫劉備。使孫權可以全力西顧。挽救了孫吳地危局。這才使得孫吳地勢力對於曹操沒有歷史上地那種強烈地敵視。即使是孫權。也未曾在表面上表露出來。
而此次天子回京。孫權立刻派出使節道賀。這可是衆諸侯中第一個趕到東平地。此時正在張身側地一文一武兩人便是孫權地使者。
“張將軍,這就是吳侯派來的使者,臨淮魯肅。”張向張遼介紹他身邊那位文士打扮的年輕人。
“臨淮魯子敬,大名早已耳聞啊!”張遼笑着拱拱手。
張遼此前在孫策那裡見過魯肅一次,不過孫策對魯肅併爲太過重視,所以那次陪同張遼沒魯肅的份。但魯肅也因此而見過了張遼,故而這次兩人倒也不算陌生。二孫權也正是因爲魯肅的名不見經傳,才讓他作爲使者,就是要發揮魯肅的長處,好好看看曹軍的虛實。
“魯肅微末之名竟能入張將軍之耳,魯肅萬分榮幸!”魯肅也笑着向張遼拱手行禮。
魯肅此時不倒三十歲,身高接近八尺,體形魁梧,面相憨厚,想武將多過像文士。可是他一身文士裝束,卻給人一種和諧的美感,這就不得不說明魯肅的氣質非凡了。
“子敬現在吳侯那裡任何職?”張遼問道。
“肅不才,得蒙吳侯錯愛,任贊軍校尉。”魯肅答道。
張遼哈哈一笑道:“吳侯好生小家氣。子敬如此大才,不過一介校尉。倒不如到我主麾下,以子敬之友劉子揚爲例,當可使子敬一展才華也!”
要說對如今孫權麾下地那些人才中張遼最重視地莫過於周瑜、魯肅,而相對於周瑜這位才華橫溢的軍事家、藝術家而言,張遼則更看重樸實無華卻內藏錦繡地魯肅。
“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羣桀,新蕩荊城,仗威東夏,於時議者莫不疑貳。魯肅建獨斷之明,出衆人之表,實奇才也。”這是陳壽對魯肅的評價。
但讓張遼最爲看重魯肅的卻是魯肅他始終不渝地堅持孫劉聯盟,這是因爲他看到了聯盟的維持與鞏固,關係到江東生死存亡地長遠利益,這正是魯肅目光遠大的過人之處。這表明了魯肅不但具有一個大政治家的膽略、卓識和政治的、軍事的和外交的才能;而且還具有不爲一已私利。忠誠於國家大業地可貴品質。“推魏氏百勝之舉,開孫權偏王之業。”這句話足以證明後人對魯肅的推崇。而後世之人王夫之也對魯肅一力促成和極力維護的孫劉聯盟的行爲評價道:身任天下之重,舍敦信而趨事會。君子之所賤,抑英雄之所恥也,功隳名辱而身以死亡,必矣。欲合孫氏於昭烈以共圖中原者,魯肅也;欲合昭烈於孫氏以共拒曹操者,諸葛孔明也;二子者守之終身而不易。子敬以借荊資先主,被仲謀之責而不辭;諸葛欲諫先主之東伐,難於盡諫,而嘆法正之死。蓋吳則周瑜、呂蒙亂子敬之謀。蜀則關羽、張飛破諸葛之策,使相信之主未免相疑。然二子者,終守西吊劉表東乞援兵之片言,以爲金石之固於心而不能自白,變故繁興之日,微二子而人道圮矣。然而肅之心未遽忿羽而墮其始志也,以義折羽,以從容平孫權之怒,尚冀吳、蜀之可合。而與諸葛相孚以制操耳。身遽死而授之呂蒙,權之忮無與平之,羽之忿無與制之,諸葛不能力爭之隱,無與體之,而成謀盡毀矣。肅之死也,羽之敗也。操之幸,先主之孤也。悲夫!
正是因爲如此,張遼雖然知道魯肅不可能背棄孫權。但他還是想拉攏一下魯肅。實在不行,也能在那個疑心病不遜於曹操而殘忍好殺更勝一籌的的孫權心中安下一根釘子。待到日後曹操、孫權對戰的時候。張遼自然相信郭嘉、賈詡會引發孫權心中的疑惑。
但是張遼的話雖然聲音不大,可身邊地郭嘉、荀、荀攸和張卻聽到清楚。張遼識人之明雖然不如許劭那般廣爲人知,但在上層圈子中也不是秘密了。見張遼明目張膽的撬孫權的牆角,衆人都心中一驚。郭嘉等人倒是並不吃驚於魯肅如何能得到張遼地重視,因爲自張遼出使孫策那裡回來後就將孫策屬下值得注意的人一一點了出來,魯肅正是其中關注級別最高的一批。可是張去吃驚於張遼對魯肅的看重,他也知道張遼應該見過魯肅,卻不知道跟跟根本就沒什麼名氣的魯肅爲何會引起張遼如此的重視。但是張對魯肅之纔是心知肚明,他可不願意看着張遼將魯肅拉到曹操一邊。
“哈哈哈!張將軍說笑了。曹公、吳侯皆爲漢臣,肅爲吳侯部屬,哪有隨意改換門庭之理?”魯肅笑着回答。這種綿裡藏針的回答倒是讓郭嘉等人真正見識到了魯肅精明強幹的一面。
張遼心中暗笑,他原本還不知道該如何向郭嘉他們解釋他對魯肅的重視,沒想到魯肅自己卻露出了鋒芒。看來此時地魯肅雖然有才華,可惜經驗上還是欠缺了一些。
張可是經驗老到,一聽魯肅的回答立刻臉色微變,他知道魯肅已經在曹操面前暴露了,完全失去了低調的機會。張心中苦笑,雖然能被張遼看重的人最差也能被衆人關注,但此時卻並不是孫權、張希望魯肅揚名的時候。然而事以至此,張也無法改變了。
魯肅也在張臉色改變的一剎那知道自己壞了事,可他又能說什麼?張遼可是搬出了劉曄,他即使拼命否認也不行。何況又有哪個士人願意自己貶低自己呢?
看着張遼那一臉古怪的笑容,魯肅心中哭笑不得,只能暗歎自己倒黴,遇上了從不能以常理度之的張遼。他也沒想到僅僅是數年前的兩三次見面,張遼卻給予自己如此高地評價。但他心中,也同樣提高了對張遼警惕。不知道張遼知道後會不會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