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有空找我呢,你二伯怎麼樣了?”一個軟軟的聲音從電話裡傳來,聲音之中帶着幾分疑惑。
“嗯,二伯的事已經解決了。你們呢,手上的事都處理完了?”徐馳離開不過三天,這三天之中想來也沒有什麼大事發生了吧。
“已經有接手我的工作了,這次的事態比較嚴重,我也剛好把東西翻譯完了,得空溜回家放個小假。”莫萱輕輕的說着,聽聲音似首是靠在什麼地方。
“嗯,別把自己累壞了,多休息沒壞事。獵虎他們怎麼樣了,還在營地裡嗎?”對於獵虎,徐馳心裡還是有些愧疚。
“安啦,他們已經被接走了,過個小半年興許又回第七局接任務了。”莫萱還想接着往下說,就聽到有人輕叫一聲:“小萱,子安找你……”
“說我不在……”雖然莫萱已經捂住通話口,可是聽覺幾近於妖的徐馳還是聽到了。
“不好意思,剛纔我媽媽叫我。”莫萱的聲音充滿了歉意。
“沒事,如果你要有事就先忙吧,我們改天再聊。”徐馳猜出來,那個子安的應該是個追求者。
“小萱,子安可是在我們家門口等了好久了,你真的不見?”聲音再次從電話裡頭傳來。
“媽,我真不想見。”莫萱的聲音之中透着幾分無奈。
徐馳感覺,莫萱媽媽的聲音似乎有些熟悉,卻不記得自己在哪裡聽到過。
中間因爲有這事,所以徐馳並沒有跟那莫萱多說什麼就收線了。
坐在牀上,雙手抱着頭,徐馳出神的想着,卻不知道在想些什麼事情。
沒過一會,徐馳又拿起了放在牀邊的《洞玄經》再次看了起來。當初那李延有言,只有馭靈術大成方能修練洞玄宗的風水之術。現在的他,應該能看到《洞玄經》上更多的內容了吧。
翻開一看,果然在那馭靈術後面多了許多內容。
“馭氣法”
此馭氣法,乃是望氣術的一種,用於判斷陰陽宅“畜氣”吉凶。
一般玄門之中人望氣,必有氣功做基礎,練功時瞄準目標的遠處,半闔雙目入靜,似看而非看,目注而達心,久而久之,自然可以看到一種冉冉升騰,薄輕飄渺的嵐霧,這就是大自然的環境之氣和陰陽宅內氣相溝通的氣,也稱之爲暈。
而洞玄宗的馭氣術則建立在馭靈術之上,以靈爲底,以術爲法斷吉凶。首先,各個方位氣的顏色是:東方屬木,氣爲青色;南方屬火,氣爲紅色;西方屬金,氣爲白色;北方屬水,氣爲黑色;中央屬土,氣爲黃色。
金黃色爲大吉之氣,主富貴發達之宅;紫色爲吉氣,主宅中人功名及第,春風得意,如若爲官,則官運亨通,加官進爵,子嗣飛黃騰達,萬事皆春;淡紅色:平安健康之宅,久居家人發達;赤紅色爲陽極太盛,主火災預發的凶兆或有宅內有肺癌等不治之人;黑色中略帶灰色,是陰氣盛極、丁財兩敗之宅,主疾病纏繞,久治不俞,多在陰人應驗;白色如薄霧,爲陰煞纏繞,主此宅橫禍官非或是喪事凶死之兆;紫紅者,爲吉氣,經宅主人或子孫必有加官晉爵之慶;紫黑色者爲惡煞突襲,主此宅主人牢獄官非,破財死傷之爲近在咫尺。
除之外,馭氣術之中還有道,叫聞。凡屬清香撲鼻,使人心曠神怡,有令人精神大振之感,或眼前呈金黃色、紫紅色者,爲大吉之宅,必主富貴發達、興旺久遠;凡氣味清新而香淡,眼前涌現淡黃色者,爲吉宅,必主平安久居,丁財興旺;若氣味帶鹹、澀、酸,使人有坐立不安者,必主此宅有人長病久臥,丁損財破,久居不遷,人丁冷退敗絕;凡氣味帶腐臭難聞,如聞死雞爛蛇之惡味,令人有嘔吐之感,眼前又出現一片黑色者,必主其宅有絕症不治之人,或死傷牢獄之災近在咫尺。
馭氣術不僅適用於風水,同樣適用於相人術、相物術等。
看着這些介紹,徐馳眼睛都綠了,發着光,好像看着無數的財寶向他招手似的。於是他迫不及待的就往下頭看去,那裡纔是真正的法門。
因爲有了馭靈術爲基礎,又開了天眼,所以馭氣術的功法對於徐馳來說相當簡單,其實本來馭靈術開了天眼之後就能望氣了,只是馭氣術能讓人更好的利用天眼的能力。所以,不到一個小時徐馳就掌握了馭氣之術。但是,想要真正的達到可以望氣的境界,這需要徐馳不斷的積累經驗。
伸出自己的手,徐馳就能看到指尖處有一點點光暈,煞是好看。
練習了一陣之後,徐馳便收回了心思,盤腿而坐繼續修習馭靈術。雖然他馭靈術大成,能自行運轉,可並不代表他就可不用修練了。
…………
時間過的很快,徐馳已經回家有大半個月了。
這大半個月時間裡,徐明龍已經能下牀了,時不時還叫徐馳回老家一趟。而徐家,對那個徐明龍出事的墓地隻字未提,並且還將那裡再次埋了起來。
除了偶爾回趟老家之外,徐馳大多時間都往山上跑,練習馭氣之術。從原來的吃力、模糊,現在的徐馳已經對馭氣術得心應手了,只差沒有去墓地試一試效果了。但是徐馳並沒有着急這事,只是不斷穩固自己的境界。而那《洞玄經》他也沒有繼續去看,去學,因爲他還沒有準備好再深入了的學習。
這段時間裡,徐馳也得到了蘇欣那邊的消息,所有人的索命符已經解開了,至於誰是兇手還在調查當中。
陳博逸捨不得離開蘇欣,就連那杜辰都回老家了,他留在蘇欣身邊。說是爲了修練他的符術,必須要跟有陰陽睛的人呆在一起,能讓他提高的更快。可是,大家都明白他的那點心思,都沒有點破罷了。
對此,徐馳雖然心有些失落,可是他並沒有急着趕過去。因爲,他需要調整好心態,學習那本一直吸引着他的《葬屍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