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1)

弘宇四洲四洋之極地,有衆生不能觸近之四柱。天之四柱鼎立弘宇分鴻蒙天地,依其形態,東曰青龍眼,西言白虎額,南乃朱雀羽,北爲玄武顎。

弘宇四洲生靈億億萬,飛禽走獸,或木或異,物競天擇,擇而優可進,進而秀,淘汰劣,混戰萬世,強食弱肉,不休不定。

日月星光萬古耀,寒武古紀時,除無生命特徵之體外,勢力劃分爲靈炁仙師、上古牟羅桀、凡人、妖魔,彼此間奮奪與演化其身,爲證道,大爭億萬年之世。

然天地靈炁之資逐步消耗,日漸枯竭,青龍巨眼萎,白虎王額消,朱雀神羽落,玄武利顎鈍,四柱之光黯,凡人靈根異少,天賦靈根也難以修成靈炁仙師飛界長存,妖魔難成上古牟羅桀而獨霸萬宇星空,日益凋零,後趨健穩,演變定局終成靈炁師、妖邪、鏗鏘銳士、凡人。

東有一洲,弘中有地萬里,弘中有一國,名大蔚。大蔚始帝名一政,奮九世之餘烈,繼定國安邦之志,誅戮妖邪,戰兼割據勢力,納降鏗鏘銳士,和交靈炁上師,折服江湖武莽,一統弘中,開蔚之大國運。

然大蔚制不達標,禍起朝閣,引戰江湖武莽,夜之缺月難破遮雲明空,地螢之火難暖冰涼暗露,一政之孫懷寅獨木難支而病薨,大蔚屹立百年而三絶。

金戈鐵馬,戰亂紛起,諸侯轄地割據皆一霸,武莽之徒快意恩仇灑江湖,靈炁名師不再清修,鏗鏘銳士禍亂諸野,有妖邪不再影蹤,烈日之下弒人血骨,有鬼祟趁夜頻出淫禍人間,亂事亂世,無規無法,混戰魂斬,屍橫遍野,如此徒耗八百年春秋。

承帝王之志大一統弘中之業者始終未及。

衆生生於亂世,苦於常哀,肉體殘衰,苦於煎熬,嬰兒朝生暮可死,禮樂崩壞,萬人不存一而安老享,富貴王權不知懦弱凡人之和願,無望之盼,無枉之存,一眼盡頭皆爲悲嘆,早生白髮,苟活,各自殘喘之生途活成了煉獄。

又一百六十年,麻衣俊年康威一杆丈紅鐵槍橫空出世,其能文善武,頗有才幹,熱忱懷義,十八即能以單臂之力箭射百米之外殘暴強寇。

康威豪邁性情,快意灑脫,有難同當,深得江湖武莽之徒結交,其又略懂降妖除祟之法,亦能與玄道靈炁名師有所交集。

某一日,康威騎白馬,白馬飛奔如風,在南陽追察山中吃人邪祟紅白蜃時,路過廣陽鎮草市,見一紅色錦衣男子強搶民女,四周之人面有慍怒,卻皆不敢言。

康威出聲呵斥,那人自亮身份爲南陽郡國郡主梅京茲,且立即喚人捉拿刁民康威問斬,其意立霸氣,震以下犯上者。

康威一怒,毫不坐以待斃,單騎白馬急速越過百人官兵刀槍,如一陣白色旋風,瞬間丈紅鐵槍刺出,捅進梅京茲的胸口,暴君自此一命嗚呼。

威之震殺,瞬間贏得草市街人擁護,跪地高呼誇讚。原這梅京茲有一流武莽功夫,亦會馬術之戰,南陽郡一城四鎮無人能敵,且脾氣火爆,常做欺男霸女,無故砍殺民衆之事,南陽郡民衆只能忍氣吞聲。

此時康威殺梅京茲引得十里八鄉之衆圍聚,鞭炮鑼鼓齊響,待衆人倒盡苦水之後又濟物答謝時,康威拒,將離,衆人又跪,有鄉紳冠領之士言:“亂世苟活,缺一正氣君王,吾等願稱其爲南陽新王,俱能效犬馬之勞,君不棄,吾等亦不離,即便一死亦能赴湯蹈火”。

康威五歲雙親亡,孤生七歲,瘦弱潦倒將死遭惡狗吞吃時,幸得黯退廟堂隱士桂仁谷所救,後教其識文斷字,樹其品德,傳其所知,又授長槍之擊技。康威得學所成,離外遊歷兩年,恰得照顧雲遊之大限靈炁上師廣陽子之緣,深知民衆苦難,故而以其才,又得民心,便順勢以百里南陽爲基,取代梅京茲稱南陽郡王,聚原職官吏,爲民秉公之心可留輔佐,不服者可安辭去,惡吏者懲治,又提能幹者,管治南陽。

然僅十日後,梅京茲血緣之親者,或覬覦南陽之地者,或懷恨於心者,八路郡王謀合,決議傾巢而出,團聚領兵三萬欲殺康威而後快,後瓜分百里大好南陽。衆人皆知梅京茲之武猛,被一小子擊殺,雖不信,亦發戰書給康威,信言:“給汝三日,自縛雙手,束手就擒,跪地求饒,可痛快去死,妄想領兵抵抗,五馬分屍!”

時康威所在南陽郡僅有士卒兩千餘,敵衆我寡,威已身一人,敗且能逃,浪跡天涯亦可安家,然心念百姓生死,召會論,參會者皆在猶豫時,深知康威是順民主意願而稱王,富紳司馬藍對與會者言:“即使不助郡王威退敵,敵軍入城,亦會大肆燒殺搶奪,剝奪我等性命,生死僅一線,投降一死,戰敗亦一死,吾寧自強戰死,不苟活,請戰!”

衆人皆驚,贊之有理,隨後備馬出兵捐錢攢糧,僅一日,又得百匹馬,民兵六百,糧草百車。

康威決議戰,戰做充足才能勝,便查南陽百里之地詳情,有人口兩萬三千餘人,大多聚居在四鎮一城,分爲皇臺城、瓦店鎮、金華鎮、廣陽鎮、板山坪鎮,唯有東南向板山坪鎮有山巒二十里,其間峰巖重疊,澗壑灣環,可便阻敵,其他地方皆可便於敵軍大部擺兵佈陣,快速衝鋒以及圍困殲滅,均不利已。

此仗難打,打勝更難,即勝也是十室九空,屍骨難存。

康威思八郡之兵鋒盛,不可硬接,故棄城鎮,不堅守,遷願隨民衆入板山坪鎮山區,堅固鎮防,後率部入石崖雜樹亂林設置障礙,巧布陷阱,利用山野險峻之便、敵軍不熟阻敵。有弱殘百姓自發入伍跟隨,皆被勸回做後勤之接應。

三日至,八郡兵力三路挺近南陽郡,甚是輕鬆抵至皇臺城。康威雖有計劃捨棄一城三鎮,爲掩護行動緩慢的老幼,爭取時間,一人騎白馬,手持丈紅長槍,立於皇臺城前護城河的木橋上,獨自面對八郡三萬將士,言:“吾乃南陽王康威,願領汝軍之武藝高招,可有膽識之士對戰乎?”

第七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1)第一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1)第五章 大禹兩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十一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2)第三章 大禹本紀之武宗貞宇(1)第九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3)第八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2)第五章 大禹兩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一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1)第十一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2)第九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3)第五章 大禹兩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四章 大禹本紀之武宗貞宇(2)第九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3)第七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1)第四章 大禹本紀之武宗貞宇(2)第十一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2)第九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3)第十一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2)第四章 大禹本紀之武宗貞宇(2)第四章 大禹本紀之武宗貞宇(2)第五章 大禹兩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四章 大禹本紀之武宗貞宇(2)第九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3)第十一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2)第四章 大禹本紀之武宗貞宇(2)第三章 大禹本紀之武宗貞宇(1)第一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1)第十一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2)第十一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2)第七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1)第十二章 東犽湮滅第一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1)第七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1)第十一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2)第五章 大禹兩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七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1)第五章 大禹兩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九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3)第八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2)第十二章 東犽湮滅第五章 大禹兩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八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2)第一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1)第五章 大禹兩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八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2)第四章 大禹本紀之武宗貞宇(2)第八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2)第二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2)第四章 大禹本紀之武宗貞宇(2)第五章 大禹兩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三章 大禹本紀之武宗貞宇(1)第十二章 東犽湮滅第二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2)第七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1)第九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3)第十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1)第十一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2)第九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3)第八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2)第五章 大禹兩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二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2)第五章 大禹兩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十一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2)第十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1)第九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3)第一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1)第十二章 東犽湮滅第七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1)第三章 大禹本紀之武宗貞宇(1)第十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1)第四章 大禹本紀之武宗貞宇(2)第七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1)第九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3)第二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2)第三章 大禹本紀之武宗貞宇(1)第八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2)第二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2)第二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2)第三章 大禹本紀之武宗貞宇(1)第十二章 東犽湮滅第十二章 東犽湮滅第七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1)第八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2)第十一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2)第十一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2)第四章 大禹本紀之武宗貞宇(2)第七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1)第四章 大禹本紀之武宗貞宇(2)第九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3)第七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1)第九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3)第五章 大禹兩京十三道政修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