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兆府度過了不眠的上元之夜,次日章俞的來訪,雖然並沒有時間加以深談,但已足以讓章俞將韓岡和劉仲武兩人的名字銘記在心。別而後遇,韓岡的這一番做作,給人留下印象其實更爲深刻,章俞的態度也便更爲殷勤。
章俞邀請韓岡他們一起同去京師,只是由於行程的速度實在差得太遠,兩邊還是無法同行。章俞又要贈錢贈物,但反應過來的劉仲武不待韓岡提點,也是自覺自願地推拒所有的贈禮,這讓章俞更加敬重。到最後,章俞幾乎是強逼着韓岡和劉仲武答應,到了京城後一定要到他家中坐上一坐,方纔殷殷而別。
“多謝韓官人。”回想起韓岡昨天說過的話,劉仲武才深切地體會到韓岡的先見之明。他的道謝真心實意,沒有半點虛假。
韓岡呵呵地笑了笑,很親近地拍拍劉仲武的肩膀,“無妨,勿須在意。”
別過章俞,又被種家叔侄送出城門,韓岡一行繼續啓程。接下來一路,便是無驚無險,經過三百里潼關道,很順利地抵達西京河南府,也就是洛陽。大宋西京,歷史不遜長安,比起長安又更爲繁華,甚至還有宮殿樓宇,不過韓岡他們也無暇遊歷。在驛館中住了一夜,第二天便又由洛陽出發。四名騎手在中原大地的廣闊平原上疾馳,數日之後,韓岡一行,終於來到了開封不遠處的八角鎮【今開封八店村】上。
離着京城只剩三十里地,但此時天色已晚,日頭已經壓在地平線上。即便現在以最快速度從八角鎮往開封城去,也來不及趕在城門關閉前抵達城下。無如奈何,韓岡他們也只能在八角鎮住上一夜,等明日再進城。
八角鎮內並沒有驛館,韓岡一行便隨便找了個看起來還算乾淨的腳店住下——世間的習俗,通過官府准許可以自行釀酒的酒樓,稱爲正店,而普通的小客棧,則稱爲腳店。京城中有七十二正店,而八角鎮,就只有腳店了。
入店要了房舍,劉仲武便一頭鑽進馬廄裡照料他的愛馬——一匹好馬價值千金,劉仲武走了狗屎運才弄到的這匹河西良駒生了病,他簡直比死了老子娘還要傷心。韓岡將行裝安頓下來,過來找他,就見着劉仲武哭喪着臉,拿着不知從哪裡弄來的藥膏,要往赤騮的蹄子上抹。
劉仲武的赤騮在路上跑得太久,一千七八百里路,四隻蹄子的蹄殼都磨掉了許多。前兩天就已經有些跑不動了,在後面拖着,害得韓岡他們每天都是將將好才趕到驛館中。
北宋還沒有發明馬蹄鐵——至少韓岡還沒有見過,赤騮的四條腿下面也沒有安裝——長距離的行動對戰馬四蹄蹄殼損耗很大,而在南方溼熱的地方之所以難以養馬,也是因爲溼氣容易傷了馬蹄。
而韓岡知道什麼是馬蹄鐵,也清楚大致的用法和形制,以大宋工匠的平均水準,按照要求打造幾個急就章的蹄鐵,釘上去也許不容易,但烙上馬掌去卻不難。如果韓岡前兩天就告訴過劉仲武,在一路過來的鐵匠鋪中,連夜打上幾對,說不定今天就不會來不及趕到京師,但他自始至終沒有向劉仲武透露半個字。
就像馬鞍和硬質馬鐙對騎兵的意義一樣,馬蹄鐵也是能大大增強騎兵的戰鬥力。在還沒有出現馬鐙、馬鞍的漢代,手持重弩的漢軍,可以以一當五的擊敗匈奴騎兵。而在羣雄紛爭的漢末,漢人照樣能把北方的烏桓騎兵追着打。可到了出現了金屬馬鐙的南北朝以後,北方遊牧民族與南方漢人之間的戰力對比漸漸顛倒過來。
當然,韓岡不會因爲這個原因便放棄推廣馬蹄鐵的使用。這樣很愚蠢。已是公元十一世紀,西方應該已經出現了馬蹄鐵。如此有用的裝具,遲早都會在東方流傳起來。要想戰勝敵人,不是將新武器深深掩埋,而是繼續創造出更有威力的武器。
韓岡的想法只是不想讓馬蹄鐵提前泄露出去,等他正式得受官職,開始輔佐王韶用兵於河湟。那時再放出來,由此掙到的軍功,可比劉仲武的一點驚歎有力的得多。
韓岡在馬廄外面看了看劉仲武悲痛欲絕的樣子,心中也微覺歉然,覺得這時候還是不進去找他的爲好。轉回店中,路明走了過來:“韓官人,現在天色尚明,不如去逛一下鎮中的西太一宮。雖然那裡沒有什麼古物,但宮中的幾株老梅還是值得一觀。”
再過十天省試便要開始了,而路明卻貌似全然不放在心上,俗話說臨陣磨槍,不快也光,路明連佛腳都不肯抱一下,連複習都不做,真當自己是章惇那種想考進士就能考進士的奢遮人物了?韓岡暗自搖着頭,對路明考中進士的機會又看低了幾分。
既然路明本人都不在意即將開始的考試,韓岡也沒有替他擔心的道理。左右無事,他便留了李小六在房中看守行李,會同路明一起,往他所說的西太一宮而去。
鎮外不遠處的西蘇村頭便是西太一宮,於此相對的還有一座中太一宮,位於開封城中東南隅。爲熙寧初年修建,最近剛剛落成,祭告時還死了一個三司副使,說是吃胙肉吃出了毛病,七竅流血而死——韓岡卻想不明白,爲什麼三年未至京師的路明能知道這麼多。
兩座太一宮,其實就是祭祀東皇太一的神祠。太一又名太乙、泰一,史記有云:“天神貴者太一”,是爲天帝別名。屈原所著的楚辭《九歌》中也有《東皇太一》一篇,在中國的神仙譜系中排位很高。只是供奉太一的香火併不旺盛,還不如一般竈神,城隍,更不如如今世所流行的二郎神、紫姑神等莫名其妙冒出來的神靈。所謂縣官不如現管,大略便是如此。
儘管香火不盛,可太一宮畢竟是在祠部司中列名的道觀,比韓岡老家的李廣廟要大得多。但是在宮內灑掃庭院的火工道人就有十幾個,由一個領着朝廷俸祿的廟祝管理。而韓岡從王厚和路明這裡都聽說過,朝廷中還有一類名爲提舉宮觀的官職,專門用來安置貶斥或是求退的官員,類似於官場中的養老院,後世政協一類的地方。
這座宮觀既然是隸屬於官,當然也講究着門面,殿宇重重,也有大小十幾棟之多。主殿高達四五丈,單是露在外面的幾根立柱就比兩人合抱還粗。
“西太一宮這主殿雖然不大,裝飾又乏華彩,可卻是當年預都料親自監造,堅實無比。當日主殿架樑,俞都料親自把大梁放正,他從殿上下來,直說除非火焚地震,否則此殿千年不壞!幾十年來,此殿數遇雷擊,卻當真一點事也沒有。”
路明介紹起來,言辭引人入勝,像個標準的地陪導遊。不過他口中說的俞都料,韓岡則是一頭霧水,便向他詢問。
路明解釋道:“就是都料匠俞皓,國朝以來木工第一人,號爲當世魯班。如今有三卷《木經》通行於世,天下木工皆以其爲法度。”他指着東面的開封城,“開封城裡的開寶寺塔便是俞都料所親造,塔初成時,傾於西北而望之不正。朝中欲問罪,俞都料則道:‘京師平地無山,而多西北風,吹之不百年,當正。’”
“俞皓?”韓岡念着路明提到的姓名,莫名的有些耳熟,就是一時想不起來。若傳言是真的,還真是不得了的名匠。他聽得有趣,便問着:“那開寶寺塔現在呢?正了沒有?”
“正好一百年的時候,給一把火燒掉了,那是慶曆年間的事了。不過在這之前的確正了”路明手指上下比畫着,“直直向上,一點也不偏。俞都料言之如神,所以啊如今京師裡面卻多了一層擔心。”
“擔心什麼?”
“擔心再過七八十年,京中的寺塔會不會都向東南面倒!”
韓岡聽得哈哈一笑,路明這包袱抖得當真有趣。
路明陪着韓岡笑了一陣,繼續道:“俞都料只有一女,據說已得其親傳,技藝不輸乃父。有傳言說《木經》三卷,其實是出自她手。後來招了贅,現在其後人應該還在京中。”
韓岡腳步頓了一下,他終於記起在哪裡聽說過俞皓這個名字。這不是他上學時出現在課本中裡的那位俞皓嗎?節選自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梵天寺木塔》一篇古文,當時自己還是背了下來的。想不到俞皓不但在吳越國修過塔,在開封府也一樣修過塔。能名傳千古,能力當然不差。
談笑間,兩人走進主殿中。東皇太一的神像高居殿中,裝飾得金碧輝煌。只是一張富態的圓臉下留着三縷鬍鬚,這相貌卻與韓岡見過的其他神像,如同一個模子映出來。
站在香案前,兩人各自上前敬了一炷香,便跪下來行禮。瘦瘦高高的廟祝站在一旁,等着兩人的隨禮。
“東皇大帝在上,信男路明拜於駕前……”路明跪在蒲團上唸唸有詞,而韓岡雖也跪了一跪,卻是在四處張望。的確如路明方纔所說,殿內沒有什麼裝飾,至於建築結構,韓岡毫無瞭解,也看不出俞都料的手段究竟是如何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