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二)

景思立心中有了那麼一瞬間的動搖。現在還沒見到正主,讓人看破了自己的心思,就算以他的老辣,也是一陣驚慌失措。

景思立想要留在熙河路博取軍功,以他現在的身份,少不得也要一個都監、甚至鈐轄才能安排得下。而鈐轄、都監,都有資格獨立領軍,景思立一旦到了熙河,等於是搶了眼下熙河諸將的領軍機會。不論河州決戰後,王韶還能不能留在熙河,但他所一手組建起來的勢力,卻肯定是一個不願讓外人插足的團體。

韓岡彷彿沒有看到景思立臉上一閃而逝的驚容,繼續說道,“聽說朝廷汰撤廂軍的目標是二十萬。不過真正要動起手來,也不會當真如此狠手,多半還是能留下二十四五萬的樣子。”

景思立收攝心神,他不敢肯定韓岡現在說的話,是不是王韶本人授意,也不清楚這是不是一個考驗,但他知道,他的回答肯定會影響到王韶對自己的看法,“思立聽說,在陝西最後只會剩四萬到五萬廂軍,多數還要集中在永興軍經略司轄下。日後的邊寨防務,大的城寨有禁軍,小的寨堡,就是靠鄉兵弓箭手。”

在熙寧之前,戍守邊寨的多有廂軍,但到了熙寧五年的現在,大多數邊地寨堡,都變成了鄉兵弓箭手來駐防,實行的是半兵半農的制度。免去了鄉兵們全額稅賦或半額的稅賦,但不用發給薪俸,撫卹也不用多給,對於朝廷來說,絕對是一樁美事。

而且他們所擁有的保護鄉土的意識,讓鄉兵們的戰鬥力遠勝於廂軍,甚至接近於裝備齊全的禁軍。故而幾年的工夫,戍守邊地的廂軍幾乎都是被鄉兵弓箭手所替代,尤其是保甲法在陝西各路推行之後,結成保甲的鄉兵們的作用更是讓人無法忽視了。

韓岡嘆道:“就不知今次陝西汰撤下來的數萬廂軍,朝廷會怎麼處理了。若是不能小心安置,也許會出些亂子。”

“以思立之見,最好能上書天子,從其中拈選精銳,派到邊地去實邊屯田。”他看了看韓岡,“熙河路其實就不錯。”

大約一個時辰後,秦鳳軍終於抵達了隴西城。城外的幾處營地,早已經安排妥當。

駐馬營門邊。親眼看着手下的隊伍,在十幾名經略司屬吏的指揮下,順順當當被安頓下來,並沒有發生過往大軍移防時必然會出現的混亂。景思立對熙河經略司的理事手段,暗暗地有了幾絲敬畏。

“真是讓人吃驚。”景思立讚歎着熙河經略司,雖是藉機示好,但語氣也是由衷的,“整整一萬人馬,換做是移防他路,沒有兩三個時辰的工夫,根本不可能安頓下來。”

“多謝都監的誇讚,”韓岡一笑拱手,“韓岡愧不敢當。”

“是機宜你的安排?!”景思立心中說着果然如此,韓岡處事手段聞名關中,秦鳳軍的安置工作說是他的事先籌劃,能如此穩妥就是理所當然,並不值得驚訝了。

“王經略有命,韓岡哪有不盡心盡力的道理。”韓岡不多說廢話,單是安排秦鳳軍入營,就又是耽擱了一個時辰。他拱手延請景思立入城,“經略已經在衙中等候,還請都監速速入城。”

聽聞韓岡如此說,景思立更不多耽擱,帶着一隊親兵,急忙打馬進城。

一行人飛馳而行,轉眼就到了隴西城的東門前。在城門處,好幾列滿載着一袋袋貨物的車隊一溜擺開,城中的車斗堵住了並不算寬闊的大門。

他們本是一輛一輛地要接受檢查入城,現在韓岡和景思立到了,守城的士兵忙着讓他們把車子趕到一邊去。從袋口漏下來的麥粒,可以看得出裡面裝的都是糧食。

見着這些運糧車隊的領隊之人,都不是軍漢或是吏員的模樣。景思立轉頭問着韓岡,“這是去折博務入中的嗎?”

“折博務還是剛剛成立,這些入中的商隊算是第一批了。”韓岡回答着,不出意外的在景思立臉上發現了一絲憂慮。他笑道:“都監大可放心,今次一戰,真正軍中需用的大頭,已經都在倉囤中了。他們這些商人只不過是拾遺補闕而已——春時不便徵發民力,只能用他們代替。不過若是效果好的話,日後補充熙河路糧草的任務,說不定就要靠這些商人了。”

景思立點了點頭,但並沒有說出自己是贊同還是不贊同。

就在二月初的時候,朝廷同意在鞏州設置折博務,以商人入中的變通手法,向熙河路加速輸送糧草。

所謂入中,就是招募商人把糧草運到邊寨指定地點,兌換鈔引,而後商人再憑鈔引,去京中或是其他地方去領取報酬。最早的時候,付給商人們的報酬是現錢和金銀,後來轉爲實物,如香藥、茶葉,而現在更爲普遍的便是鹽。

原本以秦鳳轉運司的運力,支撐起萬人左右的大軍,保證正常的補給沒有任何問題。但換成是三萬兵馬,對於陝西民力幾乎就是涸澤而漁了。能有別的手段做個補充,不論是蔡延慶,還是趙頊、王安石,都不會介意使用。若是早有明證且卓有成效的手段,更是不會有一點反對之聲了。

但陝西緣邊各路入中,商人們兌換鈔引時,發給的都是解州的池鹽。作爲北方最爲上乘的食鹽,解州池鹽的價格要遠在井鹽、海鹽之上,所以商人們趨之若鶩。

入中的政策,在緣邊各路其實一直都在施行着,尤其以靠近解州的鄜延和環慶兩路爲多。這兩路的入中,佔去了大半的解鹽份額,也因此,能分配給熙河路的食鹽數量,就顯得微不足道——這就是爲何之前韓岡和王韶都沒有把注意打上入中納粟上——可是如今運力不足的情況實在難解,設立折博務純屬無奈。爲了解決給付解鹽不足的問題,韓岡給王韶出的主意,是用河湟荒地,以及官田出產的棉花來抵數。

當時王韶猶有疑慮,擔心這空口說白話的荒地地契和根本還沒下種的棉花,根本吸引不了商人們的眼睛,因而爲防萬一,還把鹽鈔都放了進來,希望能用鞏州的井鹽,來代替解州的池鹽——王韶本還想過用茶做報酬,但如今茶園都給官府給包了,尤其是靠近陝西的蜀中,那裡的茶園有大半出產被運到熙河路這裡向吐蕃人交換戰馬,吐蕃人不再缺茶,換成茶葉,就沒有多少利潤可言。所以這一個方案被放棄了。

但商人們最後的選擇,卻證明了韓岡的正確。不僅僅是因爲鞏州的井鹽過於鹹苦,難以入口。更爲關鍵的,還是利潤的關係。對於願意入中輸送糧草的商人們來說,棉花如果紡成棉布,帶給他們的利潤絕不止百分之三百,比起三成五成的鹽利,用着最簡單的算術算一下,那要強出十倍八倍——只是要稍等一段時間而已。

“舊時商旅入中,拿到鈔引後,換來的官鹽其實並不夠補償運送糧秣的費用。官鹽只是個幌子,有了這個幌子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對外出售鹽末,從党項人的青白鹽池那裡回易來的私鹽,也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摻進去賣掉了。”韓岡當時是這麼向王韶解釋的。有個擅長經商的表弟,讓韓岡對於商人們的奸猾手段,多有了解,“擁有一斤官鹽的量,奸商們往往都能賣出十斤去。可這般賣鹽終究是犯忌的一件事,利潤也只有三五成,哪比得上棉布的三倍五倍呢?”

王韶和高遵裕雖然沒聽說過那段著名的、對商人追求利潤的行爲的評價,但也算得清三倍和三成的區別。畢竟這些奸商的手段,也是他們或多或少都瞭解的。

而對於邊地的商人們,以及他們背後的豪門來說,三倍和三成他們也一樣算得很清楚。雖說荒地尚未開墾,棉花只剛剛栽種,但以這些豪門所擁有的影響力,難道還怕朝廷轉過臉來會賴賬不成?而且,天子和朝堂也盼着他們能出手,讓熙河諸軍州的出產更爲豐厚,根本不可能會翻臉不認人。

——只是這一切的前提,是熙河經略司,用過去兩年裡的一個接着一個的勝利,向所有人證明了他們能夠保護大宋臣民在河湟地區的利益,否則,又有誰會到熙河路來冒險?

順利地進了城,韓岡將景思立送到衙門中,王韶和高遵裕都在正廳中降階迎候。王韶、高遵裕與景思立說話,韓岡還有事要處理,抽個空就起身告退。只是他一出廳門,就被王厚給拉住。

王厚性急地問着:“廂軍的事,景二是怎麼說的?”

韓岡回頭看了看正廳,把王厚拉得更遠了一點,“看起來他並不反對熙河要這批退下來的廂軍。”

“這就太好了!”王厚很興奮的地錘掌心,“只要他這個知德順軍能幫我們說話,秦鳳路爭不過我們。若能多了三五千戶,秦鳳轉運司的錢糧,幾年內必然還要向熙河傾斜。”

“這事就再說吧,先準備着就是了。”

關於廂軍的事,韓岡和王韶只是爲了未來籌劃,至少並不是亟待處理的事務,真正要對付的還是遠在河州的木徵。

第三十章 狂潮漸起何可施(中)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七)第一十七章 籍籍人言何所圖(上)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七)第一百三十九章 梳理(九)第二十章 千山紅遍好憑欄(中)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四)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六)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一)第八十五章 塵囂(十六)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四)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九)第三十五章 歷歷新事皆舊史(一)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六)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二)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十二)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六)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一)第三章 鞏州(下)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鬱蒼(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九)第三十二章 憂勤自惕礪(下)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六)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八)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六)第七十七章 塵囂(八)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八)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第二十九章 君意開疆雪舊恥(下)第三十五章 甘霖潤萬事(上)第一百二十章 伎倆(上)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二)第二章 牲牢郊祀可有窮(下)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七)第四十五章 儒生合在賢能舉(上)第八章 欲謀舊地重興兵(中)第二百六十章 新議(二十六)第九十三章 塵囂(二十四)第二十章 千山紅遍好憑欄(下)第二十六章 西山齊雲古今長(下)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三)第三十九章 苦心難成事(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五)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九)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時至(二)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八)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六)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十一)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六)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七)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一)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一)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九)第三十五章 把盞相辭東行去(三)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六)第二十章 廷對展玉華(下)第二十四章 虛實(四)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七)第一十二章 大廈將頹急遣行(中)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六)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一)第二百五十九章 新議(二十五)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五)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十三)第三百一十六章 反撲(中)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二)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一)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七)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二十一)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四)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九)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六)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七)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五)第二十七章 片言斷積案(中)第一百六十章 京師(二)第三十二章 江上水平潛波濤(中)第三十九章 追憶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六)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五)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四)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四)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三)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四)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八)第二百六十五章 長風(二)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六)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六)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八)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一)第一章 坐忘渭水岸(中)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