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虛實(十三)

張璪嘆了一聲。

對馬島是高麗和日本海運的中心點,打不下來,攻打其他島嶼沒有太大的意義。

他對韓岡道:“當初打下來就好了。”

韓岡嘆道,“那時候太后才垂簾,太皇太后和戾王還在,河北河東剛遭劫難,又撞上天子和先帝的事……”他看看張璪,無奈地一攤手,根本不必說了。

當然也不止這個原因。

當遼國接連攻下高麗和日本的時候,京師里正亂,當然沒辦法干涉。但之後幾年,章惇和韓岡雙頭政治確立,朝局進入了穩定期。那時候不去爭奪日本,就是韓岡的私心了。

那時候,如果拼命發展海軍,虎口奪食還是有機會的。

但一來,遼國屆時肯定會力保日本不失,不僅日本那邊會開打,河北同樣不會輕鬆。縱然能贏,損失也不會小,那時候,主導者必然會受到攻擊。

二來,一旦開戰,國內資源調配將會干擾到韓岡的發展規劃,在全國範圍修鐵路,可比一個日本重要。

第三,也是最關鍵的,與舊日貧瘠的日本國的海上貿易,對南方的幫助不算很大。即使與遼國治下的日本有大量的人口買賣,同樣不會有太大影響——畢竟是有限度的。但一旦奪取了日本,卻是另一回事了。巨量的人口和資源流入大宋,南方的勢力又能通過地理優勢搶先掌握日本,勢力膨脹得太快,對韓岡和他的班底並不利。

雍秦商會的主要勢力範圍還是在北方,南方就比較薄弱,只有荊湖和兩廣還算強一點。

說起雍秦商會的商業佈局,如果潼關以西是厚實的帆布,在河北河東便是要輕薄一些的錦緞,在京畿和荊湖、兩廣則是粗糙多孔的麻,到了江南和巴蜀,就只能算是到處是洞的漁網了。

因而韓岡主政之後,乾脆就無視了日本,反正金銀都能通過貿易流入國中,倭女和高麗婢充斥國內,也讓人覺得,就算不打下來,遼人也會幫忙開發。

而與此同時,對南洋的開發,也拖了章惇和福建商會不少的精力,攻打遼人的日本,與攻打土著們的南洋,選擇誰,那是不用多想的。

“當年不打日本,的確有其原因,但現在可以了。”沈括道,“攻打對馬難度很高,不過登陸高麗日本,可以選擇的地點很多,登陸時不必擔心遼人的攻擊。”

“登上去有什麼用?打礦場,全都在內陸。占城市,城都快給拆光了。”曾孝寬冷嘲,他看了眼韓岡和章惇,“耶律乙辛還真是好學生。”

遼國對高麗日本的征服,學的是大宋在交趾的做法。兩個國家裡面,只剩下莊園和牧場,至於城市?只有港口可以勉強算是了。

對於被分封在兩國舊地的部族、貴胄們來說,他們需要的只是農田和牧場,至於城市,完全沒有必要存在。如平壤、平安京這樣的古城,早已成了後人憑弔的遺蹟。

“那海軍是派不上用場了?”張璪問。

“可以斷掉對馬島附近的運輸線。”呂嘉問如數家珍:“北海艦隊現有各級戰列艦十七艘,巡洋艦三十一艘,火炮加起來一千三百餘門,河北河東才一千七啊,幾乎抵得上兩路軍備,總不能幹吃俸,不做事。”

“那是加起來一千三。”沈括這個樞密副使雖然一直在做鐵路上的事,但他對樞密院裡的事務同樣很熟悉,自然包括海軍,“其實最早的戰列艦,火炮現在才二十四門,比最新的華亭級巡洋艦還要少八門,更比不上遼國最新式的戰列艦。”

呂嘉問反駁,“登州號一級戰列艦,有輕重火炮一百零四門,同級別的有青州號和楚州號,只是這三艘,加起來就佔去了北海艦隊火炮總數的四分之一。遼國可沒一艘比得上。”

“一百一十。”曾孝寬道,“最近登州號在甲板上又加裝六門七寸短管榴彈炮。”

“七寸?”章惇轉頭對韓岡道,“我記得陸上的炮軍,都沒六寸以上的重炮。”

“榴彈炮裡沒有。”韓岡道。

造船業的大發展,以及鋼鐵在船隻上的使用,使得建造大型艦隻不再是難點,船上的重型火炮的等級也要遠遠超過地面。

“在神機營中,配屬步軍和馬軍指揮的火炮,都是三寸炮,炮兵指揮的火炮,基本上都是四寸炮。只有重炮指揮,標準編制是八門六寸榴彈炮。”

張璪好奇地問韓岡:“前段時間李復不是說要造口徑十五寸的攻城榴彈炮嗎?”

“沒用。”韓岡搖頭,“炮管長了,自重太重,架起來沒兩日,炮管自己就彎了。炮管短了,就是臼炮了,又打不遠。”他又笑着,“十五寸其實也不算什麼,還有人給我提議造口徑二十五寸、自重三萬斤的超重型攻城炮。”

“三萬斤?!”不止一人驚訝失聲。

韓岡點頭,“說是能發射一千三百斤的石彈。”

“鐵彈呢?”

“同口徑的鐵彈太重了,會影響射程。可就算是石彈,射程大概也不會超過三裡。”

章惇搖頭,“浪費錢。”

韓岡點頭表示同意,“當然是浪費錢。射程短又不好移動,除非能夠野戰擊敗敵軍,將敵人圍定在城中,那時候才能派上用場。不過當真能圍定敵軍,還不如用臼炮,口徑還能更大,重量還能更輕。”

“軍器監是不準備造更大口徑的重炮了?”張璪問。

“現在軍器監的目標是儘量加強火炮射程,而不是口徑。”韓岡張開左手,比了個五,“現有實驗型的火炮,最少都有五里以上的射程。放到邊境上,石子鋪那裡的天門寨裡面,一炮就能打到對面的天雄城裡,都不要出城。”

韓岡爆了一個料,張璪驚訝道,“五里,這麼快就做到了?怎麼做的?”

韓岡道,“第一是加強密封,第二是加長炮管。”

“我還以爲是換了新彈託。”章惇說,表示他對軍器監內部的研究進度並非一無所知。

“其中之一。”韓岡道,“主要是工藝進步了。過去的火炮,炮管口徑從炮口到炮膛身處,是越來越大的,小口大肚。”

“像長頸花瓶。”張璪笑道。

“差不多,就是比例沒那麼誇張。但現在,基本上是做到前後一致了。”

“就這麼簡單?會不會給遼國學了去?”呂嘉問皺眉問道。

“錯了,這纔是最難的。”韓岡充滿自信地笑了一笑,“工藝標準就是工業的核心,歪歪倒倒是屋子,煌煌屋堂也是屋子。都是要看手藝的。遼國可沒這麼好技術。”

他向一干農業社會出身的宰輔們再一次進行科普,“以火炮論。影響火炮射程最大的問題,就是炮彈和炮膛之間的縫隙浪費了火藥藥力。火藥爆發時,縫隙越小,射程越遠,以遼國工火監的工藝精度,炮彈直徑平均要比炮膛要小半寸,軍器監造的火炮只要小兩分。這一差,就是半里。火藥的質量上再差一點,就又是半里。火炮炮管長度又差一點,還要再少半里。同樣口徑的榴彈炮,我們的能打四里,遼人三裡都勉強,就是工藝上的差距,換作最新型的火炮,那差得就更遠了。”

章惇聽得不斷點頭,顯得有會於心,最後問,“聽說火藥上改進了製造工藝和配方,褐色火藥比舊式黑火藥威力大了三倍。”

韓岡嘆道:“死了三十多人了,再沒個好,那就虧大了。”

在座的宰輔都感嘆了起來。火藥製造一向危險重重,死人是經常的。所有新進工人,都要先學習半個月的安全生產規範,規範中的每一條,後面都是一條、幾條,甚至十幾條、幾十條的人命。但火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這是熱兵器的基礎,沒有火藥,威力巨大的火炮就是一團廢鐵了。

李承之弄了杯茶喝着,忽然道,“今天都在說炮,火槍呢?不是說前些日子造成了新式線膛槍嗎?之前一直說不好造的。”

“主要是在子彈上做了些文章,所以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韓岡又是輕輕一嘆,“本來我一直認爲線膛槍應該配合後裝,誰想到用不着。”

“用不着後裝槍了?”李承之問。

不少人都聽說過,韓岡讓人在軍器監裡懸賞後裝線膛槍,價碼還不低。

“不,還是有後裝槍的好。裝子彈方便,趴着都可以。前裝槍必須要站起來。”

“趴着怎麼打仗?”張璪道。

“趴下來子彈打不着,炮彈打不着,槍也能架得穩,射擊更精準。要是遇敵,這邊拿着後裝線膛槍,敵人排着隊過來,還沒走到位,就被射光了。就是工藝難度太高了。”

“多高?”張璪又問。

“槍支結構和子彈結構全都得要改。工藝精度還要再精確一個等級。等滅了遼國都不一定造出來。”

“那還要去造什麼?”沈括道,“遼國都滅了。”

這個捧哏做得好,韓岡笑着看了沈括一眼:“總不能滅了遼國後就守家不出了吧?黑汗都已經有火炮了。火炮的結構可比弓弩都簡單。看一眼就能學走的。”

這個時候,韓岡又不說工藝了。

“所以後裝線膛槍還造不出來,但前裝線膛槍算是成了?”

“是啊,軍器監這兩年,都被我指歪了路,一直沒成果。”韓岡自嘲地搖搖頭,“多虧有個聰明人,別出心裁,改進了子彈,可以造前裝線膛槍了。”

“怎麼樣?”

“初步實驗,射程遠了一倍。”

“一倍?!”

這又是一個讓人震驚的數字。

“這不是說,只有我們打人家,人家打不了我們?”張璪連忙問。

“的確。但製造工藝上還是待改進,子彈,不必說了,比原來的鉛彈要麻煩得多。線膛槍管同樣,還少不了大工主持,現在一個月也不過十來支。”

“看來還得再等幾年了。”張璪不無遺憾,到時候,他肯定是不在朝堂上了,“不過那時候,遼人的工藝還造不出來同樣的火槍吧。”他期待地看着韓岡。

“當然。”韓岡點頭,“如果手工打製的幾十幾百支不算。”

“到時候遼國可就是要亡國了。”

“應該不會太久了。”

張璪放聲大笑,笑得都咳了起來,“想不到還能有看見遼國亡國的一天。”

章惇也笑罵着,“好你個韓玉昆,把寶貝瞞得這麼好!”

“還在試驗階段。都沒定型,工藝也沒成熟,同樣的項目,在軍器監裡面,有百八十個呢。”

一陣開心的談笑,遼國與大宋在火器上的跨代差距,讓所有宰輔都輕鬆了許多。

畢竟要面對的那是遼國。

“好了。”主持會議的章惇將話題拉回,“派去河東河北的人選定了,去遼國下通牒的人選還沒定。今天一併定下爲好。”

“子厚兄的意思呢?”

章惇早有定見,“老馬識途,還是讓熟人去好。”

“宗澤?”韓岡問。

章惇點頭,“就是他。”

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七)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四)第四十四章 一言鎮關月燎輝(下)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六)第二十八章 夜影憧憧寒光幽(一)第二百四十二章 新議(八)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十二)第二百四十二章 新議(八)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六)第二百六十五章 長風(二)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二)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十)第二十七章 片言斷積案(中)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九)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七)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八)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三)第四十八章 一揖而別獨騎歸(上)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五)第四十六章 正言意堂堂(上)第二百四十章 新議(六)第二十七章 鸞鵠飛殘桐竹冷(上)第二百五十一章 新議(十七)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二)第二百八十三章 興波(上)第一百零七章 微雨(十四)第二百一十七章 變故(十四)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六)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六)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八)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三)第一十三章 赳赳鐵騎寒賊膽(中)第一章 一年窮處已殘冬(中)第二百五十四章 新議(二十)第二十七章 更化同風期全盛(上)第二十三章 奉天臨民思惠養(中)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十六)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一)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八)第一百九十八章 火箭(六)第三十章 狂潮漸起何可施(上)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九)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十)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八)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五)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五)第二十一章 涉川終吉黃龍鎖(上)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十一)第四十二章 潮至東嶗觸山回(中)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三)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十)第二十一章 涉川無咎黃龍鎖(下)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十)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七)第九十章 塵囂(二十一)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八)第一百一十八章 夜火(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六)第四章 力可迴天安禁鍾(上)第二十章 敵如潮來意尤堅(上)第二章 一物萬家歡(下)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三)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三)第一百零九章 微雨(十六)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三)第二百七十三章 長風(十)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二)第三百二十七章 東行(上)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二)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三)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八)第三十一章 離鄉難知處(上)第二百三十九章 新議(五)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三)第四十三章 長風繞城遙相對(上)第四十八章 斯人遠去道且長(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梳理(二)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五)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時至(三)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四)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四)第二十九章 雛龍初成覓花信(下)第二百三十三章 變故(三十)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五)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八)第二十四章 攜眷西返家(下)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三)第一百九十八章 火箭(六)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六)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四)第一十四章 廟堂(五)第三十五章 甘霖潤萬事(下)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一)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一)第二十三章 內外終身事(下)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八)第一百三十二章 梳理(二)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