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想了很久我還是拿起小七那張宣傳冊,趁一切還尚未晚,後悔只留給下輩子。只因爲我們的青春太微不足道,幸福簡單卻又太多故事,所以很容易得到,就像小孩子,你叫他笑他不一定會笑,要是你給他一顆棒棒糖,他就會感覺很幸福呵呵笑出來,可是幸福又有幾個人去好好珍惜它呢。很多人只是拿它來踐踏。
做人就是要爭取時間,歐洲畫家達•芬奇爲米蘭格雷契寺院食堂畫了一副《最後的晚餐》,畫面藝術形象處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把猶大與衆門徒分隔開,畫在餐桌的對面,處在孤立被審判的位置上。這是因爲畫家們對人的內心複雜情感無法表現,從形象上難以區別善惡。由於達芬奇對人的形象和心理作過深入的觀察和研究,能從人物的動作、姿態、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並表現出來,這裡人的命運都是達芬奇給他們安排的,到死的時候耶穌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完,晚餐過後耶穌被結束了生命。
不管是一張畫,還是一首歌,或者是一篇文章,只要創作者把所有的悲傷和寂寞都注入其中,與作者融合爲一體,那麼就會成爲死亡音樂,《黑色的星期天》或許就是這樣出現的吧,這首歌帶走了一百多個人的生命。還有哲學裡提出來的精髓《死亡手冊》我想讀過大學的人應該知道吧。這是一本怎麼樣的書,不用說,一百個難過的人看了它之後有八十個會自殺。這本曾經被人稱爲殺戮的書,就是作者把自己的極度悲傷之情注入了其中。其實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死,那種恐懼我想只有極少數的人才能接受,當你站在美好的年華之上,想到自己終將有一天會慢慢的老去,然後悄無聲息的死去,是多麼難受的事情,不管怎麼樣自己對死只能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無能爲力。
對於死我曾經發表過一個假設《假如記憶可以轉移》這是我一個大膽的假設,要是記憶可以轉移的話,我想長生不老就不是一句空話了,只要你把記憶轉移到其他人身上,那麼你只不過是換了一個身體而已,記憶是不斷更新的,我們怎麼證明自己是活着,就是因爲我們有曾經的記憶,代替自己離開的只是內體而已,要是你想永遠不老,等你老的時候你就去尋找年輕的肉體把記憶轉移到他的內體之上,把他本身記憶刪除掉就可以了,當然這樣做,可以形容成極度殘忍。可是現在科技也沒有這麼發達。所以這只是我的一個假設而以。
坐在電腦旁呆呆的想這個問題,怕自己把遺憾留給這輩子,例如考試沒有帶筆,或者考試的時候把熟悉的公式忘得一乾二淨,這都是我這生中所害怕的。那個我曾經對你許下諾言的人,那個我喜歡了三年的女孩子,我都沒有去面對,也沒有去表白,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遺憾。只因爲那時候的我把未來幻想得太好,所以才讓自己病入膏肓。我那個假設也是爲了彌補自己曾經的遺憾所想出來的,剛出的時候引起了文學界的熱烈論壇,我的《假如記憶可以轉移》這篇小短文在創新文學界裡面快速生根發芽,最後呢,最後怎麼樣了,最後還不是銷聲匿跡了,那篇短文一場風波過後,被讀者們埋藏了起來,再也沒有去翻看它了。我也想這樣把自己埋藏起來,至少我可以得到更多安寧,一路上無憂無慮的走着,年華上每年與家人重逢,這種世外桃源的生活,不是很簡單很快樂嗎?你中無我,我中也無你。
現在想想曾經的自己真的是很傻,以前的自己認爲死亡就是一種解脫,現在才知道那只是一種欺騙自己的想法,其實我很怕死,看到古裝電影人犯被砍頭留下了碗口那麼大的疤,都是膽戰心驚的,記得一位詩人說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多麼的氣勢磅礴啊,可是又能怎麼樣的,只能被人民歌頌,其實我最佩服的是那些不會輕生的人,和在死亡線上存活的人,那種爲了生存而麻痹痛苦的人,不知道心中是怎麼樣的一種感受,就像越王勾踐。
負責的對待自己每一分鐘生命,纔是我們最應該做的,生命觸手可及,卻被很多人隨手拋棄,生命過於脆弱,所以在年華中不要迷茫,人生要做好規劃,吃得苦中苦,才能方爲人上人,在人生中我們都要有接受最壞人生的打算,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快,美國總統多麼光榮啊,結果還是在不經意中被暗殺了,這種悲劇就如三千米高的猿猴在哀鳴,到死的時候才發現原來自己是活在社會的影子之中,一切都要可以接受最壞結果,一切都要樂觀。
但是我也不否定死全部是一件壞事情,像東方和西方,對於死的說法就完全不同了,東方人死後將化爲塵土,西方人將回到上帝的懷中,回到那個沒有痛苦的世界,“天堂”
每個人對死感受也是不同的,死輕於鴻毛,或者重於泰山,我想又是另外一種說法了吧。想到這裡•••突然感覺到有書在敲自己的腦袋。
回過神來看到小七站在自己旁邊,我嘴脣微微一笑,自己到底在想什麼啊,真的是搞不懂,聯想太過於華麗了。看下小七,四目一對相互笑了起來,這種陽光燦爛的日子,在青春裡不知道可以保留到幾時。這種生活,這種回憶,讓自己感覺到很舒服,也很真實,小七謝謝你給了我真實感。
手機不經意中來了一天短信,打開一看是“楠發來的”不知道她現在在哥倫比亞大學進修得怎麼樣。她告訴我她現在很迷茫,我卻回了一句,趁我們都還年輕,別把遺憾留給去世後。
不知道她讀懂生活了沒有,只有當你真正的讀懂自己,,別人才能讀懂你,生活才能讀懂你,世界才能讀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