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道題目先是給出了一大堆包含有很多“S”和很多括號的恐怖的公式圖,然後是一個像個舉着鼻子的大象似的怪模怪樣的機器,最後還是一大張數據表。
題目要求的是,通過歸納和計算,把概率計算結果儘量接近1。
“這個我看出點端倪了,這玩意是個大炮。”王巨君一本正經地說。
“喬小姐,如果我沒理解錯的話,前面這堆公式,難道是用哥德爾數編制的編碼麼?”霍鷹疑惑地問。
“你說的有道理。”喬安娜點點頭,“按照這上面的英文說明,這個設備恐怕是一臺調用了哥德爾數編制的編碼進行調試的,具有自我學習機能的人工智能機器。只不過……”
“請等一下,拜託諸位,晚生是文科生,”我很窘迫地說道,“能不能用我能聽得懂得話來解釋……”
喬安娜點了點頭,說道:
“目前,邏輯最嚴密的數學語言,就是用哥德爾數編制的哥德爾語言。
哥德爾語言是解決第三次數學危機的一種方案。
第三次數學危機是由當代著名哲學家羅素提出的一個關於集合論悖論,用白話舉例子就是:假如一位理髮師只會給‘不會給自己理髮的人’理髮,那麼,這位理髮師能不能給自己理髮呢?
這話在外行人看來就是詭辯和擡槓,但在數學家眼中,這是一個致命的問題,動搖了集合論這一當代數學基石。
我不想給你引用哪怕一個數學公式,我怕你嫌煩,或者看不懂。
總之,我告訴你結論,就是庫爾特·哥德爾提出了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成爲化解羅素悖論的一個有效手段,拯救了當代數學界。
這一個數學過程的科學應用,就是電子計算機的發明。
阿蘭·圖靈、馮·諾依曼和朱傳矩等科學家設計了當代電子計算機的基本架構,而之所以計算機能夠進行邏輯運算,背後離不開哥德爾的邏輯學的成果。
目前的電子計算機所使用的二進制語言,並沒有能夠完全實現用哥德爾數進行編制。
因爲從理論上講,電子計算機的計算能力是有限的,計算機不可能無限枚舉所有的可能;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上說,假如電子計算機試圖通過枚舉所有的可能來獲得100%準確的結論,那麼,消耗的能量和時間將遠遠大於可承受的範圍。
所以,當代的二進制電子計算機,嚴格的講,計算的結果都是‘無限接近準確的’,而不是‘絕對準確的’。
我剛纔試圖向你解釋一個結論性的內容,即,在咱們這個世界上,特別是宏觀系統下,實際上潛藏着一個矛盾,是所有哲學家和科學家都極力迴避的,即,現實的確定性。“
“現實的確定性?”這是我極端感興趣的話題,於是打起十二分精神認真聽。
喬安娜接着說:“在數學上,‘現實的確定’可以是用事件發生的概率來表示。
我舉個例子。你如,你今天出門去,看到太陽升起來。這就是你的現實。”
“當然……”
“那麼,太陽一定會升起來麼?”
“嗯,只要太陽還在的話……”
“說的非常好。‘太陽還在’這件事,是100%必然發生的麼?
不是的!是個概率事件,只不過是個概率極大、極大的事件,但絕不是概率100%的事件。
完全有可能,你早上出門,太陽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不在了,
比如被外星人炸掉了,被憑空出現的黑洞吃掉了,或者其他什麼莫名其妙的理由……
所以,現實的確定性來自於事件發生的概率。
假如能夠計算出宇宙中某一件事的發生的概率,那就意味着你能操縱、至少是影響到這個層面的現實。
所以,科學家在設想,假如有一臺計算機,能夠進行完備的思考和學習,它的運算語言一定是用邏輯完備的哥德爾語言編輯的。
這就意味着,這臺計算機計算的結果,一定是絕對‘正確的’,而不是‘接近正確的’。
當然,理論上,這樣的計算機是不存在的,除非……”
“除非什麼?”我疑惑的問。
“除非驅動它的,不是電子,而是萊布尼茨單子。”霍鷹接着喬安娜的話說道。
他指着屏幕上的一段英文說,“這是一臺不可能存在的設備,因爲,這不是一臺電子計算機,而是一臺萊布尼茨單子計算機。”
“萊布尼茨單子計算機又是什麼鬼東西?”我的腦袋已經要爆炸了。
“這個我給你解釋,畢竟計算機方面是我的長項。”霍鷹說道,“萊布尼茨這個人,你應該知道,他是和牛頓齊名的、同級別的大神。
他曾經設想過宇宙基本粒子,應該是一種能動的、不能分割的精神實體,這被稱爲萊布尼茨單子——換言之,他認爲構成物質的最小顆粒應該是有意識的,而不是如今人們認識中的那種完全絕對隨機、絕對抽象、絕對客觀的微觀粒子。
本題中給出的設備,就是假設存在一個由有意識的萊布尼茨單子驅動的——而不是眼前我們使用的這臺用電子驅動的——並且用完備的哥德爾語言編輯的計算機。
萊布尼茨單子計算機可以做到像人腦一樣兼顧不同的念頭,並以類似量子坍縮的形式在不同的動態解中取捨出一個固定解;同時又可以像電子計算機一樣,以哥德爾邏輯爲支撐,窮舉可能的情況,進行完備的推斷。
那麼,至少在解決某個單一的、預設計算公式的具體問題上,它完全擁有超過人腦甚至一般意義上的量子計算機的計算能力。”
“那……這個玩意爲什麼畫的跟一臺大炮似的?”王巨君問道。
“這確實是個問題,我也不明白。這道題目給出的設備圖紙,大概有兩部分組成。
一部分是咱們剛纔討論的、題目中給出的數據,關係到的都是中間這部分計算模塊的。
後面這個跟炮口似的,甚至還有炮管,實在是看不來是個什麼東西。
我猜測它大概能夠發射個什麼。”霍鷹撓着頭說。
“假如它能發射萊布尼茨單子呢?”喬安娜皺着眉對霍鷹說。
“你的意思是,這東西能夠把計算好的萊布尼茨單子加速,然後發射出去?當然,假如萊布尼茨單子存在的話?”
“對,我就是這個意思。”
“我覺得不可能。這不合邏輯。現實的邏輯會崩潰的。”
“這話我覺得你說到點子上了。”喬安娜說,“這貨有可能是一把槍,或者一門大炮,它能夠發射一枚邏輯炮彈,從而把現實撕破。
這個題目中假設的這個設備,從理論上可以改變某個範圍內所有有關事件發生的概率,也即是破壞了某一個範圍的現實的穩定度。“
“這真是個可怕的武器。”我感嘆到。
“可不是嘛。當然,在現實,這個東西是不可能被造出來的。
原因有兩個,第一點萊布尼茨單子是不存在的;第二點是操作這臺設備的人,恐怕不能是普通人,必須是個瘋子。
因爲,任何一個活在單體宇宙中的大腦,都無法承受驅動這種‘邏輯大炮’後坐力帶來的精神衝擊。”
“嗯,進一步想,與其說它是一門大炮,不如說它更像……你還記得小時候那種崩爆米花的機器麼?
底下有個爐子燒着,上面有個球形壓力艙,人坐在一邊,用搖把轉呀轉。等壓力夠了,把壓力艙拿下來,用撬棍一撬,轟的一聲,爆米花了出來。“
“還真是,萊布尼茨單子在艙體的微管中被‘加熱加壓’,然後,轟的一飛出來。”她這麼一說,我覺得還真形象。
“所以,題目中描述的,與其說是大炮,不如說是個爆米花機。
然後,題目要求我們給這臺危險的、會轟的一聲炸出萊布尼茨單子的爆米花機,裝一個撬棍,好讓這裡面在壓力極大的情況下,能把這個萊布尼茨單子給崩出來。”
“原來如此……”
第二道題展示了很多計算機語言相關的公式,以及一些長得像瓶瓶罐罐似的設備圖紙。
作爲文科生,我已經徹底放棄了。
文件的圖紙中繪製的設備,在我看來完全是天書一樣。
喬安娜指着文件上一團長得像寒冬臘月捆在一起準備拿來燒火取暖的稻草一模一樣的、彷彿是長着很多‘毛刺’的,用很多大括號括在一起的一大團數學公式,對我們解釋道:
“你們看,這是信息傳播學中的數學應用——香農公式的升級版本。
按我的理解,這道題目涉及的內容大概可以氛圍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以拓撲學描繪的信息傳播學,也就是優化了的‘香農公式’,用包括非線性代數的高等數學描述了信息傳播的模式。
第二部分似乎是流體力學的相關公式,特別是後面的數據,顯然複合伯努利方程所描述的情形。
但是,拓撲信息學和流體力學二者之間,是八竿子打不着的東西。
題目給出的這個設備,爲什麼輸入的數據和輸出的數據的兩端,是完全沒有關係的兩種數學範疇呢?
題目提到兩個關鍵的信息:
1、自人類誕生以來,作爲一種智慧生命,從某種角度上說,人類所生產的唯一產品就是信息。
5萬年前,人類刻在岩石上的壁畫,大概一年生產1千字節的信息。
近10年來,隨着計算機的普及和手機的發明,人類突然暴發出巨大的信息生產能力。
電腦和手機幫助我們打字、拍照、錄音、攝像……這一切使得信息生產變得越來越方便。
每年人類生產的信息總量200ZB以上。
2、信息是有重量的。僅僅觀察以電子計算機形式存儲的電子信息。
有科學家研究發現,1個字節的重量大概是10的負18次方克。
這個數字聽着好像不大的。
如果按照這個比例計算,按照前面的說法,全世界人類一年生產的信息,也不過就是1千克左右的重量。
就算是再過20年,人類生產的信息的總重量也不過就是200千克,聽着也不多。
但這是基於電子計算機來考量的。
假如是萊布尼茨單子計算機呢?”
“這又有什麼區別呢?”我問道,我實在是不懂。
“假如收集存儲數據的,是萊布尼茨單子計算機,信息的質量就完全有意義了。
信息的重量越大,萊布尼茨單子的活躍度就越高——它的熵值越高,它就越活躍,而由此導致,這臺萊布尼茨單子計算機周圍的現實穩定性就越低。
這就是著名的‘貝葉斯樣繆’,即確定性事件發生的概率會受到人擇原理的影響,觀察者的信息量越大,概率公式出現錯誤的可能就越高。”
“人擇原理又是什麼?”我傻里傻氣地問。
喬安娜白了我一眼,用很不屑的語氣說:“人擇原理是宇宙學的基本原理。
用最簡單的話說,就是,假如這個宇宙沒有被智慧生命觀察到的話,這個宇宙就不能被稱爲是存在的。
這不是神話,而是由很多物理學計算和觀察的結果推斷的。
比如,著名的量子芝諾效應、也被稱爲圖靈悖論的,描述的就是,當量子態的微觀粒子被人類觀察的時候,它們就不動;當它們不被觀察的時候,就會到處亂動。
觀察者就好比是自習課在教室窗口後面探出腦袋的班主任,量子就好比是一班搗亂的學生——只要老師在看他們,他們就如如不動;只要老師的視線一移開,他們就猴急亂竄。
雖然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我們的宇宙就是這麼運作的。
現實的穩定性完全取決於觀察者是否存在。
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是,當你沒有看月亮的時候,月亮在這個現實中是不存在。
從另一個視角看待這個問題的話,就是,你用什麼樣的態度看待你所處的現實,你的現實從物理學層面就是什麼樣子的。
當你以完全客觀的態度觀察時,這個現實就穩如磐石的。
假如你牽扯到的信息量越大,比如你雜生的念頭越多,腦子越亂,你所觀察的現實就越不穩定,現實就會變得像被幹擾信號的電視一樣,滿是雜音和雪花。”
“你說到這裡,我突然開竅了。”我恍然大悟的說,“根本上說,就是隨着人類製造的信息的數量越來越大,宇宙作爲一個被人類這種智慧生命所觀察的系統,就會越來越不穩定。”
“應該談不到整個宇宙,而只是與我們這些兼具‘信息製造者和現實觀察者’的具體人身邊的現實而已。”
“我明白了,假如在後半部的流體力學公式中代入拓撲傳播學表格所給出的數據的話,應該展示出這樣一個結論:
隨着數據創造量越來越大,我們的‘現實’就會越來越‘流體化’。”霍鷹似乎也抓住了問題的重點。
“流體是什麼?”我再次像白癡一樣發問。
“簡單的說,流體就是這樣的一種實體——當你給出一個無論多小的剪切力,它都會發生連續形變。
你們看,信息不就完全符合這一點麼?
當你製造了一個信息,比如,你在網上發了一篇帖子,如果有人回帖、贊踩、轉發,那麼,這篇帖子就會造成連續性的現實影像。
這就好比給這篇帖子裡蘊含的信息一個‘剪切力’, 這篇帖子的‘信息相位’就發生了連續形變。”
“我明白了,”我說,“簡單的說就是,人人都是信息製造者的後果就是,整個人類社會的現實會變得越來越不穩定?”
“是這麼回事。隨着互聯網信息的泛濫,垃圾信息會越來越多。傳播速度最快的,往往是充滿抓人眼球的充滿負面能量的信息。”
我突然想起《銀河漫遊指南里》的一個笑話——提問:宇宙裡飛的第二快飛船,它的引擎是用什麼驅動的?
回答:是用壞消息驅動的。因爲壞消息傳得快。
“越來越多的垃圾信息,最終會破壞每一位參與其中的信息製造者自己的現實穩定性。
這道題目教給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在網上散佈垃圾信息。
不散佈垃圾信息這個做法,從物理學的層面上,這對每個人自己有實實在在的好處。”
“雖然你說的不準確,但大概是這個意思。”喬安娜點點頭說,“所以,我直覺感覺,這個設備大概是一個‘壞消息’收集器。
從互聯網上搜集海量的負面信息,然後用萊布尼茨單子計算機陣列處理,從而使這個計算機陣列所能影響範圍內的現實將會流體化。
題目要我們做一個漏斗,把互聯網這個大瓶子裡的信息灌到萊布尼茨單子計算機陣列這個小瓶子裡。”
“哦,原來如此。”我歪着頭,想了想,說出了一個心中的疑惑:“假如題目中所說的東西都是真的話,那麼,吉布森公司搞出這些設備,是想幹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