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徵安南永樂失愛將 阻追兵建文得忠臣

安南國王黎季犛不顧永樂皇帝的敕諭,誘殺日煃王玄孫陳天平、明護送使薛䓵和明護送兵將近八千人,只黃中等十餘騎敗回,永樂皇帝聞之震怒。遂命成國公朱能爲徵夷大將軍,新城候張輔爲徵夷副將軍,領兵十萬征討安南國,號稱三十萬大軍。並遣使約佔城國王出兵相助。朱能自領二萬騎兵爲前鋒,張輔領八萬步兵爲後衛,浩浩蕩蕩直奔安南國。前鋒騎兵隊進入安南國境,只見川流交織,荊棘叢生,騎兵副將黃福道:“南方山路崎嶇,不宜騎兵進攻,不如結營等張輔步兵來後,再行進攻。”朱能怒曰:“安南不過一頑冥不化的撮爾小國,聽我天朝大軍來伐,早已嚇的龜縮不出,正可以擇大路快速進擊,此去安南國都城不過幾天時間,正所謂兵貴神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方可大獲全勝。傳我將令:擇大道只管揚鞭奮蹄,直搗安南王城,然後再下馬解鞍,舉杯共慶!凡有違我將令者,斬。”朱能所帥騎兵,是從廣西進入的安南國境,去往安南國都有三條道路,一是過芹站隘口,道最近,二是繞西走洮水,過富良江,道較遠四五百里,三是繞東走直通王城的一條大道,道又較遠四五百里,還有百餘里海岸線,易遭水軍的攻擊。朱能騎兵善於奔跑,且不怕攻擊,於是朱能選擇繞東走直通王城的大道。朱能是有名的拼命將軍,傳下號令後,便一馬當先,向去往安南國都城的大道上進發。

安南國王黎季犛誘殺日煃王玄孫陳天平、明護送使薛䓵及明護送兵將近三千人,自覺行事過於魯莽,正惶惶不可終日,聽明朝大軍來伐,本欲負荊往邊境請降,其長子黎龍道:“既已誘殺前王裔陳天平、明護送使及明護送兵將,現再擇出降,就算明廷不怪罪,將來陳氏及舊臣,又豈容得下我父子之性命?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起而相抗,就算敗亡,亦不過梟我父子之首。相抗中尋得機會,與明軍講和,讓我父子得以活命,亦未可知也。”次子黎虎,三子黎豹皆力言與戰。衆大臣亦多言當抗者。那黎季犛雖爲蠻夷之人,但從小隨父出使中原,受了些中原文化的影響,不但爲三個兒子取名龍、虎、豹,還專門中原請了武師授藝,尤其是那黎龍,不但膀大腰圓,而且還武藝精湛。黎季犛從一個出使他國的禮官幹到了相國時,遇到陳氏內部爭位,數位有能力爭奪王位的王子被殺,最後扶上位的是一個幼且闇弱的君主,而此時黎季犛的三個兒子已均在軍中處於顯位,黎氏不費吹灰之力便篡弒成功。時爲建文元年,黎氏奉表稱人民樂推,權理國事。建文新登帝位,國家有許多大事要處理,也就無暇顧及番國之事,順勢封之。黎季犛自然是知道‘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抗以待機’之道理。於是他命黎龍爲大都督,總理全國之兵,以對抗永樂朝廷的征伐。黎龍一邊在險關隘口排兵佈陣,一邊派出哨探深入明境打探消息,聽說那明軍征伐而來,便各處險關隘口督兵,好以逸待勞。明軍入境,不攻關隘,而是直接帥騎兵走大路速往都城進軍,令黎龍及衆將士始料不及。那黎龍度明軍不敢走大道,把部隊暴露在水軍攻擊之中,亦不敢勞舟犯險走洮水,必是強攻芹站關隘而過,故沒在大路上設兵。黎龍正親臨芹站隘口督兵,準備在這裡和明朝軍隊打一場惡戰,聽聞明前鋒騎兵部隊擇大道往王城進發,驚慌的欲各個隘口調兵回救王城,手下謀士刀拜渠道:“都督不必驚慌,吾已有計可破明軍。”黎龍急道:“何計可破?”刀拜渠道:“明軍先鋒全是騎兵,且有冒進之危,恰巧在離往王城的大道不遠處的雀口關隘裡有一批鐵釘,足有二十挑之多,是屬下前些時候周邊各國購得,運回都城打造兵器之用,聽那明軍來犯便暫存關隘處沒有運走,合該那明軍倒黴,都督可急令水軍對通過海岸線的明騎兵發起猛攻,以遲滯他們前進的速度,只須一日足可,我這就速去雀口關隘督促將士將鐵釘潑撒於就近的大道,並領兵多帶長鉤去那路邊等待,等明騎兵馬踏鐵釘失蹄,不等那騎兵站起,只用長鉤鉤住擒之,必大獲全勝。”黎龍急派快馬去命令水軍都督黎元澄要不惜一切代價全力攻擊明騎兵部隊,命刀拜渠速往雀口督促將士潑撒鐵釘,令雀口就近的幾個關隘的將士多帶長鉤繩索速往雀口關下聽令。安南國山陡樹高,各個關隘多準備有長鉤繩索,既可用於攀爬,又可用於打仗。黎龍帶着兵將拿了長鉤繩索趕到雀口關下,其它幾個關隘的將士均已到達。黎龍、刀拜渠帶大家潑撒鐵釘的大路外樹叢剛隱好身,就見明軍騎兵浩浩蕩蕩的殺奔而來。雖然有安南國水軍的全力阻止,但朱能所領騎兵全都是多年縱馬馳騁能征慣戰的老兵,加之有遊弋占城的鄭和水軍的支援,只半日,便將安南國的水軍打退。

明軍騎兵數排齊頭並進,個個奮勇爭先。跑最前一排露出半個馬頭者正是成國公朱能。朱能一身鎧甲,手持大刀,於鐵釘陣裡第一個人仰馬翻,被長鉤鉤住拉向旁邊的樹叢,朱能雙手緊握大刀,在靠近樹叢時用刀柄抵住一顆大樹的根部一躍而起,揮舞大刀連砍數叢邊上十餘蠻兵,嚇的其他蠻兵紛紛逃往樹叢深處。朱能立刀靠樹,看着自己所領的騎兵,已經是亂麻一團。失蹄之馬,或臥地掙扎,或瘸腳亂竄。摔翻之兵,或亂馬堆裡掙扎,或長鉤下拖拽。看的朱能膽顫心驚。黃福帶本部的兩千騎兵殿後,黃福知朱能有些冒進,便暗中傳下號令,稍慢跟隨,見前面騎兵出現異常,黃福命所領的兩千騎兵停止前進,靜觀其變。朱能見一蠻將提刀殺來,也不答話,舉刀便上,那蠻將不是別人,正是安南國都督黎龍是也,兩人揮舞大刀,你來我往,殺的驚天地、泣鬼神。蠻兵蠻將,明已俘和未俘的騎兵騎將,均忘卻身份站樹叢外看兩人廝殺。朱能因濟南征鐵弦,被濟南指揮副使馬善回射中心臟一側,因當時征戰沒調理的很好,心側肌肉常隱隱作痛。朱能和黎龍戰至三百多回合時,朱能心側肌肉一絞痛,影響了雙手舞刀的力量,被那黎龍一刀梟首。正所謂:

梟首無數終被梟

人間因果報不爽

黃福見朱能被梟,於要道處紮下營寨,並親上雀口見黎龍,道“還我成國公屍,或可息兵,否則觸怒天威,必滅國以泄憤。”黎龍本就是想抗擊中尋機講和,不但還了朱能屍體,還將所俘明兵馬悉數歸還。黃福退兵見張輔,具言朱能被梟,張輔道 “我天朝大將軍,被一名不見經傳的蠻夷之人梟首,傳之開去,有損我天朝國威。”黃福道:“可言將軍道遇疫疾卒。知道將軍被蠻夷梟首者除前鋒騎兵隊和安南蠻夷,便是你和我,蠻夷語言不通,自然不會將此事傳入中國,前鋒騎兵隊或戍邊,或征戰,不讓他們再有機會回到中原,當不漏此事。只要你我不說,此事便可隱瞞下來。”於是以朱能道遇疫疾卒申報朝廷,朱棣聞之哭之慟,輟朝五日爲祭,下令厚葬朱能。並命張輔爲徵夷大將軍,沐晟爲徵夷副將軍,兵分兩路,繼續征討安南國。

永樂皇帝假岷王楩的‘與己交惡,目無王室’之彈劾,將西平侯沐晟留京候處。命順昌伯王佐、都督袁宇往雲南分別主理政務和軍務,派中官楊宣去雲南調查西平侯沐晟與岷王楩交惡事始末。那王佐、袁宇見雲南的西平侯富可敵國,恨的滿牙痠痛,又見那雲南沃野千里,民殷富而兵強盛,於是也學那西平侯沐晟修了自己規模宏大而又富麗堂皇的私人府邸,兩人原有的積蓄並不殷富,故不得不用上一些非常之手段,那王佐不但對雲南百姓壓榨盤剝,還對過境雲南的各番國貢使狠相勒索。袁宇則是大量侵佔軍資,役使士卒;還一邊將‘馬柳營’的戰馬賣與番商,一邊又縱‘兵柳營’的士兵搶回。致使各番國紛紛抗變,有八百大甸舉兵冦邊,又有車裡、孟養、木邦、右刺、冬烏等番國暗相支持,袁宇遣將征討,不勝。西平侯沐晟雖然留京候處,但對雲南的情況卻是瞭如指掌,又有西平侯府的銀子源源不斷的送入京城,沐晟遂上下打點,於是有都察御史陳瑛、刑科給事馬禎彈劾順昌伯王佐‘私佔民田、大興土木、盤剝百姓、激變蠻夷’。又有監察御史康鬱彈劾都督袁宇‘佔據屯田、役使士卒、侵吞軍資、徵夷不力’。中官楊宣岷王府遭傲慢對待後,又得沐晟數千錢的好處,便言岷王的諸多不是,力贊西平侯沐晟‘威鎮一方,蠻夷率服’。沐晟亦呈父親的戒子金牌以表忠心。永樂皇帝看那沐晟所呈戒子金牌,正面爲:‘黔寧王遺記’。背面爲:‘凡我子孫,務要忠心報國,事上必勤慎小心,處同僚謙和爲本。特諭,慎之戒之。’晟父沐英逝封黔寧王。沐氏威鎮雲南,蠻夷皆服,況沐英頗有善名傳於朝廷,於是永樂皇帝變欲革與建文帝善相親睦的西平侯沐晟爲籠絡倚重,便將順昌伯王佐和都督袁宇交錦衣衛嚴審後判了個斬立決的重罪。並賜書諭楩曰:

晟所爲鹵莽,干犯吾弟,固不可容。但念乃父佐命開疆之功,不忍罪之。又思雲南重地,昔倚任其父而蠻夷率服,故仍遣晟往,欲其安邊撫夷,必如乃父存日,庶幾不負皇恩。晟雖衝犯吾弟,弟亦當置之度外者也。

敕晟曰:

爾干犯岷王,朕念爾父佐命開疆之功,不忍寘爾於法,姑宥不問,仍令鎮守雲南。爾當深思皇恩,迪爾父之德行,以圖厥終。爾其念栽。

仍命沐晟回雲南鎮守,雲南的都司衛所悉聽其節制。沐晟亦不負永樂之所望,數月平定了寇邊之番八百大甸。恰徵夷大將軍朱能道遇疫疾卒,永樂皇帝爲保徵夷成功,故又命沐晟佩徵夷副將軍印,出雲南和張輔同徵安南國。還越級提拔沐昂爲都指揮同知,兼領雲南都司事務。

建文帝一行渡過長江,筏已向下流走了兩裡餘,恰在一條小河的入江口靠了岸,建文帝一行上到岸上,回望對岸農家母子吃力的收着筏,知筏回對岸,農夫一家就要離家五里遠矣。建文帝一行甚是感激,然隔着汩汩滔滔的長江,說什麼話都傳不到農家人的耳裡去了,大家只得向着對岸拱手致謝!日已薄暮,周邊又別無道路,建文帝一行只得沿着小河邊一條隱沒於草叢裡的石板路進發。小河夾於兩山之間,河面不寬,水流也不急,沿河的石板路,深深的隱藏於草叢之中,得小心的尋了走。一路但見沿河兩岸荒荒涼涼,卻不見有一處的村落。很快夜幕降臨,建文帝一行不得不擇路邊的一處崖洞歇息,好在歲除三月,天漸轉暖,大家將馬置洞口以擋夜風,一起和衣在崖洞內坐了一晚,第二天起來,簡單的吃了點帶了路上應急的炒麪,然後繼續沿着那條隱藏草叢的石板路探尋前行。一路上小河兩岸依舊是隻見荒涼,不見村落。行了大約五里,竟意外的在小河邊上看見有一條打魚的小船,船頂正冒了縷縷炊煙。程濟小魚船上見了船家,是一穿着補丁、滿臉滄桑的老者。程濟道:“這一路上都看不見有村落,何也?”老者道:“這是通往漢中的一條大路,曾經往來客商絡繹不絕,這一路上也有許多的村落,洪武四年,湯和、廖永忠徵大夏國,廖永忠帥水軍追大夏兵到外面河口處的長江上時,遭遇從河口內突然衝出的一支大夏國水軍的突襲,讓廖永忠的水軍損失慘重,惱羞成怒的廖永忠派了一支水軍沿河口進來,一路放火箭燒沿岸的村莊。時值盛夏,重慶高熱,兩岸又林森草茂,結果引發了山火,火借風勢,將這二十餘里的沿河兩岸燒的光禿禿的。當年的大火足足燒了二十餘天,才被飄落的一場大雨澆滅。沿岸的那些村落被悉數燒光,那些被燒死的人,也已屍骨無存。歷經戰亂的蜀地本就地廣人稀,經過這一次的征伐,蜀地人丁也就更加的稀少了。這沿河兩岸因燒死的人未曾收屍,也就無人願遷來這一帶居住,以致荒撫至今,也就荒涼成了現在的這般模樣。這條去往漢中的大道也遭到廢棄,人們北上漢中,都選朝天門過渡,走了較遠一些的另外一條道路了。”程濟道:“我曾遊歷蜀中各地,不曾見有如此荒涼的地方,曾聞德慶侯攻夔門時放過一把火,不知他原來還在這裡縱火屠過村,後來太祖判了他個問斬之罪,看來一點也不冤也。”程濟擦去兩眼的淚花,問老者道:“離此最近的街市還有多遠?”老者道:“大約三十里路。”程濟道:“那麼遠?”老者道:“當年燒禿的河谷還有大約二十里,走完這二十里的河谷,再行大約十里纔有一個街市,叫五寶街,說是宋朝時候有一個秀才爲五個兒子各修了一堂房子,後來連片成了街市,所以叫五寶街。也有說是那秀才爲他的五個姨太太各修了一堂房子,後來連片成了街市叫的五寶街,也不知哪個說法是真?廖永忠沒縱水軍燒這片河谷之前,這裡的往來客商可謂是絡繹不絕,且大多數客商都會選擇在五寶街住店,五寶街也是極盡繁華。自從廖永忠縱水軍燒了這片河谷之後,往來客商幾近絕跡,五寶街也就蕭條了,現除有一個極小的集貿市場供打漁子們賣點魚蝦和山裡的人們賣點藥材外,就另外還有一家客棧,供偶爾過往的路人歇歇腳。除此,便和一個大的鄉野村落完全一樣了。”程濟道:“吾主乃中原第一大賈,哪知給叔父搶去了家產,現只好販一些茶葉、絲綢、陶瓷等往西域,看能不能再發家,一路顛沛而來,這些日子也沒有好好的吃上一頓飯,此去街市路遠難行,怕一天也未必能到,不知你能不能給我們提供一些吃的?我們可以多付銀子,絕不讓你吃虧。”老者道:“我們打漁人都是空搖了一隻漁船出來。我也是昨天才從家裡出來,沿長江一路向下,打了一天也沒撈着一條魚,入夜船過小河口,見裡面的河面有魚兒戲水,想我已老朽,不懼鬼怪,便壯着膽子搖船進來。自廖永忠縱水軍放火燒了這段河谷之後,便很少有船家來這河谷裡打漁,畢竟兩岸的孤魂野鬼那麼多,誰都怕被勾去了魂兒,魚沒打着,人卻沒了。我這一早起來才下過網,得要過幾個時辰收網纔是,既然你們想要討些吃的,我這就催催水,看大家的運氣如何?”老者划船揮動撐杆一陣猛擊水面,之後收起漁網,居然有大大小小的鯉魚、鯽魚十多條,足有二十斤之多,老者擇大的十多斤魚煮了一鍋置船頭,沒有多的碗筷,就着河邊折了枝條爲筷,摘得闊葉爲碗,大家圍站在船頭,大塊朵頤。自離開趕水,建文帝一行便沒有睡上一宿好覺,吃上一頓好飯,本就魚質鮮美,入口更覺美味珍饈,除吐的一堆魚骨,直吃的肉湯皆盡。馬亦河岸鮮嫩的野草吃了個飽,就着河水一陣狂飲,還爭相沖了河谷數聲長嘯。程濟給了五兩銀子給船家,船家感動的就要叩謝,讓程濟給拉的住了,辭別船家,建文帝一行沿了河谷尋路而走。

走出河谷,太陽已經掛在西山頭上了,楊應能、薛通勻出一匹馬來,扶建文帝、常妃坐了,催步疾走,正行間,見十餘持刀士卒正追一個仗劍奔跑的男子,薛通見那仗劍男子的身影眼熟,知是原禁軍中人,便不假思索的斜挎肩包裡取出弓箭,張弓搭箭,一箭射中突前士兵的眉心,其餘士兵雖是一驚,但並未停下追趕的腳步,才長江邊操弓射過賊的薛通,此刻更是信心滿滿,他直接用起了平生絕技一弓三箭,自然是箭箭中的,這下追趕的士兵被嚇的住了,回頭便跑,扔下了四具屍體不管不顧。仗劍男子跑向薛通,躬身道:“屬下宋和拜見薛副都統,感謝薛副都統出箭相救。”是薛通原來的部下御前侍衛宋和,宋和扭頭看到馬上的建文帝,趕緊跪拜!道:“臣宋和參見陛下!”建文帝翻身下馬,扶起宋和,道:“汝何以零落至此?遭遇到追殺?”宋和道:“當日燕軍入城,宮中火起,吾見大勢已去,便化裝成百姓出了京城,回到了河南的老家,父親聽說京城陷落自縊殉了國,母親、妻子和孩子也已被燕軍殺害,吾生無可念,聞濟南鐵弦還在堅持抗燕,便一路北上想濟南就鐵弦,半道聽說濟南已下,鐵弦被擒,萬念俱灰的我想回老家自縊以陪父母妻兒,忽又聞山東沂蒙山腹地有一羣自稱‘敢死鐵營’的抗燕義士,我便去那裡加入到了‘敢死鐵營’中,成爲了‘飛度將軍’蒙季手下的一員戰士,我們襲縣衙,戰州郡,很快便擁有了十餘個縣近一郡之地,後值茹瑺領兵來攻,他用千餘靈璧之戰失敗被俘的南兵來投,蒙季不知是計,遭裡應外合攻破大營,蒙季將軍戰死,我和數十壯士突圍出來,一路被追殺衝散,也不知其他壯士生死如何?我擺脫追兵後,一路向西,過荊、襄時聽說陛下流亡在外,可能到了蜀郡、雲南、漢中,我便想這些地方來尋陛下,曉宿夜行來到蜀郡,不想今天被前面兵站的人盯上,一路追殺過來,得薛副都統搭箭相救,幸遇陛下,此乃上天所以讓我用此餘生來報答陛下也。”建文帝早已是泣不成聲,哽咽的道:“壯士滿門忠烈,吾何德何能?讓天下如此多的人去爲我殞命!”宋和道:“陛下還得要收起悲傷,前面的兵站離此並不太遠,逃去的士兵還會引來更多的追兵。”待薛通取回四支箭,建文帝一行不敢再走大道,擇了一條上山的偏僻小徑,在夜幕的掩映下艱難前行,建文帝一行接下來將去往哪裡?又會有怎樣的遭遇呢?且看下回分解。

第十七回 固北陲永樂議遷都 得資助建文始結宅第十回 下西洋占城助徵夷 遇劫匪江邊重操弓第十七回 固北陲永樂議遷都 得資助建文始結宅第八回 尋帝蹤給事宣密詔 使巧計主錄陷囹圄第十八回 通重洋太監縱奇兵 謀逐鹿書生獻妙策第二十回 涉立儲解縉遭雪埋 出中原程濟露行蹤第八回 尋帝蹤給事宣密詔 使巧計主錄陷囹圄第六回 思前朝蘇州現寨令 厚親恩西平閃用兵第四回:慘殺戮震懾緘民口 蜀道難西南有祥瑞第九回 敕番邦永樂言加兵 離險境建文北入蜀第七回 息將怒永樂追封賞 謀復國建文設柳營第十一回 徵安南永樂失愛將 阻追兵建文得忠臣第三回:殺書生燕王篡帝位 北受阻建文向西行第四回:慘殺戮震懾緘民口 蜀道難西南有祥瑞第十八回 通重洋太監縱奇兵 謀逐鹿書生獻妙策第十六回 徵漠北五將同戰歿 隱帝跡七忠共殞命第三回:殺書生燕王篡帝位 北受阻建文向西行楔子:多地名顯建文足跡 幾家譜藏惠帝血脈第七回 息將怒永樂追封賞 謀復國建文設柳營第九回 敕番邦永樂言加兵 離險境建文北入蜀楔子:多地名顯建文足跡 幾家譜藏惠帝血脈第十二回 耀海外鄭和弄韜略 躲盤查薛通沉弓箭第十一回 徵安南永樂失愛將 阻追兵建文得忠臣第十三回 會貢使永樂揚弘德 尋安身建文歷名剎第十四回 置交趾二將封國公 開埠市三臣立商號第十七回 固北陲永樂議遷都 得資助建文始結宅第十九回 再徵漠永樂敗瓦刺 重回鄉建文悉後人第九回 敕番邦永樂言加兵 離險境建文北入蜀第十八回 通重洋太監縱奇兵 謀逐鹿書生獻妙策二十一回 躬垂詢永樂釋溥洽 親修卷建文助慧一楔子:多地名顯建文足跡 幾家譜藏惠帝血脈第七回 息將怒永樂追封賞 謀復國建文設柳營第九回 敕番邦永樂言加兵 離險境建文北入蜀第二回:假帝屍厚葬淆視聽 喬北上陷危遇忠臣第十九回 再徵漠永樂敗瓦刺 重回鄉建文悉後人第十五回 忍憤怒永樂悼公主 惜傷悲建文祭愛妃第十四回 置交趾二將封國公 開埠市三臣立商號第五回:存忠義永樂斂猖狂 入黔地建文落困厄第十八回 通重洋太監縱奇兵 謀逐鹿書生獻妙策第四回:慘殺戮震懾緘民口 蜀道難西南有祥瑞第七回 息將怒永樂追封賞 謀復國建文設柳營第十一回 徵安南永樂失愛將 阻追兵建文得忠臣第十五回 忍憤怒永樂悼公主 惜傷悲建文祭愛妃楔子:多地名顯建文足跡 幾家譜藏惠帝血脈第十回 下西洋占城助徵夷 遇劫匪江邊重操弓第十四回 置交趾二將封國公 開埠市三臣立商號第十七回 固北陲永樂議遷都 得資助建文始結宅第一回:破京城燕王呈兵兇 焚宮殿建文忙出走第十二回 耀海外鄭和弄韜略 躲盤查薛通沉弓箭第十五回 忍憤怒永樂悼公主 惜傷悲建文祭愛妃第六回 思前朝蘇州現寨令 厚親恩西平閃用兵第五回:存忠義永樂斂猖狂 入黔地建文落困厄第五回:存忠義永樂斂猖狂 入黔地建文落困厄第十七回 固北陲永樂議遷都 得資助建文始結宅第十二回 耀海外鄭和弄韜略 躲盤查薛通沉弓箭第十一回 徵安南永樂失愛將 阻追兵建文得忠臣第三回:殺書生燕王篡帝位 北受阻建文向西行第七回 息將怒永樂追封賞 謀復國建文設柳營第十七回 固北陲永樂議遷都 得資助建文始結宅第十五回 忍憤怒永樂悼公主 惜傷悲建文祭愛妃第八回 尋帝蹤給事宣密詔 使巧計主錄陷囹圄第十四回 置交趾二將封國公 開埠市三臣立商號第二十回 涉立儲解縉遭雪埋 出中原程濟露行蹤第二十回 涉立儲解縉遭雪埋 出中原程濟露行蹤楔子:多地名顯建文足跡 幾家譜藏惠帝血脈第十三回 會貢使永樂揚弘德 尋安身建文歷名剎第二回:假帝屍厚葬淆視聽 喬北上陷危遇忠臣二十一回 躬垂詢永樂釋溥洽 親修卷建文助慧一二十一回 躬垂詢永樂釋溥洽 親修卷建文助慧一楔子:多地名顯建文足跡 幾家譜藏惠帝血脈第十四回 置交趾二將封國公 開埠市三臣立商號第四回:慘殺戮震懾緘民口 蜀道難西南有祥瑞第十四回 置交趾二將封國公 開埠市三臣立商號第十二回 耀海外鄭和弄韜略 躲盤查薛通沉弓箭第二十回 涉立儲解縉遭雪埋 出中原程濟露行蹤第十八回 通重洋太監縱奇兵 謀逐鹿書生獻妙策二十一回 躬垂詢永樂釋溥洽 親修卷建文助慧一第十七回 固北陲永樂議遷都 得資助建文始結宅第十一回 徵安南永樂失愛將 阻追兵建文得忠臣第十回 下西洋占城助徵夷 遇劫匪江邊重操弓第十回 下西洋占城助徵夷 遇劫匪江邊重操弓第二十回 涉立儲解縉遭雪埋 出中原程濟露行蹤第十七回 固北陲永樂議遷都 得資助建文始結宅第十六回 徵漠北五將同戰歿 隱帝跡七忠共殞命第十七回 固北陲永樂議遷都 得資助建文始結宅第二回:假帝屍厚葬淆視聽 喬北上陷危遇忠臣第十八回 通重洋太監縱奇兵 謀逐鹿書生獻妙策第三回:殺書生燕王篡帝位 北受阻建文向西行第十回 下西洋占城助徵夷 遇劫匪江邊重操弓第十七回 固北陲永樂議遷都 得資助建文始結宅第十六回 徵漠北五將同戰歿 隱帝跡七忠共殞命第一回:破京城燕王呈兵兇 焚宮殿建文忙出走第十九回 再徵漠永樂敗瓦刺 重回鄉建文悉後人楔子:多地名顯建文足跡 幾家譜藏惠帝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