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3章 土地兼併

明代中葉以後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土地“投獻”之風盛行。雖然萬曆初年,張居正雷厲風行的清丈土地,抑制兼併。但人亡政息,投獻之風更烈。

皇室、親王、外戚、勳臣是封建等級結構的最上層。他們受賜的“公田”,載在“金冊”,並不報官入籍,享有免除稅糧和差役的特權。

雖然賜田以外的自置的私田,應與“齊民一體當差”,但明中葉以後,法律廢弛,權貴們更加肆無忌憚。實際上王府、勳貴的所有田產都享有優免一切糧差的特權。

貴族以外的官紳同樣是特權階層,雖然低於貴族,但卻高居於庶民之上。他們也享有優免權。與貴族優免不同的是,他們是論品定額優免。

以萬曆三十八年“優免則例”爲例,現任京官甲科一品免田一萬畝,以下遞減,至八品免田二千七百畝,外官減半,致仕鄉官免本品十分之六,未仕鄉紳優免田最高達三千三百五十畝,生員、監生八十畝。

法律上,限額優免要求優免田之外的“餘田”與民一體當差。但是,官紳等級同貴族一樣,無視朝廷法令,按習慣權利行事。

這些皇室、親王、外戚、勳臣,以及大明士紳官僚階層,“無一手一足應公家之役,無一錢一粒充應役之勞”。使得大明底層農民土地所有權被無情剝奪,給他們帶來的是無窮的苦難。

洪武時期,明太祖朱元璋曾詔令“額外墾荒者永不起科”,就是永不徵收賦稅。可他們被投獻之後,卻要繳納苛重的籽粒、地租,並且由自耕農降爲莊佃、佃戶或奴僕。

對於耕種向朝廷納糧土地的那部分農民來說,土地被投獻後,往往一田二稅,一身二役,要同時對國家和納獻者承擔封建義務。

對於爲了逃避重役而“自動”投獻的那部分農民來說,雖然擺脫了國家差役,但替代的是對貴族官豪的封建義務和更強的人身依附,其艱難處境同樣不會得到什麼改善。

對於未被投獻、仍在官府控制下的那部分農民來說,負擔急劇加重。王公勳貴、士紳官僚控制的土地、人口越多,國家控制的越少,而朝廷徵派的稅糧、差徭不僅不因此而減少,反而日益增加。

權貴們納獻的土地和人口原來向國家所承擔的封建義務,就被轉嫁給了現存的尚未被投獻的農民身上,從而大大加重了底層農民的負擔。

賦稅和差徭是封建國家賴以存在的兩大經濟支柱。但由於大規模的土地兼併,國家控制的土地和民戶銳減,以至形成“邑無王民”,“皆鄉官之戶”的嚴重局面。

其實這種危險的局面,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已經料到了。爲了防患於未然,洪武初年的《大明令》禁止投獻。歷代大明皇帝當然也深知投獻之弊,幾乎每代也都要頒發禁令、禁律,有的甚至十分嚴厲。

但封建時代是權勢的社會,朝廷律令往往是虛文俗套。土地投獻中獲利的多是藩王宗室、外戚勳臣和官僚鄉紳,這些人所組成的特權階層,是封建皇朝的統治基礎,他們怎麼可能切實地去禁止和制裁納獻。

大明這幫貪婪的封建統治階層,下奪小民之利,上虧公道之賦,而繁重的賦稅差役卻要轉嫁到廣大底層農民的身上。

根據《明神宗實錄》的記載,明朝的田畝數,最高峰大約爲12254291頃,而這些土地中皇室和官紳佔有的不納糧的土地越是總面積的60%以上。

到了明晚期崇禎年間,土地兼併的狂潮,已經使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集中在士紳地主階級手中,有田者十分之一,爲人佃者十分之九。

大批農民失去土地而轉成佃戶,更有甚者成爲了奴僕,而大明也失去了大量的賦稅,致使整個明朝中後期國家財政一直處於慘淡經營收支嚴重失衡的境地,直至明末崇禎時代,每年賦稅僅有幾百萬兩,這點銀子別說打仗了,就算是治理國家都只是勉強維持。

而且明末各地佃戶的地租奇高,當時江南一畝地的收穫,有三分之二要交給地主,加上朝廷的各種差役、賦稅,逼得佃農只有選擇逃亡。

後世對明末的人口衆說紛紜。明代最後的全國官方統計,爲五千餘萬人,時間爲明光宗泰昌元年。

但是這個官方統計的人口數字是不完整的,這僅是官方所掌握的賦稅人口。還有大量的人口被隱瞞。

後世很多學者認爲,綜合來說認定明末人口在2億左右,如今已經成了人口史學界的主流觀點。

因爲大部分底層百姓成爲了大明藩王宗室、外戚勳貴和士紳官僚名下的佃戶和奴僕,他們並不在官方的統計範疇。而且自從明朝中葉以後,各地的流民逐年增加,尤其是崇禎大旱致使北方數以千萬計的底層百姓淪爲流民。

西方史學家總是把海外殖民描繪成探險家的開拓史,把發現新大陸歸功於歐洲人特有的冒險精神。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歐洲人在中世紀晚期也陷入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土地兼併的瘋狂程度比中國明清兩朝毫不遜色,打着宗教幌子發動的各種戰爭背後無不顯露出土地兼併的陰影。

封建領主之間的相互攻伐給農奴帶來巨大的苦難,整個歐洲被這種社會矛盾折磨的即將崩潰,勞動人民與剝削階級的仇恨一觸即發。

因爲教會和各國封建主佔據了大量的土地,他們非常害怕農奴們把仇恨的目光對準他們。於是,在教皇的蠱惑下,各國封建主在歐洲各地瘋狂的動員,組織起一支強盜軍隊侵入東方,這就是歷史上的十字軍東征。

在幾百年裡,一撥又一撥十字軍敗亡在東征路上,卻緩解了當時歐洲人多地少的尖銳的社會矛盾。

與此同時,西方王室也開始鼓勵人們尋找新的生存空間。哥倫布、麥哲倫們出海的目的既不是爲了探險也不是爲了發點小財,他們是爲了緩解土地矛盾尋找出路。

1498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殖民的主力,既不是什麼貴族老爺,地主老財,更不是資本家,而是歐洲的農民。

殖民地是宗主國的原料來源和商品銷售地,以最大的殖民國家英國爲例,英國人在北美和印度及非洲並不發展工業,殖民地的消費品供應來自英國的壟斷貿易,這反過來刺激了英國資本家在國內兼併土地的胃口。

於是,圈地運動開始了,羊吃人把農民趕出土地,以便適應對殖民地的貿易需求,1495年開始,英國的流民法把失地農民強制趕進血汗工廠、碼頭、礦山。

英國的海外殖民和工業革命是兩臺絞肉機。海外殖民是全球範圍的土地兼併,他給殖民地人民帶來的是屠殺和奴役,也給英國資產階級帶來了無限的利潤,又把英國的勞動人民趕入人間地獄。(。)

第357章 煎熬第340章 天兵天將第1039章 小魔女和小兵痞第1441章 上帝與你們同在第475章 送樑主任上飛機第48章 接應第162章 目標馬尼拉第1658章 年華逝去第1376章 好自爲之第1121章 保衛莫斯科第785章 日本(二十九)第1178章 支援營第992章 搭槍卡第234章 收編老兵痞第255章 兵分兩路第533章 遊牧中隊第1439章 波蘭備戰第213章 軍委會的擴軍計劃第1139章 河套會議(二)第456章 算兄弟我求你了第464章 土着暴動第440章 阿拉伯少女第1483章 伊斯坦布爾第469章 掃蕩市區第1246章 福運來飯莊第774章 日本(十八)第1547章 守一輩子活寡第964章 東南移民第286章 海盜們的蛻變第870章 印度攻略第1622章 我這個官不當也罷第1554章 集體告病還鄉第1453章 機械化分隊第343章 深入登萊第1031章 1642年的春節第1139章 河套會議(二)第1114章 越過烏拉爾山第945章 劉漢成的煩惱(二)第1642章 掃蕩第157章 成長的代價第852章 河套根據地(六)第1627章 貴陽(二)第1101章 觸目驚心第1322章 普及免費義務教育第412章 也不怕傷着腎第331章 萌萌幼兒園第774章 日本(十八)第1559章 這不算什麼第1610章 那這一仗就好打了第98章 這個主意好第694章 安營紮寨第90章 收穫頗豐第1612章 情況很不好第516章 開發遼東(二)第978章 河套根據地的商務計劃第1393章 西部補給線第624章 解決日本的辦法第1200章 這個家總得有個規矩第732章 山西(一)四百四十九章 朗布依埃院藍色沙龍第584章 這纔像個過日子的樣子第783章 日本(二十七)第300章 聚兵濟州島第1531章 衝鋒、衝鋒第1127章 崩潰第384章 揚古利的野望第1560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1519章 想做什麼儘管去做第1045章 韃子怎麼了第1182章 爲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第1237章 水賊窩點第693章 伏擊第1197章 李明的婚禮(三)第1221章 中原戰役(四)第1223章 中原戰役(六)第280章 塵埃落定第242章 奇襲海州衛第1107章 俄國西伯利亞遠征軍第1597章 農業基礎第798章 日本(四十二)第961章 第一階段戰役結束第993章 阻擊戰第451章 拍賣會第844章 北上和西進第1098章 波斯戰役之崩潰第725章 朝鮮戰役(七)第1404章 冬季戰役(四)第1000章 進展順利第1586章 春節(十三)第1581章 春節(八)第662章 簡易公路網第1313章 顯擺第483章 朴茨茅斯第862章 武士集團軍第27章 先遣隊—出發第985章 準備就緒第774章 日本(十八)第1565章 地獄種植園第659章 河套第380章 這下可熱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