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金銀千萬擔,只求年年都團圓。
今天是大年三十,但是張小開依舊在值班,現在是晚上的十點三十分,還有一個小時他就可以下班回家了,雖然趕不上春晚倒計時,但是家裡人在等着他吃年三十的餃子,這一個小時對小開來說有種度日如年的感覺。
不管時間多麼的煎熬,終究會有到達的時候,一下班小開就匆忙趕往家中,一路上鞭炮齊鳴,煙火紛飛十分的熱鬧,但是再漂亮的煙火也不及老家的小鞭兒看着過癮!
回到了家父母還沒有睡下,院子裡面燈火通明,映襯着門框上紅彤彤的春聯,十分有過節的氣氛!
高興的吃完了年三十的餃子,放了不少鞭炮和煙花之後,小開還是沒有休息,因爲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搶年”!
所謂的搶年是小開老家的一個傳統習俗,就是在大年初一的早上,看誰家起的早,誰家起牀之後就點燃一掛鞭炮,據說誰先搶到誰家這一年就有福氣!
這也算是一個有意思的小遊戲,既然是遊戲就要講究遊戲規則,太早了就顯得有些矯情所以一般都是凌晨三點半左右開搶,既不早也不晚!
在吃過餃子的時候,小開就已經將鞭炮掛在了大門口的老楊樹上面,將鬧鐘定在了三點二十分,準備時間一到就開始搶!
等着等着小開便迷迷糊糊的睡着了,不過當鬧鐘響起來的時候,小開還是一個激靈醒了過來,穿好衣服急忙跑到了門外準備搶年!
距離三點半還有三分鐘時間,小開拿着手機默默的倒計時,此時小開已經來到了大門口,天還沒有亮,小開看到自己家大門口有一個黑影在不停的晃悠。
小開是個大近視眼,迷迷糊糊的也看不清對方是誰,但是感覺應該是鄰居之類的,也可能是鄰居的家屬親戚之類的,時常不回家好多人就算是見面估計也都不認識了。
小開和對方打了個招呼拜了個年,對方也迴應了小開,但是聽聲音不是很熟悉,小開確定沒見過這個人,打完招呼這個人也不走,依舊在小開家門口徘徊着。
看到這情況小開心裡就開始納悶了,這傢伙在我家門口乾嘛呢?他是小偷,神經病,還是另有所圖?
就在小開胡思亂想的時候,突然聽到不遠處傳開了陣陣鞭炮聲,小開一拍腦袋暗說自己太耽誤事兒了,趕緊點燃打火機準備搶年!
早上的風有點大,打火機又有些不好用,連打了幾下也沒有點燃,聽着附近的鞭炮聲此起彼伏的接連響起,小開心中真是焦急萬分,可是心裡越急就越無法點燃,折騰了老半天終於點燃了,估計其他人家也早就搶完了!
當小開氣急敗壞的尋找耽誤自己時間的罪魁禍首時,發現那個陌生人已經不見了!
“小開,小開!”屋子裡傳來了小開母親的聲音,看到小開還站在院子裡,有些責怪的問道:“這麼冷的天,你個傻小子在院子裡傻站着幹嘛呢,放完鞭炮快回屋吃早飯了!”。
“吃早飯?”小開心想自己不是下班時候剛吃過嘛,這會兒才過了兩三個小時而已,就在這時候一縷陽光照在了小開的身上,小開半眯着眼睛看着天上的太陽,發現天竟然亮了!自己在院子裡竟然站了五六個小時,但是感覺只有幾分鐘而已!
吃過了初一的餃子,小開的母親便催促着小開快去給自己的“乾孃”拜年。
在農村有個習慣,有些孩子一生下來身體比較單薄,比較容易生病,於是就會認一位“乾孃”,爲的就是保佑自己身體能夠健健康康的。
認誰爲乾孃,是由村裡懂得“看香”的人來幫忙選擇的,所謂看香的人就是懂得一些相面風水的人,大家比較迷信,對他們這些人比較信服。
看香的人則選乾孃的方式很簡單,就是用一個羅盤轉到哪裡算哪裡,所以轉出來的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那裡根本沒有人,比如小開的乾孃就是一口井,一口在高山之上已經被荒廢很久的水井。
自從小開認了這位乾孃之後,每年井邊就多了一些香火,還別說自從小開有了這位“乾孃”之後,身體確實硬朗了不少,也沒怎麼生過病。
所以在吃過了早飯之後,早早的帶好了香燭點心來到了井邊看望乾孃。
擺好香燭點心之後,就要燒一些黃紙,小開看到井邊已經多了很多的荒草和落葉,就動手將這些落葉清理乾淨,誰知道在拂去落葉之後,竟然發現了一塊刻字的大石板!
小開一路清理下來,發現石板有棱有角,那造型分明就是一塊墓碑!只是不知道這塊墓碑到底有多少年的歷史了,上邊雕刻的字,小開一個都不認識!
小開感覺很奇怪,就趕緊將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父母雙親,二老也感覺十分的驚奇,紛紛來到了井邊查看,小開的父親懂得還是比較多的一眼就看出墓碑上面的字是小篆,雕刻的是“亡妻夏侯蓮之墓”,小開竟然誤打誤撞拜了一位古人女子爲乾孃!
後來經過調查發現女子當時是投井自盡,投井之時已經有了幾個月的身孕其家人在井邊打撈了三天三夜,也沒有發現女子的屍體,就有傳聞說,是龍王收走了女子的屍體。
擔心女子怨氣未消,會給夫家帶來麻煩,所以就在井邊給給女子立了一座石碑用來緬懷的同時,也是爲了消災避貨。
那天早上小開見到的人,就是乾孃那個沒有出世的孩子,從此之後小開家每次吃飯的時候,都會在桌子上多放一副碗筷,這是爲小開乾孃準備的,因爲過節了他也想回家團圓一下,之所以小開這幾年能夠過得風生水起,是因爲乾孃將給自己親生兒子的祝福,都放在了小開身上!
所以說這人不管是生是死,父母親情永遠不會改變,父母都會給予子女最無私的關懷!
過年了,他們不需要子女爲他們帶來多少禮物,帶來多少錢,只要能夠回來團圓就是他們最高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