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發後改~】
如何讓凡人殺死一位神祗,需要這一系列精密而漫長的準備工作,也許從某種角度上而言,諸神和巫王只有些共同之處的,他們都是火鍋了一次次時間線的倖存者。
只是巫王們只代表了自己,而諸神則是某種羣體意志的承載體,祂們外在表露的擬人化性格只是作爲載體的性格,但本質上他們依然是一整個文明的精神載體。
諸神很難被殺死,因爲祂們不僅存在於天上的神國中,也存於在那些信仰祂們的信徒心中,也只唯有晨曦之主是個特例,那位神祗正在逐步斷開自己的信仰根基,選擇和某種更偉大,更恢弘的東西同化。
這樣做無疑會抹去祂身上作爲人類的痕跡,但也會讓祂變得更加難以殺死,更加強大。
黃老邪也同樣是個特殊的例子,他的存在狀態極爲特殊,本質上黃老邪和作爲戰神而存在的坎帕斯來自同一個精神體,所以他們的之間才能完成這種前所未有的權利交接。
通過某種漏洞,將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神靈本尊遺留在了這個世界中,黃老邪就是戰神,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神,而不是通過某種方式降臨的投影。
這就像是混沌大魔找到了某種規則上的漏洞,繞過了這個世界的限制,以完全體的方式降臨一樣。
但黃老邪又不完全是戰神,他的精神內核依然是黃世仁,那個滿心三俗的俗人,儘管他正在聆聽信徒們的祈禱,甚至還能迴應他們的祈禱,但他還沒有真正和那些信徒們建立起有效的鏈接。
所以在黃老邪進入新大陸的那一刻,巫王們就認定這是徐逸塵最好的機會,也是唯一的機會,他們可以通過佈置繞過種種限制,讓他這個世界成功殺死一位神靈,完成弒神的壯舉。
在原住民的歷史中,任何人鑄就傳奇都絕對是值得歷史銘記的時刻,但很多傳奇強者的在跨過那一刻的時候,往往只是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精雕細琢後水到渠成的結果而已,沒有那麼多光輝歲月可以傳說。
也有些人,他們經歷了千辛萬險,九死一生,最終在強敵面前臨陣突破,鑄就了傳奇,最終成爲人們津津樂道的傳說故事。
但和徐逸塵所走得道路相比起來,他們的道路都不夠引人矚目。
在短短三年不到的時間裡,徐逸塵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一路走到了現在,他的名字已經成了響徹整個玩家團體的明星,他一年中的經歷要比許多人一輩子所經歷的都精彩。
那些總是出現在神話傳說中的精怪,邪魔,甚至天使,都成了佐證他不凡經歷的一部分。
但和真正的傳奇相比,徐逸塵終究缺少底蘊,巫王們一直擔心借用的泰倫蟲族強行提高徐逸塵等級的方法,會不會影響徐逸塵的典範之路。
畢竟沒有一個傳奇強者不是在一次又一次生死磨難中鑄就的,而徐逸塵典範之路的後半程無疑被巫王們強行拐進了高速通道,從而繞過了很多門檻。
而現在,以一位神祗爲礪石登上傳奇之基,足以彌補徐逸塵所欠缺的所有底蘊。
“作爲執掌戰爭和榮耀的主神,在一個相對公正的環境下,正面擊潰對方無疑是最好的手段。”巫王李聃對徐逸塵說道:“只是爲了營造這個相對公正的環境,我們需要相當仔細的計算。”
“你們得用心點,要不然這小子的想正面打敗我可不容易。”黃老邪翹着二郎腿坐在徐逸塵對面,一副熱心腸的樣子,絲毫看不出來這是一場謀劃如何殺死自己的會議。
巫王李聃自以爲見多識廣,但還是無法適應當着一個神祗的面談論如何殺死對方的話題,而且對方還時不時的提幾條的爛主意,相當熱心,生怕自己不死。
“沒錯,黃先生,過後您可能得配合我們做一些測試,我們得知道什麼樣的傷害才能真正傷害到你。”巫王李聃咳嗽了幾聲,想讓自己的語氣不那麼怪異:“還得確定您的自愈能力有多快,這是一項既有價值的記錄...”
說到這裡巫王李聃突然笑了起來,他意識到無論這些數據有多重要,有多罕見,其實都毫無意義,因爲研究它的人,以及被研究的對象恐怕會前後腳告別這世界。
“我們打算模仿虛擬遊戲的方式,用魔法的方式把你們投影在一個純魔力組成的虛擬世界中,讓你們的意志捨棄外在的力量進行對決。”巫王李聃解釋着巫王們想出來的辦法:“這從公平的角度上而言,是可以接受,戰神不會反感這樣的對抗方式。”
“沒錯,我可以接受。”黃老邪點了點頭,這個方案看起來比之前的靠譜的多。
在這以前他們已經嘗試過給徐逸塵打造一系列神器級裝備來對抗戰神,但黃老邪只是指出一點,到時候很可能會出現他隨手撿塊石頭,那玩意就會變成天罰之搬磚這樣的描述。
同時戰神也絕不會接受被人以處決的方式解決,黃老邪很確定如果自己引頸受戮的話,極有可能會激發信徒們集體意識的反噬,當場爆發幹掉徐逸塵,然後迴歸神國。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該如何保證你的死亡會同步到這個世界,而且收益會正確的歸屬於徐逸塵,而不是製造整個設施的我們身上。”巫王李聃皺了皺眉頭:“不過既然是個技術問題,我們就一定能解決它。”
“但願如此,不過我的意志現在就代表着戰神的意志,如果你的精神狀態依然這麼消沉,恐怕我們就得提前給人類文明安排葬禮了。”黃老邪拍了拍徐逸塵的肩膀,然後繼續興高采烈的和巫王探討如何殺死自己的計劃了,彷彿樂在其中一樣。
“對他而言這也許真的是一種解脫。”女巫的聲音在徐逸塵耳邊環繞:“想想這個世界千百次輪迴中受苦的靈魂,徐逸塵,我們都站在你這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