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〇章 敷衍

但在聯邦社會、乃至人類世界的運行框架內,今天,這卻又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憑藉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很早就不再單純因本能的驅使而繁衍,在考慮生育時,也會下意識的權衡利弊,算一筆經濟賬,而不會像他們的前輩們那樣,頭腦簡單、或者僅僅是出於無奈,而接受傳統觀念、家族觀念的束縛。

那麼這筆賬究竟怎樣算呢,無需親自動手,方然隨便查詢一下ASA就有答案。

在今天的聯邦社會,普通民衆要生養一個子女,產前的花銷且不算,單論子女降生後的撫養、照看,乃至必須要走的求學路,從幼兒園到大學的一整套流程下來,ASA3.0抓取的數據平均值,高達每年30000~35000馬克。

對照聯邦民衆的平均收入,顯而易見,三萬馬克絕不是一筆輕描淡寫的小支出。

但這分明還不是全部,撫養子女,並非定投指數基金,只要按時把馬克存入賬戶就一切OK,而必須配套大量的時間精力,在聯邦,民衆普遍依賴家中老人照看子女,這樣做的弊端很多,但沒辦法,大多數家庭的父母若有一人辭職、全職照看子女,則家庭的經濟收入會銳減,甚至根本無法維持必要的日常開銷。

這額外投入的時間、精力,難以精確量化,大致就相當於一個全職崗位的消耗。

換句話說,倘若年輕人的家庭,選擇不要子女,家庭經濟賬目上就不僅僅會減少每年30000~35000馬克的支出,原本要照看子女的家庭勞動力,還可以外出工作,額外帶來每年幾萬馬克的進賬。

一進一出,撫養子女的年消耗,數目就接近十萬馬克之巨。

當然,考慮到聯邦社會的巨大貧富差距,並非每一個家庭都難以承受這樣的巨大開銷。

但人口代際更替,必須仰仗全社會的力量來進行,當大多數普通家庭顧慮重重、不事生育時,少數富裕家庭即便拼命繁衍,也無法填補巨大的虧空。

何況即便對富裕的家庭,生育的損益比,事實上也是一樣的差勁。

生養子女,每年投入小十萬馬克,且沒有退路、一旦開始定投就必須連續進行十餘年之久,如此耗費巨大的工程,收益,卻充滿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倘若只是不確定,那也還好。

問題在於這收益的天花板,分明還越來越低。

今日的聯邦年輕一代,放眼四顧,在伯克利與賓夕法尼亞大學就讀時,方然見得太多,大抵都推崇“個性”、“獨立”與“自由”。

即便這些冠冕堂皇的詞彙,在年輕人口中,只用來逃避家長的督促和安排、恣意享受眼前的廉價快樂、心安理得的要錢並花錢,也不妨礙無數年輕人沉浸其中,樂此不疲,將年輕的時光揮霍無度。

這樣的年輕人,對聯邦社會的價值,難以預料。

但對其投入巨大的父母而言,則除自我安慰般的親情慰藉外,並無任何一點用處。

因爲他們的子女,新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不論見識、還是思想,都和他們截然不同,絕不會像他們年輕時、爲人子女時那樣,聽話,順從,爲家務而忙碌,收入一概上交家庭,甚至幫忙撫養年幼的兄弟姐妹。

相反,他們推崇的,是莫須有的自我實現,進而以自我實現、自我價值、自我追求爲幌子,拒絕履行人類延續的必要職責,拒絕將上一代人貫注給自身的巨大時間、精力、金錢,接力般貫注到下一代身上的沉重責任。

這,無疑就是一種逃避,是一種拒絕履行格式條款的,

公然賴賬。

但又能怎麼樣呢,難道和他們的父母站在一起,對其橫加指責、大加鞭撻嗎;

方然並不認同這樣的批判,正相反,藉由過去二十幾年的人生經歷,他非常清楚是什麼造成了這一切:

時代在變,社會也在變,人類的代際更替法則,卻甚至還在倒退。

生育,繁衍出人、人類、人類文明的繼承者,事關人類文明延續的重大事務,這艱鉅的工作,原本就應該是集結全社會力量的公共工程。

這種安排,一點也不稀奇,甚至在人類文明的矇昧時期,原始社會的族羣,就已經在通過社會化撫養後代的形式,抱團取暖,節省資源、提高效率,以此來保證族羣的延續,一步步艱難的發展壯大。

原始人都明白的道理,原始人都能做到的事,在今天的聯邦,卻沒辦法做到。

取而代之的,則是生養這種行爲,與其他很多人類行爲一樣,被貪婪的資本盯上,從而成爲一樁幾乎是旱澇保收、利潤豐厚的生意。

正是被當做生意,身爲父母,撫養子女的花銷纔會水漲船高,成爲沉重的負擔。

在現代社會,從生到養,培養出一個合格的聯邦公民,其意義早已不再侷限於家庭、族羣,而是爲社會、爲人類文明而培養接班人,而這工程的龐大代價,卻幾乎完全由一線工作者——父母來全額支付。

不僅如此,爲從這一樁生意中榨取超額利益,資本還會設置種種門檻,在聯邦民衆的容忍極限內,儘可能拉高生養所要付出的代價。

一邊是代價越來越高,一邊是收益越來越差;

這樣的存在,倘若換成理財基金,試問又有哪一個麻瓜會去購買。

從這一角度考慮,聯邦生育率的奇怪之處,就不再是多年來的持續跌落,而是居然還會有眼下湊合的水平,才更讓人嘖嘖稱奇。

唯一合理的解釋,只能是聯邦的普通民衆,仍然被舊時代的思維所驅使,又或者是下意識的想要延續這家庭,種羣,乃至文明,不管出於何種動機,他們的辛勞,事實上都值得欽佩,正是他們、而非當局,賦予了文明延續下去的一線希望。

即便這一線希望,在IT滲透、顛覆的大趨勢下,也註定是徒勞。

面對生育率的衰退,身爲社會管理者、理應負總責的聯邦當局,又做了什麼呢;

事實上什麼也沒做。

第四八七章 替代第三五八章 族羣第四一〇章 機器第二三六章 儲備第六一三章 替換第一二七章 剷除第八八二章 落成第二十三章 數據第九五五章 宣泄第一三五章 推進第一八七章 退貨第二一八章 郊外第六六一章 記憶第五〇六章 復原第四一九章 安息第四五二章 地緣第五四〇章 迥異第五〇九章 異樣第七五八章 工程第五七三章 伊甸第五四五章 海盜第四一四章 比特第九五三章 印痕第三三六章 吼聲第八九三章 交往第三二三章 冷僻第二九六章 妥協第八九九章 終點第四十八章 位置第六八四章 安詳第六二一章 吉爾第三〇三章 眼界第三四六章 囚困第八九一章 天頂第七一八章 分辨第四九四章 創造第七十七章 意願第五八九章 會面第六十四章 重組第五一七章 偵查第三四六章 囚困第五四七章 掩面第九五七章 平行第一一七章 自我第八三六章 需要第一二二章 冬季第八五三章 現實第三四八章 離別第七〇五章 箴言第三一六章 不見第四七四章 區別第四十七章 集權第五五五章 旦夕第五八四章 成敗第三三五章 告別第六〇九章 斬草第八四〇章 往昔第一二五章 無菌第四七五章 退化第七〇八章 拒絕第七三八章 規劃第一三三章 意義第三十七章 告誡第六五二章 使命第五三四章 效率第七五〇章 分解第二二四章 創造第二五一章 意志第五〇一章 凋亡第五三〇章 遠東第四章 學習第七八一章 火箭第五五四章 燃燒第十八章 社工第八七九章 必要第四十二章 準備第六八九章 蚩尤第七〇四章 舊識第二四五章 全產第二十七章 端粒第三九六章 爭奪第二一四章 標準第三二九章 透明第八四二章 乘客第六一二章 中陸第三五三章 戰鬥第三六二章 檢查第二六七章 人質第九五四章 字符第一二四章 平衡第七六六章 海洋第九十三章 大戰第四二三章 定居第八十七章 保密第一七四章 相似第八四五章 限制第六一七章 珍惜第三七〇章 脫殼第五五六章 疲倦第三〇一章 說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