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長樹也是練過的,自然有幾分眼力,一下就察覺出這個趙澄宇也是個難得一見的高手,所謂出手如風不外如是,當下就留上了心,心道自己這個學弟怕是遇到對手了。
而周文的身體卻是不見如何動作,憑空就向後移開了半步,手中也是一拳遞出,目標竟是對方如風而至的拳頭。
這是擺出了以硬碰硬,以剛對剛的架勢。
要知道八極拳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時期,是從少林武功演變而來。屬於短打拳法,其動作普遍追求剛猛、樸實無華且發力迅猛的風格。在技擊手法上講求寸截寸拿、硬打硬開。
八極拳發力於腳跟,行於腰際,貫手指尖,故爆發力極大、極富有技擊之特色,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腳震九州”之勢,是北方最具代表性的硬派武功。
而趙澄宇將軍性烈如火,這套八極拳在他手上更是平添了幾分剛猛威烈之意。
在看到周文同樣是以硬碰硬的一拳之後,心裡不僅冷笑,就是與他相同境界的高手,在遇到他的開山破海的洶洶拳意,也要退避三舍。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居然敢硬剛,不給你點兒苦頭吃吃是不知道老子的厲害。
當然,這時他也看出了周文也是個高手,就不再留力,就想一招就將眼前這可恨的小子打得立足不穩,後面的攻擊自然就可以連綿不絕,讓這小子跪地求饒。
“碰!”一聲輕響,兩人的拳頭在空中撞在了一起。
這一拳相碰,就如兩股疾風相撞,觀看的衆人心裡都是一緊,都怕有人受傷。
卻見兩人在兩股力量的對撞下,竟是半斤的八兩,誰也沒有後退半步。
而趙澄宇的左手拳又帶着疾風而至,周文同樣是以左手相迎,出手後發而先至,絲毫不落下風。
只見兩人在場中不退半步,竟是硬橋硬馬地對打起來,拳風呼嘯,身穩如鬆。
趙澄宇呼喝有聲,周文卻是悶聲發力。
兩人交手不過一分鐘的時間,觀戰的衆位軍官卻是覺得好像過了一個世紀,都是看得心跳加速,呼吸急促。
卻見趙澄宇突然一聲長嘯,腳步移動如趟泥,手上是疾風暴雨的攻擊,腳下也用上了八極拳法中的搓踢。
所謂搓踢,就是腳不過膝,主要攻擊點落於對手的膝關節以下,以踢和絆破壞對手的重心,用不強的勁力巧妙的達到擊倒對方的效果。算是八極拳中手腳並用的妙招。
而周文卻彷彿是一塊在風浪中屹立不倒的礁石,任你風吹雨打,狂狼颶風,我自巋然不動。
只是見拳出拳、見腳出腳,每每後發先至,將趙澄宇的狂風暴雨般的攻擊擋在身前。
趙澄宇自武功大進之後,在軍中已經難遇高手,沒想到眼前這個小子居然如此難纏,不覺越打越是性發。
當下拳風一變,一雙手臂便像是活過來一樣,拳、掌、指、肘無不運用自如,戳、拿、點、打都是殺招,招式更是見縫插針,有隙即鑽,但剛猛的力道卻是不減半分。
而周文依然是招招對攻,以力降力,但是招式上可就沒有對方那麼多的底蘊,反正任你招式縱橫,我只一拳而去,氣勢上卻是不落半分下風。
其實按照周文氣勁鏡的武功境界,即使是用以力破力的招式,也能很快就佔據上風,穩穩壓住趙澄宇一頭。
但一方面他是對這位抗日英雄心存敬意,不願落了他的面子。
二來是知道這位將軍對自己心存芥蒂,有心讓他痛快地打上一場,把胸中不忿之氣出了。
最後則是見獵心喜。
要知道這個趙澄宇將軍的拳法,是周文穿越以來見過的最剛猛霸烈的武功,甚至比妙花師兄的少林拳法還要剛烈幾分。
難得遇上如此高手,周文自然不願以境界壓人,他也只留幾分內力用於自保,出招卻是用上了自己被佛珠改造後變得有些變態的外力。
當然,由於周文的武學底蘊其實就是個半吊子,沒有人家那麼多的招式運用,只能利用自己異於常人的感知力來洞察對方的出招,要想憑招式佔據上風,就有些難了。
所以他說是搶攻,其實也就是被動出招,只是力量和發力技巧上高過對方,而且武當心法自然流轉,出招速度上就快了對方几分,這才保持住不勝不敗的局面。
而趙澄宇將軍卻越打越是心驚,這個毛都沒長齊的小子,竟然是個如此深藏不露的高手,而且他還有種感覺,這個小子怕是還留了幾分力,難道竟然是當年師傅說的氣勁鏡高手?
要知道氣勁鏡這個境界,就是他師傅也沒達到,更不要說見過。
只是知道這種高手已經達到了氣勁合一的程度,不但內外力都運用自如,更難得的是能夠自行換氣,招式更加連貫持久。
他現在就有些騎虎難下了,要是這小子真是氣勁鏡高手,那老子怕是最後打得脫力,而這小子還依然氣定神閒,那可變成八十歲老孃倒繃孩兒,一世英名不保了。
但是,見慣了大風大浪的趙澄宇,雖然心裡暗暗叫苦,倒也不至於就亂了方寸。
只是他出手猛攻的時候,就開始細心觀察周文的招式。
這才發現眼前這個小子就特麼是個半吊子,來來去去就是那麼幾招,走的是六合拳的套路,招式也用得連貫自如、內外合一,但卻是沒學全,只是佔着出衆的反應與速度與自己戰了個不上不下。
其實六合拳與八極拳的真髓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兩種拳法有很多相似之處,八級之中也含六合。只是八極拳的拳意更加剛猛,招式更加爆烈,而六合拳則講究內外合一。
當下他就想到了一招,卻是八極拳的一招絕技,喚作“靠山貼”。
而六合拳中也有相似的一招,叫做“鐵山靠”。雖然兩者都是近身用肩部撞擊敵人,但八極拳的八極弟子們習練“貼山靠”時,常常會用自己的身體去靠牆、靠樹、靠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