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李覯的作用

見真是李迪來了,徐平和李參急忙上前去,見過了禮,把他迎到桌前,上位落座。

把身上的大氅取下來,交給身邊的隨從,李迪落坐。等徐平和李參也坐了,才道:“今夜無事,聽說李通判在這裡爲你接風洗塵,我便順便過來看看。”

徐平急忙拱手:“下官何德何能,勞相公登門?等忙過這兩日,我去拜會相公纔是!”

李迪笑道:“你是本路都漕,按例本路州縣之官都在治下,受你刺察。到了孟州,自然是我該盡地主之誼,爲你接風。”

“相公如此說,下官就真地無地自容了!”

李迪道:“好了,今夜不要講這些虛禮,坐下吃喝,說些閒話吧。”

徐平這才重新落座,與李參一左一右,陪在李迪兩側。因爲治下有這些元老重臣,往往官職都遠在轉運使之上,爲了不影響公務,朝廷專門有旨意,公事以轉運使爲首。州縣送到漕司的書狀,特別規定知州不管什麼身份,都要以下屬的格式書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僅以差事論,李迪這個前宰相還真算是徐平的下屬官員。不過以李迪這種身份,再入朝堂隨時會成爲宰相執政,而轉運使只是官低權大任重的中層官員,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直接進入兩府。從這個序列上講,李迪的身份又遠在徐平之上了。

這是大宋到太宗真宗時候逐漸成熟的祖宗家法,即“事爲之防,曲爲之制”,表現在這裡,就是“上下相軋”。即在地方上小官掌大權,重臣被牽制,以防出現地方實力派。實際上孟州民政以通判李參爲主,也是貫徹這個原則。

喝過了幾巡酒,李迪對徐平道:“我聽李通判講,你最近要把京西路一年的新政整理出來,以給後人參照,不知是否有此事?”

“相公所言不錯,我正要藉着臨近年底這一段空閒時候,完成此事。”

李迪點了點頭:“都漕今年在京西路做得着實不錯,我爲官數十年,增收錢糧能到去年京西路這種地步的,從來沒有見過。更難能可貴的,是官府手裡的錢糧增加了,百姓卻沒有受苦,反而也跟着日子好了起來。常言天下之財有定數,不在官則在民,換句話說,在官則不在民,官府手裡的錢糧多了,必然是刻剝百姓。去年京西路卻不是這樣,必然有與以往不同的地方,以前的老話,只怕是沒有用了。”

李參道:“相公這句話纔是說到了要害之處,京西路各州縣,府庫充盈,卻並沒有刻剝百姓。哪怕就是我們孟州,其實也得了益處。以錢帛論,今年入庫的比往年不知道多了多少,只是絹價下跌,才顯得錢糧沒有增收。我也時常在州里察訪,百姓生活不但沒有比以往困頓,反而手裡比以往活絡了許多,很多以前買不起的東西,現在也都用上了。”

“其實天下之財哪裡來的定數?上古之時,人民衣獸皮,吃野菜,茹毛飲血,想吃頓飽飯也只能是想一想。到了現在,哪怕是貧困人家,其實過的日子也比先賢篳路藍縷的時候強得多了。若是天下之財有定數,我們現在多出來的財富是哪裡來的?”

聽了徐平的話,李迪笑道:“天道雖有常,世事卻無常,以古論今,不能說天下之財有定數這句話是錯的。徐都漕,你做事確實罕有人比,但經學上,還是別找人來寫。”

喝了半天酒,徐平的臉色有些發紅,剛好掩飾了聽完李迪的話的窘態。李迪性直,歷史上他去世之後,趙禎專門爲他題的碑就是“遺直”,說話還真是一點都不客氣。徐平雖然也熟讀經書,但到底有前世的知識做底子,不能夠真正沉下心去研究這些先賢學問,經學是其短處。如果單從先賢的書中摘一兩句話出來,徐平可以發揮出去,洋洋灑灑寫篇文章出來,這是他策論的長處。但是由於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根本性不同,對於先賢理論的細微處,他理解的就不行了,這是經學的短處。想用經學來解釋自己的理論,在李迪這位狀元面前,徐平還真是班門弄斧了。

喝了口酒掩飾了一下窘態,徐平才道:“相公說的是,今年我們做的事情求之古籍,已經定了由營田務王拱辰和方城知縣李覯來做。”

李迪點頭:“這人選才說得過,王拱辰是狀元,文章自然不錯。方城知縣李覯,我也聽過他的名字,看過他的一兩篇文章,確是有見地。論起經學功底,李覯不下於泰山孫復和蘇州胡瑗,他參與進來,你的想法才能立得住。”

當官重進士出身,民間的學術大家卻沒有這個講究,實際上這個年代的學術流派開創者,名重一時的人物,大半都是沒有中過進士的。泰山學派創始人、開兩宋理學先聲的孫復四舉不中,蘇湖學派創始人、使江南成爲理學重地的孫瑗七次落第,李覯若是沒有遇到徐平,歷史上一樣也屢試不中。他們的學術和思想都是靠講學傳播開來,同樣得享盛名。

這是時代的特點,科舉考的並不是經義。說到底科舉是選拔考試,只要能夠把適合的人才選拔出來就可以,並不是能力考試。通過了科舉中了進士並不是說就具有了做官員的能力了,大多數進士出身的官員實際上都碌碌無爲。但選拔官員這種事情,也無法進行能力考試,合不合適,還是要由在工作中的考評來決定。因爲大儒往往落榜,就憤憤不平地說科舉制度不公平,實際上是沒有道理的。中了進士的大儒,比如歷史上的朱熹,實際上也不是多麼優秀的官員。強行把選拔考試改成能力考試,由重詩賦改爲重經義,最後演變成明清時期的八股文,沒有任何的積極意義。

正是因爲如此,李覯的名聲遠比他的官職重得多,在京西路的官員中,他比一般的知州名氣大多了。徐平選擇李覯,已經讓這件事情帶上了濃厚的理論色彩。

要立萬世法,僅僅是靠徐平在京西路多收的錢糧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能被廣泛認可的理論支持。如漢之桑弘羊,唐之第五琦和劉晏,在財政思想和舉措上都有革命性的貢獻,但都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往往人亡政息。另一個極端例子的法家流派,有了商鞅變法的實踐,再加上韓非子的理論,不管後世怎麼貶低反對,卻一直流傳,甚至如“崇本抑末”等思想被後世各家吸收。實際上這個年代的理財思想,很多都來自法家。韓非把工商列爲“五蠹”,商鞅認爲學者、商人和技藝餬口的爲無用之民,正是重農抑商的理論基礎。

第2章 黯然離去第12章 一山難容二虎第86章 考慮問題的角度第42章 強買第139章 鋤頭要揮好第127章 素手解煩憂第231章 核心鹽鐵司第108章 對面的人家第274章 我有一計第41章 意外第171章 隴右都護府第156章 明爭暗鬥第313章 三司編敕第38章 青苗貸第150章 各有各的難處第33章 得失之間第151章 春狩第253章 亮劍第301章 談的人來了第190章 原來是花槍第39章 待以客禮第84章 重奪甘谷城第193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中)第266章 走投無路第205章 夫妻對話第89章 定論第8章 交接第98章 民思無邪第276章 想的太多第244章 願爲天子牧牛羊第107章 無奈和稀泥第84章 猛虎入狼羣(二)第127章 堵門要賬第23章 生意第169章 大塊吃肉第113章 教閱第235章 天機第169章 應急安排第51章 大案第45章 追來了第57章 兩隻大肥羊第185章 傾國之戰第26章 峰迴路轉第31章 探花郎第75章 林素孃的火氣第305章 《景祐會計錄》第169章 大塊吃肉第11章 治術(二)第314章 話不投機第11章 清貴之選第13章 折支第63章 天大的功勞第26章 前奏第163章 準備應對第74章 無妄之災第46章 意料之外第107章 無奈和稀泥第51章 各有去處第37章 三頭目第18章 內無寇,外無民第12章 知己知彼第140章 党項細作第170章 文人的優越感第37章 月夜雜談第42章 劉小妹第11章 回莊第237章 任福之死第113章 教閱第22章 清路第201章 陛辭第46章 忠州事發第254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20章 匪訊(下)第179章 意外第22章 新米第137章 馬踏諒州(上)第34章 移民第118章 漸有頭緒第11章 人選第5章 公路第5章 和尚契嵩第177章 決戰第296章 內外有別第106章 我怎麼小心眼了?第238章 天聖寨攻防第46章 慎選西平王第209章 楊文廣第61章 按戶配炭第143章 我回來了第83章 炸城門第150章 各懷心思第255章 兵民一體第124章 死城第195章 簡在帝心第141章 留你兩天第230章 約定第266章 走投無路第128章 我的耐心是有限度的第200章 前方升龍府第73章 報信的嗢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