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國計民生

“萬事開頭難,第一年有兩三萬石,第二年不定就有幾十萬石了,慢慢來嗎!”

這個概念趙禎還是有的,全國各路大致有多少田,產多少糧,收多少稅,作爲皇帝趙禎會把這個數字大致記住,不然他每天看那麼多奏章不就是白看了。

晏殊在一邊道:“陛下說的是,只要頭開好了,糧食很快就能多起來。”

徐平出了一口氣,乘機道:“開頭第一年,要整理田地,開溝治渠,招募人手,營田務還缺耕牛騾馬諸般大牲口,萬事繁雜。臣想來想去,直集賢院、太子中允王拱辰,本是天聖八年狀元,自去年至今又在三司條例偏修所做事,學識既廣,做事也可靠,可以出任第一任營田務提舉。可以責以數額,逐年考課。”

“王拱辰?”趙禎沉吟一會,點了點頭,“倒是可以,就是年齡幼小了些。”

“陛下,王拱辰只比微臣年輕兩歲,不算幼小了。”

徐平爲人做事一向老成,在趙禎和朝中大臣的印象裡,都早已經忘記他才二十多歲的年紀,只當成官場浸淫多年的老人。徐平一說王拱辰只比自小兩歲,趙禎和晏殊才恍然明白過來,不過不是想起王拱辰年齡不小,而是想起徐平原來才這麼年輕。

趙禎道:“對了,自中狀元也有幾年了,怎麼一直沒聽說王拱辰成親?”

徐平道:“聽說是一直沒有合適的人家了。”

對這話趙禎深有感觸,點頭道:“賢妻家中寶,確實要慎擇,不能草率。”

一邊的晏殊笑道:“卻是巧了,我回到京城,剛好有人託我給王拱辰做媒。”

“哪一家?有這麼巧?”

趙禎和徐平都覺得奇怪,看着晏殊。

“資政殿學士薛侍郎,有五女,其中四女都還沒有許人。我回到京城,特意託我尋找合適的人家。前兩天見范仲淹,談起此事,剛好館閣校勘歐陽修喪妻未娶,薛家二女便許給了他。剩下三女,我想來想去,京城裡面也只有王拱辰這位狀元最合適,薛侍郎也非常中意,只是還沒有來得及去問他的想法。今天剛好說起來,不是天意?”

薛奎受兩任皇帝的信任,當朝的元老重臣,現在年紀老了,又有哮喘,基本處於養老的狀態。這可是真正的權貴豪門,足以當得上王拱辰這位狀元了。

薛奎有一子早夭,此後連連生的都是女兒,沒辦法過繼自己的侄子承繼香火。現在都快七十歲的人了,還有四個女兒留在家裡沒有出嫁,他是急得不行。

這個年頭,男子娶妻,長相這些真的是次要的,只要脾氣合得來,能夠持家,就是不錯的賢內助。況且薛家三娘子說不定還長得好看,王拱辰只是沒辦法先看一眼罷了。

聽說是薛奎家,趙禎拊掌笑道:“這是好人家,足以當得起狀元郎。如此最好,王拱辰在京城裡任職,娶薛侍郎家的女兒,是他的福氣。”

徐平沒有插話,他的觀念裡對這種包辦婚姻還是有些排斥的,雖然他自己也是父母包辦,但到底是從小長大,知根知底,跟這種不同。

事情便就這麼定下來,王拱辰出任第一任的營田務提舉官,至於跟薛奎家三娘子的婚事,就要靠晏殊一張舌綻蓮花的巧嘴了。晏殊做媒不是第一次了,有經驗,定能辦好。

營田務的事務談完,轉過話題,趙禎對徐平道:“前些日子,聽說你莊上今年種了不少木棉,我也在後苑種了幾株,我們前去看看。”

隨着營田務的開張,趙禎對徐平在中牟的田莊很感興趣,專門找孫七郎問過莊子上都種了些什麼,多少牛羊,多少雞鴨。莊子上種的一些有意思的物種,他也弄來自己種在皇家園林裡。後苑裡種的還少,城南的玉津園裡種得更多。

倒不是揹着徐平,而是跟徐平在一起都要談些國家大事,這種事情不好問,真說起來身邊的其他大臣也不願意。孫七郎一個經常在皇宮裡做雜事的小官,反而問起來正好。

棉花的適應性很廣,徐平也知道價值,但紡織工具一直沒有收拾利索,他便沒有大面積推廣。孫七郎的婆娘說是會織棉布,用的工具卻非常地原始,當作大宗商品的話完全沒有競爭力。徐平前世棉布紡織都是在大工廠裡,他沒有見過,更加不知道那時候已經絕跡的古老手工紡織工具是什麼樣子。

沒辦法,只好根據孫七郎妻子用的原始工具,加上現在織麻布織絲綢的工具,兩者結合起來,再加上自己在機械上的知識,差不多是完全新造一套織棉布工具出來。

現在已經大致有了雛形,新開的場務裡有一家就是專門做紡織的,爲了提供試驗原料,他的莊子裡纔開始大規模種起了棉花。如果一切順利,下年就能推廣開了。

京西路南部荒地多的地方,正是中國棉花的重要產區,棉花產業起來,便可以到那裡開營田務。藉助棉花這種紡織品,真正實現農工商聯合體的迅速騰飛。

如此大的產業不是一家或者幾家能夠吃下的,藉助三司的力量把產業做起來,徐平的莊子也可以跟着喝湯吃肉。如果只是想着讓自己莊子賺這筆錢,產業反而就起不來了。

先把產業做起來,形成聚集效應,後面的競爭纔有意義。產業都沒發展起來,就想着自己壟斷好處,只能把產業做死,這一點徐平還是很清醒的。

到了一處向陽的地方,看着約有小半畝的棉花地,地裡顯得有些瘦弱的棉花苗,趙禎皺着眉頭道:“這就是木棉?朕看着總是不像。聽人說,南方的木棉樹高大無比,花開起來鮮豔燦爛,望之如海。這小苗嬌嬌怯怯的,總不是能長成大樹的樣子。”

徐平上前,恭聲道:“陛下,木棉廣南人稱爲吉貝,有很多種。有的高大如喬木,但也有這種長不大的,看起來雖然有差別,實際還是一種。若論紡布,這種木棉的線要長得多,紡起來纔不容易斷,比那種高大的木棉樹強得多。所以紡布的話,都是種這一種。”

木棉樹不論,後世說的棉花這個年代也稱木棉,在兩廣也能長成高大的樹,瓊崖出產的吉貝布用的就是這一種。但徐平莊裡的是來自徐平前世的品種,品質優良,遠不是這個年代的木棉樹能比。怕品種退化,徐平也從嶺南帶了一些棉花種子回來,在莊裡進行各種雜交,希望能優選出更好的品種來。

良種也像世界上的好多東西一樣,一代一代的農人都想着優中選優,把品質最好的種子留下來。千百年後,才發現良種遇到了瓶頸,與原始種雜交會有更好的效果,轉回頭卻發現原始種差不多都消失了。這個年代原始種豐富,徐平可不想浪費掉。

聽着徐平的介紹,趙禎看着地裡的棉苗,道:“不知道木棉一畝每年能產多少布,宮裡每年也有地方進貢來的木棉布,都說比綢緞更加珍貴。不過恕朕直言,依我看來,木棉布用起來比之綢緞大大不如。”

“自然,棉布如今只是佔了個物以稀爲貴罷了,其實遠不如絲綢。按我莊裡種的情況來看,棉花產布比絲比麻都要多得多,種得好了,大有可爲。”

晏殊道:“徐待制,棉花既然有如此多的好處,你的莊裡又有種子,怎麼不散給周圍民衆多種一些?只要比麻產的布多,種起來就有無窮得益。”

“紡紗織布都難,與絲麻相比,棉紗不夠長,現有的織具用不上。而瓊崖土人用的紡具織具,極難操弄不說,還很容易斷,成匹很不容易。我招了工匠,正在新開的場務裡面改進紡具織具,已經初見端倪。只要紡具織具成了,棉花就可以大量種了。”

晏殊和趙禎兩人點了點頭,沒再說什麼。因爲他們完全不懂,甚至不知道徐平說的是什麼意思,根本也無法問下去。反正就是知道了,現在棉花織布還有一些困難,目前只能幹看着在地裡種出來,而無法大規模地利用。

徐平接着道:“人生在世,講究的是吃穿住行,國計民生,最要緊地無非就是這四件事。營田務種稻種麥,讓京城百姓吃飽喝足。如果棉花能夠順利地紡織成布,就大規模地種棉花,百姓們便就有了穿戴。衣食無憂,朝廷上下也就能安枕了。”

至於住和行,那是後面的事,保證了吃飯穿衣,纔能有更高的追求。上規模的巨大利益,還要從吃穿上來,這個年代還不到搞房地產和車輛行業的時候。

從開場務,到開鋪子,再到開營田務,徐平慢慢在三司屬下打造出一條包括農工商在內的經濟鏈出來。最開始的時候他並沒有這個想法,只是隨着事情一步一步做下去,不知不覺就到了這個地步。事情就是這樣,只要不停地做,總會有奇蹟發生。

第316章 党項投宋的人第30章 男兒立功在邊關第91章 猛虎入狼羣(九)第221章 再對天章閣(下)第201章 兩個合一第109章 不如結社第16章 煤球爐第84章 三衙改制第26章 男兒何不帶吳鉤第175章 李覯的作用第39章 文理荒謬第161章 開課第108章 彎弓射箭第115章 開戰第250章 修兵書第98章 民思無邪第224章 安守本分第16章 煤球爐第272章 打就是了!第167章 有虛有實第163章 恩出公門第130章 劉太師的煩惱第132章 瘋狂時代(三)第85章 孫七郎的差事第70章 兩個榜樣第44章 打起來了第41章 陳公堤徐公路第186章 小人大惡第112章 行者徐平第282章 父子相殘第128章 優遷第15章 分工第34章 磨鍊第24章 賭鬥第10章 野味第292章 陰山之下第5章 和尚契嵩第20章 市場的車輪第198章 勞動創造價值第8章 交接第40章 冬雨第38章 必勝之勢第52章 酒鬼亭第92章 可以招兵第47章 應對第179章 宣傳戰第161章 有樣學樣第80章 花開富貴第274章 邕州軍入京第12章 治術(三)第278章 興靈路經略使第160章 呂公綽第50章 京城故人第28章 文明世界纔有德第106章 敗在哪裡?第257章 快慢二策第156章 做事就好第258章 拆借第219章 再對天章閣(上)第304章 話從前第146章 立言之志第157章 花紋不甚美第289章 唐龍鎮第101章 新法可驗第88章 南來的漢人第164章 我也不想來啊第35章 衆說紛紜第70章 無所不包的三司第65章 因地制宜第68章 山雨欲來(上)第146章 分別第193章 一攻一守第15章 理政(一)第163章 邕州舊軍第251章 多爭堂除第125章 歸正人第26章 龍門酒家第129章 新場務第86章 考慮問題的角度第11章 回莊第38章 必勝之勢第240章 身後殊榮第185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第191章 反擊第70章 南下大道第169章 應急安排第120章 將相之家第78章 劉小妹的願望第87章 言官的反擊第198章 鄧州集議第53章 秦二第180章 我們錢多第180章 天章閣夜對(上)第34章 移民第140章 寬嚴並用第153章 攻城(上)第31章 牛官司第54章 買馬第211章 困獸之鬥第162章 你的尷尬我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