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李覯的去路

李覯穿着一身嶄新的官袍,喜氣洋洋。

暮春天氣,這一路走來身上有些微微發汗,套在外面的官袍捂着更加令人難受。李覯卻一點都不覺得,走在路上,看着身邊的每個人都那麼可愛,都想打聲招呼。

京城的百姓早已經見慣了這種場面,每過幾年到了這個時候,都有那麼幾百人穿着新官袍在城裡面到處遊蕩,好像要讓每一個人都看見他們穿官袍的樣子。

有心腸好又好事的路上行人,便會行個禮:“恭賀官人高中!”

手裡闊綽的新進士便會取出幾枚銅錢來,笑吟吟地,臉上笑得跟花一樣。

李覯沒什麼錢,剛開始還跟着別人了兩次,沒多久就緊緊捂着錢袋子了。從州橋跟其他人分手,跟着進士們討賞的閒漢小兒便一窩蜂地隨了別人去。

暈暈乎乎地回到徐平的小院,門口的小廝嘴甜,行個禮道:“恭喜官人高中!郡侯早已經回來,在客廳裡等官人。”

李覯忙掏出十幾個銅錢來,放到小廝手裡:“同喜!同喜!”

小廝喜孜孜地去了,不一會就取了一掛鞭炮出來,口中道:“郡侯吩咐,放掛鞭炮給官人慶賀!咱們家裡好久沒有這麼熱鬧了!”

李覯道聲謝,便向客廳走去。

此時城裡此起彼落已經響起連綿不斷的鞭炮聲,大多都是宅店的東家主管,爲住在店裡的新進士慶賀。從年底到四月,是京城裡旅店業和租房業的黃金時期,隔幾年就有這麼一次,全都是來京城的舉子把價錢托起來的。

到了客廳,見徐平坐在那裡,李覯上前行禮:“見過先生,學生不付所望,中了一等二十八名。學生愚昧,全靠先生栽培,此恩永世不忘!”

徐平笑着點了點頭,指着客位道:“都是你自己辛苦讀書換來的,應得的。坐吧,我有話跟你說。”

李覯坐下,恭聲道:“謹聽先生教誨!”

徐平讓小廝上茶,對李覯道:“離授官和瓊林宴還有一個月,這一個月裡,你們新進士同年聚會慶賀的時候不少,花銷也大,記得平時身上多帶些錢。中了進士了,比不得從前,花錢不要小氣,讓人背後說閒話。期集和《同年小錄》之類,都是按名次交錢,你二十八名算是靠前的,算賬的時候大方一點。”

李覯恭聲應了。

徐平又道:“今天期集,有什麼有意思的事情沒有?那位狀元張唐卿,爲人如何?”

“張唐卿與我年齡相仿,不過他氣質談吐過人,做事磊落,能聚起人心。我們這一屆進士都服他,不僅僅是因爲他是狀元,實在風儀氣度,爲人處事,都在衆人之上。”

徐平點點頭,表示理解。

過發解試只是不能身有殘疾,對相貌沒有什麼要求,如王欽若人稱“癭相”,丁謂被稱猴形,並不影響他們進士高第。但狀元就不同了,真的是要看臉的。到了這個時候要求已經低了,太宗時都是要前三名站在一起看過,相貌氣度合自己心意的纔是狀元。張唐卿用這個年代的話來說就是美姿儀,往那一站,讓人一看狀元就非他莫屬。

李覯又道:“不過在相國寺期集的時候,發生一件小事,跟狀元張唐卿有關。哎,這事情大家都說有些不吉利,也不知道是誰做的。”

大相國寺專門立有白壁,讓遊人題詩,既是一樁雅事,也給自己寺廟揚名。當然,題詩的人身份不同,待遇也不同。高官大學者題的詩便會加意保護,或者是名詩名句,就是無名氏也會保存下來,但像那種“某某到此一遊”之類的,沒幾天就刷掉了。每到狀元期集的時候,大相國寺的僧人都會把白壁整理一遍,留出足夠的空白讓新進士題詩題句。

張唐卿高中狀元,被衆人推出第一個題詩。他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不假思索,便題了兩句:“一舉首登龍虎榜,十年身到鳳凰池”。意思是今日中了狀元,十年之後就要位列宰執。這話雖然有些狂,但並不過分,他狀元的身份當得起,衆人鬨然叫好。

題詩之後大家都不在意,直到行完禮儀,又喧鬧一陣,纔有人發現張唐卿的兩句詩下面被人補齊了。

“一舉首登龍虎榜,十年身到鳳凰池。君看姚曄並樑固,不得朝官未可知”。

姚曄是真宗大中祥符元年進士,官終於著作佐郎,樑固是雍熙年間狀元樑顥之子,自己又是大中祥符二年狀元。兩人都是中狀元沒多久暴病身亡,官未至朝官。

補的兩句詩罵得相當惡毒,更有一些比較信讖緯之說的,對張唐卿的未來有了疑慮。

若不是前幾名進士都在衆目睽睽之下,肯定有人要懷疑是他們忌妒生事,好在禮儀他們都是主禮的,沒有嫌疑。

當時人員雜亂,大家又照顧張唐卿的情緒,哈哈一笑就過去了。但期集結束,新科進士們私下裡紛紛議論,都覺得對張唐卿不是好兆頭。

徐平聽了,對李覯道:“這些沒來由的說法,都只能惑亂人心,我們兩個私下裡說說也就罷了,出去可千萬別跟其他人談論這些。”

“學生明白。”

“對了,一個月後就授官,你有什麼想法?”

李覯愣了一下,才小心答道:“授官只能聽從朝廷安排,學生哪裡敢亂想?”

徐平笑道:“事在人爲,下半年有多少合適的地方出缺,想知道的自然知道。你按例都是去中上等的縣裡任知縣,雖然不能選去哪裡,大致總有個方向。”

“不知先生是什麼意思?”

“我不知道你母親離了家鄉習不習慣,如果能夠接到你爲官的地方奉養,我希望你到京西路去任職。朝廷慣例,都是近一任遠一任,如果你一開始就到川峽兩廣或者福建路任職,沒人照拂,對你不利。先在京西路任一任知縣,官場門路都熟了之後,再去那些邊遠的路分,做起來就從容了許多。當然,如果你母親不便,我也可以想辦法安排你去江南路或者兩浙路。不過這近的路分一任也就此用掉,下一任就要去邊疆了。”

李覯不假思索:“我母親不是身嬌肉貴的人,我接來養着就是,聽憑先生吩咐。”

新科進士授官,前兩任基本都按一近一遠的原則。遠的主要指川峽四路和福建路,兩廣雖然也算,但實際上沒有人去,徐平當年是意外,被人使了小絆子。而陝西、河東和河北三路雖然也沿邊,大部分州府卻不算遠路,只有沿邊州軍纔算。

像文彥博,初任絳州翼城知縣,就是近便路分。第二任知幷州榆次縣,雖然仍然是在河東路,卻因爲勉強算沿邊,就算是邊遠路分了。

文彥博是因爲家裡在朝中有人脈,這一近一遠算得相當勉強,大部分人是沒有這種待遇的。一般都是到福建路和川峽四路,或者就是北方沿邊三路的靠近邊境的州縣,只有狠人才會去兩廣。其中兩廣又以靠近五嶺的各州開發得完全,桂州是第一繁華地,特別是徐平開發了邕州到諒州的地區後,廣南西路現在也不是多難呆的地方。

徐平讓李覯去京西路,是有自己的打算。首先已經在他身上花了這麼多精力了,中了進士之後不培養一下,直接放出去散養有點捨不得。再一個他現在的政策重點在開封府和京西路,一些改革措施主要施行在這裡,也需要有自己人去幫襯。

京東和京西路雖然並稱,但實際上京東路還是相對繁華得多,京東路的南京應天府是比不上京西路的西京河南府不錯,但其他州府,京西路就差京東路太遠了。西不如東,說的就是沿着黃河京東路是經濟發展的龍頭,其他路分遠遠不如。

改革首選掣肘少的地方,阻力小,也容易出成績,徐平的注意力自然就放在了京西路上。小鐵錢和新茶法的試行,都是在京西路,本就是徐平有意爲之。

如今跟徐平熟識的人,只有一個趙諴任汝州知州,需要不斷地放人過去。李覯自然是第一個人選,剛好也可以給他實踐政事的機會。

如今知審官院的是樞密直學士狄棐,徐平雖然與他不熟,但他的兒子狄遵度卻是個學癡,讓三司刻書局幫着印了幾次書,可以說得上話。說穿了,這本來就是合理合法的事情,又不是營私舞弊,沒人不賣徐平這個龍圖閣待制一個面子。

待制以上的侍從近臣跟其他官員有根本的區別,可以私下裡經常見到皇帝的面,得罪了他們不知什麼時候就說你一句壞話。徐平又擺明了跟皇帝親近,哪個會得罪他。

以前哪怕徐平做到了三司副使,爵位到了郡侯,大臣們也沒人把他放在眼裡。都是明面上的公事往來,哪個會在乎你。一升到了待制,局面就完全不一樣了。按徐平前世的說法,在政治上,從今以後徐平也是決策圈裡的人了。

第70章 南下大道第170章 早晚會反第65章 要將功贖罪第144章 機動利器第152章 糾纏第64章 不同的生產方式第70章 無所不包的三司第165章 連夜回京第136章 小馬蹄帶來的戰事第15章 閒事第20章 早朝第179章 遠方的漢人第48章 私鹽販子第300章 相國寺書會第190章 原來是花槍第261章 爺爺饒命!第40章 炸山第55章 晏殊之論第262章 應對之策第148章 轉折第251章 危機第144章 僵局第138章 文明之師第220章 任福方略第79章 我和你們講道理第223章 小術還是大道?第67章 選擇第114章 心經第146章 立言之志第188章 我就是個土包子第165章 呂夷簡的條件第86章 不要放走党項人第222章 兩路出山第157章 塵埃落定第29章 孫沔的麻煩第185章 三司商鋪第143章 推卸責任第302章 新制套曲第267章 一定要查清楚第185章 路上要小心第115章 奇觀第35章 災民第221章 再對天章閣(下)第79章 坐觀成敗第60章 陽光明媚第99章 壞事總容易第16章 難處第308章 怪物第138章 文明之師第141章 大頭在後面第113章 舊時浮浪少年第123章 呂夷簡的擔心第185章 三司商鋪第84章 猛虎入狼羣(二)第98章 破上思寨第45章 安撫第206章 全力堵截第151章 抓捕第99章 刻書準備第68章 冬日牡丹第227章 左右爲難第136章 小馬蹄帶來的戰事第12章 一山難容二虎第102章 幫一把第271章 君子至善第76章 臨機處置第233章 學習第12章 權在手,跟我走第155章 五彩棉花第198章 鄧州集議第156章 做事就好第82章 不好的預感第110章 小大人第91章 不合規矩啊第33章 得失之間第231章 隴右遊騎第237章 手眼通天第129章 新場務第209章 楊文廣第106章 找你算賬第207章 交錢保平安第60章 騷亂第143章 新車新炮第174章 何必招安第203章 農工商聯合體第152章 橫死第62章 劉員外第108章 邕州的路第262章 應對之策第35章 三輪車第197章 人非少年時第265章 瀚海第64章 編修三司條例第9章 問道第60章 陽光明媚第84章 三衙改制第8章 交接第76章 臨機處置第145章 將校營第131章 一起發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