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陳公永歸宋

李明信聽到這裡,騰地站了起來:“這還了得!這些宋人,種着我交趾的地,喝着我們交趾的水,竟然想做如此大逆不道的事!來人——”

陳阿福嚇了一跳,忙擺動雙手,做了個噤聲手勢:“上官,你怎麼還喚人進來?這事不能讓別人知道啊!”

“嗯,你什麼意思?”李明信上下打量着陳阿福,“既然他們要來劫軍營,我自然要預先佈置。外面的都是我交趾精銳,只要預作防備,難不成還怕一羣亂民?”

“上官,外面有多少人?”

“整整一指揮,怎麼了?”

陳阿福嘆了口氣:“一指揮,可陳家族人光精壯就兩千多人!所謂好漢難敵四手,再是精銳,怎麼能夠防得住這麼多人?何況又是在夜裡,又是在陳家的地盤上,他們地理熟悉,誰知會有什麼詭計?”

統兵官聽到吩咐,進帳行禮:“大官,有什麼吩咐?”

李明信本來不當回事,一聽到陳阿福說是陳家的人地理熟悉,不由就想起了諒州谷口的戰事。僅僅因爲地形優勢,交趾軍隊就吃足了苦頭,最後落了個全軍覆沒的下場。要不是自己見機不對,逃得夠快,現在還不知道怎樣呢。

想到這裡,李明信對進來的統兵官道:“沒什麼事,這位陳阿福說話間有些口渴,你着人上盞茶來。”

統兵官心中狐疑,卻不敢說什麼,默默退出帳去。

看着統兵官出去,李明信低聲問陳阿福:“說吧,這裡再沒有外人,你有什麼主意能夠讓我平安逃脫今晚這場劫難?升龍府裡,我說話還有點分量,只要今晚能夠平安,日後少不了你的好處!”

陳阿福面露喜色:“小的謝過上官恩典!”

見李明信沉着臉緊盯着自己,陳阿福忙道:“惟今之計,只有瞞天過海纔是最穩妥的法子。”

“怎麼個瞞天過海法?”

“陳家發動這樣一場大亂,不鬧出動靜來必然收不了手。如果上官現在帶着兵馬逃走,一定逃不過他們的眼線。最好的辦法,就是上官找幾個親近信得過的人,喬裝改扮,趁着夜色悄悄脫身。這些兵馬留在這裡,可以暫且穩住陳家人的探子,等到他們發難,又可以拖住陳家人。”

聽到這裡,李明信的眼睛已經亮了起來,看着陳阿福點頭。

陳阿福舔了舔嘴脣,接着道:“等陳家的人發現上官不在營裡,那個時候上官早過了富良江,不但脫了難,還可以調集兵馬過來,不也是一場功勞?”

李明信雙手一拍:“看你人生得猥瑣,不想心思卻是靈巧,這一計正合我的心意!從今以後,你就隨在我的身邊,少不了一場富貴!”

陳阿福等着就是這一句話,立即兩眼放光。

李明信一個高級宦官,自然不會一個人出門,從升龍府出來的時候就帶得有十幾個貼身親信。與陳阿福計議妥帖,李明信叫了自己的親信來,一起換上平常衣衫,找了個藉口,悄悄出了軍營。

有陳阿福這個本地人帶領,一衆人尋了小路,悄悄行了幾裡,才一起上馬,飛一般地向着富良江邊去了,把五百兵馬甩在了路上。

卻說第二天天不亮,陳公永帶着兩三千族人,趁着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候,出其不意地端掉了交趾軍營。

可裡裡外外找遍,也找不到監軍李明信,把人問遍了,也不知去向。

直到族裡有人來說不見了陳阿福,陳公永纔回過神來,恨恨地罵道:“倒是忘了這個賊坯,他本是個交趾人,不合九叔看他快餓死了救到族裡來。今天的事,必然是他走漏了消息,可恨!”

平伯在人羣外高聲問道:“大郎,天已經要大亮,事情我們已經做下,升龍府必然會發兵來追趕,我們該如何應付?”

“不管了,還是依着原先計劃,全族的人一起順着大道向北行,投奔諒州的大宋官軍去!沒能捉到交趾監軍雖然可惜,但收拾了交趾的這最後一指揮兵馬,也是一場功勞。我們本來就是中原人,又有十七郎作證,宋軍必然會收留我們。依着平伯說的邕州景況,大家最少也可入蔗糖務作工,不缺吃穿。從今以後,我們便是大宋人了,明年回福建路拜祖墳!”

陳公永說完,衆人一起歡呼。陳家是大族,不管是在福建路,還是在交趾,族人衆多,到哪裡都有人關照。就是到了邕州,蔗糖務裡的福建人也人數衆多,並不會生疏。

從決定做這場大事,陳家族人便早已收拾好了東西,此時也不再耽擱,押了捉到的交趾大小軍官,把幾個村子放把火燒了,順着大道向北行去。

卻說李明信連夜逃脫,直到第二天中午纔到富良江邊,找到渡船過江,已經到了傍晚時分。等趕到駐防這裡的黎奉曉軍營,已是半夜。

不說李明信如何巧舌如簧地說諒州戰事,鼓動黎奉曉派出兵馬,追殺歸宋的陳家族人。等黎奉曉派出兵馬,渡過富良江,又是一天過去。

陳公永帶着全族急行,男女老幼,無論如何也走不快,不由心焦。他們隊伍浩浩蕩蕩,也沒有哪個勢力敢阻攔,第三天就進了諒州境內。

陳公永找來平伯,對他道:“平伯,你是到過邕州的人,多少比我們熟悉。如今大隊也走不快,不如你選幾個精壯的後生,騎馬先走一步,讓大宋的兵馬接應我們一下。如果我們趕得慢了,被交趾人從後面追上,卻是禍事!”

平伯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的人,哪裡不知道這裡面的厲害,忙道:“既然大郎吩咐,我自然不敢推辭。前些日子諒州纔打過仗,大宋必然還有兵馬在那裡,我們現在已經進入諒州境內,他們也沒有顧慮,求救兵想來不難!”

此時的諒州,幾天慶祝之後,大隊人馬開始撤離。正是榨糖的季節,蔗糖務裡缺人缺得厲害,兩萬多民夫首先返回,重新投入到農忙中去。鄉兵也陸續離開諒州,返回各地,到了原先集合的地方,纔會正式解散。

平伯趕到諒州的時候,徐平也正準備與石全彬返回太平縣,準備送石全彬回京,差一點點就錯過了。

(備註一下:陳公永歸宋歷史記載比較簡略,只是提了一句景祐中率族人六百人歸宋,因爲只是後續事件的引子,書裡也就不詳細展開了。)

第214章 僵局第126章 你在騙我們?第37章 閒散日子第311章 攻其一端第214章 僵局第313章 三司編敕第93章 多方牽連第123章 呂夷簡的擔心第218章 銀行(下)第187章 時代特色第79章 後苑飲宴第154章 邕州舊部第23章 生意第243章 一日兩子第110章 小大人第99章 就鬆不就嚴第285章 軍制大改第22章 忠州來人第99章 就鬆不就嚴第272章 換將第181章 以毒攻毒第55章 藥銀第168章 大新聞第48章 現場演示會(上)第136章 握成拳頭打人第141章 留你兩天第332章 建節第221章 細腰城第88章 猛虎入狼羣(六)第121章 風高放火天(下)第168章 立萬世法第200章 各懷心思第159章 人手難題第2章 秀秀(上)第33章 科舉第一步第20章 匪訊(下)第11章 治術(二)第255章 兵民一體第195章 簡在帝心第96章 移風易俗第44章 鄉下小鋪子第223章 小術還是大道?第60章 致太平(二)第43章 重逢第233章 想不明白第106章 天下一家第5章 報恩第105章 各有道理第188章 我就是個土包子第7章 何妨拼一醉第244章 願爲天子牧牛羊第88章 猛虎入狼羣(六)第226章 自助餐第226章 果酒燒烤第158章 三司新人第46章 意料之外第312章 你們去偷襲第160章 呂公綽第281章 西北同路人第127章 這屆言官不行第108章 對面的人家第138章 憤怒第41章 陳公堤徐公路第158章 淥州戰事第105章 各有道理第2章 這個技術不好細說第114章 兄弟情誼第115章 詩文精進第107章 誰會那麼蠢?第316章 党項投宋的人第81章 準備迎駕第176章 靜守歲月第86章 徐昌的生意第108章 故伎重演第225章 誘敵之計第31章 探花郎第206章 全力堵截第203章 打鐵趁熱第113章 茶引商人第165章 呂夷簡的條件第85章 猛虎入狼羣(三)第26章 前奏第136章 小馬蹄帶來的戰事第149章 應急措施第54章 解散佛社第9章 科舉冤家第21章 衆人到來第238章 貨運馬車第24章 祖先的呼喚第196章 不用其人,可用其術第186章 小人大惡第209章 截斷後路第187章 時差第147章 此事極易爲第272章 換將第153章 塵埃落定第130章 飲鴆止渴第300章 閒着也是閒着第123章 再嚇一嚇第56章 緊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