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不清絕滅王這番說話,究竟是真心實意要給予最後的憐憫,抑或僅僅是藉機嘲諷以發泄胸中怨憤。所以對於大魏天子百里咸寧來說,最佳的應對方法,其實就是不應對。
當然,對於他這位階下囚,在場衆人之中,也沒哪個會把他當回事的。所以不管他是說話抑或不說話,根本沒人在意。
白鹿向天子看了兩眼,回首又問道:“王爺,爲什麼開啓伏羲深淵,需要用到這個皇帝?又要舉行什麼祭祀?”
絕滅王並不說話,只是向張玄靜打了個手勢,示意他來解說。這位龍虎山張天師當即站起,滿面笑容地道:“貧道張玄靜,乃龍虎山天師。咱們龍虎山乃是正一道的正宗嫡脈。恰好,當年譜錄《九龍寶典》的兩位先輩——袁天罡與李淳風,正好就是我們正一道的人。所以對於《九龍寶典》,貧道所瞭解的,也要比普通人更稍微多一點。
開啓伏羲深淵,爲什麼需要用到天子呢?道理很簡單。因爲伏羲深淵之下,乃是九龍地脈。天有天命,地有地脈,人有人氣。爲帝皇者,上應天命,下合地脈,中系人氣,分而爲三,聚而爲一,冥冥中緊密相連,不可分割。
所以,要打開伏羲深淵,便必須在深淵入口處施展秘術,讓這小皇帝身上的皇者之氣,和深淵之下的九龍地脈——更嚴格地說,是和深淵下的中原龍脈——相互產生感應。這樣一來,中原龍脈就能打開深淵了。
然後,就由貧道再次施展秘法,則中原龍脈就能吞下皇者龍氣,提前補益自身。如此一來,當然可以更有力量去奪取龍珠了。”
一番話說完,張玄靜悠然自得,撫掌輕笑。顯然對於“只有自己才能辦到這件事”,感到十分得意和自豪。
白鹿沒理會張玄靜這種類似於小人得志一樣的態度,反而敏銳地察覺到了這番說話中的關鍵。她那雙秀眉又是向上一挑,問道:“天下劃分爲九界,一界便對應一道龍脈。身爲皇者之人,便能吸引對應本界的龍脈,從而開啓伏羲深淵。這樣說的話……”
炯炯目光逼視着張玄靜。白鹿緩緩道:“豈不是我們大汗,也能開啓伏羲深淵?”
張玄靜一怔,趕緊道:“當然是可以。但從理論上來說,一界皇者和龍脈相互感應的時候,自身的魂魄會融入龍脈意識之中,就相當於得了離魂症的病人一樣。無論外界發生任何事,都無法做出任何反應。即使有人拿着刀子,當面一刀看過來,這人都根本看不見,更沒法子抵擋閃避了。所以,帖夫人該不會願意讓大汗冒這個險吧?”
白鹿冷笑一下,不置可否。問道:“那麼之後呢?龍脈吞噬皇者龍氣補益自身,這皇者又如何?”
張玄靜理所當然地道:“爲人君者,皇者之氣與血脈相連。氣失而人亡,那是順理成章的事,不必多說了吧?”
白鹿緩緩道:“這樣說的話,如果王爺利用我們大汗打開深伏羲淵,再殺了我們大汗,讓中原龍脈獨吞龍珠地氣,也是可能的囉?”
“夠了,帖慕兒!”
蒼狼神情嚴肅,厲聲低喝打斷了白鹿的說話。凝聲道:“安答不是這種陰險小人。關於這一點,沒有任何人可以比我更加明白。帖慕兒,立刻向安答道歉!”
白鹿一驚,連忙離座起立,向絕滅王深深一拜,道:“王爺,我是婦道人家,見識短淺,以至於出言冒犯了王爺,請王爺見諒。”
絕滅王淡道:“無妨。弟妹請坐。”
白鹿卻並不入座,依然問道:“多謝王爺大度。但我還有一句話想問。龍脈所吞噬的皇者之氣,一定要來源於皇者本人嗎?當真不可以找人代替?”
171:
分不清絕滅王這番說話,究竟是真心實意要給予最後的憐憫,抑或僅僅是藉機嘲諷以發泄胸中怨憤。所以對於大魏天子百里咸寧來說,最佳的應對方法,其實就是不應對。
當然,對於他這位階下囚,在場衆人之中,也沒哪個會把他當回事的。所以不管他是說話抑或不說話,根本沒人在意。
白鹿向天子看了兩眼,回首又問道:“王爺,爲什麼開啓伏羲深淵,需要用到這個皇帝?又要舉行什麼祭祀?”
絕滅王並不說話,只是向張玄靜打了個手勢,示意他來解說。這位龍虎山張天師當即站起,滿面笑容地道:“貧道張玄靜,乃龍虎山天師。咱們龍虎山乃是正一道的正宗嫡脈。恰好,當年譜錄《九龍寶典》的兩位先輩——袁天罡與李淳風,正好就是我們正一道的人。所以對於《九龍寶典》,貧道所瞭解的,也要比普通人更稍微多一點。
開啓伏羲深淵,爲什麼需要用到天子呢?道理很簡單。因爲伏羲深淵之下,乃是九龍地脈。天有天命,地有地脈,人有人氣。爲帝皇者,上應天命,下合地脈,中系人氣,分而爲三,聚而爲一,冥冥中緊密相連,不可分割。
所以,要打開伏羲深淵,便必須在深淵入口處施展秘術,讓這小皇帝身上的皇者之氣,和深淵之下的九龍地脈——更嚴格地說,是和深淵下的中原龍脈——相互產生感應。這樣一來,中原龍脈就能打開深淵了。
然後,就由貧道再次施展秘法,則中原龍脈就能吞下皇者龍氣,提前補益自身。如此一來,當然可以更有力量去奪取龍珠了。”
一番話說完,張玄靜悠然自得,撫掌輕笑。顯然對於“只有自己才能辦到這件事”,感到十分得意和自豪。
白鹿沒理會張玄靜這種類似於小人得志一樣的態度,反而敏銳地察覺到了這番說話中的關鍵。她那雙秀眉又是向上一挑,問道:“天下劃分爲九界,一界便對應一道龍脈。身爲皇者之人,便能吸引對應本界的龍脈,從而開啓伏羲深淵。這樣說的話……”
炯炯目光逼視着張玄靜。白鹿緩緩道:“豈不是我們大汗,也能開啓伏羲深淵?”
張玄靜一怔,趕緊道:“當然是可以。但從理論上來說,一界皇者和龍脈相互感應的時候,自身的魂魄會融入龍脈意識之中,就相當於得了離魂症的病人一樣。無論外界發生任何事,都無法做出任何反應。即使有人拿着刀子,當面一刀看過來,這人都根本看不見,更沒法子抵擋閃避了。所以,帖夫人該不會願意讓大汗冒這個險吧?”
白鹿冷笑一下,不置可否。問道:“那麼之後呢?龍脈吞噬皇者龍氣補益自身,這皇者又如何?”
張玄靜理所當然地道:“爲人君者,皇者之氣與血脈相連。氣失而人亡,那是順理成章的事,不必多說了吧?”
白鹿緩緩道:“這樣說的話,如果王爺利用我們大汗打開深伏羲淵,再殺了我們大汗,讓中原龍脈獨吞龍珠地氣,也是可能的囉?”
“夠了,帖慕兒!”
蒼狼神情嚴肅,厲聲低喝打斷了白鹿的說話。凝聲道:“安答不是這種陰險小人。關於這一點,沒有任何人可以比我更加明白。帖慕兒,立刻向安答道歉!”
白鹿一驚,連忙離座起立,向絕滅王深深一拜,道:“王爺,我是婦道人家,見識短淺,以至於出言冒犯了王爺,請王爺見諒。”
絕滅王淡道:“無妨。弟妹請坐。”
白鹿卻並不入座,依然問道:“多謝王爺大度。但我還有一句話想問。龍脈所吞噬的皇者之氣,一定要來源於皇者本人嗎?當真不可以找人代替?”
171:
分不清絕滅王這番說話,究竟是真心實意要給予最後的憐憫,抑或僅僅是藉機嘲諷以發泄胸中怨憤。所以對於大魏天子百里咸寧來說,最佳的應對方法,其實就是不應對。
當然,對於他這位階下囚,在場衆人之中,也沒哪個會把他當回事的。所以不管他是說話抑或不說話,根本沒人在意。
白鹿向天子看了兩眼,回首又問道:“王爺,爲什麼開啓伏羲深淵,需要用到這個皇帝?又要舉行什麼祭祀?”
絕滅王並不說話,只是向張玄靜打了個手勢,示意他來解說。這位龍虎山張天師當即站起,滿面笑容地道:“貧道張玄靜,乃龍虎山天師。咱們龍虎山乃是正一道的正宗嫡脈。恰好,當年譜錄《九龍寶典》的兩位先輩——袁天罡與李淳風,正好就是我們正一道的人。所以對於《九龍寶典》,貧道所瞭解的,也要比普通人更稍微多一點。
開啓伏羲深淵,爲什麼需要用到天子呢?道理很簡單。因爲伏羲深淵之下,乃是九龍地脈。天有天命,地有地脈,人有人氣。爲帝皇者,上應天命,下合地脈,中系人氣,分而爲三,聚而爲一,冥冥中緊密相連,不可分割。
所以,要打開伏羲深淵,便必須在深淵入口處施展秘術,讓這小皇帝身上的皇者之氣,和深淵之下的九龍地脈——更嚴格地說,是和深淵下的中原龍脈——相互產生感應。這樣一來,中原龍脈就能打開深淵了。
然後,就由貧道再次施展秘法,則中原龍脈就能吞下皇者龍氣,提前補益自身。如此一來,當然可以更有力量去奪取龍珠了。”
一番話說完,張玄靜悠然自得,撫掌輕笑。顯然對於“只有自己才能辦到這件事”,感到十分得意和自豪。
白鹿沒理會張玄靜這種類似於小人得志一樣的態度,反而敏銳地察覺到了這番說話中的關鍵。她那雙秀眉又是向上一挑,問道:“天下劃分爲九界,一界便對應一道龍脈。身爲皇者之人,便能吸引對應本界的龍脈,從而開啓伏羲深淵。這樣說的話……”
炯炯目光逼視着張玄靜。白鹿緩緩道:“豈不是我們大汗,也能開啓伏羲深淵?”
張玄靜一怔,趕緊道:“當然是可以。但從理論上來說,一界皇者和龍脈相互感應的時候,自身的魂魄會融入龍脈意識之中,就相當於得了離魂症的病人一樣。無論外界發生任何事,都無法做出任何反應。即使有人拿着刀子,當面一刀看過來,這人都根本看不見,更沒法子抵擋閃避了。所以,帖夫人該不會願意讓大汗冒這個險吧?”
白鹿冷笑一下,不置可否。問道:“那麼之後呢?龍脈吞噬皇者龍氣補益自身,這皇者又如何?”
張玄靜理所當然地道:“爲人君者,皇者之氣與血脈相連。氣失而人亡,那是順理成章的事,不必多說了吧?”
白鹿緩緩道:“這樣說的話,如果王爺利用我們大汗打開深伏羲淵,再殺了我們大汗,讓中原龍脈獨吞龍珠地氣,也是可能的囉?”
“夠了,帖慕兒!”
蒼狼神情嚴肅,厲聲低喝打斷了白鹿的說話。凝聲道:“安答不是這種陰險小人。關於這一點,沒有任何人可以比我更加明白。帖慕兒,立刻向安答道歉!”
白鹿一驚,連忙離座起立,向絕滅王深深一拜,道:“王爺,我是婦道人家,見識短淺,以至於出言冒犯了王爺,請王爺見諒。”
絕滅王淡道:“無妨。弟妹請坐。”
白鹿卻並不入座,依然問道:“多謝王爺大度。但我還有一句話想問。龍脈所吞噬的皇者之氣,一定要來源於皇者本人嗎?當真不可以找人代替?”
並沒有什麼人,跟着張玄靜一起笑。因爲事實上,這的確不是什麼好笑的事。相反,在場衆多人,幾乎都眉頭緊皺,不斷開動腦筋思考。並且根據所得到的這些情報,來判斷自己這邊究竟該如何做,才能獲取最大的利益。
白鹿則又是一笑,道:“這位張天師解說得很好,我們都聽明白了。這樣說來。開啓伏羲深淵,讓中原和漠界兩道龍脈平分龍珠地氣,確實是相當豐厚的報酬了。不過,在此之前,我還有最後一個不情之請,想求王爺答應。那就是,相借《九龍寶典》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