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涼大殿之上,文臣武將分列兩排。
文臣捉筆爲刀,一向主和不主戰,一言生靈塗炭,二言民不聊生。
武將一生只求一戰成名,自然主戰不主和,一言國之榮耀,二言帝王之威。
故爾承明帝一開口,文臣與武將便紛紛跳出來表明心跡,言語間不免對立起來。一時之間,朝堂之上,衆說紛芸,慕之楓只坐在椅上眼觀鼻,鼻觀心,滿面置身事外。
殿上皇甫雲鶴斜睨了他一眼,兩人一直沒有機會眼神交流。看到他出現,皇甫雲鶴還是有些詫異的,看昨日的情形,他的傷必然不輕,今早還能這樣雲淡風輕的出現,果真是不簡單。
而且他倒有幾分好奇他是如何在侍衛的圍捕之下逃出宮禁的。慕之楓似是不經意地擡眼與皇甫雲鶴微笑了一下,便又垂下眼眸。
皇甫雲鶴不知,他自己卻清楚,他根本沒出宮,不過在宮中躲藏了一夜,用從太醫院偷來的藥物將身上的傷處理了一下。
到了上朝的時間,慕府來的不過是一輛空馬車,慕府的下人大多經驗豐富,有些事不用主吩咐就知道該如何做。之所以來晚了些,便是下人錯開了衆人上朝的時間,在宮內尋到了慕之楓,給他送了乾淨衣衫,稍整理了一下便直接來上朝了。
而上朝的大臣衆多,根本不會有人注意慕府的馬車上坐了誰,慕之楓又是從哪出現的。
承明帝賜座,慕之楓肯座,也是因爲他確實有些撐不住。
文臣武將們爭來爭去也分不出個高下,沈鶴智身爲一國宰相,文臣之首到此時再不開口便說不過去了。他自然也分析過情況,也明白武將們所說的大戰不可避免。但他的卻必須要與文官態度一致。
他清了清嗓子,掃視四下才出列開言道:“啓奏皇上,以臣之見,積極備戰自然必不可少,可遣使前往南臨卻也頗有必要。”
他一言,爭執雙方纔終於停了下來。
對嘛,其實這兩者並不衝突。不備戰光議和,難道等着捱打?直接開打不議和,又怎麼顯示文官在戰事中的作用。
“沈相所言極是,備戰不能停,但出使也很有必要。聞聽日前南臨使臣來訪,跟慕侍郎有些誤會,導致南臨使者突然離去,不知南臨此次貿然開戰是否與此事有關?”
說話的官員是一名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三撇小胡一張猴子臉,他一張口,表面上與沈相是一黨,可實際卻是將矛盾扯到慕之楓身上,衆人都不禁多看了他幾眼。
言官趙正泰,皇后的表哥。慕之楓微微一笑,皇后卻也不笨,知道趙鴻之事單憑一個沈靈溪到不了今天這步田地,可她卻心急了些。
不過,她也不用急,就算她不跳出來,慕之楓也沒打算饒了她,也沒打算饒了趙家。他低垂的眸中隱着凜凜殺意,沈靈溪生死不明,皇后又急着來送死。
慕之楓輕輕咳了一聲,衆人都以爲他想申辨,他卻只是笑看着趙正泰。
一時無人開口,氣氛有些尷尬,皇甫雲鶴思慮再三才出列道:“父皇,那日兒臣也在場,若說得罪南臨使臣,實在談不上,國戰之事非同小可,南臨應不會爲了些等小事貿然開戰,除非早有興戰之心。”
衆人一聽大奇,趙家是太子的靠山,他剛剛所言卻話裡話外在爲慕之楓開脫。
承明帝卻是大爲讚許地點點頭道:“太子所言纔是正理,開戰不是兒戲。”
趙正泰聞聽太子爲慕之楓開脫,心有惱怒,聽承明帝大加讚許更是氣得重重喘了口氣,道:“皇上所言極是,南臨狼子野心,可慕侍郎所爲豈不是正好給了人家開戰的理由!”
看來,他是咬住不肯放了,慕之楓卻不辯解,向着承明帝請罪道:“皇上,趙大人說得沒錯,是臣想得不夠周全。”
“慕大人豈是思慮不全,當時南臨使臣蔣世子是要懲治不懂禮數的沈家五小姐,慕大人卻貿然傷了他,慕大人當時心中恐怕只剩兒女私情,早將國家社稷拋到九宵雲外了!”
朝堂之上有人倒吸一口涼氣,這趙正泰今日是要死咬慕之楓不放了,他的態度就是當今皇后娘娘的意思。看來這慕之楓是得罪了皇后。
不論文臣武將莫不在思考,市井傳言恐怕不是空穴來風,沈五小姐與國舅趙鴻一場官司打得轟轟烈烈,最後不可一世的趙國舅居然進了赤衣衛,慕之楓與沈五小姐的關係又一直親厚透着暖昧,若說這場官司裡沒有慕之楓的手筆,恐怕沈五小姐還沒那麼大的氣魄。
如今這趙正泰在朝堂之上公開發難,恐怕就是因着此事,皇后娘娘惱了慕之楓。可太子這態度又讓人疑惑,太子與慕之楓怎會有結盟之意?
一時摸不清狀況的衆人,乾脆都閉口不言,只等事態明朗再開口,以免得罪人。
“外國使者當衆行兇,若是被他傷了玉樑貴女,恐對玉樑社稷無光。”慕之楓笑着反詰趙正泰,頓了一下又幽幽道:“趙大人當日似乎並未進宮,卻對宮內之事知之甚詳。趙大人之用心真乃國之棟樑!”
“那是自然,臣食國奉祿,無時不刻不想着爲皇上分憂。”趙正泰頗爲自得地向着皇上抱拳。可幾乎馬上,他便面露驚恐之色,小心地眺了皇上一眼。
承明帝的臉色暗了三分,雖沒有開口責備,卻能看出他的不悅。
無時不刻都在關心社稷,連後宮發生的事都知之甚詳,縱然是皇后的表哥,這恐怕也過了些。大臣們無不思量着,這位趙大人不知是太蠢,還是慕之楓太壞,三言兩語便將他繞了進去。
見承明帝不悅,太子連忙打圓場道:“想來趙大人是不知那日實情,纔會誤會了慕大人,那日之事不過是場玩笑,與戰事無關,完全不必在這朝堂之上提起。”
他一番話自是想打圓場,將此事翻過。即想保趙家不被承明帝猜忌,又不想得罪慕之楓。可衆人聽在心裡,卻又是另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