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人都年輕,楊猛的身材有些嚇人,使得他們經過一些流民聚住處,不少人都不自禁地往後退。
特別是小女孩,往老人懷裡縮退,似乎怕被捉走。
走在最前面的楊繼業和左繼祖,就顯得陽光而溫和。巫豹倒是平淡一些,更容易讓人忽略。當然,如果有習武的人或心懷兇惡的人,看到巫豹就會有本能的驚懼。
寧城外,主要聚集地人羣,多是老人和孩子,中年女人也有一些。自然,女人都沒有姿色的,凡是有點姿色的,很可能被一些人家招走,或被人搶走。
倭寇在蘇杭,禍害的女人也是大惡之一。文朝的女人,還沒有像後世的明和清兩朝那樣封閉,也不像唐朝時那般開放不拘。
前朝大宋,作爲華族在經濟上、政治上最爲頂峰的一個朝代,雖說重文輕武帶來一些弊端,造成積弱,無法抵禦外敵,一直受到大遼、後金、蒙匈族等草原民族的侵略。
可前朝大宋創下的世風平和、奴隸、皇權與士大夫共治、對農民稅收大減等開明盛世,是大宋之後再也沒出現過的局面。
前世的歷史上,宋之後,蒙匈族侵佔了中原建元,使得全社會再度倒退到存在奴隸、人分等級的蒙匈族觀念社會。雖說元一朝存活不過九十幾年,被朱元璋趕走建立明朝,兩百多年的明,實際上天下又歸爲皇帝一個人的天下。
人分等級,各有身份,不得更改。比如從軍的人家那就世代爲軍戶;打鐵的人家,必須祖祖輩輩都打鐵;泥瓦匠就必然傳給兒子孫子,不能再從事其他事務。
而清一朝,除了皇帝一個人,其他全部是奴才。也因此,奴才奴性才深種與華族骨肉中,到後世雖說皇帝不再,但奴性依舊,且對非奴性格外仇視,靠口喊打喊殺。
明、清兩朝對女人失貞,視爲大罪,唯有死路一條。文朝接承的文化,主要還是前朝大宋,對於人的束縛雖說比大宋時要嚴重一些,卻遠不像明清等朝。
女人失貞,還得看具體情況而定,不至於一律打死。
寧城這邊,想要招一些人做事,確實不想杭城那邊容易。幾乎看不到青壯,從最外圍那邊走過來,半天,見到的青壯不到二十人。而這些青壯,也是楊繼業很難看上的。
倒是有一些五六十歲的老者,看起來衰老,但主要是餓成虛弱,如果有吃物,幾天後可能恢復一些身體機能,做粥場肯定沒問題。
楊繼業等人身上都背有包袱,包袱裡帶有米糕、飯糰等,不是爲他們自身帶,而是想在行走看情況時,如果見到非救不可的情況,便可給出一些吃物,免於讓人餓死。
寧城外有幾家粥場,規模如何,他們過來時已經錯過來施粥時間。流民們實際上沒有住所,春天雨季,下雨的日子多,氣溫也寒冷。這些流民便找來一些木材,做一個個棚架,頂上用草覆蓋,勉強可擋雨遮風。
一家三四人或更多的人口,都蜷縮在這樣的窩棚裡。窩棚簡單,找幾根兩三米高的木棒,頂尖處用野藤紮起來,下面散開,茅草覆蓋,再用枝條或野藤固定,成一個錐形窩棚。
在一個小山後,聽到一陣小兒哭聲。這哭聲聽着讓人難受,而哄小兒的聲音,也是微弱。楊繼業站住腳,左繼祖明白少爺的意思,便往那窩棚去看。
楊繼業也跟在身邊,快到窩棚,楊猛先一步往前掃一眼,要看有沒有危險。
因爲有人突然出現,窩棚裡有三個人,都瘦骨嶙峋的。一個小兒,一個面臉污濁的女人、一個躺在地上,可能是生病了的老頭。
見滿面污濁的女人驚恐地將孩子摟在身前,原本在哭着的小孩就被捂住。楊繼業說,“別怕,可別憋着孩子。”
女人聽楊繼業這樣說,才注意到自己的不小心,真的差點悶着孩子了。便放鬆一些,而唐在地上的老人,這時候也睜開眼,狐疑地看着到來的陌生人。
女人不作聲,往裡稍微退一些,想盡可能離開陌生人更遠。楊繼業看了看,見女人眼神雖說沒有神采,但卻烏黑純淨,知道這不是壞人。說,“是不是孩子餓了?猛猛,給幾塊飯糰吧。”
楊猛將自己的包袱放下,解開,包袱裡是用桐葉包裹的飯糰子。便取出五個,準備遞過去。女人見了,一直搖頭。
楊繼業明白,微笑地說,“孩子總餓着,會壞了身子骨,長大就很弱,如何過日子?對了,明天我們準備在這邊做一家粥場,需要人來幫忙煮粥。你能過來幫忙嗎?”
女人不應,楊繼業也不多說,讓楊猛放下飯糰,然後離開。我姓楊,我們要做的是楊家粥場。
類似的事情已經不是第一次,辦粥場一時間可能找不到人,好在寧城這邊先前就過來了幾個人,都是找來的輔兵,以前在粥場做過事,勉強可支撐一陣子。等粥場開張後,應該能夠找到人手。
至少有一點是吸引人的,那就是在粥場做事,可以吃飽。
旁晚時,楊繼業等人返回之前的集合地,除了樹崗和隊員之外,先前過來的輔兵也都到齊。見楊繼業等返回,小頭目便過來彙報情況。
辦粥場要場地、要人手、要鍋竈、燒火木材,水源也要便利,流民聚集之所等等因素,同時與這邊存糧的地方也要稍微近一些。
這時候,運送過來的米糧還不多,主要供應粥場所需。但隨後會有源源不斷的米糧運送過來,會無償發放給寧城這邊的流民。這些米糧,主要是從橋臺鎮齊家那裡繳獲。
白天轉一圈,對輔兵選定的地址也覺得適合。一條小溪流,源頭是在山裡,小溪流旁邊有田地,雖說荒蕪了,在天地裡做粥場,地勢上比較適合,而水流便利,有水的地方流民也多。
搭粥場棚子的木材,樹崗他們也準備好了,還有蓋在棚子上的茅草備好。只等確定地方,便可搬過去。
天亮後,楊繼業他們一起到那選定地點看了。在距離小溪流邊的一塊荒田出,楊繼業說,“就這裡吧,離寧城也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