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來參加迎春文會的士子,估計有兩三百人。童生、秀才和舉人都有,而女孩子們登島之後,這些才子就活躍起來。
文人士子中,秀才佔多數,也是在十六七歲到三十歲以下的人羣,像楊繼業這樣十七歲不足,就成爲舉人的,可少見。
秀才們有不少成親了的,但更多的人都在埋頭苦讀,要先拿下舉人功名才肯成親。特別是一些窮苦人家的學子,更是堅信書中自有顏如玉,只要有進士功名,還愁什麼妻妾?前朝就有殿試張榜之日,富家榜下捉婿的習俗。到文朝後,這風氣減弱,但一個進士想要娶妻,確實比較好選取了。
但不少秀才年齡確實不小,二十多歲了,在文朝已經是超齡。科考之艱難,在他們受挫一兩次後,也會有成家繼續攻讀的想法。所以每一年的迎春文會上,總會有一兩對成其好事的。
女子游春自由路線,與男子文士的路線並排,但相隔十幾步。便於觀察對方,卻不能直接交談。想要試探對方,更主要的還是眉目傳情。
如果彼此對上,也確有有地方可讓他們靠近敘說,彼此約定到女方家去提親。至於後來會如何,也不會有多少人深究。
張靖海是有家室的人,對於今天的迎春文會,主要是參與。作爲蘇杭這邊杭城文士裡文名較爲響亮的人,不可能缺席迎春文會。
往江邊走,這裡清靜一些。文會上,只要有詩作就可,至於品評論詩,那時最後的環節,張靖海也不急於將自己的詩作送上。
雖然在蘇杭士林這名聲不小,但張靖海與官府往來卻少。劉瀟傑在前面不遠,回頭看到張靖海過來,便站立等他走上來。
劉瀟傑見張靖海到了,說,“杭城名士張靖海?”
“不敢稱名士,前輩您是……”張靖海見劉瀟傑沒穿文士功名服,但見劉瀟傑氣度沉靜,顯然是一爲前輩。
劉瀟傑見張靖海沒認出自己,多少有些失落,但也明白,蘇杭這邊的士子,有誰像楊繼業這個舉子,能夠同蘇杭的高層人物往來?面前的張靖海,雖有些才華,但還是沒經磨練錘鍊的,是不是真金,可不好斷言。
劉瀟傑不做自我介紹,微笑着,說,“之前聽你與人辯論,確實不錯。對了,前面那位是楊詠石,聽聞過麼?”
“楊詠石?‘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那位楊詠石?”張靖海一怔,對於楊詠石的詩名、文名已經聽說好久了,但卻一直無緣得見。
劉瀟傑點點頭,說,“楊詠石可不僅僅是詩名。人間留清白,不僅僅是詩中言,你可前去交談交談……”
張靖海聽說,又是一怔。對於有才學的人,他是願意結識、攀談,以至於結交成爲好友。不過,這時候見前面那人手牽着女子之手,真上前攀談,是不是冒昧了?
劉瀟傑自然不在意張靖海怎麼想,便繼續往前走。楊繼業站在江邊,看着江流,巫素貞說着二哥如今在寧府那邊,不知何時會有大戰。
“擔心二哥安危?”楊繼業輕聲說。
巫素貞點點頭,“我知道二哥厲害,勇武,蠻族軍齊心,戰力強勁。可戰場兇險,兵兇戰危……”
“放心吧,二哥那邊安排很穩妥的。只有將敵人滅掉,我們纔會更加安穩。”
“少爺,我懂……”巫素貞聲音更小,擔心楊繼業分心。
正說着話,楊繼業突然感知到有人靠近,還是有意靠近過來的意思。回頭看,見一個臉型方正,濃眉大眼的秀才。稍微回想,便記起之前看過一眼的,名叫張靖海的秀才。
楊猛站在楊繼業幾步外,也在看着張靖海。張靖海原本還有些底氣的,誰知過來,僅是被這個身材高大的少年看着他,就感覺到一股沉重的壓迫,連呼氣都有受阻之感。
等楊繼業回頭看,那種壓迫之感立即消失。張靖海心裡肅然,見對方穿的是舉人服,而面孔看去卻極爲年少的樣子,幾乎讓他反應不過來。
張靖海見楊繼業看他,忙施一禮,說,“前輩可是楊詠石?”
“張兄好。”楊繼業微笑着說。
張靖海聽楊繼業這樣說,又是一愣,說,“前輩認識我?”
“之前來江島,見張兄與人辯論,便有印象。”楊繼業微笑地點頭。
“汗顏了,前輩,學生浪言,污了前輩之耳。”張靖海見楊繼業是舉人,而他是秀才,在士林中,楊繼業就是前輩,達者爲先。可不是年齡來論的。
“張兄,去年秋試,若不是倭寇之禍,想來張兄也考取舉人,這時候已經在京都參加殿試結束,靜等金榜題名了。”
“學生可不敢想……”張靖海說到這,心中也是不甘,然而命運如此,又能如何。已經成爲既成事實,無法改變,只能坦然以對。得知楊繼業是去年秋試的新科舉子,張靖海多少有些親切之感。
張靖海雖說不敢想,那是口頭的虛話,心裡自然覺得真要開考,舉人絕對沒問題,就看名次前後而已。
楊繼業自然不會糾結於這個問題,說,“張兄,是蘇杭人,對目前的倭寇之亂怎麼看?”
“前輩……”
“張兄,先說過了,若不是倭寇之亂,我們就是同年啦。我叫楊繼業,從荊蠻楚地那邊過來遊學,到蘇杭也有三四個月,想多瞭解一些蘇杭的事情。不知張兄肯不肯教我?”
“楊兄客氣,但有所知,必不相瞞。”張靖海之前聽問過楊繼業的三詩,也是很敬佩的,如今見到本人,才知道這樣年少的舉人,該有真才實學的。
“多謝張兄,”楊繼業微笑着說,“張兄先聊聊倭寇之亂吧,之前,聽你言及文人武將之弱,耳目一新。想再聽聽張兄之論……”
“慚愧。楊兄見笑了。”張靖海說,“在下以爲,我朝文官制軍,本意是好的。但在軍伍對壘中,選將、練兵之際,文人制軍就該放開一定權限。古人有言: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兩軍對戰,戰機稍縱即逝,文人轄制軍兵,又有多少人真正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