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進場與考試

鄉試的第一場是在八月九日進行,這天大早,天還沒亮,幾千考生就趕着時間過來,如同搬家一般。

一個提籃作爲考籃,另一個是揹包,也有背了揹簍的。楊繼業進如排隊人羣,然後有不少人同他招呼。孫曉君、錢儒龍等人不在他們這邊排隊。進考場的排隊,是按照區域來劃分的,這樣,纔有本地學政或士林前輩認識考生,防止有人代考。

荊蠻楚地這邊的人,見楊繼業到來,自然很熱情的。作爲在文會上拿到第一的生員,那也是荊蠻楚地的榮耀,大家榮辱與共的。

楊猛不能跟進考場,帶着東西在門口處,等輪到楊繼業被搜檢,纔將物品遞給楊繼業,讓軍士們進行搜檢。

平時,軍士的地位遠遠低於文士,不敢得罪任何一個文人。可在科考前的搜檢,軍士的態度就比較粗暴,也是文士唯一一次被軍士可以無禮的機會。

明白這些,楊繼業一直微笑着主動配合搜檢,也將自己多餘的食物,放到搜檢存物籃。這些軍士就明白楊繼業的意思,兩隻多餘的烤鴨、一塊幾斤中的熟牛肉,直接放在籃中,也不說話。倒是讓軍士對他有不少好感。

這天是八月九日,早上進場。找到自己號位之後,可以稍做休息。幾個平米寬、半封閉的所在,對楊繼業而言先有思想準備,倒是很容易接受這樣的場合。比較幸運的是,楊繼業的位號距離公廁比較遠,聞不到臭味。

把物品擺好,坐在橫板子上稍微休息,也平靜一番自己的心緒。有些號子的考生在生火,要熱一熱飯食。乘着這時候還沒髮捲下來,將早餐吃了,然後纔有足夠的時間來答題。

第一場考生的內容是《四書》內容三道,每一道題答案必須在二百字以上;《五經》內容四道,每一道題答案字數在三百以上。這些答題有比較規範的答案,主要是考考生對經義的記憶和理解。

這裡的理解不是考生本人的理解,而是有標準的內容。能夠準確答出來,然後適當地將自己的理解、闡釋、引論等發揮出來,對經典的自身理解上,如果吻合標準答案,價值觀、是非觀、認識觀等與文朝大衆的價值相符合,就會得到高分、評出甲等、甲上等等,不同的閱卷老師給出評語後,最後看誰得到的甲上多。

如果被評爲甲,或乙等、乙上、丙等,那麼最終的成績肯定差多了。

楊繼業最不擔心的就是第一場,覺得自己在記憶力上有絕對優勢,對於各種標準答案的版本經典,都有過一遍的,不會出現錯誤。

第二場是在三天後,也就是八月十二日進場,十四日離場,第三場則是十五日進場,同樣三天離場,完成全部的鄉試考生程序。

每一場考試,是有其側重面的,也是在考察一個學子某一方面的能力。第一場是考學生讀書多少、讀書的效果如何,這是最爲關鍵的場次;那麼,第二場在八月十二日,內容是“論”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語”五條:詔、誥、表、內科任選一道。這一場主要檢驗考生是否具備做官的基本條件。第三場在八月十五日,考經、史、時務策五道,可視爲考安邦定國的見解。

楊繼業研究過之前成功的範文,知道文朝的科考與明朝後期的八股文是兩回事。考生在答卷上有更多的靈活性,但評卷時,老師們的分歧也會更大。

對於同一份答卷,有人給甲上很可能有人給丙等,這樣的差距引發的爭論和不公平,顯然是存在也是非常現實的。明朝後期和清朝期間的科舉,之所以要搞成八股文,最初的起因就是減少閱卷中的作弊。但後來的演化,使得八股文變成束縛生員讀書的鏈條。

真正成長爲大儒、大學生級別的存在,自然不同。這些人對經典研學大到一定的深度、廣度,對聖人之言,聖人的情懷不僅僅是學習,而是用畢生的精力去踐行。

就像後世的讀書人,大多數人從小學、中學、大學,然後畢業上班,他們所看的書就是課本、課外幾乎沒什麼閱讀量,哪怕有一些閱讀,也是由教師制定的統一洗腦所用的材料,沒有自己的思想和反思。這樣的人稱爲社會主體後,可想而知,會有什麼樣的社會現狀。

又紅又專時代,最爲明顯,而知新人長大、變中年、然後成爲老年,幾十年的觀念從初中就固定下來了。因爲,他們接受的教育、接受的灌輸,就是那麼些東西。對於與灌輸相左的任何東西,那絕對是錯誤的。

任何時代,作爲緊緊抓住掌控權的級層、作爲操控其他人命運的級層,他們需要什麼?

正如在歷史上有名的句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同的人在理解這句話上,是有完全相反的意義。可以這樣說,愚民者看到的自然是民可愚,尊重民者自然看到民重君輕。

對於這次科考,從楊繼業自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次考試但又不是決定性的考試。鄉試對於楊繼業,只是讓文朝士林認可他,對以後自己要做什麼,少一些阻力罷了。

有這樣的心態,對楊繼業而言,只要求考試通過,自然不存在多大壓力。早早起來,也沒吃東西,做幾下小動作的身體活動,將早餐也拿出來。生火,點燃煤爐子,之後每天只要記住加煤,就不會熄火。

優質煤點燃之後,非常便利的。楊繼業在想,以後到京城去會試,那時候正是春季二月天,真正大冷之日。要參與這樣的考試,就必須多帶一些優質煤,才保障自己不被冷着。

吃過早餐,雖看不到外面同次考試的其他人,但聽聲響,就明白,大家都做好迎考的準備。在一聲鑼響之後,考官宣佈下發試卷。這一次柳省的秋闈,正式開始。

看到考題後,楊繼業不由地笑起來。之前複習不算百分百猜中題,但都是自己熟悉的內容,靜心下來,提筆作答。

第331章 何來軍糧第636章 韓新勇的面子第258章 再商計謀第528章 赴北地第445章 可曾懺悔第598章 右相返京第639章 活不過三天第284章 孫大炮第650章 互相揭短第663章 楊媽的歡與樂第39章 刺殺術威力驚人第250章 告官府衙第376章 護牆交戰第548章 初戰韃子第591章 薑是老的辣第696章 破王家第662章 印象不搭第72章 平叔現身第509章 校長人選第585章 劉銘回京第119章 高福高壽第513章 遣人去北地第376章 護牆交戰第31章 逃 學第548章 初戰韃子第514章 一起嫁第603章 二師出動第646章 三部表態第154章 朱成章和劉世博第358章 勢如破竹第397章 新年大禮第113章 產業規劃第460章 運送大隊第75章 赴死之殺第658章 陳老頭第381章 無需明證第302章 殺意森然第689章 縣令張新遠第145章 先選誰第661章 見面歡第350章 粥場鄭明亮第494章 未來三年第148章 第一戰第126章 無需多禮第207章 年少英傑第415章 文武孰弱第453章 文昭帝的推測第160章 三戰議定第693章 按屋管理第674章 論攻與守第15章 巫 龍第673章 初訪太子府第622章 鏢旗的威力第322章 邊走邊練第107章 師生關係第539章 約 戰第540章 一戳難防第443章 傳假令第2章 有鬼呀第70章 攻楊家第384章 批條在誰手中第28章 酬 謝第699章 排禾縣第443章 傳假令第522章 郊迎二十里第75章 赴死之殺第351章 購米糧的路子第707章 密 談第54章 逃得掉嗎第609章 田雄邦的圍困計第148章 第一戰第497章 誰來主持第613章 劉裕論政第463章 白素梅第146章 態度粗暴第469章 方家不甘第234章 碎馬腳第217章 玉滿懷第380章 陷 阱第696章 破王家第330章 沒信心第500章 書堂三聯第674章 論攻與守第313章 明天發榜第243章 爭 辯第389章 奇襲見湖鎮(一)第248章 暗 謀第58章 真面目第234章 碎馬腳第295章 恆源商貿的要求第441章 直接斬殺第579章 挖 坑第561章 阿德說楊家子第36章 選 兵第85章 刮骨療法第101章 土法煉鋼第666章 父子論兵第375章 遠襲倭寇第455章 喜與優第51章 冬梅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