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人明白了楊繼業所說,都面面相覷,不知該如何接話。
周夫子面色平靜,但卻不急着說什麼,不表態實際上就是一種態度。
楊繼業也明白,對於一般人而言,與生蠻的態度、立場,是自小就受到教育的,是排斥與瞧不起,從根子裡就感覺生蠻愚昧、無知、不可靠近。誰與生蠻接近、與生蠻往來,也會讓周圍的人歧視。
對於秀才這種高端的羣體,更會遠離生蠻這種無法理喻的人。不僅低賤、愚不可及,還是沒法教誨的羣體。誰爲生蠻說一句話,都會受到羣起而攻之,更何況去給生蠻授課、開蒙?
楊繼業也有思想準備,見各人閉嘴不說,便也笑笑。說,“各位師兄、前輩,我不知大家對熟蠻、生蠻是什麼印象。荊蠻楚地之外的人,對我們荊蠻楚地又是什麼印象?
據我所知,荊蠻楚地之外的人,看我們荊蠻楚地,就是一出吃生肉、喝生血,不毛之地,無法與外人溝通、交流,更對聖學無法讀懂的地方。外面的人見到荊蠻楚地的人,都會遠遠避開,厭惡荊蠻楚地的人,對這裡人說話的口音,也是極其排斥的。
對,就像我們如何看待生蠻的人一樣。大家說,荊蠻楚地人才輩出,更是鍾靈毓秀之地。物產豐厚,人才濟濟,對於聖學也是完全領悟、運用日常,感化世人、生民。
外面的人,何以對我荊蠻楚地用有色的眼光看待,何其不公也?”
周夫子聽楊繼業這樣說,臉上稍微有些微笑,依舊不說話。而那五個老秀才,彼此是在對視,也在體會楊繼業所說的話。
實際上,他們到過最遠的地方,不過是府城。在府城,如果得知是荊蠻楚地的人,對方的態度確實有不同,哪怕沒有楊繼業所說的那樣惡劣,但卻是存在地域上的歧視。
不說文朝,放在後世的羣體,同樣存在極其嚴重的地域歧視。市與縣,縣與鎮,鎮與村,高一級別的對下一級別的人們,就帶着俯視心態。更別說上海、北京等大都市的人對外來人的態度。
“我們看看歷史,各位都是飽學之士,深知我族歷史演繹。華族漢人,最初不過是在黃河流域,隨着發展,逐漸向外演化、擴展,接受和改變的人羣慢慢擴大到長江流域。而如今最爲繁華的江南地區,才漢化多少年?
聖學之光,既然能夠從黃河流域,擴散到江南、擴散到荊蠻楚地。使得心向聖學的羣體越來越多,使得聖學發揚光大。這是歷史給我們見到的,也是聖學的榮光。
歷史會記載,一個對聖學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人,這也是因爲他們的努力,使得聖學潛移默化,改變了許許多多人的命運,使得化外之地,進到我們聖學的陣營。這是他們的付出,然後才受世人尊崇,得到榮譽。
如今,我們面對的不正是要將聖學向化外之地、推開他們心靈之窗,讓生蠻生民感受到聖學的偉大,讓生蠻之族,成爲我們聖學之聖徒?
不管我們往前走,是不是走通這條路。都是心懷聖學,學以致用,都是對聖學最高的崇敬,用我們微小的光和熱,交託於聖學的發展。
如果從後世幾百年、千年看如今我們的所作,在我們給生蠻蒙童開蒙、開智,讓他們越來越多的孩子,接觸到聖學、接受聖學,自覺地按照聖學去約束自己,感染他們身邊的人。那麼,幾十年後或更久遠的歲月,生蠻會有什麼變遷?
不難想來,生蠻一族,從最初是幾個、十幾個、百十個,一直到幾百、幾千,上萬的人都認同聖學,心向聖學。對於我們而言,一開始肯定不會被外人理解,外人會排斥我們、會嘲笑我們、會找到我們家裡來喝罵,甚至可能會攔阻路出手打人,以爲他們纔是清醒者。
可對我們而言,這是在做什麼?將聖學推向生蠻,那是將聖學之光輝,普照到生蠻,是一生之壯舉!也將是聖學發展歷史的一大跨步。
各位師兄,我心裡是這樣想,不知諸位是不是認同我的想法。我想,各位飽讀聖學,對孔聖所言:有教無類這句話的理解。對於生蠻一族,我們爲什麼不能用聖學開啓他們的民智?
這是一件影響聖學發展歷史的大事,我一個人肯定做不好,才請周夫子邀約一衆志同道合的勇士、睿智之士,能夠將自身的榮辱完全交託於聖學發展的大事業中。諸位師兄,我相信你們有決心、也有這能力,我想,只要我們齊心協力,一定會做出這件事,會在歷史上留下各位的名字!”
楊繼業語氣堅決,那是確實信自己所說的事情。這也是有後世的經驗所支持,五個老秀才,本身是科考的失敗者,這時候,確實有一種渾身給打足氣的充血感。
周夫子不等五個人表態,說,“各位,繼業這是一心要將聖學發揚光大,是一件大好事。另外,縣尊也支持在生蠻開學堂,會向朝堂建言,准許生蠻參與科考,恩澤生蠻一族。”
周夫子這些話不多,但透露的信息卻不少。即使到生蠻爲學堂授課,不能被荊蠻楚地其他書生所接受,可有縣裡官府支持,那他們所遇到的困難就會少很多。
“楊詠石年少志高,我等雖老朽,但殘軀猶在。對聖學之嚮往,那是骨血牽連,不可更易。如今有爲聖學而獻力之機,我等不敢居後,必然全力以赴,做成這件大事……”一個人表達態度,其他幾個人也是熱血沸騰起來,紛紛表示,不會居後,扯人後腿。
楊繼業見這局面,也笑起來,表示以後大家一同努力,這是一生之事業。
到具體該怎麼做,楊繼業這時候也還沒與生蠻說好,至少辦學堂的事情,已經在開始推動。
巫小陸到來,說酒樓的人過一會,會將做好的酒菜送過來。五個老秀才更是滿意,楊繼業這安排,確實深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