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到天明,李權一直憂心忡忡,徹夜未眠。安馨荷也如此。夫妻二人相顧無話,因爲他們都知道來自皇上的命令多說什麼都沒用。唯一能讓兩人安心的就是昨夜離開時皇上並未多說什麼。雖不代表沒有牽連,但至少沒聽到皇上的宣判,證明暫時是安全的。
事後,李權有些後悔,因爲他知道如果皇上決定了的事,豈能有自己言兩語而改變?該南征一樣會南征,時間絕不會受影響,反而還會讓惹得皇上不喜。這種偷雞不成蝕把米的勾當以後還是少做爲妙。
陽掛在山頭,天剛矇矇亮,李權一如往日上朝議政。
今日上朝不知會發生什麼事,安馨荷頗爲擔心,一送至門口也依依不捨。爲了不讓家人瞧出什麼端倪,安馨荷也不好表露心跡。李權小聲勸慰之後終是分離。
今日,跟李權一樣抱着忐忑心情的人還有很多。進入皇宮後,不少人朝李權圍攏過來,都想說些什麼卻開不了口,左後化成了一聲聲無奈的嘆息。
李權有些莫名其妙,心說自己還沒這般糾結呢,你們嘆個什麼氣?
一行人沉默不語地往和殿去,走着走着,後方有人快步插上,回頭一看,發現曾經被李權的一名考生,因李權的賞識現在已經被提拔到能上朝的等級了,可見跟着李權混升遷速有多快。
李權只是看得眼熟,對方年輕氣盛,所以也不懂什麼顧忌,張嘴就問道:“李大人吶!昨夜您怎能做出那樣的……您明知道皇上用兵之意,您怎麼還?”
所有人都皺起了眉頭,覺得此人問出這樣的話有些不妥當,但此人問的恰恰又是所有人都想知道的。所以皺眉歸皺眉,但所有人的耳朵都豎起來。
李權知道所有人都好奇這問題,心想自己現在不說,估計之後也會被般詢問,回答肯定是要回答的,但總不能說自己老婆是大華的公主吧?
想了想,要堵住悠悠衆口,要足夠讓人信服,所以也顧不得做作了。
李權昂首挺胸,一副理所當然的表情:“爾等還不明白?本官昨日詩作不是已經表明心跡了?”
“恩?”衆人聞言一愣,“詩作表明心跡?”
這時,周圍衆人腦海中都浮現出詩詞的內容。現在一想好像還真如李大人說的那樣,理由已經在詩中講得很清楚了。描寫亂帶來的影響,一者是反對戰爭,二者是同情戰亂中的姓。
難道李大人觸怒皇上是爲了天下姓?
“這……”
大臣們相互看着,好像都不知該如何形容。這的確算個理由,但是……但是這天底下真的有聖人麼?爲天下蒼生想,從來都是聖人們騙取人心的口號而已。別人或許不瞭解,但這些高官可都是人精,哪個會不知道天下人都是自私自利的?現在忽然冒出一個人來說自己爲了天下蒼生而反對皇上用兵,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假的。可轉念一想,李大人的身份何須裝聖人來騙取眼球?任誰站在李大人的角一想,只要老老實實順着皇上的意思來,這天下大統都有可能是李大人的。誰tm吃飽了撐的去跟姓叫苦?
如此一分析,再看李權那高傲的眼神,忽然間讓衆人覺得李大人的理由很充足,至少對於他這個人而言是足夠說明的!
但是……
爲了虛無縹緲地天下姓而觸怒皇上,其代價是有可能斷送前程啊!
想到昨夜皇上讓和李權作詩,那李緣嘴都沒張一下,卻讓李權在皇上心中的印象大打折扣,想想都覺得冤吶!
“婦人之仁!婦人之仁啊!”
衆人愁眉不展之際,又是那年輕官員擰眉長嘆。這時候,一邊的官員也忍不住了,紛紛開口抱以遺憾。
嘴上說是遺憾,其實內心對李權是失望透頂,只是不好說得嚴重。
李權看着周圍人的表情,莫名地一陣心煩意亂,他雖不是爲天下姓而爲。但見他們的表情,心道爲民請命就真的這麼不堪?就要被人看作白癡?那天下姓真就一不值了?
想到這裡,李權忽然不想與他們爲伍,加快腳步往大殿而去。
跟李權說話的官員都是李權堅定不移地支持者,不管李權做什麼,他們也只有想辦法支持,在如此敏感的時期改變站隊,那絕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看這李權遠去,幾個官員開始商量。
任何事情總是有利有弊,昨日李權的作爲在皇上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現在只有想辦法在別的地方挽回一些。
商量中,早朝已經。
……
……
朝堂上,氣氛有些奇怪。一切都很平靜,該上奏的上奏,該發表意見的發表意見,皇上也會拿出一些自己捉摸不透的奏章上來詢問衆人意見。
這些都跟平常一樣,好像什麼事情都沒發生過。
如此一直到了早朝最後,皇上下令退朝,很快消失在衆人視線中。官員們還有些發愣,心說今日的早朝不該這麼就完了吧?皇上是不是忘了什麼?
可皇上已經走了,問題也只能爛在肚裡。
今日的早朝也就只能這樣,只是衆人把目光投向李權的時候變得怪異了許多。
散吧散吧,不管什麼問題只能明天再說。
可到了第二天,情況和昨日一模一樣,早朝還是早朝,一切如舊,沒有半點兒波瀾。
第二天如此,第天,第四天也一樣。
這情況讓李權一脈的官員漸漸安心,但那些支持李緣的官員開始有些按耐不住。更多的則是氣,憑什麼皇上對李權就不管不顧了?
這份不服在朝堂官員心中壓抑着,只是沒人敢當着皇上面兒問出來,也沒相好該怎麼問。
時間一天天過去,李權也安心了,安馨荷也安心了,生活恢復了平靜。
對皇上態,李權沒心思多想,更不會因爲他的縱容而心生感激。反倒是因爲皇上對安馨荷眼神,讓李權對這個皇上的好感降低了很多。
李權就是這麼個怪人,誰要動了他的女人一根頭髮,簡直比要了他的命還嚴重。
就在所有人都以爲事情會這麼風平浪靜地過去的時候。
一夜間,京城的大街小巷忽然充滿了徵兵告示!
皇上忽然間要徵兵了!
這絕對是個轟動京城的大動作,傳達的信息很明確,姓認爲是劍指夷洲,官員們知道這是南下的最後準備了!
李權恍然,原來皇上是既不追究自己,又要保證南征計劃不變。
事到如今,李權還能有什麼辦法阻止呢?皇上能容忍一次,不代表能容忍第二次,莽撞行動的後果可能搭上全家人的性命。
就在李權爲此事犯難之際,京城中忽然流傳開一首詩。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爲辛酸。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幹。
男兒既介冑,長揖別上官。老妻臥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亦難。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盛端!憶昔少壯日,遲迴竟長嘆。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爲樂土?安敢尚盤桓!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不知何人所爲,總之,李權在上的作竟然流傳開了!其中還包括了安馨荷所作的那一首小詩!
這首詩流傳開,影響是可以預料的。
皇上爲激發姓對大華的仇恨不惜讓李權演了一出大戲,同時又搭上了千餘將士的性命,加上其中的腦力,皇上爲此可謂用心良苦。醞釀了這麼久,終於開始徵兵了,姓們因爲那些被激發出來的怨氣,一呼應,不少人甘願爲國效力。但是,李權的一首詩流傳開,戰爭的悽慘畫面彷彿血淋淋地展現在衆人眼前。
就像大火蔓延的森林在即將化爲灰燼的時候,一場暴風雨將一切都澆滅了。
姓開始意識到,戰爭不是光有熱血,還有犧牲,還有同親人的,而且這不是一個人事,這是天下姓共同面對的困難。
古代,詩詞是精神化傳播的唯一途徑,其影響力非一般人能想象。當詩詞流傳的時候,中秋宴上的事情也逐漸被世人所知。
李大人與李夫人不忍姓受戰火之苦,作詩委婉勸諫皇上收回用兵之意,卻惹得皇上大怒拂袖而去。
如此版本故事,很自然地將李權塑造成了姓心中的英雄人物。且不管李大人做的對與不對,光是這份膽氣,這份才情,這份良苦用心便足以讓萬民敬仰,被天下傳誦。
姓之中,李大人的聲譽是越來越好,如果從民心來看,李權現在可謂完壓李緣。但是,李權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剛剛平靜的心又提到了嗓眼兒!心說***是誰在背後暗算老?這樣一說,豈不是徹底壞了皇上的大事兒?這尼瑪要是激怒了皇上,家人還不玩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