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什麼意思?”
樑中書皺起眉頭。
曹巖口口聲聲說要給他一個實現抱負的機會,這種說法,只會讓他覺得可笑。
他的抱負是什麼,是國泰民安,是爲朝廷效力,如今他已經做到了後者,前者的話,雖然很困難,但他相信自己能做到。他之所以做蔡京的女婿,說到底,還不是爲了藉助蔡京的力量得到權利?有了權利,他就能執掌一方,就有了造福於民的機會。如今他已經擁有了權利,他也在爲造福於民而努力,雖然距離他預想的程度還有很遠,但他覺得自己是能做到的。
如今一個土匪頭子居然口口聲聲說要給他這麼一個機會,這是何等的驕狂,他已經忍不住要笑出聲了。
“樑中書可知道一個名爲扶桑的國家?”
曹巖卻沒有理會樑中書那懷疑和鄙夷的目光,而是老神在在的說道。
“扶桑?”
樑中書眉頭皺的更緊,他不知道曹巖突然提起這個國家是爲什麼。
“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春正月,東漢與倭奴國建立外交關係。這是我天朝與扶桑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的最早記錄。當時扶桑還被成爲倭奴國,這倭奴國既是倭人奴國之意,是《漢書》中所載百餘倭人國家之一。繼奴國與東漢建立外交關係之後約五百年,北九州的另一個倭人國家伊都國也派使節至洛陽,與東漢建立外交關係.景初二年六月,邪馬臺女王國派遣赴魏使節難升米大夫一行,至帶方郡,請求允許去魏都求見天子“朝獻”。魏明帝立命盛禮接見,並效法漢光武帝賜奴國王金印故事,詔封邪馬臺女王卑彌呼爲“親魏倭王”,假授金印紫綬.
直至隋朝建立,結束將近二百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華夏一統。在隋朝不到三十年期間內,倭使四至隋都,考察了隋的政治、經濟狀況和佛學。特別是派出許多留學生和留學憎,入隋學習。這些留學生和留學僧,在隋學習時間很長,有的在大唐建國之後,仍留唐學習,學習時間長達二、三十年。他們不僅專修佛學和儒學,而且對隋後來對唐的政治、經濟、文化、技術、醫藥、藝術以及政府機構的設置、法制律令的頒佈等各方面,廣泛地進行學習。回國後都以其所學,作出相應的貢獻。
而後大唐建立,取代隋國。
貞觀三年,倭國派出第一次遺唐使,試圖與唐建立外交關係。
龍朔三年,唐國與倭國海軍於朝鮮半島白江口進行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會戰,結果唐軍大勝,結束了新羅與百濟間的長期糾紛,同時使倭國受到嚴重打擊。倭國失敗的直接後果是,停止了對朝鮮半島的擴張。自白江口戰後,唐日雙方使節往返頻繁.十年間雙方使團往返十次。
天寶十二年,鑑真東渡日本成功,傳播佛教.
乾寧元年,倭國派出第十一次遣唐使,即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從前期第一次遣唐使的派出至後期第十一次遣唐使的停止,中間經歷近二百六十餘年,在唐日兩國之間進行外交、文化和經濟聯繫的重要形式的遣唐使,終於結束了。
唐時,倭國正處於奴隸制瓦解,封建制確立和鞏固的階段,對唐朝的這個封建社會的盛世極爲推崇。因此,它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學生和學問僧的數目之多,僅次於新羅,倭國派遣來唐的遣唐使達13次之多,其他官員和留學生來唐最多一次達五六百人,他們學習華夏的生產技術、哲學歷史、政治經濟制度、文學藝術、建築技巧和生活習俗等.
由於唐與倭國之間的交往密切,所以倭國在許多方面都受中國影響很大,具體表現嘛,首先在政治經濟制度方面,倭國進行的‘大化改新’就仿照唐制度,改革了行政制度,實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製,其次,在城市建築方面,唐都長安有朱雀大街,東市西市這一些建築在倭國京都中也同樣有。第三是文字方面,前朝貞元年前,倭國一直都使用漢字作爲書面表達的工具,後來,倭國參照漢字草書和楷書的偏旁,創制了他們自己的文字。除此之外,還有就是倭國的飲食、服裝和同常的生活也受唐朝的影響很大……”
“你到底想說什麼?”
樑中書終於忍不住開口打斷了曹巖的話。
他到現在也不明白曹巖說這些東西有什麼用,他對倭國還是有些瞭解的,雖然沒有曹巖說的那麼複雜,但他多少還是知道一些的。只是他不明白,曹巖這時候說這些是什麼意思。
“倭國呢,撮爾小國罷了……這是朝堂諸公們所公認的,但樑大人,您對倭國還是不太瞭解。
這些倭奴呢,性格和我華夏子民可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他們相信精神力量大於一切,同時相信秩序大於一切,更相信力量大於一切……”
古時候或者在影視劇裡,我們會常常看到扶桑人在決鬥前,總會在額頭上綁一段寫有“必勝”的白布條。他們對“必勝”的理解跟我們不一樣,我們只是一種心理暗示,而扶桑人是從骨子裡相信的。如果失敗,他就認爲是精神的力量沒到位;還認爲這是恥辱,最終來個剖腹自殺。所以在兩軍對陣時,米國人強調的是軍艦、彈藥是否準備充分;而扶桑人可能正在做廣播體操,即使是在飢寒交迫、又沒有任何取暖設施的防空洞裡。所以在45年戰局已定的情況下,扶桑人還負隅頑抗的要命,導致米國不得不用原子彈。
扶桑人對於精神力量的癡迷,應該與國家面積狹小,長期資源匱乏有關;在歷史進化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篤信精神力量的民族性格。
對精神力量的癡迷,以及長期的“武士道”精神,還形成了他們對“勇敢”不一樣的理解。米國人理解的是:能夠拯救弱者,救人於危難;而扶桑人理解的是:不顧一切地向前衝,不惜代價地打擊敵人。甚至他們的軍艦上都不安置救生器,認爲那是“膽怯”的表現。
其次是秩序大於一切。
扶桑人認爲一切都有秩序。
在扶桑,等級制度是根深蒂故的。在長期的封建社會裡,就有武士、農民、工匠、商人、賤民五個等級。這應該也是學的我們大唐朝,但扶桑人把它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低等級的人如果對武士無理,武士可以當場誅殺;反過來,則不行。當然,低等級的人可以向政府請願。在扶桑家庭,妻子要向丈夫鞠躬,孩子向父親鞠躬,弟弟向哥哥鞠躬,女孩向男孩鞠躬。在企業,所有的下級要嚴格聽從上級的安排,不可以反駁和頂嘴。這都是紮根在扶桑人心理的理念。
扶桑路邊的垃圾桶很少,垃圾也需要嚴格分類。即便你只是喝完了一瓶飲料,也要將飲料上的標籤撕下來,與飲料瓶分開投放,以進行嚴格的垃圾分類。在扶桑人心中,等級意味着秩序與穩定,是最好的社會制度。扶桑人爲什麼發動二戰?在他們認爲,那是天經地義的。所謂“大東亞夢想”,那就是扶桑人想要在東亞地區,甚至在全世界,建立起一種等級秩序,讓所有的國家都在固定的國際結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扶桑就認爲自己是處在金字塔頂端等級的民族。
這也是一個國家慣常的民族心態,就像米國一樣;但是發展到那種極端獸性、跟元首滅絕猶太人一樣,確實令人恐怖。
最後就是強者大於一切了。
扶桑人學習態度確實很強,原來唐朝是世界第一強國,他立即認唐朝人爲老大,一切向漢人學習,包括服裝、文字、甚至閉關鎖國等等。
後來資本主義的“大炮”不僅打開了滿清的大門也打開了扶桑的大門。扶桑人一看,原來外面還有更強的;立即組最高等級團前往歐美學習,一去就是兩年,做了各種詳細記錄。學習團回來後,進行了明治維新,****。他們學習製造,將產品賣給華夏,加工華夏土貨,販賣西方;參照西方,制定《民法》、《刑法》;舉辦西式學校、圖書館,改教育制度,要求全民入學:甚至連喝酒、吃半生牛排也準備學西方。
扶桑人甚至一度想脫亞入歐,瞧不上亞洲國家。
另外還有一點,那就是扶桑人對名譽過度重視,他們屬一種“恥感文化”,不重視罪過,也就是不重視內心想法,重視一種外部表現。“罪過”是一種內部感覺,像啤酒國就是一種“罪感文化”。這也是二戰後,扶桑死不認罪的原因之一。
當然了,這些東西曹巖這時候肯定不能和樑中書說,畢竟他就算冠以“仙人”之名,也不能預知千年之後的事情吧。
他只能簡單描述倭國這個國家的民族特性後,然後很嚴肅很認真的看向樑中書。
“樑大人以爲,這樣一個國家,如果給他們發展的機會,他們會如何做呢?他們現在固然是撮爾小國,但越是這樣的小國家,往往野心就越大。人心不足蛇吞象的道理,想必不用我向樑大人繼續訴說了。那麼我現在想請樑大人預測一下,就是這麼一個畸形甚至是有些變態的民族,若是給其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試問,若干年之後,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國度,是否會給我華夏帶來巨大的災禍?樑大人您也是飽讀詩書之輩,就結合您的所學,來做一個預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