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炮擊結束之後,大批唐軍攻上來之後,這種情況更多了,那些逃生無望的契丹官兵都瘋狂了,想盡辦法破壞其他人的逃生希望,擺明了我跑不了你也別想跑。
契丹軍隊如此混亂,甚至可以說發生了內亂,唐軍的進攻自然非常的順利,唐軍幾乎遇不到什麼有效的反擊,這麼混亂的情況下,已經沒有多少契丹官兵願意繼續打唐軍了。
再說了,就算有少數人還有繼續打唐軍的想法,契丹軍隊自己的陣營裡還是子彈亂飛了,很有可能有人準備打唐軍呢,結果後面飛來一顆子彈,把這人的性命結果了。
其實十三萬部族軍隊要是就地死守,還是能堅持很長時間的,畢竟防守方的地利優勢在那裡擺着,唐軍最後肯定可以贏,但是代價也不會小。
結果契丹軍隊這麼一撤,多數官兵都變得無心戰鬥,反而被唐軍輕鬆擊敗,雙方兵力相當,契丹軍隊現在不但沒了地利的優勢,還陷入了混亂,契丹人註定要收穫一場可怕的失敗。
契丹人遭遇了重大失敗,雖然他們總兵力不少,但是卻沒有絲毫的戰意,唐軍官兵一個個都是鬥志昂揚,這麼痛快的順風仗,他們也很少遇到,現在一個個都不想放過這個痛打落水狗的好機會。
雙方兵力相當,契丹軍隊卻敗的很慘,戰事持續了四五天之後,契丹軍隊陣亡三萬人,兩萬人受傷,五萬人投降,最後逃回南州城的人數才一萬多人,加上南州原來的守軍27師,也才兩萬多人。
契丹的十四個師長陣亡五個,失蹤五個,被活捉兩個,僅有兩個人逃回了南州,對耶律智等人來說,可謂是當頭棒喝,這樣一來,這一仗就損失了足足高達19萬多的軍隊。
對於這次決戰總共才投入五十萬軍隊的契丹來說,已經讓很多人打退堂鼓了,死傷如此慘重,早就過了契丹大佬們的底線,他們本來的底線只有百分之十的,也就是說陣亡和被俘虜最多五萬人,能佔多少便宜是多少。
沒想到現在損失了19萬多的軍隊,大佬們真是覺得心肝都疼,覺得這仗沒有必要再打下去了,本來調往前面的援軍都得到了停止前進的命令。
而且現在契丹還要擔心唐軍會不會繼續進攻,畢竟挑起戰爭輸了不會什麼後果都沒有,現在的契丹君臣心情也是很忐忑的,這件事,要怎麼收場啊……
心情最糟糕還不是契丹君臣,而是南州的契丹人,特別是城裡的貴族,他們都得到了消息,那些地盤位置距離大唐較遠的部族和皇室,都開始將軍隊逐步撤回去了。
對這些部族和皇室來說,大唐和他們還隔着好多的部族呢,就算李有信要秋後算賬,也要先幹掉前面的部族才行,他們需要擔心的時候,還遠着呢!
既然這樣,爲什麼要和李有信硬拼呢?
見識到了李有信部隊的實力,距離大唐較遠的部族和皇室都在想,要是李有信派兵打到他們的地盤,他們再抵抗,至於現在嘛,先保住軍隊再說。
這樣一來,南州勢力豈能不慌?只是這裡僅剩兩萬多軍隊,這要是選擇打的話,估計結局是比較悲慘的……
李有信從費光那裡得知契丹大多數勢力都在大踏步撤退的時候,立刻命令部隊開進南州境內,這裡已經是契丹的地盤了,李有信打定主意,既然契丹敢挑起戰爭,就必須要付出代價,這次要吃掉幾個州才行!
李有信這個決定獲得了大多數將官的支持,沒有幾個人會光捱打而不想反擊的,契丹人既然敢來搞事情,就必須要付出代價!
李有信大軍兵臨城下,南州的人心也完全散了。
兩萬多契丹雜牌軍隊,守衛一個南州城,就算有城牆的保護,裡面的人也沒有任何信心,主要是唐軍擊敗皮室軍的還是從吐蕃徵召來的奴隸部隊,還贏的那麼容易,連樞密使蕭奉先都成了階下囚,這讓守軍的士氣如何能夠高昂的起來?
其實三個吐蕃師打贏六萬皮室軍,有一個很大運氣因素在內,車明帶人偷襲了皮室軍的指揮部,將高層一鍋端了,這才贏的比較輕鬆,不然的話,這仗還有的打呢!
但是其餘的契丹人不知道這些,他們只看到唐軍吐蕃師贏的如此輕鬆,內心的恐懼也就無限放大了。
更糟糕的是,那些契丹敗兵在城內四處傳播唐軍如何厲害,讓城內的人都被嚇的更厲害了,甚至膽小一些的,都帶着細軟逃出了城,雖然遠走他鄉日子肯定很難過,但是眼下這中情況還能怎麼辦呢,跑吧。
現在沒跑的都是在南州有大量的不動產,這些人比較貪婪,實在不願意放棄家產,加上李有信組建了吐蕃師,這些人也就抱了一些希望。
既然有吐蕃師,爲何不能有契丹師?
只要李有信有意組建契丹師,他們也可以幫忙嘛!到時候說不定能保住一小部分家業呢?
李有信還沒攻城,城裡有這種想法的人就這麼多,因此剛剛圍城,城裡的大勢力一商量,派出了一位使者,商議投降條件。
其實契丹軍隊是最沒有心理壓力的,李有信收編了那麼多吐蕃人、回紇人進入軍隊,那麼再多一些契丹人,好像沒有什麼疑問吧?
吐蕃裡面遭到清算的,就是奴隸主和地主了,而軍隊裡有奴隸和土地的人只是少數,而且還被唐軍佔領了,抵抗的意志幾乎全部喪失完了。
所以派出議和使者的提議,幾乎得到了城內所有契丹人的同意。
契丹使者是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白白胖胖,看起來像個和氣生財的商人,這也是城裡契丹人精挑細選過的,談判使者一定要看起來有誠意,爭取能多弄點好處。
這人倒也非常識時務,見面馬上跪在地上,恭敬的說道:“我是南州城內派來議和的使者,我叫孫容,見過大唐川王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