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下)

中外歷史上最有傳奇色彩的軍事統帥要屬法國的“聖女貞德”這位只有16歲,沒受過任何軍事教育的農家女,在百年戰爭後期法國將遭英格蘭征服的國難之際,挺身而出,奇蹟般地打敗了強大的英格蘭軍隊,拯救了法蘭西,迫使英軍撤出法國。英國自此斷消了征服法國的念想,走上了有自己特色的發展之路。

(一)金雀花王朝的終結

1377年英王愛德華三世去世,由黑太子愛德華年僅10歲的兒子理查即位,稱理查二世。因新王年幼,黑太子愛德華的弟弟蘭開斯特伯爵約翰任攝政主持國政。理查二世在1389年親政後與貴族的矛盾越來越大,飛揚跋扈的國王根本不把貴族放在眼裡,他不僅把約翰伯爵的兒子亨利放逐到遙遠的山地,還在1399年2月約翰伯爵死後沒收了他的財產,令貴族人人自危。同年5月,亨利借理查二世出征愛爾蘭的機會,舉兵反叛,在貴族的支持下,徹底打敗了國王的軍隊。8月,理查二世被迫投降,並於9月30日讓位於亨利,後者登基稱亨利四世,因他的父親約翰親王繼承的是蘭開斯特的爵位,所以他這一支也被稱爲蘭開斯特家族,他所建立的王朝就稱爲蘭開斯特王朝,金雀花王朝壽終正寢。

亨利四世在位期間,一直飽受貴族叛亂的困擾,議會也處處和他作對,不斷否決他徵稅的法案,在此情況下,英國沒有能力發動對外戰爭,一直到1413年他的兒子亨利五世即位後,王權纔得到鞏固。而這時的法國因在位的查理六世患瘋癲病,王權衰微,貴族上層中兩大派別爭鬥激化,都想利用英國的力量打擊對方,新即位的英王亨利五世就秘密聯合法國的勃艮第伯爵,於1415年8月率軍在法國的塞納河口登陸,百年戰爭戰事又起。

(二)阿金庫爾戰役與《特魯瓦條約》

英軍登陸後,亨利五世率軍圍困哈夫勒爾,迫使守軍於9月22日投降。此時已是秋天,不利於長途跋涉進攻巴黎,亨利決定直奔加萊,引誘法軍進行決戰。10月24日,雙方在加萊南方不遠的阿金庫爾(gincourt)展開決戰,只有1.5萬人的英軍頑強抵抗着近5萬法軍。而數量上佔有絕對優勢的法軍依舊沿襲落後的以重騎兵爲主力、騎士各自作戰的拙劣戰術,結果在行走不便的灌木林中,攜帶笨重鎧甲的法國士兵被英軍的弓箭手大量射殺。由於法軍人數太多,終於有一批一批的人員衝到了英軍陣地,亨利立即帶頭下馬作戰,弓箭手也扔掉弓箭,拔出刀劍來迎擊對方。在短兵相接的廝殺之中,亨利五世本人受傷,最後英軍還是擊退了法軍的進攻,法軍再次遭遇慘敗,3名公爵、5名伯爵與4000多名騎士戰死,而英軍傷亡不到500人。這次戰役的勝利使亨利五世的聲望達到了頂峰。

亨利五世

1415年11月,亨利勝利凱旋,倫敦幾乎萬人空巷,前住迎接。第二年8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造訪英國,雙方訂立了反對法國的攻守同盟。

1417年8月初,亨利五世再次帶兵進攻法國,在諾曼底登陸後擴大戰果,重點圍困魯昂。魯昂城居民頑強抵抗,他們吃盡了糧食、馬匹、狗、貓、鼠等。爲節省食物,老弱婦孺被趕到城外活活餓死。1419年1月該城陷落時,總計有5萬魯昂人死於飢餓。此時,法國的統治階級又發生內訌,查理六世精神失常不能理事,已投靠英國的勃艮第公爵菲利普藉機佔領了巴黎,把王太子趕到了法國的南部。1420年菲利普代表法國國王與英國簽訂了《特魯瓦條約》答應亨利五世成爲查理六世的攝政王,同意在查理六世死後由亨利五世及繼承人永遠兼任法國國王,基恩和波爾多歸屬英國。

1420年6月,亨利五世與法國的公主凱瑟琳結婚,12月亨利五世來到巴黎,儼然成爲法蘭西的君主,英軍牢牢控制着以巴黎爲中心的法國北部。1422年,亨利五世在戰場上染上痢疾,不治而亡,他和凱瑟琳生下的只有9個月大的亨利王子繼位,稱亨利六世。10月,查理六世又死去,亨利六世按照《特魯瓦條約》成爲法國國王。但是逃到南方的法國王太子不甘屈服,在布爾熱自立爲法國國王,稱查理七世,繼續領導抗英鬥爭。

法國貴族爲什麼會讓一個農村女孩指揮法國的軍隊?

歷史學家對法國貴族任用貞德作爲抗英的指揮作出瞭如下解釋:戰場上一年接着一年的可恥失敗,法國政府在軍隊和人民的領導地位上已經士氣低落而名聲敗壞。當查理王儲同意由貞德領導他的軍隊並準備戰爭時,他一定已經試過幾乎所有正規、理性的策略。只有一個已到存亡關頭卻全然無計可施的政權,纔會在絕望之下相信一個自稱受到上帝指示的農村文盲女孩,讓她指揮國家的軍隊。

(三)貞德抗英

英軍爲完全佔領法國,在亨利五世的弟弟貝德福(Bedford)公爵的領導下,不斷進攻法國南部查理控制的地區。1428年,英軍開始圍攻法國中部的重鎮奧爾良。他們採用堡壘戰術,在奧爾良周圍修築很多堡壘,在大炮的掩護下,一步步逼近奧爾良。到1429年初,儘管該城居民殊死抵抗,決心戰鬥到底,但由於外援斷絕,飢餓難忍,又加敵軍大炮轟擊,城內士兵人數日益減少,抵抗力越來越差,城池危在旦夕。英國的侵略激起了法國人民的極大憤怒和強烈反抗,法國形成了羣衆性的抗英,此時一個普通的農家女孩登上了歷史舞臺,義無反顧地承擔起拯救法國的重任,她就是貞德。

貞德是一個農村牧羊姑娘,父親是一個村莊裡的小官,在同英軍作戰中曾被敵人砍掉了一隻手臂,成了殘疾。父親的教育與英軍對周圍村莊的擄掠,使貞德幼小的心靈裡很早就充滿了對英國人的仇恨。她從小習武弄棒,操練武藝,一心要報效祖國,趕走侵略者。

她前往宮廷面見查理七世,自稱受到上帝的召喚,讓她來協助國王殺敵。法國的貴族先是視爲荒誕,但她的確顯現了一些特異能力,於是查理七世將信將疑,幾個月後給她配備了盔甲、馬匹和旗幟,讓她帶軍解救奧爾良。

貞德全身甲冑,和戰士一樣打扮。他們到達奧爾良後受到守軍和居民的熱烈歡迎。貞德說是天使告訴她,要她到法蘭西解奧爾良之圍。在當時的條件下,反對英國入侵的抗戰披上了宗教的色彩,使法蘭西民族的鬥志迅速高漲。貞德高舉耶穌的旗幟(白底繡上耶穌和瑪麗的字樣)在戰士和居民中激起了無比的抗戰熱情。奧爾良周圍的英軍堡壘一個接一個地被摧毀,局勢向有利於法軍的方向轉變。1429年5月7日,貞德又率領戰士們攻佔了奧爾良南部盧瓦爾河大橋南端的重要堡壘,殺死了英軍3名重要的指揮官和許多貴族。

這次戰鬥的勝利,使奧爾良城和法國中部各地的聯繫暢通無阻。貞德的英名讓英國侵略者不寒而慄,她實際上已成爲法軍的領導人之一。1429年5月8日早晨,英軍指揮官決定撤圍西去,被圍達7個月之久的奧爾良終於解圍了。在貞德精神的鼓舞下,法軍連克北方許多重鎮,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王太子查理在貞德的勸說下也於7月17日在蘭斯大教堂正式加冕爲法國國王。

1430年春,貞德勸說國王進軍巴黎的計劃被拒絕,便決定單獨採取行動。她徵集了一隊士兵,又打聽到勃艮第公爵在攻打貢比涅(Comptegne)便前住該城支援。5月23日,貞德率領的隊伍在貢比涅郊區遭勃艮第軍隊的襲擊。她領導部隊突圍向貢比涅城撤退,但城門關閉,她本人在圍困中被勃艮第軍隊俘獲。同年11月,勃艮第貴族以4萬法郎的價錢把她交到英國人手中。英國貴族指使博韋(Beuvis)主教在魯昂開庭審判,以異端罪判處貞德死刑。1431年5月30日上午,年僅19歲的法國民族英雄貞德被綁在魯昂舊市場的火刑柱上活活燒死。

貞德雖然犧牲了,但她英勇抗敵的大無畏精神感染了無數法國民衆,法國民衆紛紛組織起軍隊抗擊英軍,爲收復領土而戰。1436年,法國人收復了巴黎,此後戰爭硝煙逐漸熄滅。1449年戰端重開後,法軍收復了貞德殉難所在地魯昂,次年又在福爾米尼戰役中大敗英軍,一鼓作氣光復了諾曼底全境,1453年又攻佔了西南部波爾多等地。英國在大陸上的領地最後只剩下北部的加萊港,至此,百年戰爭以英國的勢力被徹底趕出法國告終。

英國在百年戰爭以後,放棄了無謂的征服法國的計劃,而集中力量經營不列顛國內事務,到15世紀末形成了統一的民族國家。在思想與文化上,英國也不得不清除原先諾曼征服以來的法國的影響,全面採用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

聖女貞德之死

貞德被捆綁在火刑柱上,她手握着十字架不斷地祈禱着,並向旁邊的牧師請求讓她握着一個小十字架。最後火被點燃,幾分鐘後,一切都結束了。英國人將燒焦的木炭撥開,暴露出焦黑的屍體,以向人羣證明她的確死了。聖女貞德就義之時,年僅19歲。

諾曼征服幾百年以來,法語一直是英國貴族和紳士的日常用語。百年戰爭割斷了上流社會與其法國領地的密切關係,舉國上下把法蘭西文化看作異國貨色,法語和“敵人的語言”成了同一概念。普瓦提埃戰役之後,國會以法律形式宣佈,在法庭上的審訊和辯護必須使用英語,法律文書案須用拉丁文字。更徹底的語言革命措施是把英語正式列爲教學用語。英語的廣泛使用和發展,改變了英國人的文化生活,推動了英國的文藝復興,使英國從法蘭西文化海島分支的從屬地位中脫離出來,終於獨樹一幟。

英語源於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口語,傳到英國後仍保留了多種多樣的方言。其中,西撒克斯語曾是阿爾弗雷德大帝統治時期的宮廷用語,但諾曼征服後它就成爲英格蘭東部腹地的農民語言。百年戰爭以後,倫敦、牛津、劍橋等文化中心都流行這種語言,西撒克斯語經過世世代代英國人的共同努力,變得生動、流暢、嚴密而達意,成爲現代標準英語的正宗。

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第25章 女王的“海狗”第5章 專題英國的風俗習慣第13章 “獅心王”的傳奇人第10章 專題英國貴族第21章 亨利七世的勤勉創業第42章 專題亞當· 斯密與《國富論》第49章 一代賢相——丘吉爾第40章 盛世時代的女王——維多利亞第15章 議會制度的起源第8章 阿爾弗雷德大帝第35章 海軍軍神納爾遜第16章 征服威爾士與蘇格蘭的戰爭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第8章 阿爾弗雷德大帝第43章 釐清敵友——協約國的建立第23章 血腥瑪麗第49章 一代賢相——丘吉爾第40章 盛世時代的女王——維多利亞第12章 亨利二世主持的司法改革第45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下)第37章 黑奴的淚與血——罪惡的黑奴貿易第22章 亨利八世與英國宗教改革第44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上)第44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上)第33章 專題詩壇雙聖——拜倫與雪萊第3章 不列顛文明的開拓者第34章 殖民侵略的急先鋒——東印度公司第12章 亨利二世主持的司法改革第6章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主不列顛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第54章 布萊爾與“第三條道路”第14章 自由的奠基石——《大憲章》第42章 專題亞當· 斯密與《國富論》第27章 專題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第1章 出版說明第49章 一代賢相——丘吉爾第45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下)第20章 專題紳士風度第28章 推翻國王的暴政——英國革命第35章 海軍軍神納爾遜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第13章 “獅心王”的傳奇人第36章 開闢帝國的新領地——庫克船長的探險歷程第23章 血腥瑪麗第8章 阿爾弗雷德大帝第22章 亨利八世與英國宗教改革第37章 黑奴的淚與血——罪惡的黑奴貿易第34章 殖民侵略的急先鋒——東印度公司第29章 叱吒風雲的統帥——克倫威爾第18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下)第52章 國有化、福利國家與英國病第33章 專題詩壇雙聖——拜倫與雪萊第34章 殖民侵略的急先鋒——東印度公司第27章 專題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第47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第37章 黑奴的淚與血——罪惡的黑奴貿易第7章 七國時代第27章 專題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第20章 專題紳士風度第7章 七國時代第37章 黑奴的淚與血——罪惡的黑奴貿易第47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第6章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主不列顛第7章 七國時代第34章 殖民侵略的急先鋒——東印度公司第45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下)第25章 女王的“海狗”第15章 議會制度的起源第21章 亨利七世的勤勉創業第27章 專題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第33章 專題詩壇雙聖——拜倫與雪萊第8章 阿爾弗雷德大帝第41章 日不落帝國的餘暉——英聯邦的建立第5章 專題英國的風俗習慣第31章 工業革命第47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第23章 血腥瑪麗第26章 “無敵艦隊”的覆滅第28章 推翻國王的暴政——英國革命第44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上)第48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下)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7章 七國時代第23章 血腥瑪麗第31章 工業革命第6章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主不列顛第41章 日不落帝國的餘暉——英聯邦的建立第39章 大饑荒的後果——愛爾蘭的分離獨立第54章 布萊爾與“第三條道路”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9章 丹麥金與丹麥人的統治第1章 出版說明第28章 推翻國王的暴政——英國革命第3章 不列顛文明的開拓者第23章 血腥瑪麗第44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上)第1章 出版說明第27章 專題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