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征服威爾士與蘇格蘭的戰爭

喜歡看世界盃足球賽的球迷都知道,代表英國參加比賽的居然有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四支球隊,在歷史上,這些地區的歷史淵源各有不同。英國的統一是伴隨着英格蘭的擴張而進行的,13世紀末,英格蘭先是吞併了弱小的威爾士,進而又染指蘇格蘭,但由於蘇格蘭民衆的英勇反抗,蘇格蘭的獨立地位一直延續到17世紀。

(一)早期威爾士

威爾士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一直是凱爾特人的天下,在公元1世紀時,羅馬曾征服威爾士北部和南部,但沒留下多少影響。羅馬軍隊撤退後,威爾士繼續由凱爾特人控制着,凱爾特人藉助當地有利的地形頑強抵抗着盎格魯—撒克遜人的侵略,併成功地守護住威爾士的山區和南部的平原地區。威爾士在6世紀時,也改信了基督教。1066年威廉一世征服英格蘭後,把威爾士北部的邊境地區分封給諾曼貴族,這些諾曼貴族被稱爲“邊界領主”他們採用一步步蠶食凱爾特人在威爾士土地的辦法,逐漸擴大其在威爾士的勢力範圍。在他們的保護下,英格蘭的很多軍人、農民和商人陸續移居到威爾士。凱爾特人被迫退居到山區地帶,由邊界領主統治的河谷與海岸地帶,實際上形成了一個個獨立的小王國,一半由封建領主統治,一半聽命於土著部落首領。

公元1200年前後,威爾士北部的部落在酋長盧埃林(Llewelyn)領導下,利用邊界領主之間的矛盾,開展收復失地運動。到盧埃林的孫子小盧埃林·格里夫(LlewelynpGrif.th)統治時期,他利用英格蘭國王與貴族的內亂,聯合當時反對亨利三世的西門·孟福爾,逐漸控制了威爾士的大小土著部落,阻擋諾曼底—英格蘭人在威爾士的蠶食入侵,甚至使得一些邊界領主也臣服於他,他還試圖把各個土著部落合併爲一個統一的王國。這次獨立運動在1267年簽訂《蒙哥馬利條約》時達到頂峰,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被迫承認小盧埃林的領土和新近自封的“威爾士親王”稱號,而小盧埃林也承認英王的宗主地位,每年還要繳納3000馬克的貢金。

(二)征服威爾士的戰爭

1272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去世後,他的長子愛德華急忙從第九次十字軍東征的途中撤回,繼承王位,稱愛德華一世。愛德華一世從小就喜歡像騎馬、追逐打仗這樣的遊戲,他身軀高大,雙腿修長,能緊緊夾住馬鞍,綽號“長腿”他英勇善戰,有鐵一般的意志,1265年一舉平定了孟福爾領導的叛亂。

當愛德華即位之時,他已是一位經過歷練的比較成熟的政治家和軍事指揮者,他知人善用,注重立法,並因戰功和政績獲得了“蘇格蘭的錘子”“威爾士的征服者”“英格蘭的查士丁尼”等稱號。

1274年年末,小盧埃林以愛德華一世支持他的弟弟大衛發動叛亂爲由,拒絕向愛德華一世行效忠禮,並計劃和孟福爾的女兒結婚,繼續對抗英格蘭,戰爭於是爆發。1277年1月,愛德華徵集15640名步兵以及各種民工,採用羅馬人的戰術,即在優勢地點建造城堡,並通過交通網把城堡連起來,在威爾士步步爲營,層層推進。到4月時就已經征服了小盧埃林佔領的邊界領主的土地,到年中時推進到威爾士中部。小盧埃林被迫與亨利三世簽訂了《康韋條約》根據條約,盧埃林要向愛德華行臣服禮並效忠於英王,承認被愛德華征服的領土爲英王領地,歸還所欠英王之債務;愛德華則承認盧埃林“威爾士親王”之稱號,並允許他在北部地區實行威爾士的法律和習俗。

1282年,圍繞着威爾士土著部落之間的爭端應由愛德華還是小盧埃林裁決這一問題,英格蘭與威爾士的戰端又起。1282年,這次小盧埃林之弟大衛佔領了霍華德城堡,並號召威爾士土著部落反叛英格蘭。愛德華從蘇格蘭事務中迅速脫身,立即集結700名重裝騎兵、8000名步兵和1萬名弓箭手。他首先用英格蘭弓箭手對付威爾士的騎兵,然後用英格蘭騎兵追擊威爾士人敗退的軍隊;他還鼓勵在威爾士的英格蘭邊界領主參戰,並控制了海洋以保證軍需供應。

威爾士無力抵抗英格蘭軍隊強有力的進攻,很快戰敗,1283年12月,小盧埃林在一次戰役中戰死,次年大衛也被俘並被處極刑。

1284年3月19日,愛德華一世頒佈《威爾士條例》把北威爾士劃分爲幾個郡,由王室官員直接管轄,其餘地域的邊界領主在威爾士地區的權力保持不變,在某種程度上保留了威爾士的法律和習俗。愛德華爲鞏固對威爾士的統治,還加強威爾士的城堡和重鎮的建築,就此徹底征服了威爾士。1301年,愛德華一世把“威爾士親王”這個稱號賜給了自己的兒子,即未來的愛德華二世,以後,英王的男性繼承人都被賜予這個稱號。

愛德華一世與妻子之間有着怎樣的感人故事?

愛德華一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與卡斯提爾王國的艾琳娜公主結婚。他們非常相愛,1290年艾琳娜於威爾士去世,在她的遺體運回倫敦的路上,愛德華一世在每一個驛站都樹立了一個十字架。至今,倫敦還保留着一部分這種十字架,並被稱爲“王后十字架”自從愛人死後,愛德華一世的性格日趨暴戾和殘忍,也許之後他對外殘暴的外交政策和這也不無關係。

(三)蘇格蘭戰爭

愛德華一世在吞併威爾士後,對另一個與英格蘭鄰近的國家蘇格蘭也垂涎欲滴。蘇格蘭是凱爾特人的後裔,向來與英格蘭人的關係不睦。在盎格魯—撒克遜時代,蘇格蘭人就經常藉着維京人的力量南下滋擾,成爲英格蘭人的心腹之患。蘇格蘭在英格蘭的影響下也逐漸實現封建化,在11世紀,蘇格蘭國王統治着蘇格蘭南部和西部的大部分領土。此後,蘇格蘭與英格蘭的關係漸趨緩和,王室之間的和親通婚日漸頻繁,蘇格蘭國王在英格蘭還有一部分封地。1286年蘇格蘭國王亞歷山大三世去世後,她的孫女瑪格麗特(Mrgret)即位,當時愛德華一世計劃讓瑪格麗特與自己的太子愛德華二世成親,以圖將來合併蘇格蘭。1290年,蘇格蘭人終於同意了這樁婚事,但不幸的是,薄命的小女王瑪格麗特在渡海前往英格蘭成親的途中染病去世,結果造成蘇格蘭的王位空置,於是很多人起來競爭王位。

愛德華一世藉機干預蘇格蘭的王位繼承事宜,他支持年輕的諾曼貴族巴里奧(Bliol)繼承王位。巴里奧在向愛德華一世行效忠禮後繼承了王位,但他很快就對愛德華一世不斷向其索取軍隊與財物表示不滿,並偷偷與英格蘭的死對頭法蘭西結盟,藉以擺脫英格蘭的控制。愛德華一世知道後,勃然大怒,於10月16日下令沒收巴里奧在英格蘭的領地與財物,並決定武力遠征蘇格蘭。巴里奧在英格蘭大兵壓境前,因無法取得蘇格蘭貴族的支持,很快退位並離開蘇格蘭。愛德華一世把蘇格蘭的聖物加冕石搬到了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自立爲蘇格蘭國王,他留下一個伯爵率領佔領軍,常駐蘇格蘭,維繫統治。

然而,蘇格蘭人不甘心屈服於英格蘭的統治之下,在諾曼騎士華萊士(Wllce)的領導下,掀起了風起雲涌的反抗鬥爭,並在1297年斯特靈橋(SterlingBridge)戰役中,大敗英格蘭軍隊。愛德華不得已在1298年與法蘭西講和,集全國之力力圖征服蘇格蘭。英格蘭的軍隊此後多次進攻蘇格蘭,在1298年7月的法爾科克(Flkirk)一戰中憑藉長弓弓箭手密集重射,終於擊潰了蘇格蘭騎兵的抵抗,起義軍失敗。華萊士在1304年被俘,並於1305年在倫敦受酷刑處死。但華萊士的英勇反抗精神鼓舞了蘇格蘭民衆爭取自由的鬥爭,他們又團結在當地貴族羅伯特·布魯斯(RobertBruce)的周圍繼續堅持戰鬥。1301~1305年,英格蘭軍隊四次討伐都沒能征服蘇格蘭。1307年,已經是風燭殘年的愛德華一世又親率大軍深入蘇格蘭,討伐登基稱王的布魯斯,結果病死在征途中。布魯斯藉此機會清除了當地親英格蘭的貴族,鞏固了自己的統治,並在1314年愛德華一世的兒子愛德華二世進攻蘇格蘭時,取得了班諾克本(Bnnockburn)戰役的決定性勝利。1318年,布魯斯又率軍收復了博威克,此後又擊退了英格蘭的數次進攻。英格蘭在無法征服蘇格蘭的情況下,只得在1328年與蘇格蘭簽訂和約,承認蘇格蘭的獨立。

告訴你,我的孩子,在你一生中,有許多事值得爭取。但,自由無疑是最重要的。永遠不要帶着腳鐐,過奴隸的生活——

華萊士最喜歡的詩句

1995年,梅爾·吉布森(Mel.Gibson)所拍攝的電影《勇敢的心》轟動影壇,此後,這部優秀的作品以它無可比擬的優勢一舉奪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剪輯、最佳化妝五項大獎,並席捲全球。在影片《勇敢的心》中,導演梅爾·吉布森兼任男主角,以華萊士與英格蘭統治者不屈不撓的鬥爭故事爲主線,講述了華萊士跌宕起伏的悲劇命運,層層深入,感人至深,引人深思。

歷史上的華萊士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貴族家的次子,他早年的經歷無據可考,不過,按當時的習俗,華萊士作爲次子應擔任神職。他的一個叔父就是當地的牧師,教授給他拉丁語和聖經箴言,向他灌輸了自由思想。華萊士對英格蘭人的刻骨仇恨,不僅僅出於對自由的信念,也來自親身感受到的亡國毀家之痛。1291年,當愛德華一世自立爲蘇格蘭國王后,華萊士的父親因拒絕服從而被英格蘭騎士殺害。年幼的華萊士只好隨母投親,據說就是這段時間他進了教會學校,但不久,就因殺死向他挑釁的英國佔領軍而被通緝,從此浪跡江湖,投身到抗擊英格蘭侵略的起義浪潮中。

第28章 推翻國王的暴政——英國革命第11章 諾曼征服第16章 征服威爾士與蘇格蘭的戰爭第20章 專題紳士風度第45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下)第9章 丹麥金與丹麥人的統治第12章 亨利二世主持的司法改革第51章 分崩離析的大英帝國第41章 日不落帝國的餘暉——英聯邦的建立第14章 自由的奠基石——《大憲章》第18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下)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12章 亨利二世主持的司法改革第2章 引言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54章 布萊爾與“第三條道路”第18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下)第35章 海軍軍神納爾遜第1章 出版說明第42章 專題亞當· 斯密與《國富論》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第10章 專題英國貴族第42章 專題亞當· 斯密與《國富論》第28章 推翻國王的暴政——英國革命第5章 專題英國的風俗習慣第20章 專題紳士風度第5章 專題英國的風俗習慣第10章 專題英國貴族第20章 專題紳士風度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第33章 專題詩壇雙聖——拜倫與雪萊第20章 專題紳士風度第9章 丹麥金與丹麥人的統治第18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下)第42章 專題亞當· 斯密與《國富論》第3章 不列顛文明的開拓者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第42章 專題亞當· 斯密與《國富論》第52章 國有化、福利國家與英國病第2章 引言第13章 “獅心王”的傳奇人第42章 專題亞當· 斯密與《國富論》第17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上)第41章 日不落帝國的餘暉——英聯邦的建立第6章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主不列顛第13章 “獅心王”的傳奇人第37章 黑奴的淚與血——罪惡的黑奴貿易第22章 亨利八世與英國宗教改革第3章 不列顛文明的開拓者第5章 專題英國的風俗習慣第38章 金礦爭奪戰——英布戰爭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32章 兩黨制的確立與工黨的崛起第35章 海軍軍神納爾遜第46章 姑息養奸的“綏靖政策”第52章 國有化、福利國家與英國病第47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第45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下)第54章 布萊爾與“第三條道路”第38章 金礦爭奪戰——英布戰爭第47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第40章 盛世時代的女王——維多利亞第7章 七國時代第14章 自由的奠基石——《大憲章》第15章 議會制度的起源第47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第12章 亨利二世主持的司法改革第29章 叱吒風雲的統帥——克倫威爾第14章 自由的奠基石——《大憲章》第10章 專題英國貴族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第15章 議會制度的起源第26章 “無敵艦隊”的覆滅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第1章 出版說明第18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下)第32章 兩黨制的確立與工黨的崛起第18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下)第28章 推翻國王的暴政——英國革命第54章 布萊爾與“第三條道路”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第44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上)第3章 不列顛文明的開拓者第20章 專題紳士風度第50章 專 題 名門名將——蒙巴頓勳爵第44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上)第49章 一代賢相——丘吉爾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第37章 黑奴的淚與血——罪惡的黑奴貿易第16章 征服威爾士與蘇格蘭的戰爭第8章 阿爾弗雷德大帝第15章 議會制度的起源第40章 盛世時代的女王——維多利亞第2章 引言第26章 “無敵艦隊”的覆滅第33章 專題詩壇雙聖——拜倫與雪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