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葉家軍大勝的這個消息,徐俊皇帝不震驚當然不可能。
如今蠻子軍暫時被葉家軍打退,這讓徐俊皇帝有將他看成另一個葉龍或是葉威的意思,心裡早有詔安之意,便如葉龍和葉威兩位大元帥當年一樣,掃平南僂北虜,還天下以太平。
所以不可能因這點“小事”而去否定葉玄使得葉玄不得不去造反。
同時徐俊皇帝內心暗暗有些歡喜,畢竟葉玄這次不禁得罪了蠻子軍又得罪了馬騰,再加上葉玄和自己的關係和葉玄的身份怎麼說歸順朝廷都是葉玄最好的選擇。
順便說一下,當年葉威元帥可是和徐俊皇帝可是拜過靶子的兄弟,葉威爲兄長,而徐俊自願認葉威爲大哥,怎麼說葉玄也算是自己的侄子,外加上葉玄把自己的部隊命名爲葉家軍,葉玄的意思不言而喻。
如果把葉玄招到自己的這邊,那麼可以說自己這裡可以總算是有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王者之師了。
同時徐俊相信,其實拿下了葉玄就等同拿下了河北。這樣就相當於奪回了曦寧帝國半壁江山。
等到這個時候,曦寧帝國也就擁有了和中金王國決戰的資本。相信只要葉玄肯歸順自己那麼復興曦寧帝國曾經的輝煌可以說是指日可待!
於是徐俊看向被自己邀請到書房來談話的李琴和曾泉兩位自己最信任的大臣,然後說道:“葉家軍雖然是草寇出身,但是想畢如果能得到葉家軍的助力,平定天下將指日可待。”
說完目光又掃向了這兩位大臣,仔細觀察着這兩位的反應。
“皇上所言極是。”
旁邊的李琴與曾泉異口同聲道。
平日不對付的人說話這麼整齊,二人互視一眼,都是不動聲色轉過頭去。
李琴輕咳一聲,與曾泉一樣,他也是剛過五十,方面大耳,一張頗有富態的臉。小時候有人給他相面,說其大貴之相,未來定然封侯拜相。
果然相面之人當年所言靈驗了,爲了這個事,在曾泉成爲首輔後,特意找到這個算命的人,給他買了房子,送去銀子。該算命之人己經年近毫孝,正是窮困潦倒之時,託了當年所言,也算過上幸福的晚年。
曾泉進入內閣後,揣摩皇帝的心思,得到皇帝的信任與重用。往日經常被皇帝召見的寵臣只有李琴,現在多了曾泉,並且曾泉如今風頭正勁,連李琴都要避讓。
葉玄的事,其實在奏疏送到京師前,曾泉便己知詳。
現在的京師各茶樓酒肆,衙門之前,相繼擁護葉玄的壯舉。
如今贊成詔安葉玄就是賊子反對詔安葉玄的人分成數派,從口舌之爭發展到肢體衝突。
其實如今京師各事,只有徐俊皇帝不知。
曦寧的現狀,幾乎總是皇帝最後一個得到消息。也因爲如此,徐俊皇帝也是經常怒責天下督撫任何事都不與他通報,使之成爲聾子與啞巴。
得到河北的消息後,李琴與曾泉都是按兵不動,首先探明皇帝的心思再說。
徐俊皇帝一開口,曾泉立時有了定計,他含笑道:“正如皇上所言,葉玄乃是英雄後代,並且年少有爲,在短短的時間內竟然能從一無所有的人搖生一變成爲如此狼虎之師的統帥真可謂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啊!陛下其實不必計較葉玄的手下的士兵曾經爲匪,陛下要知道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徐俊皇帝微微點頭,這是他對曾泉最爲滿意的地方,善於揣摩自己心思,多從自己角度出發,不會爲了反對而反對。與那些邀名賣直之臣不同。
他下旨:“立刻派人招降葉家軍!”
“皇上聖明!”
在李琴與曾泉的歌頌聲中,這麼一個改變曦寧帝國的命運的決定就是這麼的決定了下來。
對徐俊皇帝而言,葉家軍的事情,只是“小事”,他有更重要的事要談。
不錯,比起葉家軍這件“小事”,方纔徐俊皇帝與李琴和曾泉二人談的纔是要緊的“大事”。
這便是天目將張翼,打虎將汪直纔等人重新叛亂之事,五月初九日,天目將張翼,打虎將汪直又反,他們才招安多久?剛剛一年,又迫不及待造反了。也因爲有天目將張翼,打虎將汪直等人在前,徐俊皇帝對自己的部下不敢嚴厲,這也導致了曦寧帝國的戰鬥力一直成問題。
於是越是這樣,皇帝就越不敢過於嚴厲,導致惡性循環,所以曦寧帝國的國情也是越來越糟糕。
所以徐俊皇帝這纔想趕快詔安葉玄,因爲葉玄的威力,可不是天目將張翼,打虎將汪直之輩可以比的。
其實汪直再次造反早有跡象,十一年四月,汪直受撫於谷城,其在谷城表面上跪拜有禮節,實際上鍾卒治甲杖,不放兵、不應調、不入見制府,驕不奉法。
他在谷城徵糧、徵稅、擴兵,向王軒要挾無度,谷城知縣白石細言汪直必反,幾次密告。王軒惡聞其語,不加理會,果然汪直又反,白石被殺。汪直與張翼聯合,聲勢大振。
徐俊帝聞報後極爲憤怒,下令將王軒削官,戴罪視事。就在十幾天前,授剁總兵官劉煥被汪直打得大敗,士卒死傷上萬人,軍資丟棄無數,所有的軍符印信也全部失去。
因爲劉煥大敗,局勢惡化,徐俊皇帝對王軒更怒,己經遣使將王軒逮捕入京。
十三年十月初六日,王軒被斬首棄市。
這個時候,徐俊帝己經有令李琴爲督師的意思,不過首先要解決糧餉問題。
不過這又談何容易。早些年,曦寧己經徵了剿餉,因十一年金兵入寇,決策抽練各鎮精兵,復加徵練餉。當年的剿餉以一年爲期,一年過後停止口不料糧餉用盡流寇還沒有剿滅,徐俊皇帝只得下令徵收一半。
現在汪直又反,局勢靡爛,要剁滅其部,需要的糧餉可能達天文數字。幾日前,督餉侍郎請征剿餉全額,再復增練餉七百三十萬兩。合剁餉、練餉二數,共增賦一千六百七十萬兩。
這可不是什麼小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