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回宮的第二日,依着朱標的意思,洪武皇帝朱元璋當即便將秦王朱樉放歸了西安。朱元璋看着精神也好了許多,朝會也就此恢復,只是無論早朝還是午朝,卻議的都是同一件事,那便是遷都。
遷都本是朱標此番西巡最要緊的差事,朱標也不負朱元璋所託,將秦晉之地的山川地形、各處佈防、現有的殿宇,甚至於民風、古蹟、氣候都一一記錄了下來,十分的詳盡。如今將這些案卷送呈朱元璋,太子似乎也是拿定了主意的,那便是決意遷都西安府,立志要重歸漢唐氣象。
朱元璋已經年邁,遷都又是國家一等一的大事,籌劃起來沒有個三五年是不成的了。要統籌這樣的事,原本李善長是最合適的人選,只可惜李善長早已經被滅了滿門了。沒有像樣的人選,這件事要滴水不漏地辦下來,恐怕要比登天還難。
朱元璋與太子朱標歷經那一夜的真情坦露,父子間早沒了隔閡,既然朱標遷都的意志如此強烈,身爲父親的朱元璋也不得不考慮趁着自己身子骨還支撐得起,幫他完成了這件大事、難事。否則一旦自己去了,這些千頭萬緒、牽扯各方利益的事,太子能否彈壓得住,實在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因而連日來,朱元璋早將自己六十五聖壽的事忘得九霄雲外,日日夜夜思慮的都是如何將遷都這件事辦得妥當。
其實這裡面還有一條,朱元璋卻始終按捺着沒有說——那就是自己的孝陵是在應天府的鐘山,如今馬皇后也先行入葬了的。自己百年之後,自然也是要安葬在應天。這是當年劉基等人爲自己尋龍點穴多年方定的陵寢之地,成北斗七星狀,以孫權墓守護神道,風水極佳的地方。就算遷都,這皇陵是不能隨意更改的。
所以,如若當真遷都西安府,那自己百年之後是免不了要受長途跋涉之苦,運回應天安葬的。可這些事,也不知太子朱標想到沒想到,但自己是斷然不會說的。如今朱元璋心裡想着的、心裡最怕的,就是這段日子總是覺得要發生什麼大事似的。可如今自己年邁,卻富有四海、天下臣服,能發生的大事,除了自己命數已到、要去見佛祖了,還能有什麼呢?興許要不了多久自己也將去見馬皇后,那自己現在的憂慮也只是多餘,反倒是太子能不能接下這副擔子、震懾住天下臣民,纔是事關大明江山千百年的當務之急。
可正所謂天命自有歸處,半點不由人。洪武皇帝朱元璋如此一番苦心,等來的卻是太子朱標忽然重病不起的消息。
朱元璋原以爲只是朱標數月奔波勞累,加之體弱,因而染了風寒,心中雖急,卻並不太擔心,連夜便派了太醫院太醫去診治。可萬萬沒想到的是,太醫回稟的脈象竟是四個字——命懸一線。至次日正午,朱標便已昏迷,十幾名太醫又是鍼灸又是推拿卻沒有絲毫效用。待至第二日的寅時初刻,做了大明王朝二十四年太子的朱標竟就此撒手人寰,年僅三十有七而已。說來令人噓唏,此時恰好便到了冬至,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六十五聖壽。
眼看着各地藩王、封疆大吏們送來給自己賀壽的賀表和賀禮堆如山積,朱元璋越發覺得這是上天對自己的戲弄似的,不禁悲痛欲絕。原本老邁的一世梟雄,彷彿就在一夜之間蒼老了十歲,鬚髮都白了,連背也直不起來了。只見他眼泡水腫、顯然不知哭過多少次了,目光呆滯地坐在柔儀殿太子牀榻邊,只是不言聲兒。裡裡外外的宮女太監們又是悲傷又是恐懼,躲在自己的位置,石雕似的連動都不敢動一動。更別提那些見慣了朱元璋狠辣手腕的羣臣了,誰敢這個時候貼上去,那不是找死麼?
因而偌大一個柔儀殿,能進進出出,陪着朱元璋的,只有一個太子的長子、皇長孫朱允炆。此時的朱允炆已經十五歲,面貌像極了母妃呂氏,加之身材修長,看去十分的端莊俊秀。朱允炆也跟他的父親一般,獨尊儒學,講究聖人之學、君子之道,因而氣宇與朱標有些相似,卻又比之朱標多了幾分恢弘博大,想來是因爲生在天家、自幼受寵的緣故。
朱允炆驟聞父親薨逝的噩耗,就如天塌一般也哭得淚人兒也似的。可待見到自幼將自己帶在身邊的洪武皇帝神情木然地獨坐柔儀殿後,朱允炆卻反而止了哭聲,收拾心緒裡裡外外給朱元璋打水洗面、端茶送飯,要麼便是小心勸慰自己的皇爺爺。朱元璋一代雄主,遭此大變竟要一位少年開解,又是好笑又是欣慰,可一想起太子朱標已經去了,又免不了落下老淚來。自己一直以爲近日心緒不寧,是有大禍臨到自己頭上的徵兆、恐命不久矣,卻不想竟是降臨到了自己的兒子身上。這世間事,真不知是如何說法。
若要說朱元璋爲何如此感傷,其實不僅僅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更多的怕是對朱標的心存愧疚。早些年,朱元璋實是看不得太子仁弱的性子,於帝王的權霸之術更是一竅不通,想着要將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交給他,也是不放心,因而也動了換太子的念頭。那些年裡頭,也沒少對朱標言辭斥責,甚至棍棒相加,讓他這個太子沒了面子、失了體面。
待至後來絕了換太子的心,朱元璋便一心要給朱標鋪路、爲皇權立威,因而誅殺了不少功臣,殺孽造得重了一點,卻不想惹得一心“仁人君子治天下”的太子不滿,也沒少與自己爭執。可這事在洪武皇帝看來,卻心怪太子愚昧,看不懂自己的一番苦心,更沒給他好臉色。
直至此番西巡,洪武皇帝看着身邊的人一個個去了,自己越覺得心神不寧,還以爲是自己的大限快到了,這纔對太子生出骨肉血親的思念來。等朱標西巡迴了宮,父子二人平生第一次如此的坦誠相見,數十年的隔閡一夜盡消。原想着可以好好用自己剩餘不多的日子輔佐這位太子君臨天下,繼承大明江山了,誰曾想,便在這個時候,太子竟就這麼一病不起、駕鶴西歸了。朱元璋又怎能不悲?怎能不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