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小乘佛教

倉頡創立儒門一事,讓老子心中放下了塊大石,區區兩次講道恩惠,讓自己的人教以後少了很多麻煩,真的是很划算的買賣。

當然,要不是,倉頡乃是大功德之人,再加上儒門之立,乃是天意安排,老子早就將他給抹殺掉。

倉頡一事已畢,老子於是騎一青牛,青牛角掛風火蒲團,內裡裹着多寶道人,卻是老子欲出函谷關,西去天竺化胡爲佛。

禹余天上清境碧遊宮,通天教主正和截教僅存的無當聖母、龜靈聖母三人目不轉睛的注視着,大殿中間的一水月鏡花,其中影印着老子正朝着函谷關奔去。

“多寶,你就這樣離開了老師嗎?”

通天內心一痛,宛若刀割。

論衆弟子當中他與多寶的感情最深,多寶不但自巫妖時期以來就陪伴在他的身邊,而且他還是通天寄以厚望的有數幾個弟子之一。

“老師,大師兄一定是被那老子給強迫的,讓弟子去把他帶回來吧!”

孔宣站了出來請求,言語之中十分氣憤,竟直呼老子名諱。

孔宣爲人十分驕傲,一向自視甚高,這造成了他在截教中朋友不多,唯有少數幾個知己好友,多寶就是其中一個。

“是啊!老師!就讓我們把大師兄給帶回來吧!”無當聖母和龜靈聖母,在這個時候也站出來請求。

通天久久不語,臉上神色陰晴變化,顯然十分猶豫不決。

良久,他才嘆道:“若是他不願,老子豈能逼迫於他?”

最後,通天微微一聲,喃喃自語講道:“他爲了道,把老師也給拋下了!”

孔宣三人一震,彷彿是明白了許多,但卻依舊不能相信,畢竟之前,多寶在他們的心目中的表現是完美無缺的。

孔宣清醒了過來,沒有理會在場諸人的反應,直接心急火燎的往外飛去。

空中,傳來了他臨走前的一句話:“我不信,我要當面找大師兄對質。”

函谷關,守關官員關尹,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

一日夜晚,獨立樓觀之上凝視星空,忽見東方紫雲聚集,其長三萬裡,形如飛龍,由東向西滾滾而來,自語道:“紫氣東來三萬裡,聖人西行經此地。

青牛緩緩載老翁,藏形匿跡混元氣。”

關尹早聞老聃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將來?

於是,派人清掃道路四十里,夾道焚香,以迎聖人。

這一日午後,夕陽西斜,光華東射。

關尹正欲下關查看,忽見關下稀落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騎青牛而來。

老者白髮如雪,其眉垂鬢,其耳垂肩,其須垂膝,紅顏素袍,簡樸潔淨。

關尹仰天而嘆道:“我生有幸。得見聖人!”三步並作兩步,奔上前去,跪於青牛前拜道:“關尹叩見聖人”

老子見叩拜之人方臉、厚脣、濃眉、端鼻,威嚴而不冷酷,柔慈而無媚態,早知非一般常人,故意試探道:“關令大人叩拜貧賤老翁,非常之禮也!老夫不敢承當,不知有何見教?”

關尹道:“老丈,聖人也!務求留宿關舍以指修行之途。”

老子道:“老夫有何神聖之處,受你如此厚愛?慚愧慚愧,羞殺老夫矣?”

關尹道:“關尹不才;好觀天文略知變化。見紫氣東來,知有聖人西行,見紫氣浩蕩,滾滾如龍,其長三萬裡。

知來者至聖至尊,非通常之聖也;見紫氣之首白雲繚繞,知聖人白髮,是老翁之狀;見紫氣之前有青牛星相牽,知聖人乘青牛而來也。”

老子聽罷,哈哈大笑:“過獎、過獎!老夫亦早聞你大名,特來拜會。”關尹聞言大喜,叩頭不迭。

之後,關尹引老子至官舍,請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禮,懇求道:“先生乃當今大聖人也!聖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竊爲己有,必以天下人智爲己任也。

今汝將隱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難尋矣!何不將汝之聖智著爲書?關尹雖淺陋,願代先生傳於後世,流芳千古,造福萬代。”

老聃允諾,將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爲鑑,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

上篇起首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稱《道經》。

下篇起首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人稱爲《德經》,合稱《道德經》。

《道經》言宇宙本根,含天地變化之機,蘊陰陽變幻之妙;下篇《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生久視之道。

關尹得之,如獲至寶,拜道:“弟子多謝老師教導指點之恩!”

老子點點頭,也默認了關尹的稱呼,當場收其爲記名弟子,隨即騎着青牛,帶着出了函谷關,往西而去。

關尹次日也辭了官,直奔西南峨眉山隱居而去,終日默誦《道德經》,如飢似渴。

後來,關尹讀《道德經》,有感,著書《關尹子》,表達了自己對《道德經》的感悟,老子覺的他得道了,後來再受於他太清一卷,關尹修行後在巴蜀青羊山得道飛昇,自號長眉,立蜀山劍派,名震仙人二界。

返回,老子化胡之事。

老子西出函谷關,行至天竺,此地乃是佛門在人間界的據點,老子一抖風火蒲團,多寶道人落了出來。

“多寶,便在此地了!”老子指着前方,一豪華富麗的宮殿之內,一微微大肚的女子說道。

多寶無語,神色之中略顯暗淡,正欲前行,不料孔宣從天上疏忽而至,阻攔他前進。

老子淡淡一瞥,不作言語,只是對着孔宣多看了幾眼,且對他背後的五色神光極感興趣、這可是了不得的東西啊,只怕道門二代門之中,如今就以孔宣實力最強,即使多寶學了,他的太清大道之後,也略輸一籌。

截教雖然落魄了,但好歹還是留下了,一絲元氣,拿孔宣一人,就足以打遍闡教二代門人子弟了。

孔宣雖然痛恨老子,但知聖人不可冒犯,回了一禮便轉向多寶。

“大師兄,此去之後,便永無迴歸,截教之路,莫要彌足深陷,無法回頭啊!”孔宣勸道。

多寶不語,只是沉默以對,低着頭,連看都不敢看孔宣一眼。

孔宣一臉的熱切之情,像是受到了打擊,逐漸消退下來,但還是猶待三分暖意的講道:“大師兄,老師在碧遊宮無時無刻不盼望這你的迴歸,截教不能沒有你啊!”

多寶還是不應,如剛纔般模樣。

孔宣至此心才冷了下來,望着多寶,大聲斥責道:“難道你真得要背叛師門?”

“師弟,這是師兄最後一次叫你了,我心意已決,你就別再勸了!”

多寶終於吐出了這麼一句話,不過這話一出,孔宣受到了極大的打擊,步履蹣跚,像是不認識,多寶一樣對他渾身瞧了一遍。

終於,“好,我走,至此你多寶不再是我截教之人,我孔宣也沒有你這個師兄,你我勢不兩立!”

孔宣決絕的飛身而去,像剛纔一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一點也不想在這裡呆上片刻。

多寶愣愣的看着孔宣離去,突然間一股熱淚從眼眶之中流出,他往碧遊宮方向重重的叩首不止,散落了頭髮,弄污了道袍也毫不在意。

天上,此刻下起傾盆大雨,就跟他的心一樣紛紛亂亂。

如此,三天三夜之後,雨過天晴,太陽照下光線,落在多寶道人地身上。

卻顯得分外蕭索!

多寶道人留戀地望了一眼東方,頭也不回地分了出去!

天上,一道功德聖光降落,老子微微一笑,拋去了一個鐲子,鐲子與功德聖光一遇便將他給吸收進去,最後又滴溜溜的飛回了老子身邊,成就了功德聖器金剛鐲!

做完這些,老子騎着青牛,頭也不回的返回東方,他又要去尋找自己的下一個目標。

話說多寶降生於西方一個叫迦毗羅衛的小國,以國王淨飯王爲父。

王后名摩訶摩耶爲母,經典記載佛陀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蓮花,從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懷胎十月,根據當時的風俗,摩耶夫人回孃家分娩,途經蘭毗尼園,於無憂樹下誕下太子悉達多。

據記載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蓮,乃遍觀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這時有二條龍,一吐溫水,一吐涼水,給他洗浴,此日即爲浴佛日。

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後,七天去世,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養育成人。

太子天資聰穎,從小通達五明、四吠陀,並且相貌英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人能級。

17歲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爲妃,生下兒子羅睺羅。

淨飯王對太子十分鐘愛,悉達多自幼過着錦衣玉食、無憂無慮的生活。

年輕的太子從未見聞過人間的憂慮、煩惱和不幸,也從未思慮過人生有所謂憂患、貧困、病、老死諸般痛苦。

悉達多自幼從未離開富麗堂皇的宮庭,從未走出精美綺麗的御苑;笙歌盈耳,觥籌交錯,盡情遊戲享樂。

但偶然機會出遊,初次接觸嚴酷的、慘不忍睹的現實,太子便深爲所動。

根據傳說,王子一日出遊,得遇四種人,因而頓悟。

一爲奄奄待死的老人,一爲病入膏育的患者,一爲待葬的死者,悉達多到此始知老、病、死爲人生所難免。

雖然太子的貴族生活優裕而舒適的,但因觀察到社會貧富懸殊,四姓階級的不平等,又有衆生之間的弱肉強食,尤其有感於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的無常,於是生起出家求解脫的志願與悲心。

後又遇一貧苦僧人,從這位得到靈魂真正平衡的人那裡,年輕的王子懂得了如何從老年、疾病、死亡的苦難中贏得自由,便打定主意脫離家庭生活,刻意修苦行,以求解脫之道。

終於在十九歲那年的二月初八,悉達多棄宮室,離親眷,暗自出走,落髮爲僧,摒除慾念,潛心於苦修。

淨飯王得知太子出家的消息,甚爲悲傷,經派人勸說無效,便在親族中選派了阿若憍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拘利等五人伴隨他。

太子南渡恆河,到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國王頻婆娑羅王會見了他。

爾後,他尋訪隱棲於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數論派信奉者阿羅邏迦羅摩與烏陀迦羅摩子修習禪定。

然而他們的教義,在釋迦看來,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脫之道。

於是他又來到跋伽山苦行林,在尼連禪河邊靜坐思維,實行苦行。

經過6年,形體枯瘦,仍未見道。

然而,無論淨心守戒,抑或刻意自苦,均未能使年輕的苦行者如願以償。

他終於悟到修苦,行並非獲致解脫之正道。

久經冥思苦想,他終於達到覺悟。

他確信:貪戀享樂以及誓修苦行,兩者皆非正真道。

前者“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細滑,爲愛慾所牽,惑於財色、思望安樂”;後者“以羸身而取道”,“彼諸外道”。

正道爲不苦不樂之中道,即靜坐默想、思維真諦--循此,則可臻於“寂滅”,終成正覺。

於是太子捨棄無謂的苦行,走過尼連禪河,接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復了健康後。

來到伽耶山菩提樹下,以吉祥草敷設金剛座,東向端身正坐,發誓:“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他在樹下靜坐49天,克服了內外的種種“魔障”。

徹見自己本來面目,止息一切妄想無明,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豁然“心地光明”,得大覺悟從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世人尊稱他爲“佛陀”(意爲覺者),聖號“釋迦牟尼”,時年35歲。釋迦是其種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

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就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

佛陀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着,不能證得。”由此指出一切衆生皆具佛性。

喬達摩.悉達多悟道成佛,明轉自身,自此多寶盡數恢復了前世修爲和往日道行,只不過變化的是現在袈裟披身,佛光繚繞。

多寶又在菩提樹下悟道,三十年匆匆而過,這日,自西牛賀州之地光明大放,佛光照映三界之地,功德之光從天而降,一道雄渾清晰的聲音傳遍三界:“善哉善哉!我佛慈悲!南無釋迦摩尼如來!”

接着,佛光更甚,引起三界一片注意,不少人受到佛光的感召,竟升起了向佛之心。

“南無釋迦摩尼如來,至此我爲如來,立小乘佛教,普度世人!”

多寶對天發下宏願,一道強烈刺眼的功德金光破天而來,待功德金光降落,多寶放出誅仙陣圖,以誅仙陣圖爲載體,同時彙集心中全部惡念,轟的一聲,多寶只覺全身飄飄欲然,道行大進,斬出惡屍。

惡屍一出,卻是不同尋常,只是一道虛影,接着又化爲五人,卻是後世佛教有名的五大明王,即不動明王、降三世明王、軍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與金剛夜叉明王。

此五尊乃九識所變,系五佛爲降伏內外魔障所變現之教令輪身。

中央之不動明王爲大日如來之教令輪身,可降伏一切諸魔;東方之降三世明王爲阿閦如來之教令輪身,可降伏大自在天;

南方之軍荼利明王爲寶生如來之教令輪身,可降伏五陰魔;西方之大威德明王爲無量壽如來之教令輪身,可降伏人魔;北方之金剛夜叉明王爲不空成就如來之教令輪身,可降伏地魔。

自此,多寶終於完成了太上老君的目的,建立起一個與西方二聖所創大乘佛教所不同的新佛教—小乘佛教。

就哲學思想而言,大乘佛教的標準模式是“我法兩空”,不僅人生現象沒有主體,而且一切事物現象都沒有自體規定性,勝義上是空。

而小乘佛教則是認爲“性空幻有”,既不完全否定事物現象的實在性。

兩者之間雖然有很大的共性,但在認識上卻又極大的偏差。

小乘佛教一建立,如來(多寶)也開始了自己弘揚佛法之旅。

第四十六章雙猴鬥牛第二十章決戰天庭第六章 鵬入紫霄第十七章聖人定數第六十章鐵扇公主第四十九章悟空破陣第七章悟空收徒第十五章陳橋兵變第六章 人族大興第四十章 因果因緣第五章陰雲瀰漫第九章 五行齊聚第四十五章祖師贈寶第七章 大鬧天空第九章大戰落幕第十一章 紂王進香第十五章 炎黃之戰第三章洪荒戰場第八章魔網滔滔第三十七章 青蓮三分第五十七章 巫妖激戰第三十四章 玉虛宮毀第八章 大鬧天宮2第八章 飛熊之象第三章 妙君身殞第五十六章 巫妖之戰第十四章 諸侯密謀第五十五章 劉邦稱帝第三十九章 陣中鬥法第五章佛教大興第八章 飛熊之象第十六章 菩薩考驗第二十七章二戰開始第八十四章抵達靈山第六十九章白龍回憶第二十八章 人族發展第二章 洪荒大能第三十五章 紅孩兒現第十六章蜀山八仙,靈童再現第八十三章兔女,公主第七十二章徒孫賭鬥第四十一章車遲比鬥第三十九章車遲僧劫第二十五章陸壓道人第十四章大戰再起第二十一章 闡教敗退第二十六章 女媧造人第四十六章 逍遙謀劃第四十三章 朝代更替第一章道佛兩立第十四章正氣克敵第二章盤古開天第三十四章 天地分隔第九章魔劫初現第五十五章 劉邦稱帝第三十五章 雲霄出手第三十一章 巫妖之陣第二十七章悟能鬥妖第二十九章 三皇落幕第十七章聖人定數第一章八景宮相談第三十四章 再戰闡教第六十四章牛魔王出第一章道佛兩立第七十四章黃眉逞兇第十五章 黃風嶺劫第十一章巫族異變第八章 神農百草第十七章聖人定數第八十三章兔女,公主第五十九章 衆聖爭寶第四章 封神殺劫第七章 百家爭鳴第七十七章天庭求雨第二章 儒法佛爭第七十三章小雷音寺第四十三章獨角青牛第二十章 截闡之爭第一章 觀音東渡第二十四章 紅雲遭劫第三十章 人族動盪第十九章 臨五莊觀第十五章 洪荒局勢第七章 百家爭鳴第三十四章 再戰闡教第三十九章 三清成聖第十五章激戰再起第十章 哪吒劫數第五十章菩薩收妖第三章儒家學派第一章 蟠桃大會第十八章 兄弟情深第五章陰雲瀰漫第一章八景宮相談第四十六章 逍遙謀劃第十章 哪吒劫數第三十五章 寶物爭端第十一章 地府爭鬥第三十八章 暗流起涌第三十六章 四聖破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