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教練何志華給大家做了一點總結提醒,也覺得沒什麼好說的,他單獨把劉龍拉出來聊了聊,讓他下半場繼續上場,面對那個周武,要嘗試找出應對的方法。
隨着比賽場次的增多,核心進攻球員總會碰到像周武那樣的人,如果逃避始終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付這種人更重要的是思考,而不是籃球方面的東西。
劉龍聽聞之後也是點點頭,表示下半場會好好打。
全隊的精神都處在一種比較放鬆的狀態,按照這個勢頭打下去,不出意外,這場比賽是可以輕鬆拿下的。
這就是遊刃有餘的表現,隊內的外線打法和內線打法都已經較爲成熟,而且還有一個大殺器在國外沒有回來。
這些都是何志華底氣的來源所在,換成以前只有內線爲主的打法,如果被對方的兌子這麼搞核心球員,他早就鬧翻天了。
下半場,宜南二中換回了上半場的首發陣容。
而炎武高中的教練曾葉西卻並沒有再將周武拿上場,一是他在上半場已經做得夠好了,小動作玩的太多,也會讓人覺得不好意思,要是把對手搞出點傷病來,那兩家的怨就結得深了。
二是對方有應對的方法,在明知高難度難以抗衡的情況下,還不如選擇低一點的難度,讓對方的中鋒祁偉在下面坐着更好。
誰知第三節沒打多久,劉龍沒有周武的防守,不知道是不是不適應了。
在一次突破中底線拉桿上籃時,爲了躲避對方封蓋而迫使動作做得太極限,落地把腳給歪了!
當時他在空中出手後還冒着個頭,看球進了沒有,下一刻腳上就是一陣疼痛感襲來。
炎武高中的防守球員腳下很乾淨,要說離劉龍更近一點的人,是衝過來準備搶籃板的隊友張承。
沒有踩到其他人的腳,這一下扭得不嚴重,但劉龍依然表情痛苦,看來暫時是打不了了。
炎武高中的教練曾葉西不知道應該慶幸還是難過,慶幸的是幸好周武沒有上場防守對方,如果因爲周武的原因劉龍把腳給扭了,那現場估計得打起來。
難過的則是對方因爲客觀原因把難度調高了,因爲對方的中鋒祁偉又上場了。
。。。。。。
UCLA的保利球館,下半場的比賽繼續。
在雙方球員重新入場的一瞬間,現場好似加了水的油鍋,突然就沸騰了起來。
很多在場的球探都沒有想到,賽前推算實力懸殊巨大的兩隻球隊,竟然會打成這個樣子。
一切當然是因爲坎貝爾高中那個身着30號球衣的中國小子,他在上半場的表現無可匹敵,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觀衆。
已經開始有大學教練和球探,打聽這個球員的信息,從哪裡畢業,來自何方,有什麼特點。
但事實上,關於他的資料幾乎是空白。
這就讓這些專業的大學球探、教練們感到驚奇了,這傢伙到底是怎麼出現的?
同時楊霖登場的一個小細節引起了他們的議論。
因爲楊霖在更衣室的時候,通過其他球員口中得知,科比也在現場看比賽!
這可把楊霖嚇了一跳,同時也興奮不已,那可是科比!他上半場專注於賽場上,根本沒有注意到!
所以下半場登場的時候,楊霖可以瞄向場邊那些顯眼的地方,果然,科比就坐在裁判席上。
見楊霖望向自己,科比還朝他點頭致意。
從對方的神色來看,科比顯然還記得自己,楊霖非常興奮,也朝對方揮了揮手。
這個互動在球探們眼中則有了不同的解讀!
他們之前都以爲科比是特地來觀看橡樹山高中的球員的,比如比斯利。
但這個互動讓他們忍不住猜測,難道科比是爲了這個亞洲小子而來,他們在這之前就認識了?
這個消息可大可小,足夠讓他們猜測好一陣了。
上場後的楊霖立刻調整心態,臉上再次變得毫無波瀾,讓人猜測不出他心中在想什麼。
其他球員都差不多,雙方都有不能輸的理由!
無論是坎貝爾高中還是橡樹山高中,他們的好勝心已經徹底激發了出來。
下半場的第一球,楊霖接球運過半場,比斯利直接迎了上來!
現在,橡樹山已經由比斯利親自來防守楊霖了,雖然在場下,本·赫蘭德並沒有做出這樣的佈置,可是架不住這場比賽比斯利是主角,現在有很多球探、教練都是來看邁克爾·比斯利的。
無論如何,比斯利都必須有所表現,而且應該是最突出的表現,否則,不論輸贏,這場比賽都是失敗的。
楊霖這個鋒銳的箭頭,必須讓比斯利去阻擋,只是很多人沒有想過,擋住鋒銳的箭頭可以揚名立萬,擋不住,可就成爲對方的踏腳石了,而且是‘最高級別’的踏腳石。
經過中場休息,楊霖的體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按理說應該控制比賽節奏,慢慢地磨陣地,能多傳幾次球更好,但楊霖他並沒有選擇傳球,相反,他下半場的第一次選擇竟然是直接強攻!
楊霖擁有三分射程,比斯利不得不防得很靠外,所有人都知道,橡樹山高中打得很難受。
如果楊霖一味進攻,除非他天神下凡,那總有辦法阻止他。可如果他還能帶動隊友,這場比賽,就沒那麼簡單了。
比斯利已經通過上半場的對陣中瞭解到,對面的楊霖和自己一樣,是個左撇子選手,所以他有意無意總會放他的弱側手方向,鼓勵楊霖從那邊突破。
楊霖也不是省油的燈,對方的小心思他自然瞭解。
但比斯利不知道中國有一計叫做將計就計!
楊霖一個橫向猶豫步往左邊移動,作勢要走強側手,接着就壓低重心胯下變嚮往右側衝去!
三分線外的防守範圍太廣,比斯利沒想到楊霖毫無前戲,下半場一開場就攻的這麼堅決!他沒有跟上楊霖的腳步。
過掉比斯利很快楊霖又面對上內線的中鋒魯道夫·格里芬。